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空間體驗是人對空間的感性理解。空間體驗影響著空間之中的人。本文以住院晚期癌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這一特殊群體在醫(yī)院里的空間體驗。晚期癌癥患者在醫(yī)院里體驗到負面的意象空間、坍縮的關系空間、壓制的權力空間、封閉的心靈空間,影響了患者的自我認同和生命質量。社會工作服務有助于改造意象空間、拓展關系空間、重塑權力空間、開啟心靈空間,幫助患者重構積極的空間體驗??臻g體驗的視角為社會工作服務晚期癌癥患者提供了思路借鑒。
[關鍵詞] 醫(yī)院" 癌癥" 空間體驗" 社會工作
[基金項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晚期癌癥患者的善終困境與社會工作介入研究”(項目編號:20YJC84002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王杰,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醫(yī)務社會工作;張瑋,福州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語言與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 C9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7672(2024)01-0055-13
當癌癥發(fā)展到晚期,重點不再是疾病的治愈,而是患者如何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影響晚期癌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疼痛管理、護理質量、社會心理因素等,但以往研究較少關注空間的影響?;及┳鳛樯鼩v程中的重要事件,當罹患癌癥之后,患者的生命歷程發(fā)生重大轉變,患者身體機能弱化,其所在的空間及空間體驗亦隨之改變。如今,越來越多的癌癥患者在醫(yī)院里度過人生的最后一個階段,病房開始逐漸取代家庭,成為越來越主要的臨終場所。晚期癌癥患者在醫(yī)院里有什么樣的空間體驗,其空間體驗對患者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社會工作如何重構積極的空間體驗,這是本文關注的議題。
一、 文獻回顧
很久以來,空間被視為物理上的空間,是毫無作用的容器,是死亡的、固定的、非辯證的、靜止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社會理論迎來了一場空間轉向,以往被人們當作背景的空間成為學者們關注的對象,空間成為社會學中的重要概念。空間不僅是物理上的空間,而且被賦予了多重內涵。蘇賈在追溯空間的認識論時,指出空間的物質—精神二元論:一方面,空間被視為具體的物質形式,是客觀的物理空間,可以被標示、被分析;另一方面,空間是精神的建構,可以被感知、被理解和想象。從建筑的空間到建構的空間,是對客觀空間分析過分封閉和強制的客觀性質的反叛,不過建構的空間不是不承認物質現(xiàn)實或客觀空間, 而是認為物質現(xiàn)實的知識本質上要通過思維去獲得理解。
空間是社會人的感性所體驗著的空間,后現(xiàn)代空間體驗是“社會人”對空間的感性理解。人們通過自身的感知和行動對空間的物質特性以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生存條件、狀況、行為和社會關系進行深入細致的感受和體驗??臻g體驗不僅包括自身與物質世界接觸時的內心感觸,也包括人與物的交流中所凝聚著的各種社會性內涵。個體的空間體驗受到其行動能力和主觀感受的影響,例如當人在疲勞時爬山坡,山坡會比平時更陡峭。感知者看到的不是一個物體的絕對屬性,而是物體和感知者的關系屬性。由此,我們應該從以“空間”本身為中心轉向以空間“使用—體驗”為中心。
個體生活在空間之中,而生活的空間并不是均質和空洞的,空間可能是亮麗的、清輕的、明晰的,也可能是晦暗的、粗糙的、煩擾的,可能是孤獨、隔離、社會控制、退縮、逃離、孤立、恐懼和精神疾病的場所。醫(yī)院就經(jīng)常被視為病痛、苦難、孤獨感、絕望情緒的集中地。對于住院患者來說,醫(yī)院成為患者敘事的“故事場所”,不好的空間體驗會帶來負面感受。例如,曹慧中、楊渝東的研究指出,女性生產(chǎn)的空間從家庭轉移到了醫(yī)院,醫(yī)療空間反而增加了產(chǎn)婦的焦慮。相反,好的空間體驗會對患者產(chǎn)生積極的心理影響。金煉等將賦權理論融于空間生產(chǎn)中,探索了醫(yī)院中“關愛空間”的建構,這個“異托邦”中的“異托邦”成了患者尋求安全和歸屬感的地方。住在醫(yī)院里的晚期癌癥患者,時時刻刻被醫(yī)院的空間所限制,這種異常的空間也會影響患者的自我認同和生命質量。然而,關于住院晚期癌癥患者空間體驗的研究還不多。
