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詩雨 楊淑榮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4;.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南昌 330006)
謝強教授為國家級名中醫(yī),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導師,擅長運用針灸、中藥、耳針等中醫(yī)特色療法治療五官疾患。謝強教授認為,五官為清竅,為清陽交會之處,與臟腑關系密切,運行司職仰賴臟腑陽氣溫養(yǎng),陽氣虧虛則易生痰濕水飲,故治療多以升陽、袪霾、通竅為法則,以達官竅清靈的目的[1]。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主要表現為耳部有悶堵感、聽力下降,早期多因癥狀輕微而被忽略,是一種非化膿性中耳積液疾病,多見于小兒,是引起小兒聽力下降的常見病因之一。茲將謝強教授應用升陽袪霾法治療氣虛失運型分泌性中耳炎經驗總結如下。
分泌性中耳炎發(fā)病機理復雜,當前多認為與免疫反應、感染、咽鼓管障礙、中耳負壓等有關,不同原因引發(fā)分泌性炎性反應,中耳黏膜和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加之中耳特殊結構,最終導致鼓室積液。近年來,不少研究在抽取的鼓室積液內發(fā)現胃蛋白酶,胃食管反流病成為危險因素之一[2]。該學說認為胃內容物反流引發(fā)咽鼓管障礙或直接反流入中耳均能引發(fā)中耳炎,因酸性物質刺激咽部黏膜產生的炎癥介質增加、組織水腫可直接或間接誘發(fā)鼻炎、鼻竇炎、腺樣體肥大,加重咽鼓管開合障礙引發(fā)或加重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中醫(yī)辨病為耳脹,日久為耳閉。外邪入侵,先犯肺衛(wèi)使肺氣郁結,因肺氣貫注耳又開竅于鼻,肺氣不暢則影響耳竅與鼻竅的通暢,耳便容易失聰[3]。肺為腎之母,久病子臟受其波及,腎主水功能失司,人體水濕難以代謝則生濕濁于內。脾主升清、運化水濕,其臟特點喜燥惡濕,濕濁致使脾失健運,水濕運化受扼,痰濕內生,濕濁反甚,脾虛愈甚。耳為腎之外竅,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腎虛則腎氣不能上達濡養(yǎng)耳竅,脾虛清陽受扼不能溫煦耳竅,耳竅空虛又蒙水濕陰霾蒙蔽,故病情反復纏綿難愈。陽氣化生源于脾腎二臟,人體生理功能健運均有陽氣參與,陽氣上升可載精微物質奉養(yǎng)耳竅,體內濕濁消散亦需陽氣溫化,脾腎虛弱則陽氣化生不足,御邪化濁最耗陽氣,陽氣虛弱便會出現氣滯、氣陷等癥狀,氣滯則影響咽鼓管正常開合,氣陷則影響中耳壓力。耳脹、耳閉其標為濕濁蒙蔽清竅,本為脾腎虧虛,陽氣不能上達耳竅致耳竅空虛,治療時需標本兼治。
謝強教授認為,經絡臟腑之陰陽不調會直觀體現在五官功能中,臨證辨治不僅要調臟腑亦要調經絡,中藥善于調臟腑而針灸善于調經絡,中藥、針灸結合達臟腑經絡同治之目的。耳竅與諸陽脈關系密切。督脈與手足三陽經均有交匯,有著統(tǒng)領全身陽氣、維系周身元氣之職,故被稱為“陽脈之?!?,此外督脈之別“走太陽”,與足太陽經經氣交通,五臟六腑之氣均可通過背俞穴與督脈相聯系,督脈氣機運行是陽氣輸布的總動力,通過調節(jié)激發(fā)督脈可鼓舞諸脈陽氣以“壯火之源、以消陰翳”。
升陽祛霾法包括針法、灸法、中藥等療法,謝強教授臨床治療一些慢性或疑難疾病主張多療法內外結合,以提高療效。
2.1.1 針刺 選取外關、天牗、翳風(患側)、脾俞、腎俞等穴,操作時行上補下瀉針法,先針刺外關穴,針尖朝上,使針感反應向上,強刺激,行針3 次,每次10 s,再針刺其他穴位,弱刺激,補法,中途不行針,留針20 min。究其機理,三焦經又稱為耳脈,經脈直接入耳、繞耳循行,《靈樞·經脈》云“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可見三焦經病有諸多耳病。外關穴為三焦經絡穴,少陽經氣灌注此處,又為八脈交會穴,通陽維脈,針刺外關穴可調理三焦氣化作用,激發(fā)三焦原氣;配合用補法針刺同經位于上部的天牗、翳風穴,調動三焦決瀆之職行水化濕,促進積液吸收,還耳竅空清,亦體現“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脾俞、腎俞屬于足太陽膀胱經背俞穴,補此二穴可補益脾腎,脾腎氣足則循經上達煦養(yǎng)耳竅、升清降濁。
