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閏二月,我們是農(nóng)歷三月初八凌晨抵達(dá)南陽的,所以也算煙花三月,如果按照公歷來算,那是四月份。人間四月天,最美是南陽。這個說法似乎過于夸張,但是,當(dāng)你看到滿城的月季花開,充滿著蓬蓬勃勃的生命力,洋溢著羅曼蒂克的氣息,你仿佛沉浸在花的海洋里,踏進(jìn)了迷離撲朔的南國之春,就會訝異在這個南北交會處的中州,竟然還有這樣有別于北方自然和文化的去處。
徜徉在方圓幾千畝的世界月季大觀園和中國月季博覽園里,你可以盡覽全世界三千多個月季品種,可謂世界月季之都。孤陋寡聞的我,也熱愛月季,家里的小院里,就種植了兩棵樹狀月季,卻一直不知它的故鄉(xiāng)在哪里,此行方知南陽才是世界月季花的王國,像著名的荷蘭郁金香一樣,南陽的月季花也是暢銷世界花卉市場的產(chǎn)品。
過去,我只知道月季和玫瑰同屬薔薇科植物,誤以為月季是中國品種,玫瑰是歐洲品種,殊不知它們之間是沒有嚴(yán)格區(qū)別的,雖然坊間把有些月季品種區(qū)分成月季和“歐月”,其實(shí),歐洲人把月季和玫瑰都統(tǒng)稱為玫瑰,即rose,它象征著浪漫、美麗、純潔、忠貞和愛情,被文人騷客演繹為浪漫主義的象征。羅曼蒂克的詞源雖然出自羅馬,然而,在大量的文學(xué)作品中,漸漸被移植為各種浪漫情愫的表現(xiàn)。因?yàn)槊倒宓念伾亲顬樨S富的,各種不同的顏色,被賦予不同情感的表達(dá),極大地豐富了文學(xué)作品的表現(xiàn)力。所以,竊以為,把月季統(tǒng)稱為玫瑰,更會極大提升這種花卉在世界花市的競爭力,同時,也為中國文學(xué)家提供一個豐富的浪漫主義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平臺。建議作家們都來羅曼司的玫瑰城,從視覺的沖擊力中,激發(fā)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造的沖動。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南陽的玫瑰品種竟達(dá)三千多個,這個花城還在不斷培育著新的品種。當(dāng)然,保存和發(fā)揚(yáng)傳統(tǒng)品種,使之名揚(yáng)四海,當(dāng)數(shù)重中之重,可惜又有幾多中國人知曉南陽的玫瑰呢?
比如這里有最為珍稀名貴的品種“綠萼”(拉丁學(xué)名:Rose chinsis f.viridiflora C.K.Schneid),這種被稱為“綠萼”的玫瑰,無疑是中國古代月季的稀有品種,最早栽培的記錄是在一七四三年,如今的“綠萼”雖然是古代的變種,但由于花形奇特,難以種植,比隋煬帝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去觀看難得一見的瓊花還要珍稀,所以,那是南陽月季花世界里的鎮(zhèn)園之寶。
其實(shí),從觀賞角度來看,它并不美麗,其高度六十至一百二十厘米,寬度六十至九十厘米,花為綠色,無香,直徑五厘米,大集群簇花,是玫瑰花盛開形式,多季開花。這種花和葉同色的玫瑰極少,沒有了色差,反而顯得單調(diào),失卻了視覺沖擊力??墒?,作為一個稀有品種,它的價值就在于體現(xiàn)出了一種異樣的古典玫瑰之美,美得如此之異,“丑得如此精美”。
人們贊賞歐洲各種各樣名貴玫瑰所激發(fā)出的人類情感中的奔放熱情,從而喚起對生活美好的向往,它們是治愈人類心靈創(chuàng)傷的良藥。然而,這樣的良藥如果不被人們所發(fā)現(xiàn)和利用,那就是一種精神的巨大浪費(fèi)。如今國人從花卉市場上買到的皆是打著歐洲旗號的舶來品種的玫瑰,殊不知,這些品種百分之七十都是來自南陽的花卉基地,何時能夠真正樹起南陽玫瑰品牌,不再強(qiáng)調(diào)月季與玫瑰的區(qū)別,中國玫瑰市場才能真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其實(shí),位于巴爾干半島、號稱“玫瑰王國”的保加利亞,只有一條長十三公里、寬十五公里的登薩河谷盛產(chǎn)玫瑰,但其玫瑰的產(chǎn)量在全球名列前茅,而玫瑰油的產(chǎn)量占世界總產(chǎn)量的80%,其玫瑰和有“液體黃金”稱號的玫瑰油之所以能夠走向世界,不僅僅是廣告宣傳的結(jié)果,更是這個民族以浪漫奔放的熱情性格感染著前去觀賞的旅人,觀花的幸福感才是最打動人心的浪漫主義精神濫觴。