社會學不能僅局限于理論解釋,也要致力于利用理論知識增進社會福祉,成為實用的社會學。本文通過對住院癌癥患者的敘事探究揭示患者對醫(yī)院空間的多重體驗,一方面試圖在理論上豐富空間社會學的相關研究,另一方面試圖呈現(xiàn)社會工作與患者如何重構空間體驗的探索,以期為社會工作服務晚期癌癥患者提供思路借鑒。
二、 本文的分析框架
空間體驗影響著身處空間之中的人,那么空間體驗有哪些分析維度?如前所述,空間體驗是人對空間的感性理解,這里所說的空間既包括建筑的空間,也包括社會建構的空間??臻g體驗即是人對于建筑的空間和社會建構的空間的感性體驗。相對于建筑的空間,建構的空間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本文在空間社會學的基礎上,將建構的空間分成心靈空間、意象空間、關系空間、權力空間四重維度。
第一,心靈空間?!翱臻g不僅在自我之外,也在自我之內”。人類真實的空間性存在是人自己構建的空間,是澄明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的真實思想平臺。建構的空間也可以據(jù)此分為自我之外的空間與自我之內的空間。自我之內的空間即個體純粹的心靈空間。齊美爾曾指出,空間從根本上講只不過是心靈的一種活動,空間的界限不過是心靈劃分界限過程的結晶或空間化。與齊美爾將空間看作心靈外化的觀點相反,另一種傾向是使用外在的物理空間來隱喻心靈空間。例如,“心胸開闊”“心胸狹窄”“心有城府”就是通過物理空間的語言來描述心靈。物理空間與心靈空間存在一種相互投射、相互建構的關系,心靈空間不是獨立的,外在空間會在個體的心靈空間打下烙印。在醫(yī)院中長期居住的癌癥患者,其心靈空間也必然受到外在的物理空間的影響。
第二,意象空間。外在的、非建筑的空間首先表現(xiàn)為意象空間?!耙狻笔侵妇駜群?,“象”是指物質要素,“意象”是物質與精神的結合,是頭腦對外部環(huán)境歸納出的圖像,是直接感覺與過去經(jīng)驗記憶的共同產(chǎn)物。在實體空間之上,一般承載著某種精神文化意涵,二者的結合形成了意象空間。例如,“蝸居”“蟻族”用來形容人們居住的窘?jīng)r,所展現(xiàn)出的不是純粹物理空間的意涵,而是附帶著豐富的空間意象。再如,武漢某地籌建臨終關懷醫(yī)院遭到了周邊小區(qū)居民的反對而宣告失敗,主要原因就是臨終關懷醫(yī)院代表了一種死亡的意象空間,居民認為“很不吉利”和“晦氣”。還有學者從意象的角度分析了醫(yī)院的規(guī)劃和設計,空間配色能傳遞情感與意象,醫(yī)療空間依據(jù)健康色彩配色,能營造正面空間意象,有利于患者身體復原。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意象空間與心靈空間都受到物質空間與人的觀念的影響,但心靈空間是內在于個體的,意象空間則更多受到外在的社會文化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是結構性的。例如,摩天大樓是現(xiàn)代都市繁華的意象,小橋流水是江南水鄉(xiāng)恬靜生活的意象。這些意象是人們熟知的文化符號所構成的,是由人們所共享的,而不是像心靈空間那樣是個體獨有的。
第三,關系空間??档略?jīng)把空間定義為“待在一起的可能性”,點明了空間的關系意涵。??轮赋?,我們經(jīng)常通過界定關系以描述空間,例如住宅、臥室可以被界定為關系網(wǎng)絡上封閉與半封閉的休息空間。列斐伏爾則明確表述道,空間是一種社會關系。布爾迪厄也認為,空間是一個關系的體系,人們居住在一定的空間會形成個人的地方感,通過空間的間隔、距離、階級關系促進社會秩序的再生產(chǎn)。物理上的空間隔離勢必會影響社會關系,尼爾通過南非農(nóng)村殘疾人的敘事探究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殘疾人活動空間受限,在保健、教育、社會服務、就業(yè)、社會活動方面受到排斥,展現(xiàn)了物理空間對關系空間的影響。
第四,權力空間。在空間分析中,權力不可忽視。列斐伏爾指出,空間的生產(chǎn)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權力的生產(chǎn)。他認為,國家與資本代表的權力宰制了空間生產(chǎn),由此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進行了空間維度的批判。??玛P于空間與權力的論述非常具有啟發(fā)性,通過“全景式監(jiān)獄”的空間隱喻,??陆沂玖爽F(xiàn)代資本主義對大眾的規(guī)訓。他認為,空間是權力實踐的重要機制,通過空間的隔離、監(jiān)視和分類,空間得以宰制我們的生活。??聦⑷藗冋I羁臻g以外的邊緣化場所稱為“異托邦”,醫(yī)院就是一種典型的“異托邦”。通過將患者封閉在特定的區(qū)域內并排斥在正常社會之外,醫(yī)院成為一種非正?;?、充斥著權力的特殊空間。
