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神話普遍存在于一切文化當中,并展現(xiàn)出了神奇?zhèn)髡f的形式,它被視為人類最早的文化創(chuàng)造。神話的起源是早期人類生存中所接觸到的日常經驗事實,推動神話產生的動力有兩個:一是作為人類智慧早期階段的神學思維在創(chuàng)作者頭腦中形塑了神話;二是語言在神話流傳過程中起到了二次形塑的作用。研究神話的意義,一方面是發(fā)掘蘊含著歷史真實性的神話的歷史價值;二是神話作為早期人類精神創(chuàng)造的產物可以作為研究早期人類思維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證據。
關鍵詞:神話;萬物有靈論;語言;神學精神;歷史
中圖分類號:G12;I207.7;B9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06-0034-04
Exploring the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Myth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cience
Abstract:" Myths are prevalent in all cultures and take the form of magical legends, which are regarded as the earliest cultural creations of mankind. The origins of myths are the facts of daily experience that early human beings came into contact with in their existence. There are two driving forces to promote the generation of myths: one is theological thinking, which is an early stage of human intelligence and shapes the myths in the creators’ mind; the other is language, which plays a secondary role in the transmission of myths.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myths is: first,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myths which contains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second, to use them as evidence to study human’s early thinking and its development law as myths are the product of human’s early spiritual creation.
Keywords: myths; animism; language; theological spirit; history
神話普遍存在于一切民族和文化之中。幾乎每一個民族、每一種文化都有著它自己的可以稱之為神話的內容。它產生于各個民族的蒙昧時期,幾乎每一種文化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的早期階段都是以神話形態(tài)存在的。追溯一個民族的起源時,民族學家發(fā)現(xiàn)神話并不單純是幻想的產物,它是早期文明的精神創(chuàng)造,是那個時期人們生存方式和心理意識以及社會組織形式的反映。在我國,從民國時期開始,在西化論的影響下,知識界就有一種觀點認為神話是迷信?!斑@不僅在知識觀念上將神話傳說歸為實證科學的對立面,而且與同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的風俗改革和戲曲審查管制互動呼應,奠定了日后纏繞在中國思想界和文藝界的神話/迷信關系命題?!保?]但這種武斷的判定方式等于徹底放棄了對神話中有益元素的挖掘。神話可以是我們研究史前社會面貌和人類早期思維的可用素材?!吧竦臅r代,其中諸異教民族相信他們在神的政權統(tǒng)治下過生活,神通過預兆和神諭向他們指揮一切,預兆和神諭是世俗史中最古老的制度?!保?]29在編年史出現(xiàn)以前,神話就是那個史前時代的“歷史”,在神話傳說的怪異性和虛構性之下隱藏著那個時期的歷史事實。