在這個花的世界里,我逐漸體味出了一個道理,南陽人的性格似乎并不與一般意義上的河南人相同。從地域特征來看,它處于河南西南部,是豫陜鄂三省交界處,氣候溫暖,所以,既有楚文化的遺風(fēng),也有燕趙文化之魂魄。
范蠡是地地道道的南陽人,他帶著西施隱匿在吳地,泛舟太湖,縹緲無蹤,也是夠浪漫的了。這種放浪不羈的性格,恰是南陽人性格中的另一面,難怪南陽的月季大觀園和博覽園里的建筑風(fēng)格,皆為江南小橋流水式的庭院風(fēng)格。一俟南陽人去了蘇杭,完全被吳越煙雨所包孕熏染,行為舉止風(fēng)流倜儻,倒是徹底背離了中原大地北方民族居家度日的現(xiàn)實(shí)主義活法,具有了浪漫的情愫。
而另一個范家人,就大不一樣了。范仲淹身為吳人,晚年赴南陽為官,則把吳越文化和燕趙文化的種子同時撒在這塊土地上。其實(shí),范仲淹出生在徐州,讀書在商丘,性格中有更多的剛性成分,從他一再推行新政、堅(jiān)持改革、屢遭貶謫卻不改初心便可見一斑。
南陽人為什么會把蘇州吳縣人范仲淹放在了最重要的文化歷史地位?其實(shí)他在鄧州任上不過三年,離開南陽三年即逝,我想,除去他是宋代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xué)家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家國情懷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楷模。難怪連宋仁宗在他死后都親書《褒賢之碑》,后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謚號文正,爵位楚國公、魏國公,可見南陽人對其融楚魏文化為一體的性格深為景仰。
范仲淹是一個文武兼?zhèn)涞恼渭液蛙娛录?,圍海造堰,造福于民,為保西北邊疆做出了巨大貢獻(xiàn),而最重要的是,為推“慶歷新政”,他敢于直言,卻屢屢遭貶,然而,每遭一次貶謫,聲望就加冕一回。這就是他“至人無愧于天,有人擇而違之”,不畏官宦仕途艱險(xiǎn)的精神再現(xiàn)。
興教辦學(xué)是范仲淹一生中最重視的事情。那天,我們一行去了鄧州的花洲書院,雖然這是新修葺的景點(diǎn),但我們?nèi)匀荒軌驈墓诺涞年柟饫锿姺吨傺偷膫グ渡碛?。退一萬步說,即便他一生在推行新政上屢遭挫敗,仕途經(jīng)濟(jì)無籍籍之名,只憑一篇晚年在南陽著就的《岳陽樓記》,就讓范仲淹的名字在中國文學(xué)史和教育史上流芳千古。倘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壓全唐”,那么,可否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一篇“蓋全宋”呢?
慶歷六年的秋雨,抽打著這個早已對新政改革有點(diǎn)心灰意懶,卻又心有不甘的士子心靈,只有此時,范仲淹才進(jìn)入了晚年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人生階段。他在花洲書院里寫下了許許多多的詩文,這篇流傳千古的《岳陽樓記》,道出的正是一個士子為官、為人、為事的人格操守。這篇文章不僅入選中學(xué)、大學(xué)的教科書,而且成為歷朝歷代為官執(zhí)政的座右銘。如果所有的中國人,無論在廟堂,還是江湖,只要恪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能獲得精神上的慰藉嗎?
