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衛(wèi)東 閔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其中,弘揚革命文化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2023年12月29日,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要求,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西篇章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條件。
一、充分認識革命文化的豐富內涵
革命文化承載著黨的初心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4日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啊!我們的初心是什么?上海石庫門、南湖紅船,誕生了中國共產黨,十四年抗戰(zhàn)、歷史性決戰(zhàn),才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無數的先烈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我們不建設好他們所盼望向往、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的共和國,是絕對不行的”。中國共產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肩負著救國救民的歷史重任。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這期間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之基,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有力彰顯。
革命文化蘊含著黨的精神基因和力量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0月21日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領導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歷程中逐漸凝聚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革命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革命文化既傳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引領和發(fā)展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起到了傳承、融合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作用,是中華民族最為獨特的精神標識。
二、革命文化是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革命文化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浴血奮戰(zhàn)、百折不撓,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強大精神支撐。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中國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之所以能夠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依靠的就是不斷堅持的革命勇氣和毅力。這種革命勇氣和毅力來自哪里?來自革命文化。毛澤東曾指出,“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zhàn)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zhàn)線。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這個文化戰(zhàn)線上的各級指揮員”。革命文化在革命的各個階段將中國人民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形成巨大合力。在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偉大建黨精神等偉大精神,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和保衛(wèi)新生人民政權的強大精神力量。
革命文化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自力更生、發(fā)憤圖強,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消滅在中國延續(xù)幾千年的封建制度,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從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正因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能夠始終保持和發(fā)揚革命文化中優(yōu)秀的革命作風,才能取得如此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一階段所迸發(fā)出的各種精神是這一歷史時期實踐成就的真實寫照,與革命戰(zhàn)爭年代產生的精神一脈相承,是推動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革命文化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坐標。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確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跨越。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時強調,“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yè)”。這一時期形成的改革開放精神等偉大精神,是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
革命文化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自信自強、守正創(chuàng)新,為新時代十年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提供精神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中國人民砥礪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在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中國人民意志品質、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充分彰顯,賡續(xù)傳承了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這些偉大革命精神跨越時空、永不過時,是砥礪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不竭精神動力”。
三、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我們立黨興黨提供豐厚滋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依靠精神力量的引領,我們黨始終堅持真理,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成為風雨來襲時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這些寶貴精神財富跨越時空、歷久彌新,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yōu)良作風,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深深融入我們黨、國家、民族、人民的血脈之中,為我們立黨興黨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
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深厚底蘊和充足底氣。自信才能自強。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其中,首要的就是民族的——從各方面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培養(yǎng)民族意識與民族氣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養(yǎng)成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tài)”。革命精神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自信自立姿態(tài)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科學道路,是推動黨和國家的事業(yè)走向成功的強大精神動力,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底氣。
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站在新的起點上,開啟新的偉大征程,我們怎么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我們要繼續(xù)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排除萬難、奮勇前進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2020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工作時強調,“山西也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地方,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是抗日戰(zhàn)爭主戰(zhàn)場之一,建立了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zhàn)等聞名中外,太行精神、呂梁精神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都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以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為山西發(fā)展提供精神力量”。作為黨史工作者,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貫徹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聚焦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首要政治任務,勇?lián)碌奈幕姑e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加快建設新時代文化強省,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西篇章貢獻黨史力量。
[轉自《前進》2024年第2期,作者分別系中共山西省委黨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副院長;中共山西省委黨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黨史研究一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