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綠帶當風》隸屬漢唐古典舞蹈,取材上可看出是對歷史文化傳統的另類創(chuàng)新發(fā)展。整個舞蹈,讓我們看到了編導對不同歷史時期舞蹈風格的精準把握與恰到好處地整合。舞者在舞動時將衣袖與身體融為一體,靈活轉動身姿并用飄逸優(yōu)美長袖舞出如水流動如春風沁人的無限美感,令觀者真切感受到陽春三月的浪漫,在這樣的舞蹈意境中悠然自得自我陶醉。本文旨在通過探折古典舞《綠帶當風》編創(chuàng)的獨特性,令更多舞蹈愛好者對古典舞有較深刻的了解。
【關鍵詞】古典舞;《綠帶當風》;獨特
【中圖分類號】J7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3—145—03
一、《綠帶當風》舞蹈取材
(一)濃郁漢唐風
《綠帶當風》取材于唐代著名軟舞《綠腰》,充分展現了漢唐古典舞別樣的含蓄委婉與獨特的濃濃韻意。伴隨舞者灑脫恣意的舞動,仿佛盎然春意在催化著無數生機頻頻綻放。在欣賞時,我們看到在春風和煦吹拂下,一位嬌俏靈動的妙齡女子姍姍而來,徜徉在自由舒展的大自然中盡情起舞。她的衣袖在舞動時隨風飄揚,少女或扭動纖細的腰肢曼妙旋轉或靈巧拂腰遮袖,或展現出極盡嬌羞嫵媚之態(tài)或釋放出飄逸灑脫之性情。舞者將舞蹈的自由天然的精神狀態(tài)融入行云流水般的舞姿中,我們觀看時只感到唯美輕靈心曠神怡,那頓挫無序的舞步令人贊嘆。
該舞蹈有非常濃郁深厚的漢唐風,整個舞蹈風落拓不羈自由隨性。身著綠衣的女子在初春時節(jié)滿目凝結無限春意,自我陶醉于春天的美景中而翩然舞蹈。在優(yōu)美的琵琶聲中,綠衣女越跳越歡暢,以輕柔身形帶動衣袖任意蹁躚,讓人在眼花繚亂中分不清究竟是女子在舞還是衣袖在舞。綠衣女靈動嬌俏的眉眼如初春新出的一抹清新綠色,她淡定從容與自然合為一體,輕巧的擰身、精妙的拂腰、自然的折袖淋漓盡致地體現出她自由不羈的情緒。她似乎只需驚鴻一瞥就令人久久難忘,在天地一色的自然美景中,她曼妙舞姿不斷進行夸大人生,人景融為一體流連忘返?!毒G帶當風》在演繹中,將生命萬物的自然律動、絲絲縷縷似水的清風用借物抒情的手法進行極致描繪,讓我們欣賞到整個舞蹈畫面的悠然美好意境,綠衣女兼具中國漢唐時期大家閨秀的雍容大度與小家碧玉的柔弱羞澀,這位女子鮮活明媚,令人難忘。
(二)藝術價值
立足藝術價值角度來說,《綠帶當風》因巧妙揉合了漢唐古典舞元素而獨具新意,同時又與個性化創(chuàng)作完美結合,雖沒有豐富情節(jié)倫理卻恰到好處地體現出漢風特色。依據史書記載,軟舞《綠腰》通常以舞袖為主,為女子獨舞,基本遵循先慢后快的舞蹈節(jié)奏,在舞動時舞者需展示出飄逸輕靈的舞姿。從編排上來講,《綠帶當風》的創(chuàng)作特征與《綠腰》互相吻合,舞者在舞動時需要保持異常輕柔靈動的腰袖。同時,該舞蹈還讓我們看到了形、神、勁、律中國古典舞中的重要元素,主要為我們傳遞出驚鴻一瞥的情緒,舞蹈中的古典美感體現在靈活扭動的胯部與非對稱的腰部等姿態(tài)中。
舞者在舞動時,衣袖不再單獨是靜態(tài)的衣物,也不只具備裝飾與點綴的作用,而是作為肢體一部分被賦予生命張力與無限動感,在與動態(tài)運動融入時為意境所服務,充分體現了人體動態(tài)的延伸。如果簡單評價該舞蹈,可用靜若處子動若脫兔進行表達。在悠揚的樂聲中,迎面走來以袖遮面欲說還休的佳人,她看起來非常恬靜美麗,但伴隨音樂聲的還緩流動這位佳人開始釋放出浪漫天性。她悠然起舞,其纖細的身體隨著綠帶在旋轉中如肆意飛揚的風,讓觀者大飽眼福。該舞蹈非常重視節(jié)奏,舞者舞動時的具體速度、適當力度以及旋轉幅度等都在以節(jié)奏為中心進行展現。該舞蹈巧妙結合了動靜節(jié)奏,讓觀眾感受到了既輕靈飄逸又穩(wěn)重泰然、既古典優(yōu)雅又鮮明新穎的舞蹈氛圍。
二、創(chuàng)作手法
(一)不斷轉變的重心
