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提琴演奏藝術形式多種多樣,不同形式的演奏方法對于演奏者的藝術素養(yǎng)均有著較高要求。新時代小提琴演奏藝術化表達,要以音樂藝術傳播發(fā)展及強化音樂藝術思想融合等內容為基礎,持續(xù)做好對藝術化表達資源的挖掘,并結合加強藝術語言應用、強調藝術情感抒發(fā)及深化音樂節(jié)奏控制等多種策略的運用,不斷提升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呈現(xiàn)效果,增強小提琴演奏的藝術滲透力,使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化表達能始終保持較高的藝術水準。
[關鍵詞]小提琴;演奏;藝術化表達;音樂
[中圖分類號]J6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4)04-0119-03
[收稿日期] 2023-10-16
[作者簡介]( 趙昕宇(1985—),女,甘肅省歌劇院三級演奏員。(蘭州 730030))
小提琴演奏作為現(xiàn)代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基于音樂藝術文化思想內核做好藝術表達的內容延伸,充分借助演奏者個性化演奏特征及風格,構建多元化小提琴音樂藝術發(fā)展體系,有效地從小提琴演奏中探索藝術化表達的價值導向,提升小提琴演奏的音樂藝術穿透力及藝術思想的發(fā)展傳承能力,強化演奏者與聽眾的思想共鳴,實現(xiàn)對小提琴演奏藝術化表達能力的進一步提高,為小提琴演奏的高水平開展及表演實踐奠定堅實基礎。
一、小提琴演奏藝術化表達的要素構成
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化表達,需要基于多種不同影響要素的優(yōu)化并做好協(xié)調性控制,提升小提琴演奏的內容呈現(xiàn)效果。目前,對于小提琴演奏影響較為直觀的要素主要包括指法、和弦及跨弦演奏技巧三個方面的內容,通過對以上三項內容進行分析與探究,才能明確達成小提琴演奏藝術化表達的基礎條件,提升演奏者綜合性的藝術化表達能力。
(一)指法的優(yōu)化
當前,小提琴演奏主要分為左手指法與右手指法兩種不同方式。本次探究主要從應用較為普遍的左手指法視角進行分析。小提琴演奏指法的不同,對于高音表現(xiàn)與音符處理有著直觀的影響。手的姿勢、手指標記、用力控制、移速、延音處理等相關內容,均屬于指法優(yōu)化的基礎范疇。一般情況下,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化表達,需要指法優(yōu)化方案結合演奏的作品進行動態(tài)化調整。譬如,演奏相對歡快且放松的音樂作品時,可提升左手手指觸弦的彎曲度,控制手指在琴弦上的力度、強度,避免因用力過度產生偏音的問題,并采用弱音節(jié)與音符進行音樂演奏的節(jié)奏處理。在手指定位方面,為跟緊當前音樂節(jié)奏,演奏者需要按照不同音節(jié)的區(qū)域劃分,控制手指的位置,保證手指控制區(qū)域處于現(xiàn)有的音節(jié)范圍。此外,針對延音的處理,要適當地做好琴弦共振處理,提升小提琴音律處理與其余樂器之間的契合度。若采用小提琴獨奏,則可基于音符節(jié)奏進行琴弦振動的優(yōu)化,從而更好地滿足小提琴演奏藝術化表達的多元化需求。
(二)和弦的選擇
和弦的選擇與控制,同樣對于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化表達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不同于吉他、尤克里里等樂器的演奏,小提琴和弦控制需要同時按下多根弦,并用弦弓進行音律處理。所以,在和弦的選擇方面,表演者要結合自身演奏風格與演奏作品的基本藝術語言,合理地進行和弦的應用。譬如,捷克音樂家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的小提琴音樂作品,大部分傾向于對弦樂四重奏和弦處理方式的運用。針對此類作品的小提琴演奏,可根據原有音樂作品的演奏方式,結合當前演奏需要及個人演奏特點適當地進行部分調整,如在處理部分和弦時加入減七和弦,使轉音部分的音樂節(jié)奏能平滑過渡,從而提升小提琴音樂演奏的音律流暢性。因此,小提琴演奏對二重奏、三重奏及四重奏的選用,要結合實際情況,以提升音樂演奏呈現(xiàn)效果為中心,優(yōu)化和弦的運用策略,從而保證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化表達。