綜上所述,本文將建構的空間分成了心靈空間、意象空間、關系空間、權力空間四種類型,這四種建構的空間,既依存于建筑的空間,又區(qū)別于建筑的空間。多重空間之間相互影響,卻并不總是一致的。離開家鄉(xiāng)的“老漂族”,其地域流動打破了物理邊界,但在社會空間、精神空間方面卻可能受到阻礙,遭遇心理或精神困境。對于住院癌癥患者來說,他們既受到醫(yī)院物理空間的限制,又處于癌癥晚期這一特殊時期,其主觀感知到的意象空間、關系空間、權力空間、心靈空間與常人有所不同,負面的空間體驗會切實影響到患者的生活。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調研田野為上海市LF醫(yī)院(匿名處理)的臨終關懷科,LF醫(yī)院是較早開展臨終關懷的醫(yī)院之一,在行業(yè)內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臨終關懷不以治愈疾病為目的,而是提供舒緩療護,減輕患者痛苦,維護患者尊嚴,幫助患者安寧度過人生最后一個階段。LF醫(yī)院的臨終關懷科室位于醫(yī)院二樓,占據(jù)了二樓整層,有密碼鎖的玻璃門將之與醫(yī)院其他部分隔絕開來,顯得相對封閉而獨立。二樓有一條長長的走廊,病房、談心室、關懷室、值班室等分列兩旁,多功能室位于走廊一端的盡頭??剖夜灿写参?6張,大多時候床位較為緊缺。LF醫(yī)院經(jīng)過多年探索實踐,組建了一支由醫(yī)護人員、心理咨詢師、營養(yǎng)師、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組成的服務團隊。
筆者于2017年5月—12月作為醫(yī)務社會工作者在LF醫(yī)院進行實地調研。一方面作為社會工作者為癌癥患者提供服務,另一方面也作為研究者收集研究材料。住院癌癥患者身體虛弱,體力有限,很難進行長時間訪談,因此長期的駐點調研非常有必要。筆者在醫(yī)院進行了長期、跟蹤性的觀察和訪談,收集到大量真實生動的資料以供深入分析,并有機會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服務實踐中。
在此期間,筆者先后訪談了21位住院癌癥患者,其中男10位、女11位,最小年齡58歲,最高年齡84歲。住院患者都是癌癥患者,患胰腺癌、前列腺癌、膽囊癌等不同的癌種。由于身體狀況較差,因而多數(shù)癌癥患者只能終日躺在病床上。筆者還訪談了患者家屬、醫(yī)護人員、社會工作者等相關人員,對材料進行了補充。2018年至今,筆者持續(xù)關注醫(yī)院情況,醫(yī)院微信訂閱號推送的文章部分成為本文的材料來源。
在資料分析方面,本文采用敘事分析方法,對癌癥患者及其家屬、醫(yī)護人員、社會工作者等呈現(xiàn)的話語和文本進行分析。敘事分析可以分為結構主義敘事學和后現(xiàn)代敘事學兩個流派。前者致力于發(fā)現(xiàn)敘事作品內部的結構規(guī)律,但隔斷了作品與社會文化的關聯(lián)。基于對這種狹隘立場的批判,后現(xiàn)代敘事理論不只關注敘事本身表達了什么,更重視通過敘事分析揭示敘事背后的社會文化、意識形態(tài)、權力關系等相關因素。本文更傾向于后現(xiàn)代敘事理論的主張,通過對癌癥患者的敘事分析,試圖揭示敘事背后隱藏的權力關系和價值觀念。
四、 住院癌癥患者的空間體驗
醫(yī)院有病房和圍墻,是物理的空間,是實體的建筑。但對于住院患者來說,醫(yī)院不僅是建筑的空間,還有更豐富的意涵。建筑的空間、空間內的社會互動以及患者的感知相互作用,形成了建構的空間,對患者的身心產(chǎn)生了實質性的影響。
(一) 負面的意象空間與患者消極的自我認知
患者在被確診為癌癥之后,開始頻繁出入醫(yī)院甚至長期住在醫(yī)院里,出現(xiàn)在其他空間的頻率和時間減少。對于住院癌癥患者,醫(yī)院空間在擴張的同時,其他空間也在不斷被壓縮,醫(yī)院成為患者生活的主導性空間。與醫(yī)院空間直接相關的是病人身份。身處于醫(yī)院之中,患者的病人身份被不斷強化,其他社會角色則逐漸萎縮?;颊呱泶┙y(tǒng)一的病號服,以床位號作為人的代稱,患者從一個完整的人轉變?yōu)橐粋€單向度與疾病相關的病人。
局限于醫(yī)院的空間之中,患者的生活故事總是以醫(yī)院中的事件為素材,而關于醫(yī)院的印象往往是令人不悅的。提起醫(yī)院,人們往往聯(lián)想起白色的床單、醫(yī)護人員的白大褂、藥水的味道和病人的倦容。腫瘤科、臨終關懷病房是晚期癌癥患者的集聚地,也是死亡事件經(jīng)常發(fā)生的場所。在LF醫(yī)院,當患者彌留之際,醫(yī)護人員就會將患者轉移至關懷室,家人與其做最后的告別。關懷室有兩個門,前門臨著走廊,生者從此門進出。如果患者去世,工作人員就將逝者從后門送上殯儀館的車。前門生,后門死,生死不同門。據(jù)相關統(tǒng)計,從1995年成立至今,已有2000余人在LF醫(yī)院的關懷室去世,關懷室成為醫(yī)院離死亡最近的地方。
你看,旁邊病房今天又走了一個。我旁邊的病床也已經(jīng)走了好幾個了。來這里的人,沒有活著出去的。都來這里了,怎么辦呢,只能等死吧。(訪談材料,男,64歲,前列腺癌)
