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承載著社會工作專業(yè)知識應用與再生產(chǎn)的功能。社會工作專業(yè)知識的應用和再生產(chǎn)都是在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運行過程中完成的。因此,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評估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揭示項目的運作方式,以及知識是如何被再生產(chǎn)的。為了實現(xiàn)這些目標,本文引入了項目評估中常用的邏輯模型和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機制分析進行討論。本文利用邏輯模型簡化了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復雜內容,并借助機制分析對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運作,以及運作過程中知識的“生成”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和分析。在此基礎上,本文構建了包含“機制(概念要素)—變量(可觀測要素)—測量與檢驗”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步驟。三個案例有效地展示了基于機制分析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步驟在不同領域內的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評估研究中的應用情況。
[關鍵詞] 機制分析" 社會工作服務項目" 社會工作評估" 項目評估
[基金項目]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工作制度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9ZDA144)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新時代社會工作服務的賦權評估實踐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1CSH06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劉江,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是社會工作評估、社會工作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社會工作量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 C9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7672(2024)01-0023-14
一、 引言
我國社會工作的發(fā)展具有明顯的項目化特征。社會工作機構通常結合政府需求、居民需求和專業(yè)屬性來設計和實施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在此背景下,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至少具有兩重功能:一方面,滿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提升政府的社會信任度;另一方面,完成社會工作專業(yè)實踐,實現(xiàn)社會工作專業(yè)知識的應用和再生產(chǎn)。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運作有特定的過程和目標。社會工作專業(yè)知識的應用和再生產(chǎn)正是在這個“過程—目標”的路徑中完成的。因此,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評估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對社會工作專業(yè)知識的應用、再生產(chǎn)過程以及結果進行探索和分析。這個探索和分析的過程本質上是打開項目運作“黑箱”(black box)的過程。它不僅要說明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如何發(fā)生(how)的問題,還需要說明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目標是否實現(xiàn),以及如何得以實現(xiàn)(why)的問題。由此,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評估研究要對項目運作的過程和目標,以及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深刻的描述和分析。這些內容在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評估中分別對應了過程評估(process evaluation)和影響評估(impact evaluation)或結果評估(outcome evaluation)。