2.1.2 灸法 選取命門、懸樞、風府、翳風(患側)穴,進行熱敏灸法,激發(fā)督脈陽氣達耳部以消耳竅濕濁。操作時采用先下后上手法以激發(fā)經氣上行,先在命門穴處及周圍尋找熱敏點,通過回旋、雀啄、循經往返灸等手法開通經絡,當腧穴處出現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熱(或微熱)遠部熱、表面不熱(或微熱)深部熱,或其他非熱感(如酸、脹、壓、重等)等感傳時即可。接著依法灸懸樞、風府穴,溫通及激發(fā)督陽上走;最后,依法灸翳風穴。艾灸諸穴,直至經氣感傳消失、皮膚灼熱為止。究其機理,命門穴為督脈要穴,位于兩腎之間,蘊含腎間動氣,明代張介賓在其著作《景岳全書》中云:“命門為原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fā)。”調節(jié)命門穴可調動陰陽、激發(fā)陽氣,使陽氣升發(fā)如泉眼般源源不絕。懸樞如樞紐般與三焦俞相感應,使熱敏反應更好上乘感傳至三焦經。風府有著熄風散風、通關開竅功效,灸之可激發(fā)督脈之風以氣化水濕之氣,以消中耳濕濁水氣。翳風穴為三焦經腧穴,是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具有調整手、足少陽經氣血,疏通經絡,調節(jié)三焦的氣化作用,可以通調水道、調整脾肺,激發(fā)少陽經氣,加以針刺使熱敏效應直達病灶,增加局部氣血運行,改善淋巴循環(huán)及組織代謝能力[4],促進積液吸收以確保耳竅的清明。諸穴合用,配合針刺手足少陽經穴增強耳部經氣灌注,以升提人體陽氣、去除耳竅陰霾、溫煦清竅,達到溫通清竅,促進中耳積液吸收、消退的目的,正如旴江大家喻昌《醫(yī)門法律》所云:“離照當空,群邪始得垂散?!?/p>
益氣啟閉飲是謝強教授治療氣虛失運型耳脹經驗方,方中以黃芪為君,補益肺脾之氣以滋陽氣充沛;葛根、升麻為臣以鼓舞中、下焦陽氣,借川芎之力助清陽上達耳竅,陽升陰濁自降;薏苡仁、砂仁、杏仁分消三焦,宣通三焦氣機以祛濕濁;蒼術、茯苓健脾燥濕,穩(wěn)固中焦脾土;石菖蒲化濕通竅以利耳;全方補消并用,上下合治,還耳竅清空之性。若兼風寒外襲者,可加麻黃、細辛,以疏風散寒、散邪通竅;兼風熱者,加桑葉、菊花,以疏風清熱、散邪通竅。
患者余某,女,36 歲,職員,2021 年12 月12 日初診。主訴:右耳悶堵感伴聽力下降2 月余,加重2 日?;颊咦栽V2 月前鼻炎發(fā)作,自行用藥后癥狀無緩解,后感右耳脹悶堵塞,似有異物,右耳聽力明顯下降,耳鳴間斷出現,采耳后癥狀無改善,遂前往某醫(yī)院就診。電子耳鏡示:分泌性中耳炎;純音聽閾測定示:右耳低頻下降性傳導性耳聾;聲導抗示:B 型。予鼓膜穿刺抽液后癥狀明顯好轉,并予桉檸蒎、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口服。2 月間患者自覺耳內悶堵感持續(xù)存在,聽力欠佳,用藥后無明顯改善。就診前2 日受涼后覺悶堵感明顯,聽音模糊,伴胸悶納呆、乏力、大便溏泄。查體:右耳鼓膜積液、內陷,可見液平面,外耳道紅,左耳未見異常;舌淡紅,邊有齒痕,脈細滑。診斷:右耳脹(分泌性中耳炎),證屬脾虛失運、濕濁困耳。治宜健脾利濕、化濁通竅。中藥選用謝強教授經驗方益氣啟閉飲:黃芪15 g,葛根15 g,升麻10 g,薏苡仁15 g,砂仁6 g,杏仁10 g,川芎6 g,蒼術6 g,茯苓10 g,石菖蒲10 g,麻黃6 g。7 劑每日1 劑,水煎,早晚溫服。升陽袪霾針灸法運用“上補下瀉”手法,患者取俯臥位,先針刺外關穴,針尖朝上,使針感反應向上,強刺激,行針3 次,每次10 s,同時語言誘導患者針感向上往天牗、翳風方向行進,再針刺天牗、翳風、脾俞、腎俞,弱刺激,補法,中途不行針,留針20 min;再對命門、懸樞、風府、右側翳風用熱敏灸艾條行灸法,以回旋灸、雀啄灸、循經灸等手法強化熱敏效應,再予溫和灸直至熱敏消失,隔日1 次。治療1 周后患者復診,聽力恢復正常,耳脹悶堵感減輕,胸悶納呆基本消除,乏力較前明顯改善;繼續(xù)予同法治療。治療2 周后,患者訴癥狀基本消失,余無明顯不適。檢查:鼓膜無積液征,外耳道通暢,聽力及聲導抗正常。
按語:本案為脾虛失運,濕濁內蘊所致耳脹?;颊咝貝灱{呆、乏力、大便溏泄為脾虛之象,舌淡紅邊有齒痕、脈細滑表示脾虛之外還兼濕邪,外感后誘發(fā)耳脹,遷延不愈更扼脾陽。故選用益氣啟閉飲加味以升陽祛霾、健脾化濕、散邪通竅,結合升陽袪霾針灸法壯火之源,通調經絡,使氣達病灶。二者結合,扶正祛邪,內外同治,從而脾復健運、耳竅清明。
謝氏升陽袪霾法通過內外兼治、針藥結合,對督脈諸穴熱敏刺激提升自身陽氣,達到標本同治的效果,有利于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陽氣的升發(fā)輸布,適宜于虛寒證的五官疾病,體現了謝強教授五官疾病“養(yǎng)陰護陽”的核心學術思想。現代醫(yī)學治療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以鼓膜穿刺、置管或服用黏液溶解促排劑、類固醇激素為主[5],多有手術創(chuàng)痛、操作復雜、不良反應及費用高昂等不利因素,而謝氏升陽袪霾法治療本病因操作簡便、價廉無毒副作用、療效確切,值得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