多少年來,每每讀到此文,都有一種新的體味。無疑,這是一篇典型的借景抒情、卒章顯志的范文,作為中國文化和文學(xué)的教科書,在思想主題和寫作技巧上都足以讓其他文章退位,它是文選中的文選,范文中的范文。它之所以在文選的金榜上光耀千年,至今還有鮮活的生命力,就是它既道出了人性的本能,又說出了一個知識分子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如何解讀這一段話呢?按照我個人的理解,這正是體現(xiàn)出作者在回答同樣為改革受貶的巴陵太守滕子京讓他作序時的困惑,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范仲淹重記岳陽樓,都是要表達(dá)他們共同的心跡——什么“古仁人之心”,那分明就是內(nèi)心自我鏡像的反射,那個文人蹀躞躊躇的行狀,穿越千年,活畫出了一代又一代中國文人的心態(tài),廟堂之高,難以安放一個士子的家國情懷,因?yàn)橛幸粋€“憂其民”的“同情與憐憫”的視角,為民請命乃為官之本,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能夠如此為官,當(dāng)是廉政的好官,即便比起現(xiàn)代社會中的貪官污吏,他們都是鳳毛麟角的好官,將南陽的花洲書院命名為反腐倡廉的教育基地,也是合適的。
然而,我們絕不能回避范仲淹的時代局限性,身居廟堂之高,可以為民請命;退居江湖之遠(yuǎn),則念念不忘“憂其君”。為民忠君,在現(xiàn)代政治社會的詞典里,是一組不可調(diào)和的階級矛盾體,我們不能指責(zé)范仲淹,他畢竟在民和君之間做出了最好的選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筆點(diǎn)出了千古為官為君都須恪守的人生價值觀,皇帝也不可逾越這條定律。這就是此文的“文眼”所在,也是這句話成為中國文化之精髓的道理所在。為君為官者,不與其歸,當(dāng)會有什么后果呢?
此文第三段,看似寫景,實(shí)則為寫國運(yùn),寫黎民之悲苦也:“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币粋€曾經(jīng)侍候在君王左右的士大夫遠(yuǎn)離了朝廷廟堂,被放逐于江湖之遠(yuǎn),還悄悄地為君王社稷擔(dān)憂的心境與愁容形象便躍然紙上。往往就是在國運(yùn)艱難之時,就越顯現(xiàn)出他們憂國憂民的心態(tài),知識分子天然的憂郁感,便會從悲劇性的景物描寫中凸顯出來,充滿著悲愴的豪放之情。當(dāng)然,作為一個文學(xué)家,一個有著詩與遠(yuǎn)方的情懷詩者,范仲淹的才華也會滿溢在字里行間:“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p>
無疑,當(dāng)一個知識分子陷入了無法自拔的兩難抉擇時,往往會進(jìn)入“香草美人”的詩境中,這一段把在水一方的水景寫得如此秀麗雋永,辭藻艷麗,色彩斑斕,充滿著婉約的風(fēng)格,暫時讓人忘卻了人間之悲苦創(chuàng)痛?!昂我越鈶n,唯有杜康”,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像范仲淹這樣有著濃厚家國情懷的士子無法擺脫的精神麻醉劑,“人生幾何,對酒當(dāng)歌”的誘惑,只有“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才算歸去也。這就不由得想起了他那首著名的《蘇幕遮·懷舊》詞中最后兩句:“明月樓高休獨(dú)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p>
毋庸置疑,歷代走上仕途的知識分子,都有出世和入世兩種人生觀在左右著自己,在不同語境下就表現(xiàn)出截然相反的價值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并非完全舍棄自我,而是分先后而已。這么多年來,我們過分宣揚(yáng)了大公無私的精神,抹殺了人性的基本需求,這顯然是對范仲淹思想的曲解。
晚年走進(jìn)南陽的范仲淹,在一片花海之中,讀書寫作,飲酒作詩,心如止水,方能寫出《岳陽樓記》這樣的千古名篇,否則,千頭萬緒的朝政宮斗,何以平靜作文寫詩。這是上天賜予范仲淹最后的快樂時節(jié),有一年四季常開不謝的月季花陪伴,“把酒臨風(fēng)”,也算是對自我人生的一種補(bǔ)償,雖然這是“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最后機(jī)緣,范仲淹畢竟在南陽走過了。
在南陽,我見到了許許多多名貴的月季,其實(shí)許多都是歐洲的玫瑰,我們不再將它稱為“歐月”。當(dāng)然,追溯中國古老的月季品種,像“玉玲瓏”“紫燕飛舞”“春水綠波”都是我十分喜愛的品種,我家的小院里就有這些品種,尤其是脫俗高雅的“春水綠波”,乃“上上品。色白,外瓣遍灑紅點(diǎn),近心之瓣有綠暈”。這就是與范仲淹同時代的司馬溫在《月季新譜》里的評點(diǎn),以此花獻(xiàn)給憂國憂民的范仲淹再合適不過了。
蘇東坡遭貶謫時寫下了《月季》詩:“花落花開無間斷,春來春去不相關(guān)。牡丹最貴唯春晚,芍藥雖繁只夏初。唯有此花開不厭,一年長占四時春。”而同樣被貶謫的范仲淹,在酒入愁腸時,會徹底放下嗎?他會如此浪漫地歸去嗎?
歷史敲擊每一個士子的心靈時,發(fā)出的聲音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選自2024年第1期《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