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這種無須燃燒化石燃料,也不產生長壽命的放射性廢物的核反應方式,它的優(yōu)點是清潔、安全。幾十年來,無數人都憧憬著通過核聚變徹底擺脫能源不足的困境。今天,我們離實現這一目標或許近在咫尺。
在過去的46億年里,太陽依靠足夠多的氫源源不斷地聚變產生能量,這些能量從太陽核心到達太陽表面 (光球層) ,并以電磁波的形式奔向太空。在經歷了約8分鐘的旅行后,太陽釋放出的能量只有約1/20億被地球獲取。雖然這個比例如此渺小,但總量依然驚人——地球每秒從太陽那里獲取的能量相當于400萬噸石油完全燃燒釋放的能量。
在太陽核心,巨大的質量創(chuàng)造出極端的溫度和壓強環(huán)境,迫使原子核相互高速碰撞。一旦碰撞的能量突破庫侖勢壘,原子核融合在一起,聚變鏈式反應就被啟動。在氫聚變成氦的過程中,會有約0.7%的質量虧損,這部分質量以能量的形式輻射出去,這部分虧損的質量就是核聚變的巨大能量來源。
把發(fā)生在太陽核心的核聚變反應搬到地球上,結果之一就是熱核武器( 即氫彈) 。世界上當量最大的熱核武器當屬蘇聯的“沙皇炸彈”,其爆炸讓距離爆心170千米外的人被熱風灼傷,220千米外的人視神經受損,甚至讓歐亞大陸產生了幾毫米的位移。這股摧枯拉朽橫掃一切的力量,僅僅來自2噸氘化鋰。更讓人驚嘆的是,聚變反應只釋放了這2噸氘化鋰全部能量的0.7%。
為什么核聚變釋放的能量遠超化學反應?首先,原子中超過99.94%的原子質量都存在于原子核中,這意味著原子核蘊含了一顆原子的絕大部分能量。其次,核聚變的基礎是強力,而化學反應的基礎是電磁力,在相同距離的前提下,前者的強度是后者的約137倍。
氫彈的核聚變反應需要通過原子彈的內爆,為核聚變反應創(chuàng)造起始條件,但這種利用方式是不可控的。因此,科學家希望發(fā)明一種裝置,可以有效控制“氫彈爆炸”的過程,實現可控核聚變。
可控核聚變反應堆,也被科學家稱為“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太陽內部的極高溫度(超過1500萬℃) 和極端壓強環(huán)境會自然誘發(fā)核聚變。但人類在地球上很難復制太陽內部的極端壓強環(huán)境和巨大的物質量,為了給予聚變材料足夠高的動能,讓它們突破庫侖勢壘,就需要達到超過1億℃的高溫。此外,我們還需要精細調節(jié)反應堆的壓強和磁場強度,使反應物足夠穩(wěn)定,延長聚變反應的持續(xù)時間,從而讓反應堆持續(xù)輸出能量。
1954年,蘇聯建造出了第一個磁約束裝置——托卡馬克 (Tokamak) 。托卡馬克也叫環(huán)流器,是一個包含封閉強磁場的“容器”,在這個容器中,帶電的等離子體粒子會沿封閉的磁力線做螺旋式運動。就這樣,不需要任何有形物體的承載,幾億攝氏度高溫的等離子體就可以被托舉在半空中進行加熱。
我國自行設計研制的國際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東方超環(huán)”( 簡稱EAST) ,近年來頻頻刷新最好成績。2023年4月,“東方超環(huán)”實現了高功率穩(wěn)定的403秒穩(wěn)態(tài)長脈沖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創(chuàng)造了托卡馬克裝置穩(wěn)態(tài)高約束模式運行新的世界紀錄。東方超環(huán)將不可能化為可能,因為在它內部,同時承載著1億℃ (等離子體) 的超高溫和-269℃ (超導體) 的超低溫,而兩個極端溫度之間的最短距離僅為1.2米。2023年8月,我國“環(huán)流三號”成功實現了10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下的高約束運行模式,標志著我國磁約束核聚變裝置運行水平邁入國際前列。
2022年12月,美國科學家在國家點火裝置中通過聚變反應實現凈能量增益,也就是輸出的能量超過了輸入的能量。國家點火裝置的激光設施跟一個體育場的大小差不多,但是真正的反應區(qū)只有橡皮擦大小。192束激光將2.05兆焦耳的能量輸入到“橡皮擦”中,四面八方均勻射入的高能激光束持續(xù)壓縮并最終引爆靶丸,產生一個小的聚變“熱點”,在短時間內產生了3.15兆焦耳的能量輸出。這種聚變反應方式對激光光源的穩(wěn)定性和更換靶丸的速度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1千克反應物通過核聚變產生的能量是核裂變( 用于核電站發(fā)電) 的4倍,是同等質量的煤燃燒所釋放能量的400萬倍。理論上,只需要指甲蓋兒這么大一塊的反應物進行聚變反應,就能提供一個普通人約60年生活所需要的全部能量。
2023年12月,“可控核聚變”入選“2023年度十大科技名詞”。科學家預測,到2050年左右,人類有可能真正使用上核聚變能源。無限清潔能源之夢,有望在可預見的未來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