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舟慶
【摘 ?要】地理學科課堂教學是高中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效的課堂教學能提高課堂效果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傳統(tǒng)高中地理教學多依賴教師講授,然后讓學生自己理解,這種方法可能會阻礙教學效果的提高。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合理利用視聽資源。這樣不僅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視聽資源;運用
措施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多媒體設備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圖表、圖像和視頻等豐富的視聽資源,不僅豐富了地理教學內(nèi)容,還增強了課堂趣味性,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這些資源幫助學生更真實、直觀地理解地理過程、現(xiàn)象和原理,使其更加投入地理學習。地理新課標強調(diào)了多種教學材料的使用,包括文字、地圖、圖像、圖表和模型等,以提供生動、直觀、啟發(fā)性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因此,視聽資源的運用在地理教學中已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傳統(tǒng)高中地理教學的現(xiàn)狀和問題
雖然互聯(lián)網(wǎng)擁有豐富的地理教育資源,但這些資源在現(xiàn)行的教育體系中并未得到充分應用,從而造成了互聯(lián)網(wǎng)與地理課堂教學之間的融合不足。第一,地理教師在傳授相關知識時未能有效地運用網(wǎng)絡教育工具進行動態(tài)展示,使學生無法直接感知和理解地理現(xiàn)象,從而影響了他們對地理知識的深入認識。第二,教師并沒有充分整合網(wǎng)絡上的優(yōu)秀地理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基于個人興趣深入挖掘這些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的能力。第三,地理教育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構建,而忽視了課外活動的重要性。比如,學校缺少天文觀測、交通調(diào)查、地形模型制作等多樣化課程,這使學生缺少探索地理世界的潛力。對此,要充分利用網(wǎng)絡技術,在地理教育中為學生提供高品質(zhì)的資源和學習手段。
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視聽資源的效果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視聽資源的應用尤為關鍵。教師對這些資源的綜合運用和優(yōu)化,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視聽資源的教學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關注,并提高他們對地理學習的熱情,促使他們更專注于學習過程。相對于僅依賴書本插圖、文字和口頭講解,視聽資源通過圖像和視頻的形式,能更直觀、生動地呈現(xiàn)地理知識,減少學生對復雜概念的畏懼感,從而避免學習的挫敗感。利用視聽資源,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難以直接觀察到的地理現(xiàn)象,如沙塵暴、海嘯、火山爆發(fā)和地震等,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這些現(xiàn)象的認識,而且深化了他們對地理學的理解。此外,教師通過視聽材料還能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擴充,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補充,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其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最后,視聽資源還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感官體驗的學習環(huán)境,深化他們對地理現(xiàn)象和原理的理解,加深他們對地理學深層次價值的認識,并鼓勵他們在未來進行實地
探究。
三、高中地理課堂使用視聽資料時應遵循的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在學習地理時,學生會接觸到形式多樣的地圖,如日照圖、統(tǒng)計圖、地形圖、地質(zhì)圖及地理風景圖等。換句話說,地圖不僅是地理學的核心,更是學生地理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他們需學會如何解讀和運用這些地圖。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按照整體性原則,緊密跟隨教材內(nèi)容,多角度、多維度地展示教學內(nèi)容,確保無遺漏,以便學生能全面理解各個知識點。融合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視聽資源不僅能顯著提升課堂教學的成效,還有助于達成預想的教育目標。
(二)有序性原則
教師在應用視聽資源開展地理教學時,必須遵守有序性原則。這不僅要求其內(nèi)容與地理學的邏輯和教學順序相吻合,還應順應學生的認知發(fā)展,以確保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比如,在河流地形的學習中,教師可通過視聽資源依次展現(xiàn)河流的源頭、流經(jīng)區(qū)域及其匯入的海域,全面清晰地呈現(xiàn)這一自然過程,讓學生在大腦中構建清晰、有序的地理圖像和文字記憶,提升學習效果。
(三)實用性原則
地理教師在采用視聽資源進行課堂教學時,應當注重其實用性,以此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在當今信息泛濫的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視聽資源也數(shù)不勝數(shù),教師需精心篩選,尋找既符合教學需求又能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材料。恰當?shù)囊暵犢Y源,其時長應控制在10分鐘之內(nèi),避免過分占用教學時間或影響學生的信息接收效率。同時,這類資源還應具備高度的實用性和直觀性,幫助學生迅速理解關鍵概念,從而突破教學難點。此外,實用的視聽材料還能讓學生克服學習障礙,增強他們的地理思維能力。
(四)啟發(fā)性原則
教師在地理課堂中使用視聽資源應遵循激發(fā)啟發(fā)性的準則,通過這些材料促使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地理學習涉及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其中一些地形地貌可能對學生而言頗為熟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借助視聽資源深化學生對這些地貌的理解,并引導他們探討相關的地理原理和規(guī)律。對學生尚未接觸的地貌,這些視聽資料則成為啟發(fā)新知識探索的重要工具,幫助學生加深對未知領域的認識。
四、運用視聽資源的措施分析
(一)遠程直播,設計探究性問題
