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of device for preventing prolapse of tracheal intubation with intelligent alarm fun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WANG Yiting, YANG Xihu, SHAO Zhenli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Jiangsu 2120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Yiting, E?mail: 1047885293@qq.com
Keywords""""intelligent alarm;"tracheal intubation;"unplanned endotracheal extubation;"mechanical ventilation;"nursing
摘要""目的:設計智能報警氣管導管防滑脫裝置,并評價其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2年4月-5月鎮(zhèn)江市某三級甲等醫(yī)院恢復室收治的172例全身麻醉手術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將2022年4月的86例全身麻醉氣管插管病人作為對照組,將2022年5月的86例全身麻醉氣管插管病人作為觀察組。對照組按照常規(guī)的氣管插管方法協(xié)助置管及護理,觀察組應用智能報警氣管導管防滑脫裝置協(xié)助氣管導管固定。對兩組病人氣管導管移位或脫出情況、病人面部皮膚情況、病人咽喉痛發(fā)生情況及護士滿意度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病人氣管導管移位或脫出風險小于對照組,面部皮膚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咽喉痛程度低于對照組,護士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結論:使用智能報警氣管導管防滑脫裝置可減少病人氣管導管移位或脫出,降低病人皮膚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咽喉痛程度,提高護士滿意度。
關鍵詞""智能報警;氣管插管;非計劃拔管;機械通氣;護理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4.06.034
氣管插管是建立人工氣道的方式之一,能為氣道通暢、通氣供氧、呼吸道吸引和防止誤吸等提供最佳條件[1]。氣管插管非計劃性拔管(unplanned endotracheal extubation,UEE)是指未經醫(yī)務人員同意自行將氣管插管拔除或其他原因包括醫(yī)護人員操作不當造成的氣管插管意外脫落,是全身麻醉機械通氣病人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對全身麻醉恢復期不可自主呼吸病人而言,若發(fā)現(xiàn)或處理不及時,會導致病人非計劃二次插管,甚至是死亡等。目前,UEE及非計劃二次插管率已被麻醉科及恢復室列為重要的敏感指標[2?3]。已有研究表明,我國UEE發(fā)生率為4.5%~22.1%,遠高于國外水平,已成為臨床第二大非計劃性拔管的管道,其中,三級公立醫(yī)院全身麻醉病人的非計劃二次插管率達0.061 3%[4?5]。循證證據(jù)顯示,導管固定不佳是UEE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5]。我院麻醉恢復室通過采用具有智能報警功能的氣管導管防滑脫裝置輔助護理氣管插管病人,該裝置在病人導管發(fā)生拖拽gt;1 cm或即將滑脫時會自動報警,有利于提醒醫(yī)護人員及時發(fā)現(xiàn)可能脫落的導管并盡早處理,其臨床應用效果良好,對于提高麻醉科護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該裝置已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專利號:ZL 2021 2 0345868.0),現(xiàn)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2年4月-5月鎮(zhèn)江市某三級甲等醫(yī)院恢復室收治的172例全身麻醉手術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經口氣管插管;3)全身麻醉;4)非過敏體質。排除標準:1)有機械通氣禁忌證;2)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呼吸系統(tǒng)疾?。?)患有精神類疾??;4)臨床資料不全。將2022年4月的86例全身麻醉氣管插管病人作為對照組,將2022年5月的86例全身麻醉氣管插管病人作為觀察組,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分級、手術時間、麻醉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1。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倫理編號:KY20210702?7),所有病人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干預方法
兩組病人均由我院麻醉科同一研究小組護理,小組成員經過統(tǒng)一培訓。氣管插管期間盡量保證導管妥善固定,避免其移位或脫落。
1.2.1 對照組