臨終關懷科的特殊性質讓很多患者認為來到這里只能“等死”。醫(yī)院的物理空間以及人們對醫(yī)院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關于醫(yī)院負面的空間意象,讓患者的空間體驗染上了消極和悲觀的色彩,形成了“等死之人”的自我認知。
(二) 坍縮的關系空間和患者遭遇的社會排斥
戈夫曼曾指出,醫(yī)院是“全控機構”,在全控機構中生活的人被隔離于外界,他們的一切活動都在一個封閉的場所中進行,他們與自己處境一樣的人在一起吃住,甚少感受到家庭的氣息?;颊叩幕顒臃秶窒抻卺t(yī)院之中,其社會聯(lián)系在一定程度上被切斷,關系空間不斷坍縮。醫(yī)院空間上的限制讓住院癌癥患者與熟悉的環(huán)境分離,與家人和日常生活隔離,遠離了正常人的社會生活。有一位患者已經(jīng)在醫(yī)院住了六年以上,成為醫(yī)院的“釘子戶”。對這位患者來說,醫(yī)院無異于一個“活棺材”(患者自述),患者終日生活于其中,已經(jīng)基本上與主流社會斷裂。醫(yī)院沒有豐富的社會活動,缺少新鮮事物的刺激,患者感受到時間的緩慢和難熬。
除此之外,更為讓人擔憂的是,住院癌癥患者受到社會污名的影響,為主流社會所排斥。在LF醫(yī)院中,某天有政府領導前來參觀考察,醫(yī)院為了應對參觀做了大量準備。在參觀隊伍來的時候,醫(yī)護人員將所有病房的門都關了起來。參觀隊伍參觀了關懷室、洗浴室、多功能室等房間,聽取了工作人員的介紹,然后離開。由于病房門關著,因而參觀隊伍并沒有見到一個病人。其間,有一位病人想上廁所,要護工幫忙,護工說:“忍著點,等一下參觀的走了給你弄?!边@一方面可能是出于保護患者隱私的考慮,另一方面也隱約顯示出正常社會對癌癥患者的排斥。筆者在臨終關懷醫(yī)院調研期間,曾有朋友說道:“你很有勇氣,我就不敢去,看到覺得害怕?!边@種對癌癥、死亡等事物的“害怕”似乎是人之常情,并無刻意的歧視,但確實也成了癌癥患者和正常人交往的一道障礙。由此可見,癌癥患者經(jīng)常被當作非正常的存在,被隔絕在正常的社會交往之外。??轮赋?,正常社會對異常人群行使一種權力,將他們進行驅逐和隔離,波德里亞則認為,比驅逐瘋子更根本的是對于死人的驅逐?;颊邚募彝マD移到醫(yī)院,從普通科室轉移到臨終關懷科,在醫(yī)療空間的隔離之下,患者和死亡正在變得越來越不可見。
(三) 壓制的權力空間與患者的邊緣化
醫(yī)院是一個充斥著權力的空間,住院癌癥患者在醫(yī)院中受到醫(yī)學權力和家屬權力的壓制。由于患病,晚期癌癥患者身體機能退化,行動能力降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處于非常弱勢的地位。病人身份作為一種刻板印象,進一步加劇了患者的弱勢地位。當癌癥患者躺在床上之后,其自我決定權被削弱,他的行動范圍、飲食習慣、作息時間受到嚴格限制。患者家屬和醫(yī)生“都是為你好”的話語形成了對患者權利的“習慣性剝奪”。“我說的話都沒人聽了”,反映了其他主體對癌癥患者權利的忽視和對患者自主生活權的剝奪。
我跟我女兒說,我想出去看看。女兒說,不行的,你身子弱,到外面吹不了風。我說,我不怕吹風,我就嫌在床上悶得慌,就想出去看看。說了好幾次,女兒都不同意,女兒還生氣了,說都是為了我好。我就不跟女兒說了。我跟醫(yī)生和護士說,能不能把我放在輪椅上,推我出去看看,醫(yī)生也不同意,護士也不同意。我呀,快爛死在床上嘍。(訪談材料,女,65歲,胃癌)
我對自己的病情是了解的,癌癥是治不好的,而且我也老了,活了一把年紀,治不治是沒有關系,只是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過完最后這一段,不過辦不到,真是白活了?,F(xiàn)在啊,家里人管得太嚴了,很多喜歡吃的東西不讓我吃,想出去和老伙伴聊聊天他們也不同意,我說的話都沒人聽了。……原來蠻好的,我之前是一個老師,家里的人還是比較尊重我的,生病了之后就感覺到自己的人身自由被限制了,也沒人尊重我了。我覺得我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想回老家,但是被他們拒絕了,現(xiàn)在我都不想跟他們說話。(訪談材料,男,81歲,肺癌)
醫(yī)院通過病房與診室的空間劃分來確定身份,規(guī)定了通行區(qū)域和禁入?yún)^(qū)域?;颊呒覍僖灿袡嗬k理患者的入院和出院,可以決定是帶患者出門走走還是將患者留在床上。醫(yī)護人員、家屬從各自的角度出發(fā),決定著晚期癌癥患者應該處于何種空間,應該如何被處置和對待?;颊弑救藙t由于身體能力弱化失去了自主穿越空間的能力。當患者的請求被他人拒絕或置之不理后,在空間限制下患者也少有機會投訴、維權或抱怨。由此可見,權力不僅通過空間區(qū)隔得以體現(xiàn),并且經(jīng)由空間加強和再生產(chǎn),進一步弱化了患者的權力?;颊叩穆曇舯谎蜎],在權力空間中越發(fā)邊緣化。
(四) 封閉的心靈空間和患者的自我隔離