在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教師一定要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性并將其作用發(fā)揮出來,開展有效的知識探究工作。但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開展遠程的直接教學中,他們難以找到學習重點,進而不能掌握更多知識。為了體現(xiàn)遠程直播的價值,教師應在課前設計探究性問題,指導學生有目的地學習。比如,在教授“旅游資源的分類與特性”時,教師可提問“旅游資源的形成條件”與“旅游資源的類型”等,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增強其學習動力。同樣,在教授“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時,教師應先提出關于雪線、林線、陽坡、陰坡等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觀看直播教學時有清晰目標。此外,教師應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積極評價,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通過這種方法,學生能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提升地理素養(yǎng)。
(二)樣本展示,揭示知識的來源
高中地理課堂下,多媒體設計不斷結合,教師通過信息技術開展有效教學,為其構建地理視聽學習的有效環(huán)境,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關的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遵循上述所講的四大教學原則,引導學生利用視聽材料深入探究地理知識本質(zhì),提升其地理素養(yǎng)。如運用模型演示法,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如原理、概念等,其目的在于提升他們的主動搜索的精神,同時提升在學習中的嚴謹與科學性。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土壤”的教學中,教師的核心任務,是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土壤的本質(zhì),讓他們認識到土壤除了是陸地表層肥沃的物質(zhì),能促進植物的生長,而且這是由空氣、有機物、水分、礦物質(zhì)等多種成分所構成的。為了學生認識土壤,教師可利用各種土壤樣本作為教學媒介。比如,演示紫色土、紅壤、黑土、黏土、壤土和砂土等,這些不同類型的土壤,通過對比、觀察,感受不同土壤的差異。同時通過分析各土壤能力,如儲水及保水的能力等,學生能更全面地理解土壤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作為生物圈、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交匯的關鍵區(qū)域,土壤扮演著連接無機和有機界的橋梁角色。因此,借助對不同土壤樣本的觀察和學習,學生可以感受到土壤形成的具體過程,理解知識的源頭。
(三)指導閱圖,思考關聯(lián)內(nèi)容
這種方法是由教師作為引導者,深入理解教材內(nèi)的圖片,以及多媒體中所展現(xiàn)出的地理場景,助力學生高效獲取信息,解析地理現(xiàn)象,揭示學習的內(nèi)涵和基本原理,讓其可以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和思考,解決學習中遇到的關鍵點和難點。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指導學生遵循一定的讀圖順序。例如,首先識別地圖的名稱,明確觀圖的主要目的;接著,借助分析圖例,詳細掌握地圖所呈現(xiàn)的信息,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并提升讀圖技能。此外,教師在教學中,還應教導他們?nèi)绾卫弥T如箭頭或指北針等元素來識別方向。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更好地思考地形地貌之間的關聯(lián)。
例如,在進行地理教學時,特別是在講到人教版高中必修二中的“人口分布”章節(jié),教師可利用指導讀圖,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關聯(lián)思考。如使用世界人口分布的彩色比例圖,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全球人口的分布格局。這種比例圖通常使用不同的顏色標示不同的大洲,如以藍色、橙色、灰色、金色和淺藍色區(qū)分,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地觀察到各大洲的人口分布情況。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可以輕松讀懂地圖,從而了解到亞洲的人口在全球總人口中位居首位,比例近60%,其次是非洲(16.9%)、歐洲(9.7%)、拉丁美洲(8.5%)、北美洲(4.8%)和大洋洲(0.5%),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性。借用世界人口的城鄉(xiāng)分布圖,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城鎮(zhèn)化進程中關于人口的遷移
形勢。
(四)音樂欣賞,探索自然規(guī)則
音樂作為一種視聽藝術形式,在教學領域與地理教育的結合展現(xiàn)了其獨特的教育價值。這種交叉融合不僅刺激并活躍了學生的大腦思維,還在提升其感官感知方面發(fā)揮了顯著作用。同時,它更是一種視野的拓展和對自然規(guī)律探索方式的創(chuàng)新。此外,音樂欣賞所起到的作用極大,能讓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地理知識的吸收和記憶效率。
以《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播放器,將古斯塔夫霍爾斯特的《行星組合》作為輔助教學材料,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對每一章節(jié)進行深入體驗,并啟發(fā)他們?yōu)檫@些章節(jié)賦予新的命名,其中應體現(xiàn)出各自獨特的地理屬性。此過程中,教師還可指導學生理解地球成為人類居住星球的關鍵因素,如液態(tài)水的存在、適宜的大氣及溫和的氣候條件,這些都使地球得以被稱為“生命的孕育地”。借助這種結合音樂欣賞和命名活動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地理教學的趣味性,也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地理概念,降低學習難度,同時提升他們的地理素養(yǎng)。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視聽資源運用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zhì)量。這種方法通過圖像、視頻和音樂等多媒體形式,使學生以更真實、具體的方式理解地理現(xiàn)象的多樣性。它不僅讓學生深入領會地理知識的核心含義,他們能意識到埂環(huán)境對人類世界的一種最直觀的反映,高地理素養(yǎng)也可得到近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孟德璟.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視聽資源的運用策略[J].教育藝術,2022(7):4.
[2]廖瑞瓊.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視聽資源的應用[J].中華活頁文選(高中版),2023(3):156-158.
[3]于廣建.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視聽資源的應用研究[J].成才,2021(7):28-29.
[4]時鄭華.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視聽資源的運用 [J].山西教育(教學),2022(1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