成功打開項目“黑箱”的重點在于揭示社會工作服務項目運作的兩重邏輯。第一重邏輯是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運作邏輯,也即回答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如何運作的問題。通??梢詫⑸鐣ぷ鞣枕椖堪凑铡巴度搿^程—產(chǎn)出—結果”進行劃分,從形式上給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提供一個可供理解的邏輯。根據(jù)這重邏輯,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評估研究要對項目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操作化處理,以便從形式上厘清項目各個部分之間的關聯(lián)。第二重邏輯是社會工作服務項目何以發(fā)生的邏輯,也即回答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為何如此運作的問題。這重邏輯也是社會工作知識再生產(chǎn)的邏輯。這重邏輯關注社會工作服務項目運作的機制(mechanism)。一般而言,機制具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將機制視為經(jīng)驗層面(empirical level)現(xiàn)象之間的關聯(lián),表現(xiàn)為變量之間的關系;另一種將機制視為潛在的、不可觀測的、需要通過對經(jīng)驗的推理才能獲取的關系。根據(jù)對機制的這兩種理解,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評估研究又可以從兩個層次展開分析。一是根據(jù)項目運作的實際情況,在經(jīng)驗層面清晰地描述項目運作的實質過程和結果,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二是要從經(jīng)驗層面的過程和結果,以及二者間的聯(lián)系中抽離,探索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潛藏機制。從經(jīng)驗層面的實質聯(lián)系到潛藏機制,本質上是從經(jīng)驗到理論的躍遷。
本文將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評估研究定位于以機制為核心的對社會工作專業(yè)知識應用和再生產(chǎn)的探索和分析,將圍繞以下內容來完成這一任務:(1)沿著社會工作服務項目運作的兩重邏輯展開詳細論述,厘清項目運作的邏輯和機制的內涵,提出可用于指導研究的分析框架;(2)建構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評估研究的步驟;(3)引入研究案例展開分析。
二、 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兩重邏輯和研究步驟
(一) 社會工作服務項目運作的邏輯之一:邏輯模型(logic model)
在項目評估中有一種實施理論(implementation theory)可以用來理解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如何運作。在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評估中最常見的實施理論之一是邏輯模型(logic model)。根據(jù)邏輯模型,可以將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按照投入(input)、過程(process)或活動(activities)、產(chǎn)出(output)、結果(outcome)、影響(impact)在形式上切分成五個部分。其中,投入主要是指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所需的各類資源(如人、財、物);過程或活動主要是指為實現(xiàn)項目目標而開展的(專業(yè)或非專業(yè))活動;產(chǎn)出主要是指完成既定(專業(yè)或非專業(yè))活動所獲得的工作量,通常以數(shù)量的方式呈現(xiàn);結果主要是指完成既定(專業(yè)或非專業(yè))活動給服務對象帶來的益處(也是項目既定目標實現(xiàn)情況);影響主要是指服務對象獲益后給組織、社區(qū)(或社群),或更大的系統(tǒng)層次帶來的變化。邏輯模型假定了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各個部分之間存在時間上的線性發(fā)展邏輯,因此可以使用箭頭將各個部分連起來,進而實現(xiàn)項目運作邏輯的可視化。由于邏輯模型可以將龐雜的社會工作服務項目以簡潔的邏輯呈現(xiàn)出來,使得項目更容易被認識和掌握,因而被評估者和研究者廣泛使用。
在使用上,邏輯模型可以貫穿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設計、實施和評估的全過程。在項目設計環(huán)節(jié),邏輯模型為項目設計者提供了開發(fā)項目的邏輯工具,可以協(xié)助項目設計者比較清楚地梳理和說明項目的要素、方法和邏輯;在項目實施環(huán)節(jié),邏輯模型可以幫助評估者識別和收集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相關信息和數(shù)據(jù),以用于監(jiān)測和完善項目;在項目評估環(huán)節(jié),邏輯模型為檢核項目實際運作情況與預定計劃之間的匹配程度提供了依據(jù)。基于這些特征,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執(zhí)行者只需根據(jù)預定內容開展工作,即可保障項目質量、實現(xiàn)項目目標。而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評估只需根據(jù)預定的內容進行操作化處理,然后收集相關數(shù)據(jù)或資料來檢核項目實際運作情況與預定內容和目標之間的匹配性。