《綠帶當風》的表現手法呈現出多樣化特征,舞者在舞動時需要通過不斷轉變的重心、安靜舒緩的節(jié)奏、衣袖的飄逸等綜合體現舞蹈意蘊。在編創(chuàng)時,編導別出心裁精妙獨到地將中國古典舞的精髓巧妙地融入其中,同時根據人體結構的特性,巧妙運用舞者們膝蓋與骨盆等部位的靈活變化,演繹出各具特色的動作幅度,令人體驗歡暢的視覺之旅。因此,我們在欣賞時,能感受到靜態(tài)造型的唯美寧靜,也能切實體味到大擰、大仰等動態(tài)快速變化的迅速轉換,視覺效果非常震撼。
具體說來,《綠帶當風》不斷變化的重心為舞蹈動作處理的主要特征。仔細觀看不難發(fā)現,舞者的重心從開始至結束都好像在較大幅度的失重中保持平衡。比如,在對舞者輕盈姿態(tài)美進行刻畫時充分利用了身體的多變重心,舞者在開場控后腿造型中,主力腿負責單獨撐地,而動力腿則以90度姿態(tài)造型在后面緊吸。該動作需要舞者保持完全傾斜的骨盆,且伸展出的手臂又要于身體擰的姿態(tài)保持相反方向,只有這樣,舞者這種看似不和諧的姿態(tài)才能在身體各部位不同方向的用力下保持藝術平衡美,從而也展現出舞者筋骨的柔軟與腰身的靈活。
再來看動態(tài)舞蹈,“大開大合云手”這一主干動作具有顯著的標志性特征。在演繹這一動作時,舞者需竭盡全力將身體向后“仰”,并且在舞動的過程中,嚴格遵循“上身前行下身穩(wěn),下身流動上身隨”的協調規(guī)律,以維持身體處于擰的狀態(tài)。當作品推進至快板環(huán)節(jié)時,舞者的動作應當更加迅捷與順滑。編導還巧妙在舞者腳下增添了不同動作,目的是為了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展示出舞者極致的身體幅度。比如,增加了腳下半腳掌的動作,在做這個動作時,舞者需要彎曲膝蓋并在完全頂開骨盆時,讓身體的上下身保持平衡。而在做“仰”這個難度較高的動作時,舞者需要轉換雙腳姿態(tài),轉換右腳在前交叉至左腳在前,上身隨之變?yōu)椤皵Q”?!皵Q”在“大開大合云手”中有一個“含”的動作,但在該舞蹈中用“腆”代替了“含”,在做這個動作時舞者的骨盆完全傾斜出,并借助膝蓋屈伸力量經過與二位蹲相似的走位,促使其上下身完美配合以此對空間充分占有。舞者在演繹這一動作時,膝蓋充分屈伸,使得骨盆獲得充足的傾仰活動范圍。通過對比不同程度的起落變化,舞者在下盤空間內獲得了更多的運動可能性,進而豐富了舞蹈的層次與動態(tài)。而且,舞者身體重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通過大開變成大擰然后再合回來,重心轉換的難度就是難點重點。
(二)獨具匠心的對比節(jié)奏
任意舞蹈的具體表現,在準備過程中都通常會預先設定與之相關的速度和力度變化范圍。其中,節(jié)奏在基礎性角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根本上說,節(jié)奏是對時間的一種概念化表達。但當它與動作相結合時,便賦予了深遠的情感內涵。正是憑借節(jié)奏,我們能夠精確地表達不同的文化心理動態(tài)。在《綠帶當風》中,節(jié)奏對比非常明顯且強烈,或在整裝待發(fā)的音樂中如行云流水般流暢,或在綿延不斷的音樂聲中戛然而止,或如林間小溪般叮咚作響,整個舞蹈節(jié)奏呈現出不對稱且不規(guī)律之特點。以動寓靜,動中有線且在靜時保持不間斷的線,這樣舞者在舞動起來才能做到飄逸流暢瀟灑自如,有松弛感又有動態(tài)美。在抑揚頓挫時,讓人感到剛柔并濟,既有萬千異態(tài)又有柔美婀娜之姿,恍如含苞待放的花蕾靜待時機,人們自身的內在豐富情感與緊張的生活狀態(tài)也完美呈現在動靜結合與快慢之間。