LF醫(yī)院在病房旁邊設置了多功能室,布置得非常溫馨。多功能室在大樓的向陽側,能夠照射到充沛的陽光,室內設有電視、沙發(fā)、桌子、椅子,墻上貼了綠色鮮活的壁紙,房間還擺放了幾株綠植。醫(yī)院希望患者能多來多功能室活動,恢復一定的社會生活。然而,患者很少到多功能室,他們似乎被隔絕在病房、病床等非常有限的空間內。
筆者在醫(yī)院調研時發(fā)現(xiàn),有一位患者經(jīng)常在醫(yī)院的走廊上踱步,他是這個醫(yī)院中為數(shù)不多的能夠下床的患者之一。患者說下床走路是為了鍛煉身體,但是他不會走到科室外面去,也不會到其他病房串門或者到多功能室休閑,不長的走廊成為他有限的活動空間。這位在走廊上踱步的患者能夠走路半小時,其體力是足夠的,醫(yī)院的規(guī)章制度不阻礙(相反是鼓勵)他們去多功能室休息和娛樂。對他進行空間限制的不是體力,也不是醫(yī)院的規(guī)章制度,而是患者心靈的自我隔離。當詢問那位在走廊上踱步的患者為什么不去多功能室時,他的回答是:“我們都是快死的人了,弄那個干嗎呢?!彼坪踝鳛榘┌Y患者,除了治療和等死之外的其他活動,既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這種將患者“非正?;钡牧α咳绱藦姶?,不僅在外部限制患者的行動,也潛移默化至患者的認知中。總而言之,除了社會排斥的外部因素,癌癥患者也在自我設限和自我隔離。
我知道是癌以后,自己在家里待了一個月沒出門,也不想說話,不知道自己活著還有什么意義。不知道我上輩子犯了什么錯,這輩子才會這么懲罰我。我怕人家也會說,這個老太婆肯定是做了什么壞事,才會得這么壞的病。(訪談材料,女,67歲,膽囊癌)
這位患者受到傳統(tǒng)文化中“善惡報應說”的影響,擔心被別人議論而不愿出門。即使患者的身體可以自由活動,社會文化的排斥與患者心靈空間的封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活動空間。社會文化的外顯與內化形成了空間上的限制。隔離的物理空間、負面的意象空間、坍塌的關系空間、壓制的權力空間投射在個體的空間體驗上,形塑了封閉的心靈空間。
五、 社會工作重構晚期癌癥患者空間體驗的探索
誠如列斐伏爾所言,如果我們未曾生產(chǎn)一個合適的空間,那么“改變生活方式”“改變社會”都是一句空話。住院癌癥患者很難離開醫(yī)院,但并不意味著空間是難以改變的。從重塑空間體驗入手,是社會工作服務癌癥患者的可行思路。
(一) 改造意象空間
改善醫(yī)院負面的空間意象,可以從物質和非物質兩個方面入手。在物質方面,可以通過物理空間的裝飾改善患者對醫(yī)院的刻板印象。病房可以粉刷墻壁或者添加綠植、氣球、彩帶等符號,讓醫(yī)院變得更加溫馨。在非物質方面,可以通過在醫(yī)院中開展活動,增進互動并喚起積極情感,進而改善空間體驗。物理空間是固定的,但空間體驗是流動的。即使同一主體,在不同的時間、氛圍和情感狀態(tài)下對于空間的體驗也不相同。社會工作者在病房內為患者舉辦了集體生日會,社會工作者的記錄和患者的感受呈現(xiàn)了一種與以往不同的空間體驗。
28日一大早,安寧病區(qū)的走道張燈結彩,掛滿了紅燈籠及各色彩球,來往走過的病人家屬、醫(yī)護人員、護工阿姨的臉上都洋溢著節(jié)日的笑容?!白D闵湛鞓?,祝你生日快樂……”伴隨著暖暖的生日祝福歌,護工阿姨、全體醫(yī)護人員、志愿者小朋友、社會工作者推著點著蠟燭的蛋糕車緩緩走進了大病房。小志愿者們?yōu)椴〈采系陌⒁毯湍棠虃兇魃狭朔鄯鄣纳彰?。(文獻材料,摘錄于社會工作機構2017年9月30日在微信公眾號發(fā)表的文章)
以前想都不敢想,哪里會想到在醫(yī)院里會這么熱鬧,都覺得好像醫(yī)院很冷清的,生這個病就要在這個環(huán)境中待著的?,F(xiàn)在看墻上貼的氣球,大家在一起唱歌,很好的,我們很開心的。(訪談材料,男,70歲,腸道癌)
為了開展集體生日會,社會工作者專門布置了病房,用氣球、彩帶將病房裝點得非常溫馨。當社會工作者、醫(yī)護人員、志愿者等十幾個人帶著生日蛋糕、唱著生日歌走進病房,病房中立刻充滿了歡聲笑語,空間內的氛圍發(fā)生變化。社會工作者還組織了節(jié)目表演,患者們有的唱歌,有的朗誦詩詞,熱烈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斷增強。前文提到那位在走廊上踱步的患者平時態(tài)度非常消極,這次也參與了集體生日會,并主動高歌一曲,贏得了陣陣掌聲。病房里歡樂、溫馨而熱鬧,展現(xiàn)了另一種積極的空間意象。
氣球、彩帶等符號的使用改變了物理空間,但影響患者感知的不僅是物理上的空間,空間里的人物、事件、氛圍、情感相互影響,構建了一種更為復雜的意象空間,讓醫(yī)院不再僅是疾病和死亡的場所。與物理空間相比,意象空間的可塑性更強,為構建積極的空間體驗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 拓展關系空間