(三)跨弦演奏的運用
跨弦演奏的音樂表達技巧性較強。演奏者可以通過在不同的琴弦之間自如地移動弓,以演奏跨越多個琴弦的音符。通常情況下,跨弦演奏一般在音高處理方面應用較為普遍。小提琴演奏對于跨弦演奏的運用,要根據弓的斜度、弓的位置、手腕與手臂的力度控制及弓的壓力等多個方面內容進行演奏方法的調整。譬如,在弓的斜度控制方面,通常在向上跨弦時弓稍微內向傾斜,而在向下跨弦時弓稍微外向傾斜,從而提升演奏的流暢性。又如,在弓的壓力控制方面,要以控制噪音為主做好音符音量的動態(tài)化調整,盡可能維持相對穩(wěn)定的壓力,以便更好地進行跨弦演奏音域的調整。因此,跨弦演奏技巧的運用,同樣對于提升小提琴演奏藝術化表達有著重要影響,是提升小提琴演奏藝術呈現(xiàn)效果的科學方式,對于更好地滿足多元化小提琴藝術化演奏需求具有促進作用。
二、小提琴演奏藝術化表達核心切入點
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化表達,難以基于單一要素及技巧應用進行評價分析。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化表達切入點,主要基于當前小提琴演奏形式進行內容分析。從小提琴音樂藝術形態(tài)來看,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化表達切入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內容。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針對音樂藝術化表達并無標準定式或標準數值,藝術化概念也難以基于藝術表達進行量化。不同個人及群體對于音樂藝術的評價也相對較為主觀。高雅殿堂中肅穆莊嚴的音樂演奏,無法成為音樂藝術的唯一代名詞,街頭巷尾的音樂表演同樣是孕育音樂藝術的沃土。因此,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化表達,更多的是要以音樂藝術內核中豐富的藝術內涵作為核心切入點,通過加強小提琴音樂藝術技巧、藝術表現(xiàn)力、藝術元素、藝術語言、藝術文化元素等各類不同內容的強化,綜合性地進行小提琴演奏邏輯與表演思維的優(yōu)化,提升小提琴演奏的藝術性及藝術語言的邏輯性。其次,從小提琴音樂藝術表達的基礎特征來看,針對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化表達,既要保持音樂元素的藝術性思維,也要突出個人風格與藝術思想的融合,在保持獨特藝術內涵的基礎上,加強藝術內容在小提琴音樂演奏方面的滲透。譬如,在小提琴演奏弓法控制與弦樂變化方面,不要盲目炫技,而是要提升弓的速度、壓力及位置等動態(tài)控制,將演奏者希望表達的內容融入弦樂的動態(tài)變化,強化聽眾的音樂感知,通過與聽眾形成思想共鳴,深化小提琴演奏藝術化表達的內容渲染,從而保持小提琴純音樂藝術化表達的純粹性,讓小提琴演奏能保持熾熱的藝術內核,以熱忱之心擁抱小提琴藝術精神。最后,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化表達,不應過于注重單一音符的修飾,要將音樂中部分具有濃重藝術色彩與個人色彩的部分加以展示。過于追求完美的音符節(jié)奏處理,實際上加重了表演者的精神負擔,容易使其產生音律控制雜亂或節(jié)奏不協(xié)調的問題,進而使部分小提琴音樂演奏的藝術化表達適得其反。所以,保持個人特色及獨具一格的音樂表達方式,也是小提琴演奏藝術化表達的重要切入點之一。綜合來看,小提琴演奏藝術化表達,需要結合多元化藝術內容、藝術思想、演奏技巧等內容運用,方能實現(xiàn)對藝術性特點的強化,使其能滿足藝術化表達的多方面需求,增強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呈現(xiàn)效果。
三、基于小提琴演奏藝術化表達的科學策略
