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昌明 黃曉鶯 胡 軍
(上海市第九人民醫(yī)院,上海 200011)
潰瘍性結腸炎(UC)屬于非特異性炎癥性腸道病,患者主要癥狀為腹瀉、黏液血便、里急后重等,其病理特征是直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出現(xiàn)炎癥、潰瘍,由于UC病程較長,病變范圍廣泛,病情反復發(fā)作,不予有效的治療措施可致低、高級別異常增生,并且甚至會演變?yōu)榻Y直腸癌[1]。據報道目前我國范圍內UC 的患病率可高達200/10萬人[2]。現(xiàn)階段,臨床治療UC仍缺乏特效藥物或治療方案,常用措施包括糞菌移植、免疫抑制劑、皮質類固醇、5-氨基水楊酸類制劑等,然而糞菌移植療法得不到普及,免疫抑制劑、激素等雖能改善癥狀,但會引起較多的副作用[3]。中醫(yī)對UC發(fā)揮了一定的治療優(yōu)勢,具有多途徑、多靶點等干預特點,且不良反應較少,臨床中復方、單方均可起到確切效果,以及防治UC 復發(fā)[4]。中醫(yī)將UC 歸入“痢疾”“泄瀉”等范疇,認為濕熱是其最主要致病原因,而濕熱蘊結腸道是急性期發(fā)病的關鍵病機[5],故中醫(yī)臨證采取清熱化濕、調氣和血為主的治則。清熱滲濕湯出自《赤水玄珠》卷二,其作用是化濕健脾、清熱滲濕、利水消腫,主治濕熱證,癥見面黃浮腫、夏月濕熱、泄瀉等。筆者基于UC濕熱蘊結腸道之病機、治則進行化裁,采取清熱滲濕湯加味治療活動期UC(濕熱蘊腸證)患者,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UC 診斷根據炎癥性腸病診療共識[6],輕度:腹瀉少于4 次/d,便血輕/無,患者無發(fā)熱、脈搏加快/貧血,紅細胞沉降率(ESR)檢測為生理狀態(tài)。中度:相關癥狀介于輕度和重度間。重度:腹瀉>6 次/d,存在明顯黏液血便,體溫37.5 ℃以上,脈搏超過90次/min,血紅蛋白<100 g/L,ESR>30 mm/h。所有患者運用結腸鏡檢確定UC位置。濕熱蘊腸證診斷根據UC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7]。納入標準:具備以上診斷及辨證要求;病情分度屬于輕中度活動期的病例;年齡18~70歲;能夠配合完成本組研究全部環(huán)節(jié)者;簽訂受試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阿米巴痢疾/放射性結腸炎者;有艱難梭菌/巨細胞病毒感染者;存在嚴重基礎疾病者;對受試藥物過敏者;既往腸道手術史者;妊娠/哺乳階段女性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20 年5 月至2023 年5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UC(濕熱蘊腸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 例。觀察組中男性29 例,女性21 例;年齡31~68 歲,平均(46.40±5.31)歲;病程3~11 d,平均(6.93±0.82)d;首次發(fā)病15 例,復發(fā)35 例;嚴重程度[6]為輕14 例,中36 例;病變位置為左半結腸39 例,廣泛結腸11 例。對照組中男性31 例,女性19 例;年齡30~69 歲,平均(47.01±5.34)歲;病程2~13 d,平均(6.99±0.85)d;首次發(fā)病17 例,復發(fā)33 例;嚴重程度為輕12例,中38 例;病變位置為左半結腸41 例,廣泛結腸9例。兩組UC(濕熱蘊腸證)患者基礎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根據指南[6]接受常規(guī)措施,囑患者注意休息、調暢情志,指導優(yōu)化飲食以及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對照組50例予美沙拉嗪腸溶片(葵花藥業(yè),國藥準字H19980148)服用,每餐前1.0 g,每日4 次。觀察組美沙拉嗪腸溶片用法用量與對照組相同,另予清熱滲濕湯加味:黃連15 g,茯苓12 g,澤瀉12 g,黃柏15 g,蒼術9 g,白術12 g,苦杏仁9 g,白芍9 g,當歸10 g,大黃6 g,枳實9 g,甘草6 g。每日1 劑,由我院中藥房代煎,分裝成2 袋,每袋200 mL,每次1袋。兩組連續(xù)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 1)改良Mayo 評分[8]。觀察指標包括腹瀉情況、便血、腸黏膜病變、醫(yī)師總評,均行4 級評分法,分別計0、1、2、3 分,滿分12 分,得分越高即病情越重,在治療前以及治療1 周、治療2 周評定。2)腸道菌群檢測。留取患者自然排便新鮮糞便中段,提取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腸球菌的標準菌株DNA,紫外分光光度計定量,生成標準曲線,計算標準品PCR 片段拷貝數。同標準菌株DNA 提取法提取樣本細菌DNA,行PCR 反應,生成樣本細菌Ct 值,計算樣本拷貝數。3)血清Toll 樣受體4(TLR4)、髓樣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NF)-κB 水平。治療前后采集靜脈血,常規(guī)離心取血清,運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
1.5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癥狀基本消除,療效指數在95%及以上。顯效:癥狀明顯好轉,療效指數在70%及以上但未達到痊愈標準。改善:癥狀有所改善,療效指數在30%及以上但未達到顯效標準。未愈:癥狀未見好轉,療效指數在30%以上[8]。療效指數=(治療前改良Mayo 評分-治療后改良Mayo 評分)÷治療前改良Mayo評分??傆行示耘R床治愈+顯效+改善計算。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改良Mayo 評分比較 見表2。治療后1周、2周,兩組改良Mayo評分與治療前比較顯著減少,且觀察組同時點較觀察組減少更加顯著(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改良Mayo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改良Mayo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下同。