舞蹈在宋元之前通常以獨立姿態(tài)而存在,在漢魏唐朝時通過集百家之長達到并蓄兼容。在新時代的大環(huán)境下,人們的心態(tài)也發(fā)生了較大改變,他們更喜歡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作藝術,喜歡自由開放的創(chuàng)作氛圍。在此情形下,舞蹈編創(chuàng)人員不斷迸發(fā)激情與靈感,使得舞蹈充滿無限生氣與時代活力,促使舞蹈逐漸成為反映具體社會環(huán)境與社會政治的表達方式。編導在《綠帶當風》中新意頻出,將漢唐時人們的抑揚頓挫通過不規(guī)律的節(jié)奏形態(tài)進行展現,并在舞者舒展肢體中展示出自由奔放的氣態(tài)。可以說,這支舞蹈濃縮了古代舞蹈的精髓并再現了豐富的文化現象,在創(chuàng)作中充分圍繞題材核心,彰顯出編導的獨具匠心。
三、舞蹈動態(tài)與動勢
(一)變化中的動勢
平圓、立圓、8字圓為中國古典舞蹈中比較常用的路線,比較講究不同動作幅度要在既定路線軌道中做出相應改變,同時身體力度與身體速度也要發(fā)生相應變化,就是我們所說的順勢而行。在《綠帶當風》中,編導巧妙利用了物極必反的原理,極致推動順勢發(fā)展并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編導并未在單獨向后的動態(tài)中停滯,而是獨具匠心地融入了身體的“靠”動作。為了無縫銜接這一動態(tài),他在設計后退的步伐時特意增加了下腰的動作,從而讓舞蹈從廣闊的展開態(tài)勢自然過渡到緊密的收束姿態(tài)。再來看逆勢,本來舞者在保持下蹲時要往上跳,但在編導創(chuàng)意編排下下蹲成為空中向右移動的動勢。本來應走一個立圓,卻讓舞者改變成了平圓,同時又與8字圓連接。本是傾擰的動作被改變成大幅度仰擰動作。經過這樣的改變,舞蹈在舞動時仿佛在流動中跳,好像在空中不留痕跡地成形,在落地時如驚鴻,想抓卻抓不住,只留下深遠意境。
在編創(chuàng)中,編導編排出的所有舞蹈動作似乎都有些出其不意,根本沒有遵循既定程式表演,而是頻繁加入諸多新意,頻繁改變舞蹈走向卻又在不同程度的變化中緊密圍繞三圓路線規(guī)律。但是,我們需要注意所有舞蹈動作的變化均建立在重心快速變化之基礎上。結合上述分析,可看出《綠帶當風》舞蹈的重心流動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在這樣的編排下舞蹈能用靈活的身體展現出千姿百態(tài),從而產生無窮無盡的變化動勢。
(二)身體自身動勢
古典舞《綠帶當風》中出現了幾次“走”,不論是面朝3/7點的還是面朝1點的,均將腰作為起始點,通過腰部力量傳導至胯部,并逐漸將力量蔓延至舞者的大腿部、膝蓋部。舞蹈快板部分,有段專展下肢的舞蹈,此時,舞者上身輕盈擺動,隨著胯部律動,雙腳踏出清脆輕快的節(jié)奏,宛如樂曲中的跳躍音符。讓頭部自由揚起,仿佛在深切感受初春的美好氣息,心情倍感舒暢。在這段表演中,編導一改往日的舞蹈編創(chuàng)習性,靈活運用胯步力量,讓舞者通過下肢的傳導力量帶動上身運動,讓上肢保持豐富語匯并發(fā)揮下肢的輔助作用。在視覺上,觀者能欣賞到舞者自由舞動的S形動勢,集中體現了東方審美的動態(tài)文化。
四、剛柔并濟的藝術
(一)自然流暢的舞蹈動作
《綠帶當風》主要通過行云流水般的舞秀充分展現舞蹈的柔美,我們通過舞者的表演可以看出曼妙女子的靈動嬌羞。在第一段的“引子”部分,我們看到了身著清新綠衣的唯美女子淡泊從容安靜婉約,伴隨悠揚的琵琶聲她背向觀眾并立于舞臺中央,雖然光線稍顯昏暗,但我們依然能夠欣賞到綠衣女子拂袖的雙臂,它們靈動如林間精靈。隨著悠揚的琵琶聲響起,觀眾被那經典的后腿控制舞姿深深震撼,這一動作既展現出力量感,又不失柔美細膩。緊接著,她又輕盈地演繹了兩個經典的風火輪舞姿,令人陶醉。突然綠衣女一個回眸轉身讓觀眾看到了她以袖遮面的楚楚動人形象,美麗婀娜的身影讓人感到了典雅,仿佛世間紛擾已被拋卻腦后心間只有一股青綠在緩慢流淌。在斷斷續(xù)續(xù)的琵琶聲中,綠衣女揮袖折腰,一舉手一投足間,美輪美奐,似精靈在林間穿梭似仙子拂去迷霧。