圖1是在邏輯模型的指導下對N市婦聯(lián)購買的親子教育項目進行的操作化處理。該項目在N市M社區(qū)實施。項目社會工作者通過走訪居委會和開展需求調查發(fā)現(xiàn),該社區(qū)多數(shù)家庭存在家庭溝通障礙、家長缺乏科學育兒理念、親子關系差等問題。經(jīng)過需求調查和問題分析,J社會工作機構利用“家庭教育方式綜合測評”量表篩選出需要服務的35個家庭,將“幫助家長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學會有效教育和溝通方法”“改善親子關系”定為項目目標。為實現(xiàn)這些目標,J社會工作機構在結合以往經(jīng)驗和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開展了家庭教育講座(2次)、親子繪本共讀(4次)、親子角色扮演互動工作坊(4次)、親子戶外運動會(2次)、線上父母課堂(12次)等服務。該項目得到N市婦聯(lián)6萬元經(jīng)費資助,服務周期為一年。為保證項目順利完成,J社會工作機構安排了一個工作人員根據(jù)服務計劃定期到M社區(qū)開展服務。J社會工作機構還聯(lián)系了一支由10人構成的志愿者隊伍配合工作人員開展服務。
借助邏輯模型陳列出項目的要素及其線性因果邏輯,其本質上是一種“操作邏輯”(operational logic)。它只是在形式上賦予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某種邏輯以實現(xiàn)簡化項目之目的。它的不足在于無法解釋項目為何如此運作。或者更準確地說,即便邏輯模型賦予了項目服務(或活動)與結果之間線性因果邏輯,它也不能夠解釋服務(或活動)與結果之間為何有這種因果邏輯。從“生成”(generative)的角度看,社會工作服務項目之所以產(chǎn)生(或實現(xiàn))某種目標,是因為社會工作者提供服務(或活動),且服務對象參與(甚至被完全卷入)服務。這一“生成”的過程才是解釋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為何如此運作的關鍵。
(二) 社會工作服務項目運作的邏輯之二:機制探索與分析
在項目評估中,除了實施理論外,還有一種理論叫項目理論(programmatic theory)。項目理論也被稱為“改變理論”。項目理論主要用于描述或說明項目如何和為何能夠實現(xiàn)其預定的目標。它關注的是項目的“生成”過程。和邏輯模型用描述方式來說明項目實施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內容不同,項目理論的主要目的是闡明項目何以發(fā)生的機制。因此,項目理論就是借助“機制”的概念對項目“生成”過程進行因果說明或解釋。項目評估的核心就在于澄清機制,并借助不同類型的數(shù)據(jù)(定性或定量數(shù)據(jù))來檢驗機制。
何謂機制?總體而言,機制就是因果關系,它對于深度理解和解釋社會現(xiàn)象至關重要。至少有兩種關于機制的理解值得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評估借鑒。一種是作為變量之間關系的機制,一種是作為超驗的構念的機制。在第一種理解中,機制通常被理解為一個干預變量或一組干預變量,用以解釋自變量與因變量(或目標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具體表現(xiàn)為,機制被理解為原因變量X,通過中介變量Z對結果變量Y產(chǎn)生影響(X→Z→Y),在具體操作上可以通過界定和測量變量,然后借助統(tǒng)計分析來確定變量之間的關系。就此而言,對機制的探索就轉變成為對變量之間統(tǒng)計關系的探索。這類關于機制的理解假定了機制是現(xiàn)實世界的一部分,具有可觀測性、穩(wěn)定性和現(xiàn)實性,可以通過觀察來獲得。這類機制通常具有明顯的經(jīng)驗性特征,因此這類機制分析屬于經(jīng)驗層次的探索。
在第二種理解中,機制不再被假定為具備經(jīng)驗層次的某種可觀測的屬性,而是一種不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中的分析性構念,是一種不可測的行動主體的身體、社會、心理過程,因此只有通過推理的方式來認識。作為一種構念,機制可能(或不可能)與現(xiàn)實生活(或經(jīng)驗現(xiàn)象)適配。它是對現(xiàn)實(或經(jīng)驗)的一種剝離。它不再是經(jīng)驗現(xiàn)象及其關系本身,而是對經(jīng)驗現(xiàn)象及其關系的抽象解釋。在具體操作上,由于機制的不可觀測性,導致研究者無法使用檢驗變量之間統(tǒng)計關系的方法對其進行識別。研究者可以借助理論思考,將經(jīng)驗現(xiàn)象及其關系躍遷到機制。由此,研究者可以借助潛藏于經(jīng)驗現(xiàn)象表層的理論來再現(xiàn)機制。而再現(xiàn)的效果取決于所選?。ɑ蛩嫞┑睦碚撆c經(jīng)驗現(xiàn)象之間的同一性程度。這種同一性的標準是,機制有助于研究者理解可觀察的現(xiàn)象,并將與現(xiàn)象有關的知識整合到一個連貫的系統(tǒng)中。就兩種機制的關系而言,作為變量的機制和作為構念的機制在功能上是互補的。比奇(Beach)和佩德森(Pedersen)從實用主義的立場出發(fā)認為:“使用機制進行分析的目標是盡可能地接近潛在的因果機制,某些因果機制可以通過細致觀察實際機制的方式進行概念化或操作化,再輔以大量證據(jù)支持進而接近潛在的因果機制。
兩種機制的結合為理解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如何和為何運作的“生成”過程提供了認識思路。一方面,根據(jù)作為變量之間關系的機制,項目中的機制可以被理解為項目提供的服務(或活動)和項目預期目標之間的因果關系假設。項目評估的重點就是對項目的服務(或活動)與目標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檢驗。在操作層面體現(xiàn)為借助變量思維,將服務(或活動)和目標處理成可以測量的變量,并借助統(tǒng)計方法檢驗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另一方面,借助所選取(或所建構)的理論概念對服務(或活動)與目標之間的統(tǒng)計聯(lián)系進行抽象解釋,直到理論概念之間的關系與統(tǒng)計聯(lián)系之間能夠比較恰切地整合到同一個知識框架之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理解便是,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評估研究,既要分析服務(或活動)與項目目標之間的因果關系,這屬于經(jīng)驗層次的因果關系;又要分析服務(或活動)背后潛藏的概念和目標背后潛藏的概念之間的因果關系,這屬于概念(或理論)層次的因果關系。基于上述不同機制類型及其關系,本文提出“機制(概念要素)—變量(可觀測要素)—測量與檢驗”的分析框架用以指導項目評估研究。