一、神話的特點
神話或者說這些被統(tǒng)稱為神話的古老傳說與故事,從內容上看,都具有怪異性和虛構性。其講述了一個與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世界幾乎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在那里,有著各種各樣的神、靈魂與精靈還有妖怪。不論是西方的那種神人同形同性的神,還是東方世界達到真與善的極致的仙,甚至連神話里所描繪的那個世界都具有著像人那樣的生命,他們是不朽且威力強大的,有些甚至被認為掌握著世界與人的命運,因而被人信仰崇拜,但這一切都與我們今天現(xiàn)實生活和理解的世界相距甚遠。
神話存在于各民族與諸文化的整個生命周期里。雖然神話發(fā)生在人類史前的蒙昧時期,不僅在仍處于自然狀態(tài)的原始部落中存有神話,就連那些最發(fā)達的文明中也可以見到神話的身影,甚至被認真地保存了下來。“文明之最高和最近的階段,部分地保留著神話的真正的原則,而部分地發(fā)展了神話所繼承的那些祖先傳說形式中的神話創(chuàng)作的結果。同時,這個文明階段不僅僅是以遷就的態(tài)度,而且是以尊敬的態(tài)度繼續(xù)保存了它?!保?]381
產生于史前的神話作為“文化遺留”被之后的時代繼承了下來,它既是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蒙昧時期的人類思想與生存方式的證據,也是那個時期人類創(chuàng)造力與生命力的承載者。
二、神話的起源
(一)神話與語言
關于神話的起源問題,英國語言學家、西方宗教學創(chuàng)始人麥克斯·繆勒提出的語言起源論曾經是19世紀初歐洲神話學領域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理論??娎照J為,由于人類語言的演進是不連續(xù)的,歷史被割斷了。后人無法再理解前人留下的殘篇上記載的內容,語言的演變產生了后人在理解前人語言中的障礙。這最終導致了前人明白的敘述成了后人眼中內容怪異的、仿佛是純粹虛構的“神話”?!岸匆娚裨挃⑹屡c媒介之間以及各種相關媒介形式之間的互動作用,從而更深刻地認識神話生生不息地傳承和變遷的動力機制”[4],通過在各種文化遺留物之間相互印證,可以把握語言在神話里究竟是怎么發(fā)生作用的。
把各地相類似的神話分成相同的類別,每一類神話都能從它們的共通處探求關于這一類神話的規(guī)律。盡管神話在內容上充分體現(xiàn)了想象的過程,但人類的想象仍受一定規(guī)律的支配,而非完全神秘不可知。比如,關于被棄嬰兒的傳說,就能運用語言起源論得到更好的解釋。各個民族的神話中都有被原生父母拋棄的嬰兒被某種動物撫養(yǎng)長大,最終成為了民族英雄的神話。難道歷史上真的全世界都存在那種善良的動物嗎?古希臘的著名史學家希羅多德就通過語言的角度解釋了曾被拋棄而后又被狗哺育的居魯士二世的傳奇經歷。他的結論是這個孩子完全是由一個牧人的妻子養(yǎng)大的,只不過她的名字與波斯文中的“狗”相似,結果就產生了好像是一條狗救了他并把他養(yǎng)大的神話。
“我們可以假設,在某一種情況下,這可能是真的……而這個事件完全是根據一個跟奶母的名字是諧語,其意思恰恰是雌性動物的詞編造出來的?!保?]332語言起源論的確是一個闡明這類神話的科學解釋方法,其符合不多的、單純的神話的正確解釋方法的原則。但該理論無法解釋全部的神話,尤其是涉及神話中所體現(xiàn)的思維方式和賦予整個自然以生命的世界圖景部分幾乎不能用語言來解釋與還原。神話除了是歷史事實的某種記述外,它還有著更多的別的意味。如果把神話單純地還原為歷史,那么,對于神話,我們舍棄了更寶貴的東西;對于歷史,我們則歪曲了它。
(二)神話與宗教
歷史地看待神話與宗教,就要承認它們都是一步步前后相繼地發(fā)展起來的,具有因果聯(lián)系和歷史連續(xù)的完整鏈條。前一階段是后一階段的原因,后一階段是前一階段的結果。如今的主流宗教已經發(fā)展到了高度成熟的水平,其已經具有了特定的宗教信仰、宗教情感、宗教組織、宗教教義。但這種宗教形態(tài)不應該作為歷史地研究那種宗教本身的定義,因為那必然導出人類早期階段無宗教,宗教的出現(xiàn)是純粹的偶然現(xiàn)象這一結論。“簡單地把神靈信仰判定為宗教的基本定義”[3]480,剔除掉現(xiàn)代宗教中其獨特發(fā)展起來的那一部分,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任何種類、任何發(fā)展階段的宗教共有的心理動機與基礎環(huán)節(jié)就是對神靈的信仰與崇拜。