在第二段的快板部分,綠衣女的雙手高舉過頭頂,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她的雙手與雙腳,以及頭部,皆由上至下,如同行云流水般舞動,同時她的雙臂則大膽地從下往上揮動,腿部與袖部的動作呈現出一種相互對立的態(tài)勢。整個舞蹈的每一個動作都顯得那么優(yōu)雅而和諧,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讓人感到目不暇接。而且,這一段的舞蹈動作還反復出現了以腰部為支撐的運動軌跡,自然靈動,再加上頭頂不斷閃爍的燈光,綠衣女多變的豐富內心情感被詮釋的恰到好處。在舞動中,我們仿佛看到了不羈的少女靈魂,在這樣的引導中我們被帶入一個一場自由熱烈且浪漫奔放的世界,內心不再受到俗世的困擾。
高潮部分為第三段。雖然起始動作依然是輕掩衣袖,但她的舞姿卻逐漸展現出一種悠然自得且充滿藝術感的節(jié)奏。她的動作逐漸變得從容不迫且高雅,旨在營造一種超凡脫俗的詩意氛圍。隨著動作的緩緩舒展,原本連貫的音樂也戛然而止,轉而化為跌宕起伏的旋律變化,將音樂推向了新的高潮。身著綠衣的女子舞動得越來越張揚,身體的彎曲和伸展也變得越來越鮮明,猶如一只翱翔天際的仙鶴,又仿佛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江河。最后,當她雙手揮袖合一的那一刻,她以一個風度翩翩的翻滾技巧,優(yōu)雅地完成了整個舞蹈的收尾。
(二)古典與現代的糅合
該舞蹈與南北朝時的《白纻舞》之“體如清風動流波”的柔婉有天然共性。而且,琵琶獨奏是該舞蹈的主要樂曲基調,該樂曲音樂時而緩慢時而急促但卻能保持頓挫有序的音樂速度。與《白纻舞》相比,雖然不能將《綠帶當風》歸類為軟舞范疇,但我們在觀看時總能感受到舞蹈的凝重氛圍,感受到內在堅韌的力量感,這也是漢舞的獨有特征。在整個舞蹈中,飄逸的衣袖不斷翩飛起舞,翩若驚鴻宛若游龍,如流水般自然,每一個動作都在細膩刻畫出我也不知道舞者豐富的心境。舞者身上的衣袖比較短小靈翹,讓我們看到了二八佳人的靈活嬌俏,舞者將自身與衣袖相融并將其看作身體的一部分,既體現出深厚意境又是動作延伸的寄托。此外,《綠帶當風》不僅僅是一部舞蹈的展示,更是一部用肢體語言講述的生動故事。在這部作品中,舞者的舞姿,或輕盈飄逸,如春風拂面;或矯健有力,如狂風驟雨。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轉身,都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五、結語
在任何時代,舞蹈都是一門高雅藝術,而舞蹈離不開音樂,音樂能烘托出舞蹈的獨特氛圍,音舞完美結合堪稱絕妙。《綠帶當風》這支古典舞,用琵琶聲貫穿始末,且在舞蹈中琵琶聲的快慢速度更凸顯了舞蹈節(jié)奏。該舞蹈讓觀者充滿遐思,讓我們深刻感知古典舞蹈的韻味又讓我們能夠充分立足當代角度認真審視舞蹈作品,同時還讓我們明確今后舞蹈的編創(chuàng)方向可圍繞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在兼容并蓄中不斷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顧忱.中國古典舞旋轉舞姿的民族特色[J].大眾文藝,2010(7).
[2]姜坤.談古典舞的表現手法[J].戲劇之家,2019(18).
作者簡介:高月昭(1991—),女,漢族,山西中陽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為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