陜西省寶雞市渭濱中學 趙雯梅
崔允漷教授認為大單元是一個學習單位,一個單元就是一個學習事件、一個完整的學習故事,因此一個單元就是一個微課程。高中語文教學的目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語文素養(yǎng)。而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的教學模式,正積極響應這一目標。大單元教學將相關知識進行整合,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信息,還能促使學生在多元化的思維中形成更完善的認知結構,從而高效助力學生全面成長。
大單元教學注重學習內容的廣度與系統(tǒng)性,強調對知識的整合和深度理解。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往往以單一的文學作品或知識點為中心,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較為零散。而大單元教學通過選定一個主題或情境,融合多種文本和知識點,使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這有助于打破知識的孤島,促使學生形成更系統(tǒng)、更深刻的認知,從而實現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大單元教學注重大視野,通常采用大的問題或情境,以關聯的知識為主線層層剖析,逐步遞進開展教學。大單元教學突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邊界,能夠構建更具體的情境和主題,教學方式更生動,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在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再被動地學習單一的知識點,而是置身于一個更豐富、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去獲取知識,激發(fā)主動探究的欲望,從而實現高效課堂構建的目的。
大單元教學強調整體性和深度性,注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一個主題下整合相關知識,有利于學生全面理解學科內容,這種整體性有助于學生建立更完整的知識體系。通過深度學習,學生不再僅僅是記住知識點,而是能夠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更深刻的知識印記,從而更好地應對學科考試。
單元教學的優(yōu)點在于“學習內容的廣度與系統(tǒng)性”,這意味著在教學中,教師在一個主題或情境下需要整合大量知識,這就導致知識的集中性較強,學生需要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的知識信息。但是,學科知識的深度學習需要時間,如果教學進度過快,學生可能在理解上一個知識點的同時,新的知識點已經出現,缺乏時間消化,會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當學生接收的知識過于密集時,就難以及時鞏固和消化,不利于學生高效參與到學習中去。
在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時間壓力。由于教學內容相對龐大、課堂時間有限,教師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單元知識的深入講解,在這種壓力下,教師容易出現難以精準掌握教學進度的問題,會進一步影響教學計劃的順利進行,導致學生未能深入理解所學知識,只是了解了知識表面,使得大單元教學流于形式,沒有為學生深入掌握所學知識提供有效助力。
大單元教學的核心是圍繞某一主題去開展教學活動,包含幾個不同的知識塊,是對知識點的歸納與提煉。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師對大單元教學認識不足或者教學設計不恰當,就會面臨無法將零散知識點進行有效串聯的情況,導致學生課堂學習效率較低。具體表現為大單元涉及的知識較多,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很好地把握核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掌握了某方面的知識,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內容,這可能導致學生的學科認知不夠全面,影響了他們對整個語文學科的深刻理解,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大單元教學高效開展的關鍵在于做好前期分析,特別要重視單元間知識的聯系與整合。前期分析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基礎,單元間知識的聯系與整合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體系,提高學習效果。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大單元教學之前,要對整個大單元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仔細研究,明確教學主題,有助于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明確方向,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知道自己學習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本單元內的知識體系構建,還要關注與其他單元的關聯,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一個系統(tǒng)、完整的知識框架,能夠更好地應對復雜多變的學科挑戰(zhàn)。
例如,在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教學中,本單元包括《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芣莒》《插秧歌》這幾篇課文,高中語文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內容,分析本單元的四篇文章,了解這四篇文章的主旨是圍繞“勞動光榮”展開的。一篇是圍繞袁隆平事跡的人物通訊、一篇是關于“工匠精神”的新聞評論、一篇來自《詩經》的四言詩,以及一首七言古詩《插秧歌》,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勞動事跡和勞動精神,突出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潛移默化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分析和解讀,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構建完整的單元知識體系,讓學生運用綜合思維學習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從而更好地實現知識的深度理解和靈活運用。
在大單元教學中,一個單元就是一個指向素養(yǎng)的、相對獨立的、體現完整教學過程的課程細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大單元教學的整合不僅是按照一個簡單的單元分隔去進行,而是要基于多角度有效整合,以確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要采用多元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整合大單元內的各種知識和技能,使學生能夠全面理解、深入思考,形成對整個單元的整體認知。在進行大單元教學之前,教師還應仔細研讀教材,明確大單元的教學內容與核心觀點。同時,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多種教學方法,以確保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充分整合相關的知識點。多角度的有效整合,可以在大單元內形成一個有機的知識網絡,有助于指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加具有針對性,從而實現學生單元知識的全面掌握。
例如,在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芣莒》《插秧歌》這四篇課文教學中,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將《芣莒》《插秧歌》這兩首古詩進行對比,《芣莒》工整對仗、節(jié)奏明快,流露出勞動的喜悅;《插秧歌》采用民歌表現形式,展示了一家四口插秧的緊張情景,突出了農時的辛苦與繁忙。通過兩首古詩的對比,學生可以感受到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魅力,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勞與智慧,從而進一步明確單元目標,并以此為依據進行學習計劃的安排。教師還可以以“勞動”為主題,讓學生深度閱讀本單元文章,體會單元主題,并自擬題目進行單元主題寫作,靈活運用知識技能進行文章主題的詮釋和勞動精神內涵的升華,從而使學生樹立勞動光榮、勞動偉大、勞動崇高的觀念。通過多種形式整合并確立目標,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深度思考,提升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不再孤立地看待某一知識點,而是能夠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對整個大單元的深入理解,從而實現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