神話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神,一種觀點就認為宗教起源于神話,對于神話里的神靈信仰與崇拜就是宗教最早的形態(tài),即宗教起源于神話。神話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德國的格林兄弟也認為神話與原始宗教聯(lián)系密切,原始人的圖騰信仰和萬物有靈觀念,在不自覺地指導著神話創(chuàng)作。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麥克斯·繆勒在此基礎上將這一觀點進一步總結為:宗教起源于自然神話?!吧裨捪笳髦俗鳛橛邢薜睦硇源嬖谡吲c絕對者必然具有神性的、超越的信仰關系”[5],新康德主義流派不但相信神話中表達了信仰的關系,而且進一步認為這種信仰關系是建立在理性上的,只有依靠實踐理性才能把握到這一關系的必然性。神話中體現(xiàn)的信仰可以發(fā)展出經驗的宗教,但又和宗教式的信仰有所區(qū)別,它是更基礎的信仰關系。
當把神話看成宗教的前身與原因,那么神話本身的原因又是什么?自19世紀以來,逐漸流行的觀點是神話和宗教都起源于萬物有靈觀。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英國文化學創(chuàng)始人愛德華·泰勒,他提出了“萬物有靈觀”總體地概括了原始人類和原始哲學的特點。在那里,不論是自然宗教還是對于靈魂和關于其他精靈的哲學或神話,都被歸結為“萬物有靈觀”的不同形式的展現(xiàn)。神話與宗教在這里便有了文化上的共通的精神起源。
(三)神話與日常經驗
神話并不是人們從虛無中構造出的純粹幻象的集合,即便我們肯定了原始人充沛的想象力,但想象總是依托于現(xiàn)實的。否則神話就會變得過于神秘以至于不能把握。從物種進化的角度來看,脫離現(xiàn)實的純粹思考對于早期人類太過奢侈。神話應該是早期人類在生存的體驗下進行的自覺或不自覺思考的產物,來自經驗的過程,并伴隨著人類蒙昧時期“萬物有靈”的意識建立起來。“日常經驗的事實變?yōu)樯裨挼淖畛鹾妥钪匾脑?,是對萬物有靈的信仰,而這種信仰達到了把自然擬人化的最高點”[3]334,日常經驗是神話的基礎。
維柯在《新科學》中關于原始人是如何從浪游狀態(tài)進入與固定的異性結婚從而組建家庭定居生活這一問題的解釋時,選擇了神話與神話解釋作為切入點。他說雷雨天的雷聲被原始人視為天神因不滿他們的行為而發(fā)怒,他們因此內心惶恐,躲進了洞穴里并定居下來且和固定的異性生活在了一起,由此產生了婚姻與定居的習俗。下雨天的雷聲就是原始人和現(xiàn)代人在生活中都經常遇見的經驗上的事實,但原始人在萬物有靈觀念的指引下卻認為這一現(xiàn)象的本質是天神發(fā)怒,并把他們對現(xiàn)象的理解記述下來,就形成了我們眼中的“神話”。
就神話的起源來說,日常經驗起著源泉和基礎的作用;萬物有靈觀及在背后指引這一觀念的思維方式則是神話產生的最主要的推動力;另外,只要神話以語言為載體傳承,那么語言就必然在其傳播的過程中產生影響,意義的歪曲最終讓神話變成了它的第一個創(chuàng)造者也想象不出來的樣子。語言對神話的產生起著過程性的作用,作為神話產生的次要推動力。
三、神話的意義
(一)神話與歷史
用神話去研究人類史前時期的歷史是一門科學,在神話的深層有著經驗事實作為基礎,雖然我們不能直接去研究那種事實,但這為我們使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神話帶來了可能性。在神話學和文化學出現(xiàn)之前人們基本只把神話看作故事,認為神話就是用諷喻的方式教化人們的道德寓言。這種道德上的教化作用神話自然是有的,但起源于日常經驗事實的神話實際上是事實與傳說的混合,在它的怪異性表象之下隱藏著歷史事實。
但神話并不適宜被簡單地解讀為歷史,甚至直接把神話當成歷史,那會導致對歷史事實的歪曲。對于沒有歷史文獻記載的史前時代,關于神話的正確解讀必然需要解讀者掌握神話創(chuàng)作者,即原始人類的思維狀態(tài)并理解其所處的思維階段。即使神話不是歷史事實的直觀記載,且流傳至今其意義已被曲解,但其依然可以反映那個時期的真實狀況。在有歷史的時代,神話可以作為歷史的參考;在沒有歷史的時代,神話就是我們把握那個時期的唯一資料。
記述內容是否切中歷史事實,可以作為判斷歷史真實性的標準。從現(xiàn)代的考證結果看,古代歷史文獻的記載多有失實之處,即便是過往被認為具有高度可信性的編年史也不例外。一方面文字的記載本身就容易被篡改,更何況編寫者往往編寫的是他之前時代的歷史,其本人也無法像事件親歷者那樣以直接經驗去保證記述的真實性。相比之下,不被人們過多關注的神話就體現(xiàn)了一種原始天然性,其最初的創(chuàng)作者很可能就是歷史事件的當事人,以有著邏輯關系和故事情節(jié)的傳說起到了對信息的整合與不同信息之間關系的固定作用,使其在漫長歲月的傳播中更不容易失真。