按照常規(guī)的氣管插管方法協(xié)助置管及護理,具體操作為:協(xié)助麻醉醫(yī)生將氣管導管插入病人氣管內,男性病人置入深度為23 cm,女性病人為21 cm;采用傳統(tǒng)膠布固定法固定氣管導管,氣管導管位于口腔正中位,牙墊放置于氣管導管旁,取1段白色橡膠膠布將氣管導管與牙墊纏繞2圈或3圈,再取1段白色橡膠膠布從病人口角至氣管導管與牙墊間纏繞2圈后將纏繞在一起的導管與牙墊粘貼于病人一側臉頰進行固定,并取另1段白色橡膠膠布以同樣方法粘貼在病人另1側臉頰進行固定。
1.2.2 觀察組
應用智能報警氣管導管防滑脫裝置協(xié)助氣管導管固定。
1.2.2.1 智能報警氣管導管防滑脫裝置的設計及制作
智能報警氣管導管防滑脫裝置包括氣管中部連接管,氣管中部連接管外側接套接管套,套接管套左側固定連接固定支座,固定支座中部轉動連接轉動圈盤,轉動圈盤左側為連接桿,連接桿左側固定插接在插接管上,其中部活動插接中部連接桿,中部連接桿左側活動套接耳郭限位環(huán)。將耳郭限位環(huán)套接在人耳后側,可對套接管套的豎直位置進行固定,防止氣管導管從人體氣管內部滑脫,從而達到氣管導管防滑脫的效果。同時,智能報警氣管導管防滑脫裝置上安裝有位移傳感器,外側連接蜂鳴器控制器,可通過監(jiān)測氣管導管位移情況進行報警。結構詳見圖1。
1—耳郭限位環(huán);2—耳郭壓環(huán);3—中部連接桿;4—連接桿;5—固定支座;
6—轉動圈盤;7—套接管套;8—外側限位槽;9—氣管中部連接管;10—導管連接座;
11—外側連接管;12—呼吸機連接管;13—外側滑桿;14—固定環(huán);15—固定繩;
16—限位槽;17—位移傳感器;18—氣管導管;19—底部嘴托。
1.2.2.2 智能報警氣管導管防滑脫裝置的應用
協(xié)助麻醉醫(yī)生將氣管導管插接至病人氣管內,男性病人置入深度為23 cm,女性病人為21 cm;將智能報警氣管導管防滑脫裝置底部嘴托放置在人嘴外側,將裝置的呼吸機連接管外接至呼吸機供氧管道內,上下滑動套接管套至合適位置,將限位插接桿插接轉過外側限位槽插接至限位槽內,從而對套接管套豎直位置進行固定,繞轉動圈盤轉動連接桿,對耳郭壓環(huán)角度進行調整,使其適應人耳位置,將限位插接管插接至限位槽孔內從而對連接桿角度進行固定,將耳郭限位環(huán)套接在人耳后側,通過人耳后輪廓對耳郭限位環(huán)進行限位卡接,防止氣管導管從人體氣道內滑脫,氣管導管插接至病人氣道內后將掛繩拴系在病人后腦位置,進一步防范插管滑脫。智能報警氣管導管防滑脫裝置使用期間,位移傳感器可實時監(jiān)測位移狀態(tài),并通過控制器接收位移數(shù)據(jù),位移gt;0.5 cm時蜂鳴器會發(fā)出低頻報警,位移gt;1.0 cm時蜂鳴器會發(fā)出高頻報警,以提醒醫(yī)護人員及時處理導管移位或滑脫。
1.3 評價指標及資料收集方法
由2名經過統(tǒng)一培訓的護士對兩組病人氣管導管移位或脫出情況、病人面部皮膚情況、病人咽喉痛發(fā)生情況及護士滿意度進行調查。1)氣管導管移位或脫出情況:麻醉護士遵醫(yī)囑在拔除氣管導管前觀察導管刻度,采用5級評分法評價病人氣管插管移位與脫出情況[6],1級為無移位,氣管導管尖端距門齒距離或導管到口角兩側距離未變化;2級為輕度移位,氣管導管尖端距門齒距離有1 cm以內的改變或導管到口角兩側距離發(fā)生1 cm以內的偏移;3級表示中度移位,氣管導管尖端距門齒距離有1~2 cm的改變或導管到口角兩側距離發(fā)生1~2 cm的偏移;4級表示重度移位,氣管導管尖端距門齒距離發(fā)生2 cm以上偏移;5級表示非計劃性拔管,導管完全脫出。2)病人面部皮膚情況:由麻醉護士在拔除氣管導管后觀察病人面部皮膚情況,通過觀察面部皮膚有無損傷及變態(tài)反應評價[7],其中面部皮膚損傷指氣管插管固定區(qū)域發(fā)生的表皮撕脫且露出真皮層,或者有水皰出現(xiàn);變態(tài)反應指氣管導管固定處出現(xiàn)皮膚瘙癢或者紅斑。3)病人咽喉痛發(fā)生情況:由麻醉護士在病人氣管導管拔除后30 min采用疼痛數(shù)字評分法(NRS)進行評估[8],0分為無疼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4)護士滿意度:每次護理病人后均采用研究者自制問卷調查護士滿意度,滿分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70~lt;90分為滿意,lt;70分為不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雙人核對后錄入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以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定性資料采用頻數(shù)、百分比(%)表示,非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病人氣管導管移位或脫出情況比較(見表2)
2.2 兩組病人面部皮膚情況比較(見表3)
2.3 兩組病人咽喉痛發(fā)生情況比較(見表4)
2.4 兩組護士滿意度比較(見表5)
3 "討論
3.1 使用智能報警氣管導管防滑脫裝置可減少病人氣管導管移位或脫出,降低咽喉痛程度
UEE的發(fā)生會影響病人正常治療,增加機械通氣時間,引起氣道損傷,如咽喉痛、聲音嘶啞、支氣管痙攣等[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氣管導管移位或滑脫發(fā)生風險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原因可能是術后臨床上常采取醫(yī)用膠布固定法繞病人臉頰及后頸部固定的方式固定氣管插管,這種方式會因病人汗液及皮膚油脂分泌導致"膠布黏附性下降,進而使導管移位或導管滑脫風險增加,而智能報警氣管導管防滑脫裝置采用繃帶和拉繩固定,更牢固,能夠減少因病人在麻醉蘇醒期躁動、疼痛等原因拉扯導致的導管脫出[10];同時,報警裝置帶有蜂鳴器,可以根據(jù)位移量自動采取低頻報警或高頻報警,與無報警裝置的固定裝置相比可起到及時提醒醫(yī)護人員處理的作用。本研究中,觀察組病人術后咽喉痛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原因可能是病人在發(fā)生管道滑脫過程中,氣管壁及氣管套囊會對氣道黏膜造成摩擦損傷。