住院癌癥患者的身體受到限制,其關系空間不斷坍縮。拓展關系空間,一方面可以增進院內的社會交往,另一方面可以增進患者與院外的聯(lián)系。首先,社會工作者在醫(yī)院舉辦了包粽子、種綠植、猜燈謎、唱歌、生日會等各類活動。在活動中,社會工作者提供機會,引導患者與家屬、醫(yī)護人員以及其他患者互動,增進了患者的社會交往。其次,社會工作者舉辦各類活動增進院內院外聯(lián)系。例如,社會工作者組織了上海T中學的學生與癌癥患者開展老少互動。學生們?yōu)榛颊叱?、親手制作串珠送給患者做禮物。社會工作者著眼于住院癌癥患者人生經(jīng)驗豐富的優(yōu)勢,邀請患者幫助解答學生的人生疑惑。
六年級愛漂亮的L女生:“我應該怎樣減肥?”
83歲患直腸癌的H奶奶:“該吃的時候就吃,胖著好?!?/p>
(文獻材料,摘錄于社會工作機構2017年5月31日在微信公眾號發(fā)表的文章)
患者把十二三歲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孫子孫女,老少互動中充滿了溫情,參與活動的同學也獲得了生命的感悟。老對少的叮囑,少對老的反哺,展現(xiàn)了生命的延續(xù)性,增加了關系的深度。
新冠疫情暴發(fā)期間,醫(yī)院實施封閉管理,與外界聯(lián)系變得更少。為了擴展患者的交往空間,LF醫(yī)院推出了在線關懷、在線探視項目,志愿者定期從全國各地向患者發(fā)起視頻對話。2021年1月28日,身處海南三亞的志愿者如約撥通了視頻。通過視頻,患者們看到了藍天、白云、大海。一位患者病情加重,情緒低落,視頻中美麗的景色和志愿者的問候讓她心情開朗起來?;颊哒f道:“雖然去不了,但是托大家的福能看到美景,心情很舒暢?!彪m然患者的身體局限于醫(yī)院之中,但依托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住院患者得以和外界世界接觸,和陌生的志愿者建立情感關聯(lián),其關系空間得以拓展。
(三) 重塑權力空間
生病與死亡,歸根結底是作用于個人?;謴桶┌Y患者的主體地位,必須解構醫(yī)學、家庭的隱性壓迫。首先,社會工作強調患者自我決定的權利。社會工作者將患者視為能夠自我決定的個體,能夠傾聽患者的需求和想法,并促進患者與其家屬及醫(yī)護人員的溝通,增強患者對自我生活的掌控感。當癌癥患者的聲音被忽視了之后,社會工作者幫助癌癥患者發(fā)聲,為其爭取權益。上文案例中提到的肺癌患者認為家人對他管得太嚴了,向社會工作者傾訴,“喜歡吃的東西不讓吃”,“想回老家,但是被他們拒絕了”。社會工作者向家屬轉達了患者的想法,并當面進行了溝通。
案主兒子及其侄子回復是由于擔心案主的病情,對于患者的身體狀況過度關注,可能因此沒有考慮到案主本人的想法。家屬表示,沒有想到過案主會將此當作一種不尊重,家人一味地多關心沒有想到起了反作用……此時案主的侄子就在身邊,馬上向案主解釋,全家人已經(jīng)商量過了,以后會改變的。案主頓時覺得心中很是安慰,回復其侄子,這幾天會安心地治療,等檢查結果出來再商量安排。最后的檢查結果是案主的癌細胞已經(jīng)轉移到胃和食道,最終案主及其家人決定回到老家安度余生。(文字來自社會工作者的個案服務記錄)
其次,社會工作者將患者敘事置于中心。社會工作者舉辦了“心愿會”,征集患者的心愿,并盡量協(xié)助患者完成。雖然活動沒有特別說明,但是患者和家屬都知道這可能是患者最后的心愿了。因此,征集到的患者心愿受到了家屬、院方的重視和支持,各方一起商討如何滿足患者的心愿,患者的意見被放置在了中心。為強調癌癥患者的敘事主體地位,社會工作者還舉辦了“生命故事會”,收集患者的生命故事,鼓勵患者發(fā)出聲音,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患者的故事不再單純地被他人訴說,而是自我講述、自我書寫?;颊咧v述自己人生故事的過程,也是患者自我形塑的過程。社會工作者以敘事治療作為方法,鼓勵和引導患者構建積極敘事,不僅讓患者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也讓患者的聲音被更多人聽見。通過心愿的表達和人生故事的講述,患者從邊緣回到中心,有助于重塑醫(yī)院的權力格局。
(四) 開啟心靈空間
由于住院癌癥患者的自我設限,因而其心靈空間變得封閉,不愿意與外界接觸,也不愿意嘗試新鮮事物。幫助患者打開心扉,首先要去除患者的自我污名。癌癥患者往往將患癌當作自己的錯誤,由于自己患病拖累了家人,因而否定自我存在的價值。社會工作者向患者提供信息:我國癌癥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每年新發(fā)癌癥病例達429萬,患癌并不是個人問題,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通過提供客觀信息,社會工作者試圖糾正患者的非理性信念,緩解患者的內疚感,對于改善其自我認同有積極意義。