神話比歷史更獨特,“真實的”神話其內部蘊含著歷史真實性的內核,這是可能的。
(二)神話與精神
既然神話的源泉是日常經驗的事實,那么神話的表述為何同今天對于經驗事實的表述截然不同?從認識論轉向認識論轉向:認識論一直是西方哲學的核心問題之一。但是無論如何變化,認識論的核心問題——認識主體如何認識世界——始終未變。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再到胡塞爾,認識論經歷了兩次轉向。亞里士多德認為世界是獨立于主體存在的,不以主體的主觀意志而轉移,范疇描述的是客觀世界自身的存在方式;康德認為客觀世界必須符合主體的先天認識形式,范疇描述的是主體眼中的物自體的存在方式;胡塞爾認為主體是客體存在的依據,從而將認識活動限制在主體的意識之內。后的哲學視角來看,作為“物自體”的事物是無法被人認識的,我們能把握的是關于事物的“現(xiàn)象”,而“現(xiàn)象”是由“感性直觀”通過一定的認知形式形成的。思維的不同導致了對于同類型的認識對象的認知出現(xiàn)了極大的差異,今天對于經驗事實的陳述是由于近代實驗科學的興起及作為其思想層面的體現(xiàn)——實證精神的出現(xiàn)才發(fā)展成科學客觀的表現(xiàn)形式,那么與之對應的神話的怪異性和虛構性的表現(xiàn)形式也一定存在著思維上的原因。對生物死后依然存在的靈魂和精靈的普遍信仰和人神(妖)相通的思想是早期人類共有的觀念,這樣的觀念幾乎在一切神話中都有體現(xiàn)。愛德華·泰勒把這種觀念總結為原始文化的“萬物有靈觀”,他認為這種觀念是人類早期智慧的結果?!吧裨挼陌l(fā)生和最初的發(fā)展,想必是在人類智慧的早期兒童狀態(tài)之中?!保?]325引導著“萬物有靈觀”的那種思維就是這種智慧狀態(tài)在思維上的體現(xiàn),具體說來,就是早期人類把個體生命一般地妄加到全部自然身上的一種幼稚的、原始的哲學觀點,它是神話發(fā)展最主要的推動力。
“由于人類心靈的不確定性,每逢墮在無知的場合,人就把他自己當作權衡一切事物的標準?!保?]102維柯關于人類心靈的特點可以解釋神話在產生與傳播中與經驗事實不符的那種夸張怪異和虛構是如何產生的,這是神話思維及背后的人類早期智慧消極的一面。這種人類心靈的特點使神學精神自發(fā)地產生了,“我們憑借著對各種現(xiàn)象的即時直覺,便開始以為對這些現(xiàn)象有了相當?shù)恼J識。此種純粹的神學精神,是這最初階段日趨系統(tǒng)發(fā)展的結果?!保?]12不過人類的思維與智慧本身就是一個進化的過程,神話里體現(xiàn)的那種神學精神是無法被越過的,而且蒙昧時期的人類在沒有任何知識的情況下的第一次思維飛躍也必然是神學性的。“如果缺乏某種既定的思辨觀點作一貫的指引,那么人的才智就絕不可能組織、甚至不可能收集必不可缺的材料……它只是在直接本能的推動下就自發(fā)地產生的……沒有這些原則,人們就定會確信,我們的智慧永遠無法擺脫最初的混沌狀態(tài),而唯有神學原則……才能夠逐漸準備更為完善的邏輯體系。”[6]14
四、結論
神話是早期人類對于生存中日常經驗事實的講述,它最早產生于人類的蒙昧時期、沒有文字記述的史前。神話雖然不是歷史,但其具有的歷史真實性的內核使神話作為我們探索史前時期的唯一憑證。
在神話產生的過程中,早期人類的神學精神及最早的、以拜物教為代表的神學哲學是神話得以產生的根本推動力。從研究人類思維發(fā)展史的角度來看,神話是人類思維由無到有這一巨大飛躍的證明;從研究神話出現(xiàn)的動力機制的角度看,是神學精神塑造了神話的形式。
在神話的流傳過程中,無論是最初的口述神話還是后來的以文字的形式記載的神話,語言都在這一階段發(fā)生了作用,語言使得神話逐漸在接收者和創(chuàng)造者那里變得不再一致,這在傳播的層面上塑造了神話的形式。
參考文獻:
[1]楊明晨.神話與迷信之爭的知識溯源:以1920年代世界考證潮流為中心[J].文化遺產,2023(4):111-118.
[2]維柯.新科學[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3]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M].連樹聲,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楊利慧.當代神話學的立場和追求:在整體時間觀和互文之網中重新理解神話與神話學[J].西北民族研究,2023(4):98-109.
[5]戶曉輝.神話的象征形式及其精神限度[J].民族文學研究,2023(4):21-32.
[6]奧古斯特·孔德.論實證精神[M].黃建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