圖2借助前述機制并以它作為核心分析框架對N市婦聯(lián)購買的親子教育項目進行了分析。在機制(或概念)層面,該項目將參與式學習理念貫穿在所有服務中。該服務項目期望通過參與式學習提升項目成員的家庭綜合教育水平。也就是說,該項目提供的幾類服務都體現(xiàn)出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參與和互動。項目工作人員(社會工作者)會在服務過程中關注項目成員的參與情況,并在服務結束時協(xié)助項目成員歸納和提煉服務心得,進而提升服務對象的家庭綜合教育水平。在經(jīng)驗層面,通過對機制(概念)的操作化理解,得出該項目可觀測的因果聯(lián)系是通過為35個家庭提供親子游戲、繪本共讀、角色扮演、父母課堂等服務,實現(xiàn)家庭教育理念更新、親子有效溝通、親子關系改善等目標。在項目效果檢驗中,項目方一方面使用了“家庭教育方式綜合測評”量表做了單組前后測對比,結果顯示后測得分顯著高于前測得分;另一方面從參與程度、頻次等角度,對項目成員的參與情況、學習的主觀體驗認知進行測量,并將這些變量與多維滿意度得分和“家庭教育方式綜合測評”得分進行簡單的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參與程度等變量與多維滿意度得分和“家庭教育方式綜合測評”得分均具有顯著正相關。
(三) 研究步驟
根據(jù)前文的分析可知,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評估研究就是借助邏輯模型,對龐雜的項目內容進行提煉,并探索其運作機制(經(jīng)驗和概念層次的因果關系)的過程。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戴維森(Davidson)提出包含項目信息需求評估、搜索項目變化、探索變化的原因并建立模型、借助文獻補充模型、收集資料檢驗模型的五步驟方法。劉江結合扎根理論提出了包含確定項目結果及其產(chǎn)生的可能原因、收集項目資料并撰寫結果說明報告、修訂結果說明報告、檢驗結果說明報告、分析和解釋評估結果的五步驟方法。劉江和顧東輝整合了機制的可觀測性和不可觀測性內涵,借助過程追蹤(process tracing)的方法提出了基于理論建構的過程追蹤法與機制分析和基于理論檢驗的過程追蹤法與機制分析。由于上述方法在精煉項目邏輯方面各有優(yōu)點,本文結合上述關于項目因果機制分析的思路提出以下五個研究步驟。
第一步,整理項目資料,確定項目形式邏輯。這個步驟主要以邏輯模型為指導,對龐雜的項目內容,如項目人員、資金、不同類型的服務(如個案、小組、社區(qū))、目標等進行提煉。一方面,運用邏輯模型協(xié)助評估項目整體進展情況;另一方面,為識別項目經(jīng)驗層次的服務和目標,以及二者因果關系提供準備。
第二步,探索項目的目標和為實現(xiàn)目標而開展的服務,并且在這些服務和目標之間建立初步的因果關系。值得說明的是,項目的運作通常具有情境變異性。受運作情境的影響,項目預定的目標可能無法實現(xiàn),反而產(chǎn)生諸多意外性的結果。因此,在確定項目目標時,除了項目預定目標外,還應該識別項目運作所帶來的實際結果。這個步驟需要評估研究者閱讀項目資料(如項目計劃書)、訪談項目關鍵人物(如項目執(zhí)行者、服務對象代表等)來建立初步的經(jīng)驗層次的因果關系。
第三步,收集更多的項目資料,確定(或修訂)前一步驟形成的經(jīng)驗層次的因果關系。在這個步驟中,評估研究者需要將前一步驟形成的初步因果關系制作成訪談大綱,并擴大調查對象的范圍來收集訪談資料,以確定(或修訂)經(jīng)驗層次的因果關系。調查對象要從項目的關鍵人物擴展到一般的服務對象,通過訪談一般服務對象收集訪談資料并進行分析,提高已建立的因果關系的可靠性。
第四步,搜索研究文獻,尋找能夠解釋項目經(jīng)驗層次因果關系的理論(或概念),形成包含概念層次和經(jīng)驗層次的因果關系模型。在這個步驟中,理論(或概念)的確定過程就是理論(或概念)與經(jīng)驗層次的因果關系不斷循環(huán)對話,直至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過程,即評估研究者需要對那些與經(jīng)驗層次的因果關系相關聯(lián)的理論進行比較和分析,以選擇最能恰切地解釋經(jīng)驗層次的因果關系的理論。
第五步,設計調查工具,選擇新的服務對象收集資料(尤其是量化資料)以檢驗前一步驟形成的概念層次和經(jīng)驗層次統(tǒng)一的因果關系模型。在這個步驟中,評估研究者需要將經(jīng)驗層次的因果關系進行操作化處理,將其轉化成可供測量的變量,或者選擇既有文獻中經(jīng)過驗證的測量工具(比如一些特定的量表)來收集量化資料。然后,評估研究者使用準確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進行分析,以檢驗因果關系模型。
通過上述五個步驟,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評估研究既可以實現(xiàn)描述與分析的融合,又可以實現(xiàn)經(jīng)驗分析和機制分析的融合。經(jīng)驗分析和機制分析的融合,使得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從樸素的實務(或活動)走向更具深刻意涵的概念之間的關系。這一過程揭示了社會工作專業(yè)知識的生成過程,為建構基于實務的中層理論提供了保障。
