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jié),我與一群寫作的中外朋友一起,在江蘇省鹽城市東臺黃海國家森林公園穿梭,呼吸海風(fēng)吹來的新鮮空氣,感受茂密森林的生機(jī)、靜謐和安詳,享受自然、詩歌、藝術(shù)、旅行的精神滋養(yǎng)。我也詩情頓生,寫一首短詩《黃海森林》:“一片未被污染的濕地/一棵棵水杉/把根深扎進(jìn)土里/軀干永遠(yuǎn)挺拔向上……白云掠過樹梢/寫下四季最美的詩行/從那抹金黃橙紅中/我讀懂生命的渴望……”
梭羅的《瓦爾登湖》自1854年出版以來,滋潤了無數(shù)人的心田。我曾寫過《〈瓦爾登湖〉的光芒》一文,在一次全國性讀書征文中獲二等獎。此次受邀參加活動,也是一個神奇的緣分。從瓦爾登湖到東方濕地,中美兩國的作家觀光、考察、吟詩、聚會,心隨微風(fēng)和白云起舞,伴樹木和花草歡愉,與小溪和光影驛動,一朵花幻化一句優(yōu)美的詩句,一片草鋪陳一排溫柔的詩行,一棵樹成就一首靈性的詩篇。
沿著富有彈性的彩色廊道走進(jìn)黃海國家森林公園,如同進(jìn)入一個巨大的自然寶庫:密密匝匝的樹是森林主角,樹葉已經(jīng)或正在由綠變黃、由黃變紅,陽光從高處向森林滲透,各種樹木在陽光照耀下閃爍光彩,碧綠、橘黃、金黃、火紅、醬紫、褐色,各種色彩潑灑成一幅幅五彩斑斕的油畫。一隊隊主干蒼勁、枝葉茂盛的水杉排列整齊、傲然挺立,一排排偉岸而溫柔的白樺遒勁挺拔、直沖云霄,一棵棵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銀杏和紅楓堆彩疊翠,一叢叢青翠挺拔的竹子無邊無際,水中倒影折射流動的彩色光譜……颯颯海風(fēng)吹過,空氣中彌漫一種淡淡的木香、竹香和草香,浩瀚的森林散發(fā)詩意的光芒。
一馬平川的黃海之濱,怎么會有這片壯闊的平原森林?五幅鋼板雕塑刻錄著森林的歷史:這里既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更凝結(jié)著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其前身為國營東臺林場,從1965年起,四千多名上海、無錫、蘇州、鹽城等地知青和林場職工,為改善黃海沿岸灘涂濕地、鹽堿土壤,墾荒植樹造林。他們在這塊荒涼的土地上,栽下數(shù)十萬株水杉、銀杏、云楊、女貞、櫸樹、烏桕樹苗,建設(shè)沿海防風(fēng)的一道屏障。在那段艱辛歲月,在這樣的廣闊區(qū)域,他們用汗水、熱血和青春,完成這項艱巨、浩大、漫長的工程。
幾十年過去,滄海變桑田,這片凝結(jié)前輩心血、承載年代記憶的知青林成為廣袤深邃、郁郁蔥蔥的國家森林公園:現(xiàn)擁有各類植物628種,以水杉林、楊樹林、白樺林、竹林為主,還有銀杏、紅楓、櫸樹、欒樹、榆樹、女貞、黃楊、棕櫚、柏類、香樟、桑樹、槐樹、柳樹等樹種,由落葉喬木向喬、灌、草、花搭配轉(zhuǎn)變,由落葉樹種向落葉、常綠、彩葉相映襯轉(zhuǎn)變;并有鳥類342種在此棲息,獸類近30種在此繁衍生息。這里是中國最大的平原森林,也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rèn)定的“太平洋西海岸唯一未被污染的生態(tài)濕地”。
徜徉在這座人與自然融合、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森林,越往深處走景色越豐富,我不斷被感動和震撼:一條條清澈的小溪在樹林間流淌,水面跳躍一串串靈動的音符;兩只藍(lán)色小船停泊在小溪邊,倒影清晰地在水中蕩漾;斑駁的光影從樹間傾瀉,草地被染成燦爛的金黃,野菊花、米草等隨風(fēng)搖曳;一群鳥兒醉入花叢,又翩然飛入林中;野鴨或白鷺不時在溪水中游蕩、嬉戲;漫步在木質(zhì)棧道,尤其是空中棧道,樹木伸手就可以夠到。
我在森林中陶醉、飄逸,也好奇、猜想:一簇簇開在路邊、有毛茸茸的麥穗一樣的植物是蘆葦?還是荻花?一座座小木屋像生長在林間空地上一樣,住在里面的人可有擁星辰入眠的浪漫感覺?或如在家一般自在和溫馨?那些坐在長椅和矮凳上、抱著吉他或袖手旁觀的木頭人,隱喻和象征著什么?這里的景色,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段、不同天氣條件下,一定有不同的魅力吧?
沉浸在遼闊的彩色林海中,最美、最自然、最生動的是人。
那個下午,在隔開塵世喧囂的森林烏托邦,夕陽透過樹林灑落在人們的臉上、身上,霞光將詩人和作家心中的激情點燃。
那個夜晚,茶香、咖啡香、紅酒香交織,一群詩心猶在的老朋友、童心未泯的新朋友在柔和溫暖的燈光下,放開歌喉,打開心扉,人與人無拘無束地交流,心與心隨同一個節(jié)拍律動。
面對這片神奇森林的饋贈,來自大洋彼岸瓦爾登湖畔的美國詩人不停地豎起大拇指,不斷夸獎。天南海北的中國詩人紛紛留言,我寫的是:“自然之美,詩意之美?!边@片在綠色和彩色中變幻的森林,確實是一幅歲月變遷的精彩史書,也是時代發(fā)展的絢爛畫卷。
艾英: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散文隨筆集《尋找五瓣丁香》《在季節(jié)深處微笑》《一路芬芳》等。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