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化表達,需要結合當前音樂名家藝術作品進行內容解讀,通過分析不同藝術作品的藝術呈現(xiàn)特點及藝術內核,了解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化表達需求,進一步依托構建藝術化表達體系,提升小提琴音樂藝術化表達的能力。
(一)加強音樂藝術語言與演奏技巧的融合
小提琴音樂藝術語言相對豐富,不同音色、音符及音樂旋律呈現(xiàn)的藝術語言各不相同。多元化音樂演奏技巧的運用,能夠進一步提升演奏者對于音樂藝術內容的修飾能力,音樂藝術內容表達能與聽眾形成良好的思想共鳴,從而加強音樂藝術語言的運用與演奏技巧的融合,成為提升小提琴演奏藝術化表達能力的科學策略。譬如,捷克民族樂派代表人物、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創(chuàng)作的《母親教我的歌》節(jié)奏遞進平緩且悠揚,音樂語言的內涵極其豐富,藝術思想表達也具有極強的內容穿透力,能充分調動聽眾的情緒感知。所以,《母親教我的歌》在小提琴演奏的處理方面,需要持續(xù)強化對音樂語言內容的渲染,調動聽眾思維情緒,通過有序遞進的音樂旋律,抽絲剝繭般地將音樂語言的內核與聽眾情緒變化進行結合,讓聽眾對于該部作品產生強烈的共鳴感。因此,該部作品對小提琴演奏的弓壓處理、弓速控制及弓法技巧的運用具有較高的要求,演奏者不僅要熟練掌握多種不同的音樂語言,同時要能根據鋼琴序列音符,將藝術情感注入整部作品的各個方面,形成音律節(jié)奏的一體化串聯(lián)。由此可見,加強音樂藝術語言與演奏技巧的運用,能夠為演奏者更好地進行音樂節(jié)奏的把控與藝術性音樂特點的呈現(xiàn)提供重要的內在支撐,增強音樂藝術思想內涵的豐富性。
(二)注重小提琴音樂藝術內容滲透與環(huán)境塑造
提升小提琴音樂演奏的環(huán)境代入感,強化聽眾對小提琴音樂演奏的思想反饋,讓小提琴音樂演奏的藝術元素充滿音樂藝術表達的各個方面,充分利用音樂藝術內容滲透調動聽眾的情緒與聽覺觀感,是加強小提琴演奏藝術化表2.65mm達的關鍵。譬如,英國作曲家、指揮家愛德華·埃爾加(Edward Elgar)創(chuàng)作的《愛的禮贊》情感極其飽滿且充沛,高低起伏的節(jié)奏控制恰到好處,充滿浪漫主義藝術色彩,相比于創(chuàng)作者的《在倫敦城》《杰隆修斯之夢》兩部成名作品,《愛的禮贊》對于節(jié)奏的控制更為順滑,并未將音律頓挫以更為直觀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而是將其埋入音律線各個不同音樂交叉點,讓聽眾能從小提琴音樂演奏方面感受到愛的溫暖。因此,該部作品加強了對于滑音、顫音等技巧的運用,讓鋼琴與小提琴的音色更為契合,用靈動的音樂表達平復聽眾紛亂的思緒,指引聽眾融入小提琴營造的愛的溫柔鄉(xiāng)。其中,該部作品的小提琴藝術化表達,傾向于將藝術情感掩藏于音律銜接的縫隙之間,讓聽眾能隨著音樂節(jié)奏變化,將不同音律縫隙的情感元素拼湊成以“愛”為中心的完整藍圖。所以,該部作品的單一節(jié)奏感染力不足,但在不同場景下的音樂渲染能力極強,如配合鋼琴演奏可提升作品本身的環(huán)境代入感與沉浸感。
(三)強調細節(jié)處理與自然感情的抒發(fā)
小提琴演奏之所以能扣人心弦,主要原因是小提琴較為自然化的音符處理,提升了音樂旋律的內容豐富性,使聽眾的音樂聽覺感受得到一定程度的強化。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化表達,同樣要利用自然化的情感抒發(fā)及細致的音樂細節(jié)處理,優(yōu)化音符、音律,讓聽眾的聽覺感受能達到更高層次。譬如,奧地利作曲家、西歐浪漫主義音樂的奠基人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創(chuàng)作的《圣母頌》,以德國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為鋪墊,運用溫暖與柔和的音色,將希望與對未來的期許融入音符中,進一步創(chuàng)造和諧、唯美及沉穩(wěn)的音樂環(huán)境,使音樂韻律的變化進一步撥動聽眾的心弦。