三、 研究案例
本部分將借助三個服務領域、服務對象、服務內容均不同的評估研究案例來展示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步驟如何應用。案例一是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項目,案例二是基層社區(qū)自治項目,案例三是將干預研究和評估研究結合的評估項目。
(一) 案例一: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項目評估
1. 案例背景
該案例是SH市Y街道老年人生活館服務項目。在高度老齡化的背景下,Y街道希望借助生活館盤活社區(qū)老年人資源,促進老年人的社區(qū)鄰里互助。生活館是一座三層小樓,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是融助餐、日托、娛樂活動為一體的綜合性為老服務場所。第一層是餐廳,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第二層是日托所,為經(jīng)過評估的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務。第三層是各類活動室,包括運動室、手工室、練歌室等,為健康老年人提供康樂活動。L社工事務所受街道委托,承接了Y街道老年人生活服務館的運作。參與生活館服務的老年人因年齡、身體狀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需求。為了充分利用生活館各類資源,發(fā)揮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社會工作者將服務劃分為三類:日托養(yǎng)老服務、志愿者培訓服務和星級會員服務。日托養(yǎng)老服務對象為經(jīng)過區(qū)一級評估后,身體障礙被確定為中度等級的老年人(21名)。服務內容為日常護理和簡單康樂活動。志愿者培訓服務主要為社區(qū)內有志愿服務精神和需求的老年人開展志愿者團隊培育,提供志愿服務機會(志愿者不少于500人、團隊核心成員不少于20人、開展志愿者培訓不少于5次、進行志愿服務機會不少于4次)。星級會員服務主要為社區(qū)內具有一般性康樂活動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文化、體育、健康、助餐等服務(服務不少于260人、各類康樂活動不少于5500人次、滿意度不低于80%)。為順利完成項目,L社工事務所派駐了一支由5人組成的運營團隊,其中督導1名、項目主管1名、實務社會工作者2名、日常行政助理1名。
2. 評估過程
首先,收集項目資料,確定項目內容。評估方收集了項目計劃書(實際為項目標書)、季度監(jiān)測報告、中期評估報告、結項自評報告。評估者在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借助邏輯模型進行簡化處理。其中,項目投入包括5名工作人員、1棟包含多種功能室的三層小樓;項目過程(或活動)包括針對三類人群的三類服務,分別是日托養(yǎng)老服務(含日常護理和康樂活動)、志愿者培訓服務(含志愿者團隊培育和提供志愿服務機會)、星級會員服務(含各類文娛康樂活動);項目產(chǎn)出包括21名日托老人、20人核心志愿者團隊、500人的注冊志愿者、5次志愿者培訓、4次志愿者服務、為260人提供助餐服務、提供5500人次的文娛康樂活動;項目結果(或目標)主要是促進老年人社區(qū)鄰里互助。
其次,從項目資料中識別項目的“生成”機制。評估方從項目資料中識別出三類服務與項目目標在經(jīng)驗層面的因果關系:日托養(yǎng)老+星級會員服務+志愿者培訓服務→社區(qū)鄰里互助提升。為進一步確認項目潛藏的機制,評估方對項目執(zhí)行方和服務對象開展了兩輪深度訪談后發(fā)現(xiàn),該項目期望老年人能夠通過深度參與各類服務而獲得改變,進而實現(xiàn)項目目標。在此基礎上,評估方從服務參與和社區(qū)社會資本生成的理論中完善并確定了項目概念層次(機制)因果關系:生活館服務參與→生活館團體互助→社區(qū)鄰里互助。在這個邏輯中,老年人參與生活館的服務不能直接實現(xiàn)社區(qū)鄰里互助水平提升的項目目標。社區(qū)鄰里互助水平的提升需要老年人在參與生活館服務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出一種團體互助的能力而得以實現(xiàn)。
最后,對前一步驟建構的因果關系進行檢驗。評估方根據(jù)因果關系形成研究假設、制定調查問卷,并以參與項目的老年人為抽樣框抽取樣本。評估方抽取有效樣本144份,借助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假設檢驗,結果支持前一步驟形成的經(jīng)驗和概念層次的因果關系。
(二) 案例二:基層社區(qū)自治服務項目評估
1. 案例背景
該項目是位于N市主城區(qū)內W老舊小區(qū)的社區(qū)自治項目。該小區(qū)建于20世紀80年代,居民以回城知青和企業(yè)職工為主,是該市典型的老齡化、低收入、無物業(yè)的老舊社區(qū)。因為無物業(yè)管理,社區(qū)的衛(wèi)生、綠化等公共事務全靠居委會自上而下動員社區(qū)居民參與來解決。在動員式社區(qū)治理模式下,居民對社區(qū)公共事務的認知度低、社區(qū)認同感不足,進而導致居民社區(qū)參與積極性低、社區(qū)自治效率低。為扭轉社區(qū)居民被動參與的局面,W社區(qū)居委會引進H社會工作機構,開展以實現(xiàn)居民社區(qū)自治為目標的服務項目。H社會工作機構為了在社區(qū)扎根,設計并開展了深受社區(qū)老年人喜歡的團體康樂活動(如廣場舞班、健身氣功班、唱歌班等)。這些服務的目的重在吸引社區(qū)老年人知曉并參與本項目(這些服務也是居委會要求機構提供的,以滿足基層社區(qū)居委會服務社區(qū)居民的行政要求)。除此之外,H社會工作機構還開展了多種社區(qū)自治活動(如社區(qū)文化墻改造、樓道充電線安全防范意識培訓與宣傳、社區(qū)鄰里活動策劃、銀發(fā)互助活動、社區(qū)安全培訓等)。這類服務以協(xié)商治理為指導理念,每一項服務都以社區(qū)居民為主體,通過“居民事情自己議、居民事情自己定”的策略,實現(xiàn)居民自己管理社區(qū)內部事務。H社會工作機構派駐了1名專職社會工作者、2名項目助理、1名督導運作該項目。