3.2 使用智能報警氣管導管防滑脫裝置可降低病人皮膚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面部皮膚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原因可能是傳統(tǒng)的醫(yī)用膠布彈性、透氣性、黏附性均較差,極易造成皮膚紅腫,且汗液浸潤也會導致膠布經常更換,不僅會增加護士工作量,還會增加皮膚損傷。本研究中對照組病人皮膚損傷、變態(tài)反應發(fā)生較多,而觀察組使用的裝置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水膠體敷貼能與面部貼合,皮膚損傷和變態(tài)反應發(fā)生較少;利用綁帶、魔術貼便于調節(jié)固定,有利于滿足不同病人的需求;耳郭限位環(huán)和耳郭壓環(huán)能使插管固定更牢固。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氣管導管拔除及二次插管會加重皮膚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1],因此,本研究中設計的裝置可通過減少插管移位和脫出降低皮膚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
3.3 使用智能報警氣管導管防滑脫裝置可提高護士滿意度
UEE會造成病人組織受損、增加病人痛苦、延長住院時間,甚至可危及病人生命。已有研究表明,UEE發(fā)生后病人的致死率為10%~25%。麻醉恢復室護理質量敏感指標[12]將UEE及非計劃二次插管等作為評價麻醉質量的重要指標,這對臨床護士而言是個重要挑戰(zhàn),容易增加臨床護士的心理負擔。本研究中護士使用智能報警氣管導管防滑脫裝置后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表明采用智能報警裝置有利于醫(yī)護人員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并進行處理,可以避免或減少UEE及二次插管,在保障病人安全的同時減輕護士工作量,加強全身麻醉病人恢復期安全管理,從而提升護士滿意度。
4 "小結
本研究結果顯示,智能報警氣管導管防滑脫裝置應用方便,可有效降低氣管導管移位或脫出、皮膚損傷風險、咽喉痛程度,提升護士滿意度。本研究使用的智能報警氣管導管防滑脫裝置創(chuàng)新點為:1)魔術貼及繃帶固定能更有效地將氣管導管固定于口腔正中位,不易發(fā)生移位;2)水凝膠敷貼易固定且不易卷邊,更換時容易撕脫,不留痕跡,透氣性好,極少造成皮膚破潰、壞死;3)當插管病人無意識拽動氣管插管或氣管插管滑脫時報警器會發(fā)出報警聲,有利于提醒醫(yī)務人員盡早處理,降低反復插管風險。但本研究僅在1所醫(yī)院開展研究且樣本量較少,今后仍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PETTENUZZO T,F(xiàn)AN E.2016 year in review:mechanical ventilation[J].Respir Care,2017,62(5):629-635.
[2] "劉云訪,喻姣花,李素云,等.ICU成人患者氣管插管非計劃性拔管預防及管理的證據(jù)總結[J].護理學報,2020,27(3):43-48.
[3] "盛麗樂,蘭星,譚芳,等.麻醉后監(jiān)護室護理質量敏感指標的構建[J].中華護理雜志,2020,55(6):805-810.
[4] "馬爽,申樂,黃宇光,等.2018年麻醉醫(yī)療質量管理現(xiàn)狀報告[J].中國衛(wèi)生質量管理,2020,27(1):9-13.
[5] "魯志卉,王穎,王蕭蕭,等.成人氣管插管非計劃性拔管危險因素的證據(jù)總結[J].循證護理,2022,8(4):448-454.
[6] "許開云,許金花,張玲.改良蝶形膠布固定法對經口氣管插管固定的效果評價[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11):74-76.
[7] "鄭佳美,靳海榮,薛云娜.兩種經口氣管插管固定方法效果比較[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6,22(28):4127-4130.
[8] "王宜庭,包磊,周英鳳,等.全麻氣管插管患者術后咽喉疼痛預防最佳證據(jù)總結[J].護理學雜志,2021,36(18):82-86.
[9] "天津市護理質控中心.預防成人經口氣管插管非計劃性拔管護理專家共識[J].中華護理雜志,2019,54(6):822-828.
[10] "郭先才,李佳雨,周漢京,等.全身麻醉病人術后蘇醒期躁動風險預測模型的建立及應用[J].護理研究,2021,35(11):2038-2041.
[11] "張曉靜,張會芝,李葆華.非計劃性拔管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的建立及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8,53(11):1360-1362.
[12] "中華醫(yī)學會麻醉學分會.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辦公廳頒布麻醉專業(yè)醫(yī)療質量控制指標(2022年版)[EB/OL].(2022-05-27)[2023-05-19].http://www.nhc.gov.cn/yzygj/s7657/202205/56765f0f512f4f058efc4169a0e1c639/files/aeba2f780ff546b1abc17dd7b9c5fdac.
(本文編輯"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