其次,互聯(lián)網(wǎng)設備的使用有助于使患者的心靈空間充盈。有關研究指出,行動者能力和工具的使用會影響其空間體驗。例如,對于盲人來說,外在空間充滿了危機和不確定性,但盲人可以借助盲杖走路,盲杖增加了盲人對空間的感知。癌癥患者躺在病床上,似乎什么都做不了,這可能讓患者的心靈空間變得更加封閉。在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的幫助下,一些患者學會了使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借助這些設備,患者可以聯(lián)系他人、發(fā)表觀點、休閑娛樂。互聯(lián)網(wǎng)設備的運用幫助患者突破了空間的限制,有助于充實他們的心靈空間。一位患者表示,學會使用智能手機以后,“好像沒那么無聊了”,“變得充實了”。
最后,社會工作者開展了“生命相冊”、冥想練習等活動,進一步拓展了患者的心靈空間。在“生命相冊”活動中,社會工作者與患者一起整理老照片,借助往日照片喚起患者以往的記憶?;颊唠m然身處醫(yī)院,但通過照片喚起回憶和想象,患者的思維得以突破醫(yī)院空間的限制。在冥想練習中,社會工作者嘗試通過冥想詞的引導幫助患者體驗到更多空間?;颊唛]上眼睛,在冥想詞的引導下想象著走出病房,來到森林和草原,看到了鮮花和溪流,獲得了身心的安寧。在結束了冥想練習之后,一位患者覺得身心得以暫時脫離醫(yī)院空間,表示“感覺很舒服”,“身體變得輕快了”。
六、 結語
以往關于空間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豐碩成果,但對于空間體驗的關注不足??臻g具有豐富意涵,不僅僅是建筑的空間,還是建構的空間,是意象空間、關系空間、權力空間和心靈空間。物理空間之上,符號與感知的交融形成了意象空間,人際的互動構建了關系空間,多重權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權力空間。而心靈空間,是內在于患者本人的空間體驗,是外在的多重空間在個體心靈上的投射(如圖1所示)。建構的空間基于物理空間,但不是物理實體,因而存在重構的可能性。然而,除了純粹的心理空間,建構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外在于個體的,是一種結構性的存在,單純依靠患者的力量難以實現(xiàn)重構,需要多元主體共同發(fā)揮作用,醫(yī)護人員、社會工作者是其中的重要主體。
本文以住院癌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呈現(xiàn)了癌癥患者在醫(yī)院中的空間體驗,負面的意象空間、坍縮的關系空間、壓制的權力空間讓患者的心靈空間日漸封閉,導致了患者負面的自我認同,影響了患者的生命質量。社會工作者在醫(yī)院中提供多種類型的專業(yè)服務,以實現(xiàn)改造意象空間、拓展關系空間、重塑權力空間、開啟心靈空間的目的,幫助患者重構積極的空間體驗,提高其主觀幸福感。空間體驗的視角為社會工作服務住院癌癥患者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路。
本文一方面通過社會學的理論研究解釋現(xiàn)象,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實踐探討理論應用,以期做到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不過,文中所呈現(xiàn)的社會工作服務具有一定的實驗性,尚未形成完整、系統(tǒng)的介入策略。社會工作者的服務并不總是有效的,本文未能提供量化數(shù)據(jù)檢視其成效。作為一項探索性研究,本文旨在通過理論的探索對社會工作實務有所啟發(fā),并喚起更多人對空間體驗的關注。
(責任編輯:徐澍)
張穎、郝燕萍:《惡性腫瘤患者安寧療護質量評價工具研究進展》,《護理學報》2021年第14期。
陳心想、王杰:《生命歷程中的關鍵時刻與時間重構——基于老年癌癥患者及社會工作介入的研究》,《社會》2021年第2期。
包亞明主編《后現(xiàn)代型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頁。
何雪松:《社會理論的空間轉向》,《社會》2006年第2期。
愛德華·蘇賈:《后現(xiàn)代地理學》,王文斌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182-192頁。
文軍、黃銳:《空間的思想譜系與理論圖景:一種開放性實踐空間的建構》,《社會學研究》2012年第2期。
胡淼森:《空間的嬗變、私化與終結:以Z.鮑曼的后現(xiàn)代空間思想為中心》,《社會》2009年第3期。
閻嘉:《空間體驗與藝術表達:以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為視角》,《文藝理論研究》2016年第2期。
Witt J. K.,“Tool Use Affects Spatial Perception,” 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 Vol.13, No.4, 2021, pp.666-683.