2. 評估過程
首先,收集項目資料,確定項目內容。該項目已經(jīng)運作滿2年,項目內容和運作過程變得錯綜復雜,與初期的項目計劃差異較大。為了解項目運作全貌、簡化項目框架,評估方通過多種途徑收集項目資料,包括查閱項目標書、查閱H機構工作計劃書、實地參觀社區(qū)、訪談H社會工作機構的專職社會工作者、訪談W社區(qū)黨支部書記等。最終,評估方確定了項目服務(或活動)包含兩種類別:社區(qū)自治服務(如社區(qū)文化墻改造、樓道充電線安全防范意識培訓與宣傳、社區(qū)鄰里活動策劃、銀發(fā)互助活動、社區(qū)安全培訓)和一般性康樂活動(如廣場舞班、健身氣功班、唱歌班等)。項目目標是居民社區(qū)自治。
其次,從項目資料中識別項目“生成”機制。在前一步驟的基礎上,評估方識別出項目經(jīng)驗層次的因果關系是:社區(qū)自治服務+一般性康樂活動→居民社區(qū)自治。在進一步確定潛藏機制的過程中,評估方以社區(qū)黨支部書記、社區(qū)居委會主任、項目專職社會工作者、2名社區(qū)居民骨干為對象開展了兩輪小組訪談。通過訪談,一方面確認了項目內容和經(jīng)驗層次的因果關系,另一方面項目各方通過討論達成共識,即經(jīng)過H社會工作機構為期2年的服務,W社區(qū)居民表現(xiàn)出強烈的為社區(qū)服務的意愿。通過對研究文獻中社區(qū)社會資本相關概念及維度的界定,評估方將其確定為“社區(qū)志愿精神”。由此,項目又增加了一條新的因果關系,即社區(qū)自治服務+一般性康樂活動→社區(qū)志愿精神。在此基礎上,評估方就社區(qū)治理文獻進行檢索分析后認為,只有包含參與性內涵的服務才能促進居民社區(qū)自治和培育社區(qū)志愿精神。一般性康樂活動僅僅以表面活動為目的,無法促進居民社區(qū)自治和培育社區(qū)志愿精神。由此,評估方歸納出“自治性參與”和“一般性參與”兩個概念,并且提煉出概念層次(機制)的因果關系:自治性參與+一般性參與→居民社區(qū)自治+社區(qū)志愿精神。
最后,對前一步驟建構的因果關系進行檢驗。評估方對兩條機制進行操作化處理,提出研究假設,確定變量和測量方式。然后,評估方以H社會工作機構所有活動記錄簽到表的人名為抽樣框抽取樣本進行問卷調查,獲得有效問卷177份。最終,評估方使用潛在類別模型和多元回歸模型檢驗了研究假設,支持了經(jīng)驗和概念層次的因果關系。
(三) 案例三:社會工作評估促進社會工作規(guī)范化和專業(yè)化項目評估
1. 案例背景
該項目是針對一項省級政府購買社會工作示范項目的評估。J省民政廳購買了15項社會工作專業(yè)示范項目(省級),執(zhí)行周期為1年。民政廳委托該省省級社會工作協(xié)會對15個示范項目進行評估,要求社會工作協(xié)會在評估時秉持“以評促建”的理念,通過評估來推動和提升15個示范項目的發(fā)展。根據(jù)需求,社會工作協(xié)會組建了由5人構成的評估團隊。團隊成員包含高校社會工作專業(yè)教師、政府研究部門工作人員、資深實務社會工作者。為實現(xiàn)“以評促建”的目標,評估團隊結合15個示范項目的需求,將評估的目標設定為社會工作項目規(guī)范化和社會工作服務專業(yè)化。為實現(xiàn)這兩個目標,評估團隊提供了包含季度實地監(jiān)測、中期集中診斷、末期總結性評估的評估策略。此外,社會工作協(xié)會還組建了一支由社會工作專業(yè)碩士構成的評估志愿者團隊。該團隊在接受社會工作協(xié)會的專業(yè)培訓后進行實地監(jiān)測、收集項目階段性資料。
2. 評估過程
該評估項目不同于本文前面兩個案例。前面兩個案例屬于事后評估,即在項目結束后展開評估。本案例是在提前知曉評估目標的前提下開展的(準)干預研究。本案例經(jīng)驗層次和概念層次的因果關系均為評估者提前設計,而非事后對項目經(jīng)驗進行歸納。該項目具體設計和評估過程如下。
首先,根據(jù)“以評促建”的要求,結合15個項目的需求,將評估目標確定為社會工作項目規(guī)范化和社會工作服務專業(yè)化。
其次,探索能夠解釋和指導實現(xiàn)“以評促建”的理論機制。由于民政廳提出的“以評促建”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第三方評估客觀性的要求,因此需要探尋恰切的理論用以指導本次評估工作,以保證評估工作具有學理上的合理性。評估團隊在文獻檢索和分析后,確定以賦權評估(建構主義范式下的一種評估方法)作為方法指引。在此方法指引下,評估團隊建構的概念層次的因果關系是:賦權評估→社會工作項目規(guī)范化/社會工作服務專業(yè)化。經(jīng)驗層次的因果關系包括兩個,分別是:季度實地監(jiān)測/中期集中診斷評估/末期總結性評估→項目準備/項目過程管理/項目財務管理/服務成效,季度實地監(jiān)測/中期集中診斷評估/末期總結性評估→服務可獲得性/服務參與性/工作者能力/需求滿足。
最后,對前一步驟的因果關系進行檢驗??傮w而言,該評估項目采用了準干預研究策略。鑒于沒有對照組,評估團隊就采用了單系統(tǒng)設計的方法來指導研究。在單系統(tǒng)設計的框架中,評估團隊根據(jù)評估工作的時間節(jié)點,分別在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中期)、第三季度、第四季度(末期)收集質性和定量評估資料。其中,定量資料又包括主觀(15個項目相關人員自我評價得分)和客觀(評估團隊根據(jù)項目實際情況打分)兩類。評估團隊綜合使用了描述分析、t檢驗、多元回歸分析等方法,檢驗了研究假設,支持了該項目預先設定的經(jīng)驗和概念層次的因果關系。
四、 結論與討論
(一) 結論