治療2周1.83±0.33*△2.69±0.41*組 別觀察組對照組n 50 50治療前8.44±0.98 8.29±0.96治療1周4.04±0.55*△6.31±0.78*
2.3 兩組治療前后腸道菌群比較 見表3。2 周療程后,兩組病例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明顯增加及腸球菌顯著降低,同時觀察組以上指標改善更顯著(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腸道菌群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腸道菌群比較(±s)
組 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5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雙歧桿菌6.03±0.75 7.37±0.88*△5.97±0.74 6.44±0.79*乳酸桿菌5.31±0.68 6.41±0.79*△5.22±0.66 5.98±0.74*腸球菌9.03±1.11 7.46±0.90*△8.97±1.06 8.12±0.96
2.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LR4、MyD88、NF-κB 水平比較 見表4。治療后兩組血清TLR4、MyD88、NF-κB水平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更為顯著(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LR4、MyD88、NF-κB水平比較(ng/mL,±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LR4、MyD88、NF-κB水平比較(ng/mL,±s)
組 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5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LR4 2.82±0.43 1.11±0.25*△2.88±0.45 2.22±0.37*MyD88 1.03±0.25 0.43±0.05*△1.09±0.27 0.73±0.09*NF-κB 14.01±2.95 6.04±0.75*△14.06±2.97 10.36±2.57*
目前UC的病因復雜,可能與遺傳、生活環(huán)境、食物習慣、心理狀態(tài)等相關,病機主要涉及基因、腸道菌群失調、免疫失調、致炎因子與抗炎因子紊亂、凝血功能異常、腸上皮細胞凋亡、長鏈非編碼RNA、“細胞自噬-伏毒-UC”與“毒損腸絡”等[9]。在治療上,現(xiàn)代醫(yī)學對于活動期UC的策略首選誘導緩解,而長期治療的目的是防止UC 復發(fā),但是常規(guī)干預措施易產生藥物耐受,需增大用藥劑量或替換其他藥物[10]。中醫(yī)基于整體觀念和個體化施治的原則,憑借多環(huán)節(jié)、多層次、多靶點的整合調節(jié)優(yōu)勢,已成為UC 的重要療法之一[11]。中醫(yī)認為UC 的病位在大腸,乃濕熱壅滯于大腸所致,多因外感邪氣、飲食內傷等,損傷脾胃功能,使?jié)駸醿壬?,濕熱之邪,阻遏氣機,熱郁濕蒸,蘊結在腸道內,與氣血相結,損傷大腸絡脈,致大腸血絡脂膜受損,發(fā)為本病[12]。中醫(yī)對于UC(濕熱蘊腸證)患者以清熱化濕、調氣和血作為主要治法。
清熱滲濕湯加味組方中黃連、黃柏性味苦寒,入大腸經,功擅清熱燥濕解毒,泄中下二焦?jié)駸?,以除致病之因,為君藥。蒼術燥濕健脾;茯苓、澤瀉淡滲利濕,使?jié)裥白孕”愣?;白術補脾燥濕;大黃苦寒沉降,能通導濕熱積滯從大便而去,體現(xiàn)“通因通用”之;枳實行氣除滯,消痞除滿;以上均是臣藥。肺與大腸相表里,故佐以苦杏仁宣肺降氣、通便解毒;白芍養(yǎng)血和營、緩急止痛,當歸養(yǎng)血活血,兩藥合用寓意“行血則便膿自愈”,則活血行氣之力彰,且可防諸藥傷陰耗血之慮。理脾要緩,故取甘草調和藥性,以緩之。全方合用,主要發(fā)揮清熱化濕、調氣和血的功效。本組結果顯示,2周后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增加,兩組改良Mayo評分顯著減少,同時觀察組減少更加顯著。上述結果表明清熱滲濕湯加味治療活動期UC(濕熱蘊腸證)的療效顯著,有利于患者臨床癥狀的好轉。
腸道菌群通過調控腸道黏膜屏障、物質代謝、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等在UC 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3]。UC 患者腸道菌群出現(xiàn)失衡狀態(tài),其變化以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減少及腸球菌、大腸埃希菌增多為主要特征,并且腸道菌群異常改變與患者的病情相關[1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2 周療程后兩組病例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明顯增加及腸球菌顯著降低,同時觀察組以上指標改善更顯著。這表明清熱滲濕湯加味能改善活動期UC 患者的腸道菌群水平。研究顯示[15],腸道菌群結構出現(xiàn)紊亂,比如致病菌數量增多,會引起機體免疫功能降低,以及腸道通透性增加,導致局部炎癥水平明顯增加。TLR4屬于白介素超家族的Ⅰ型跨膜受體,其通過激活NF-κB 相關蛋白通路,調節(jié)免疫應答,促使炎癥反應的發(fā)生[16]。MyD88 為TLR4 信號的接頭蛋白,其通過結合TLR4的TIR 區(qū)域,繼而與具有死亡區(qū)域的NF-κB結合,促使炎性因子的大量釋放,引起腸道黏膜的免疫反應[17]。NF-κB 通過結合κB 位點,啟動炎癥反應,使腸道內促炎因子與抗炎因子之間平衡失調,導致UC發(fā)生[18]。本次治療結果顯示,2 周療程后兩組病例血清TLR4、MyD88、NF-κB 水平顯著降低,同時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這表明清熱滲濕湯加味能有效抑制活動期UC 患者體內的血清TLR4、MyD88、NF-κB 水平,進而減輕腸道炎癥反應。
綜上,清熱滲濕湯加味治療活動期UC(濕熱蘊腸證)的療效明顯,有利于患者癥狀的改善,可糾正腸道菌群紊亂,以及下調血清TLR4、MyD88、NF-κB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