營立成:《邁向什么樣的空間社會學——空間作為社會學對象的四種路徑與反思》,《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9年第1期。
米歇爾·福柯:《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載包亞明主編《后現(xiàn)代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頁。
Gieryn T., “A Space for Place i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26, No.1, 2000, p.463.
孫杰娜:《異托邦中的異托邦:當代美國醫(yī)生書寫中的空間敘事》,《社會科學研究》2016年第1期。
Niemandt C.,“Rooted in Christ, Grounded in Neighborhoods — A Theology of Place Research,” Verbum et Ecclesia, Vol.40, No.1, 2019, pp.1-10.
曹慧中、楊渝東:《“生”的再造:醫(yī)療空間與生育焦慮》,《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
Olausson S., Wijk H., Berglund I J. et al.,“Patients’ Experiences of Place and Space after a Relocation to Evidence-based Designed Forensic Psychiatric Hospit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Nursing, Vol.30, No.5, 2021, pp.1210-1220.
金煉、盧瑋、王媛、陳勵、吳文湄:《空間與賦權——基于“深圳市兒童醫(yī)院·Vcare關愛空間”的實踐研究》,《社會工作》2019年第1期。
Hermans H. J., “The Dialogical Self: Toward a Theory of Personal and Cultural Positioning,” Culture and Psychology, Vol.7, No.3, 2021, pp.243-282.
高廣旭:《空間、時間和語言——重新理解馬克思哲學的存在論革命》,《內蒙古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
齊美爾:《社會是如何可能的:齊美爾社會學文選》,林榮遠編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92、300頁。
劉占峰、高新民:《心靈觀念的語言學之源——兼評杰恩斯關于心理語言的“古生物學研究”》,《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蒙雪琴、張琴:《空間的表征:〈小伙子布朗〉對生存整體的探問》,《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叢昕、郭敏、陸婧、張清海:《傳統(tǒng)村落景觀意象營造中空間形態(tài)的解析》,《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8年第5期。
凱文·林奇:《城市意象》,華夏出版社,2001年,第2-9頁。
孔鐸:《網(wǎng)絡媒介:重塑城市空間意象的新途徑》,《江西社會科學》2020年第9期。
何志武、吳丹:《“我的地盤我做主”:社區(qū)、行動者與空間爭奪——一個關于武漢H小區(qū)擬建臨終關懷醫(yī)院的抗爭傳播故事》,《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年第2期。
饒承東、楊凌聆:《醫(yī)院建筑設計中的概念、模式與意象——廊坊中心醫(yī)院中標方案設計理念解析》,《中國醫(yī)院建筑與裝備》2014年第9期。
劉欣妮、宋立民、宋文雯:《醫(yī)療空間色彩的療愈作用》,《設計》2020年第24期。
原文泰:《空間的多重表達:當代中國都市電影中的摩天大樓意象》,《當代電影》2020年第3期。
楊慶峰:《江南文化記憶構成及現(xiàn)代實現(xiàn)》,《晉陽學刊》2020年第1期。
同,第293頁。
米歇爾·??拢骸恫煌臻g的正文與上下文》,載包亞明主編《后現(xiàn)代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1頁。
亨利·列斐伏爾:《空間:社會產(chǎn)物與使用價值》,載包亞明主編《現(xiàn)代性與空間的生產(chǎn)》,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頁。
皮埃爾·布爾迪厄:《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楊亞平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4頁。
Neille J.,“A Qualitative Inquiry into the Ways in Which Space and Place Influence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Adults with Disabilities in Rural South Africa,” Rural and Remote Health, Vol.21, No.1, 2021, p.6241.
同,第51頁。
米歇爾·??拢骸兑?guī)訓與懲罰:監(jiān)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第219頁。
蘇碩斌:《福柯的空間化思維》,《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000年第28期。
米歇爾·??拢骸杜R終醫(yī)學的誕生》,劉北城譯,譯林出版社,2001年,第16頁。
楊菊華:《空間理論視角下老年流動人口的社會適應》,《社會學研究》2021年第3期。
馬克·柯里:《后現(xiàn)代敘事理論》,寧一中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8頁。
Goffman E., Asylums: 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61, pp.xiii.
作為臨終關懷科室,一般不允許居住太久,如若兩個月未去世,就要辦理出院,但這位患者入院時間較早,得到了醫(yī)院的照顧,是一個例外。
米歇爾·??拢骸动偘d與文明》,劉北成、楊遠嬰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第12頁。
Baudrillard J.,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3, p.126.
亨利·列斐伏爾:《空間:社會產(chǎn)物與使用價值》,載包亞明主編《現(xiàn)代性與空間的生產(chǎn)》,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7頁。
數(shù)據(jù)來源:《10年來我國癌癥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5年第9期。
數(shù)據(jù)來源:《2017年中國最新癌癥數(shù)據(jù)》,《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7年第6期。
Witt J. K.,“Action’s Influence on Spatial Perception: Resolution and a Mystery,”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Vol.32, 2020, pp.15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