筆者認為,社會工作評估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是通過研究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而生產(chǎn)知識,甚至建構理論(或至少是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本文提出用邏輯模型簡化龐雜的項目信息,用兩層次機制觀點及研究步驟探討經(jīng)驗和概念層次的因果關系,正好符合這一旨趣。本文完整展示了三個不同服務領域、不同服務對象、不同服務內容的評估研究案例。雖然三個案例都按照相同的思路和步驟展開研究,但是又各自呈現(xiàn)出自身的特點。案例一和案例二同屬于事后評估研究,但是二者又有差別。案例一不論是經(jīng)驗層次的因果關系,還是概念層次的因果關系,都源自項目計劃書本身。案例二除了源自項目標書的因果關系之外,通過深度訪談還獲得了一條項目設計時不曾考慮到的因果關系,這條因果關系是在項目實際運作過程中產(chǎn)生的。對比兩個案例因果關系生成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以機制探索為核心的評估研究,不僅可以在事后挖掘項目預定因果關系,還可以挖掘項目在運作過程中產(chǎn)生的“意外性”因果關系。這進一步說明了以機制探索為核心的評估研究能夠挖掘項目生成的新知識。案例三則屬于將事前設計和事后評估進行結合,具有較為明顯的干預研究特征。這為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評估研究提供了一種可以借鑒的研究思路。
(二) 討論
我國社會工作的發(fā)展一直以來依托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受行政指標的影響,多數(shù)項目體現(xiàn)出活動(而非專業(yè)服務)導向、專業(yè)性不足、項目內在邏輯不明等特征。這些項目通常會被視為“活動的堆砌”而無法進入研究者(尤其是專業(yè)的實務研究者)的視野。研究者們認為這些活動不具有專業(yè)內涵。它們不僅無法幫助社會工作實現(xiàn)專業(yè)化,甚至還會阻礙社會工作服務的專業(yè)化。于是,研究者們開始倡導融合了專業(yè)性、研究性和實務性的社會工作實務研究方法,比如“實務研究”“行動研究”“干預研究”等。不可否認,這些研究方法(甚或研究范式)都非常具有開拓性。但是,它們對項目的實施環(huán)境要求甚高,以至于最終難以被真正實施。以干預研究為例,嚴謹規(guī)范的干預研究需要研究者從嚴格的文獻檢索開始,形成干預方法、制定研究設計(隨機對照實驗)、收集和分析資料。由于其各個環(huán)節(jié)要求嚴格,因而無法在現(xiàn)實的場景中被大量應用。
結合本文提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步驟,在以機制探索和分析為核心的理念指引下,評估研究者可以從看似毫無專業(yè)屬性的活動中整理、歸納,直至抽象出經(jīng)驗和概念層次的因果關系。這些經(jīng)驗和概念層次的因果關系,揭示了活動得以產(chǎn)生作用的原理,為積累實務知識提供了幫助。此外,概念層次的因果關系從一定程度上來看比較接近默頓所提出的中層理論。對于社會工作理論建構而言,我們可以從眾多的源自實務的中層理論中繼續(xù)提煉和抽象出更加具有解釋力的社會工作理論??傊疚奶岢龅幕跈C制分析的分析框架和步驟可以用于研究我國大量存在的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項目。
(責任編輯:徐澍)
Brad Astbury and Frans L. Leeuw,“Unpacking Black Boxes: Mechanisms and Theory Building in Evalu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Vol.31, No.3, 2010, pp.363-381.
Huey-Tsyh Chen and Peter H. Rossi,“Issues in the Theory-driven Perspective,”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Vol.12, No.4, 1989, pp.299-306.
James Mahoney,“Beyond Correlational Analysis: Recent Innovations in Theory and Method,” Sociological Forum, Vol.16, No.3, 2001, pp.575-593.
劉江、顧東輝: 《方法為本、理論驅動與機制分析——社會工作服務效果評估的三種策略》,《社會工作與管理》2021年第6期。
Patricia J. Rogers and Carol H. Weiss, “Theory-based Evaluation: Reflections Ten Years on Theory-based Evalu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 No.114, 2007, pp.63-81.
John M. Owen, Program Evaluation: Forms and Approaches. Sydney: Allen amp; Unwin Pty Ltd, 1993.
Yvonne Unrau, Peter Gabor and Rick Grinnell, Evaluation in Social Work: The Art and Science of Prac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atricia J. Rogers, Anthony Petrosino, Tracy A. Huebner and Timothy A. Hacsi, “Program Theory Evaluation: Practice, Promise, and Problems,” 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 No.87, 2000, pp.5-13.