從音樂技巧來看,該部作品傾向于加強對弦樂的動態(tài)化處理,音樂起始部分與結尾部分運用勺子法的表達技巧,針對部分裝飾音符進行結構修飾處理,讓音樂本身在保持和諧藝術風格的同時,增加音樂的表現(xiàn)力與情感深度,讓音樂的情感亮點尤為突出。因此,針對這一類小提琴音樂演奏的藝術化表達,要注重對細節(jié)化情感內容的處理,讓音樂情感的抒發(fā)更為自然,并利用多種情感音樂語言組合,提升節(jié)奏控制的強度,讓表演者的思緒隨著音樂節(jié)奏變化而不斷改變。所以,強調細節(jié)處理與自然感情的抒發(fā),2能夠為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化表達指明新的方向,實現(xiàn)對藝術表達氛圍的充分營造,加強小提琴演奏中部分藝術性內容的立體化呈現(xiàn)。
(四)深化小提琴技巧鋪墊與節(jié)奏的控制
小提琴演奏對于各類不同音樂技巧的運用,要合理地把控使用強度,在聽眾的音樂舒適區(qū)進行音樂藝術中心思想的傳遞,并在節(jié)奏處理方面,盡可能緊貼音樂旋律進行優(yōu)化,保證小提琴演奏的音樂呈現(xiàn)能較為平和,避免盲目激進或盲目炫技。因此,有目的性地進行技巧、節(jié)奏的控制與處理,將為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化表達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譬如,歐洲晚期古典樂派音樂家、意大利小提琴作曲家尼科羅·帕格尼尼創(chuàng)作的《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運用悠長旋律作為主體框架,通過對顫音、滑奏、三連音等小提琴音樂演奏技巧的運用,編織獨具一格的音樂藝術圖景。讓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化表達不再局限于情感或思想傳遞,而是能在豐富音樂藝術情感元素的基礎上,以音樂技巧及音樂節(jié)奏為中心進行音樂表達能力的強化。所以,針對該部作品的藝術化表達,要從提升節(jié)奏控制能力及技巧轉化能力開始,對于不同音樂段落的音符處理,需要保持相對的克制心態(tài),促使小提琴音樂表達的藝術性特征能在技巧運用與音符處理方面得到充分體現(xiàn)。不同的小提琴音樂結構設計及音樂邏輯,對于小提琴音樂的藝術化表達有著不同的要求,需要結合表演者表現(xiàn)風格與演奏特點,合理地進行小提琴音樂藝術化表達的內容設計。
結語
綜上所述,小提琴演奏藝術化表達方式較為豐富,強化藝術化表達的關鍵是抓住不同小提琴音樂內容的藝術特征,基于小提琴藝術作品的形式、種類及演奏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演奏方式、演奏技巧及演奏表達模式的優(yōu)化,并以提升情感表達、豐富技巧內容及加強藝術中心思想傳達等內容為基礎,不斷深化小提琴演奏的藝術化表達探索,突出小提琴音樂演奏的藝術性特征,真正地將小提琴演奏與個人藝術風格進行融合,實現(xiàn)對藝術表達特性的強化,充分提升小提琴演奏的藝術高度及藝術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文佳.小提琴曲《紅軍哥哥回來了》對二胡演奏藝術的借鑒[J.音樂生活,2021(1):24-28.
[2]沈雪雪.論弗蘭克《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演奏藝術[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37(4):193-195.
[3]楊夢娜.小提琴演奏藝術對我國近現(xiàn)代二胡演奏藝術的影響[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28(11):36;52.
[4]楊松權,任英曙.論西方小提琴演奏藝術對中國二胡藝術發(fā)展的補益[J.文教資料,2009(21):86-88.
[5]楊松權.西方小提琴演奏藝術對20世紀中國二胡藝術的影響[J.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9(2):56-58.)
(責任編輯:王肖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