大單元教學的目的是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情境中的遷移為導向,將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使學生對知識發(fā)生聯想,并形成認知,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閱讀,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以及思維品質。這意味著高中語文教師要基于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在大情境下設置任務及活動,并在具體的語境中運用,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以完善單元整體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實現更深層次的學習效果。進行大單元教學時,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學科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活動的設計應充分貼近學科的實際應用,讓學生在解決問題、分析情境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在整個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對任務和活動進行調整,以確保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有效的學習收獲。教學過程的反饋有利于教師發(fā)現學生在實踐中的問題,及時給予其指導和幫助,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水平。
例如,在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第七單元教學中,本單元包括《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這幾篇課文,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圍繞“寫景抒情散文”大情境開展學習活動,創(chuàng)設貼近實際生活或社會背景的大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積極參與。教師可以立足于“借物抒情”這一大情境,讓學生總結這三篇文章通過怎樣的景象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情感,從而引導學生歸納抒情散文的特征,并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去仿寫抒情散文,進一步深化單元主題。在大情境下設置任務及活動,完善單元整體教學過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實際運用能力,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使語文教學更具生活性和實踐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進而達到更深層次的教學效果。
大單元教學通過一系列整合教學形式和結構性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體驗。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設計具有指向性的單元評價,巧妙設計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單元評價的設計要貼近大單元教學目標,確保對學生的評價是全面、準確的。教師可以結合課程標準、學科素養(yǎng)要求等,明確學生在大單元學習中應該獲得的核心素養(yǎng)和能力,評價應該是具體、可衡量的,以便在教學評價中能夠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評價內容應該涵蓋語文素養(yǎng)的多個維度,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可以幫助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在語文學科各方面的學習情況。多元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好地反映學生的多元能力與綜合素養(yǎng),促使他們在學科學習中獲得全方位發(fā)展。最重要的是,高中語文教師要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并為學生提供明確的發(fā)展方向,通過具體的評價反饋,學生能夠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在語文學習中各個方面的表現,并在未來的學習中進行針對性的提升。
例如,在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古詩詞《靜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鵲橋仙》等教學中,本單元為古詩詞的誦讀,旨在讓學生通過誦讀去感悟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體會古詩詞的優(yōu)美和詩意的韻味,從而豐富學生詩詞知識的積累,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高中語文教師可以結合語文課程標準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求,在本單元古詩詞誦讀的基礎上,開展“古詩詞誦讀和賞析”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需要選擇一首古詩詞有感情地誦讀,并進行古詩詞賞析解說。古詩詞賞析包括古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來源或者作者信息、詩句品味、詩詞意象感悟等內容。在學生進行古詩詞誦讀和賞析解說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語言表達,高中語文教師可以了解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根據學生對古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來源、作者信息等內容的總結描述,教師能夠了解到學生聯想想象以及歸納判斷等思維能力。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后,教師可以結合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給予學生針對性的評價和引導,讓學生明確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有目的地進行提升。細致、全面、多樣的評價設計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方面的發(fā)展,促使學生形成更全面的語文綜合能力,滿足新課改下的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大單元教學的有效應用為高中語文學科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做好前期分析,重視單元間知識的聯系與整合;深度挖掘知識內涵,引導學生在豐富的語境中學習;單元評價設計,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等大單元等教學策略,為培養(yǎng)學生深度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在教育不斷推陳出新的時代,我們期待大單元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領域能夠為學生帶來更豐富、更深刻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在語文學科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更深層次的發(fā)展,助力高中語文教學效率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