劉江:《效果導向的項目管理指標體系研究——基于128個殘疾人服務項目評估結果的量化分析》,《社會建設》2018年第5期。
朱晨海、曾群:《結果導向的社會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建構研究——以都江堰市城北馨居災后重建服務為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John A.McLaughlin and Gretchen B. Jordan,“Logic Models: A Tool for Telling Your Programs Performance Story,”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Vol.22, No.1, 1999, pp.65-72.
劉江、顧東輝:《方法為本、理論驅動與機制分析——社會工作服務效果評估的三種策略》,《社會工作與管理》2021年第6期。
Brad Astbury and Frans L. Leeuw,“Unpacking Black Boxes: Mechanisms and Theory Building in Evalu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Vol.31, No.3, 2010, pp.363-381.
Patricia J. Rogers and Carol H. Weiss,“Theory-based Evaluation: Reflections Ten Years on Theory-based Evalu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 No.114, 2007, pp.63-81.
Brad Astbury and Frans L. Leeuw,“Unpacking Black Boxes: Mechanisms and Theory Building in Evalu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Vol.31, No.3, 2010, pp.363-381.
Marry Ann Scheirer,“Program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 Theory: Implications for Evaluators,” New Directions for Program Evaluation, No.33, 1987, pp.59-76.
Johanna D. Birckmayer and Carol H. Weiss,“Theory-based Evaluation in Practice: What Do We Learn?” Evaluation Review, Vol.24, No.4, 2000, pp.407-431.
Nicoletta Stame, “Theory-based Evaluation and Types of Complexity,” Evaluation, Vol.10, No.1, 2004, pp.58-76.
Mario Bunge, “Mechanism and Explanation,”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27, No.4, 1997, pp.410-465.
Peter Hedstrom and Richard Swedberg, Social Mechanisms: An Analysis Approach to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Gudmund Hernes, “Real virtuality,” in Peter Hedstrom and Richard Swedberg, eds., Social Mechanisms: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Social The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Stuart S. Glennan, “Mechanisms and the Nature of Causation,” Erkenntnis, Vol.44, No.1, 1996, pp.49-71.
Jhon H. Goldthorpe, “Causation, Statistics, and Sociology,”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17, No.1, 2001, pp.1-20.
Edgar Kiser and Michael Hechter, “The Role of General Theory in Comparative-historical Soci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97, No.1, 1991, pp.1-30.
Mario Bunge, “Mechanism and Explanation,”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27, No.4, 1997, pp.410-465.
Alexander L. George and Andrew Bennett, Case Studies and Theory Development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5.
James Mahoney,“Beyond Correlational Analysis: Recent Innovations in Theory and Method,” Sociological Forum, Vol.16, No.3, 2001, pp.575-593.
Gudmund Hernes,“Real Virtuality,” in Peter Hedstrom and Richard Swedberg, eds., Social Mechanisms: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Social The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Derek Beach and Rasmus B. Pedersen, Process-tracing Methods: Foundations and Guidelin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3.
劉江、張聞達:《社會工作評估研究的四種進路——基于我國中文研究文獻的系統(tǒng)評價》,《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
值得說明的是,相關不代表就是因果關系。真正的因果關系的確定需要研究者設計嚴謹?shù)难芯糠桨?,或者采取比較高階的統(tǒng)計分析。項目方從參與式學習到各類服務的操作化是否恰切值得商榷。但是,作為一個非研究類的實務項目能夠做到從概念到測量,甚至用到專業(yè)量表,亦值得肯定。
E. Jane Davidson,“Ascertaining Causality in Theory-based Evalu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 No.87, 2000, pp.17-26.
劉江:《自由目標評估:一種可行的社會服務項目效果評估法——兼論社會服務項目效果評估的新轉向》,《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劉江、顧東輝:《方法為本、理論驅動與機制分析——社會工作服務效果評估的三種策略》,《社會工作與管理》2021年第6期。
關于項目情境變異性、意外性結果等可參見劉江:《自由目標評估:一種可行的社會服務項目效果評估法——兼論社會服務項目效果評估的新轉向》,《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關于該案例更詳細的論證和統(tǒng)計檢驗,參見劉江:《社會工作服務效果評估:基于定性與定量方法的混合評估法》,《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
本文前面提出了五步驟研究法,但是在案例分享中為了節(jié)約篇幅將五步驟融合在三個自然段中進行呈現(xiàn)。讀者仔細辨別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三段描述中包含了五步驟研究法。
關于該案例更詳細的論證以及潛在類別模型與多元回歸分析的結合,參見劉江、顧東輝、肖夢希:《滿意度能作為社會服務效果評價指標嗎?——基于一項政府購買社會服務項目的量化分析》,《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
關于該案例的理論、干預設計、實務設計、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等詳細內容,參見劉江、張曙:《賦權評估:社會工作規(guī)范化和專業(yè)化的有效動力——基于15項省級政府購買項目的干預研究》,《中國社會工作研究》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