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物”是小說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學生閱讀、理解小說的切入點。學生通過解讀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在理解小說內容的同時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盡管初中語文教師重視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教學,但是教學實踐仍然問題重重,影響了小說人物形象教學價值的實現(xiàn)。文章指出,教師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實施小說人物形象教學,切實解決現(xiàn)有問題,實現(xiàn)小說人物形象價值,增強小說閱讀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小說;人物形象;教學問題;教學措施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05-0029-03
小說是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據(jù)半壁江山。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小說往往借助人物形象來感染讀者,讓讀者在與人物形象互動的過程中感悟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和思想情感。作為小說的三要素之一,人物是學生理解小說內容、形成良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重要助力。盡管人物形象早已被當作初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但是教學實踐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諸多的問題,嚴重影響了人物形象價值的實現(xiàn),甚至影響了小說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因此,解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小說人物形象問題迫在眉睫。
一、初中語文小說人物形象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對人物細節(jié)的品讀
作家李準曾說,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一般情況下,作者會將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作為描寫點,使用多樣的方法進行詳細描述,借此塑造出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充分地展現(xiàn)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學生通過品讀人物細節(jié),可以從不同角度認識人物,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但是,當前的小說閱讀教學缺少對人物細節(jié)的品讀。具體而言,在閱讀長篇小說時,部分學生采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整體地探尋人物形象,很少逐個分析人物形象的具體描寫內容。同時,他們往往將關注點放在直接體現(xiàn)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語句上,忽視具有深刻內涵的細枝末節(jié)。
(二)對次要人物的分析不足
小說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其中,主要人物是作者展現(xiàn)創(chuàng)作意圖、思想情感的“工
具”。實際上,次要人物也具有鮮明的個性,在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凸顯主要人物形象方面起著重要作用[1]。例如,魯四老爺、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魯鎮(zhèn)中的那些人、柳媽等是《祝?!分械拇我宋?。他們對待祥林嫂的態(tài)度反映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通過分析
這些次要人物對祥林嫂的態(tài)度,學生可以走進小說深處,深刻地感悟作者的寫作意圖。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學生都將注意力放在祥林嫂身上,
很少分析這些次要人物,導致小說閱讀理解浮于表層。
(三)人物形象分析模式僵化
1.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單一
受教師教學方式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在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時往往先勾畫語言描寫、神態(tài)描寫等內容,接著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最后歸納人物形象特點及自身的閱讀感悟[2]。這樣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看似面面俱到,可以將小說中有關某一人物的不同內容整合在一起,塑造出一個較為完整的人物形象,實際上卻容易阻礙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學生長期使用這種公式化的方式來分析人物形象,會慢慢地失去分析小說人物形象的興趣,甚至失去小說閱讀興趣。
2.缺乏對人物形象的個性解讀
長期使用單一、固化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學生很容易形成一種套路,機械地分析人物形象,很少產生個性的看法。比如,學生知道杜小康是《孤獨之旅》的主人公。通過分析小說內容,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杜小康是一個正面人物,由此積極地探尋其身上具備的美好品質,并與他人交流。然而,不少學生認為自己了解了杜小康身上的美好品質就完成了對人物形象的解讀。實際上,杜小康雖然是一個勇敢、堅強的人,但他身上也有很多的不足。例如,在鴨子們跑出鴨欄后,
杜小康不顧一切地追趕鴨子。后來他盡管找到了鴨子,卻迷了路。從這里可以看出杜小康是一個魯莽、考慮事情不夠全面的人。學生忽視分析杜小康身上的不足,難以對杜小康建立全面的認知,同時不利于儲備個性解讀經(jīng)驗。
二、初中語文小說人物形象教學的策略
(一)品讀人物細節(jié)
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也是凸顯人物性格特點、展現(xiàn)自己所思所想的重要方式[3]。在閱讀小說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以人物描寫的細節(jié)內容為入手點,反復品讀,深刻地感受人物心境,了解人物性格,體會人物情感。
1.品讀人物語言,感受人物心境
大部分小說的語言刻畫得生動、形象,展現(xiàn)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當菲利普先生打算請全家人吃牡蠣時,菲利普太太卻因為心疼花錢而游移不定,嘴上不痛快地說道:“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別把男孩慣壞了?!?/p>
短短的一兩句話卻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菲利普太太的自私、虛偽。菲利普太太明明心疼花錢,不想讓菲利普先生買牡蠣,卻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打著“為他人好”的旗號,表現(xiàn)出自己的吝嗇。菲利普太太自己不吃牡蠣是害怕傷胃;孩子們要少吃牡蠣是因為吃多了對身體不好;若瑟夫不應該吃牡蠣是因為他是男孩子,不應該被慣壞了。這種借口令人不快,但無法反駁。學生通過品讀菲利普太太的語言,不但可以深刻地了解到她是一個自私、虛偽的人,還可以體會到若瑟夫當時的心境。
2.品讀人物動作,了解人物性格
動作往往可以反映出小說人物的習性。而習性則可以體現(xiàn)出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生經(jīng)歷、性格特點等。例如,在《少年閏土》中,作者借助閏土的視角描述了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瓜田刺猹、看跳魚兒這四件事。在描述的過程中,著重展現(xiàn)了少年閏土不同的動作,如“捏”“刺”等。從這些動作可以看出少年閏土是一個身手敏捷、有勇有謀且生活多姿多彩的人。但是,中年閏土卻與少年閏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故鄉(xiāng)》中,當迅哥兒詢問他境況時,在絮絮叨叨地講述了艱難的生活后,閏土“只是搖頭”。“搖頭”這一簡單的動作凸顯了中年閏土的麻木、遲鈍。在艱難生活的百般磋磨下,閏土除了搖頭表示自己的無奈之外,沒有其他可以說的、做的,甚至他都無法用語言來描述自己生活的艱難。從少年到中年,閏土從一個原本充滿活力的人變成了一個麻木遲鈍的人。學生通過品讀人物的動作,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其性格變化情況。這有利于學生深入地探尋造成人物性格變化的原因,深刻感悟到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
3.品讀人物心理,體會人物情感
心理活動往往可以揭示出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反映出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變化[4]。例如,在《孔乙己》中,
作者描寫了酒店小二的心理獨白內容:“我從此便整天的站在柜臺里……所以至今還記得?!本频晷《刻煺驹诠衽_里是為了生存,為了生活。但是,在每天專管自己的職務時,酒店小二倍感壓抑,感受不到快樂,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記得”。相較于賺錢而言,孔乙己帶給店小二的樂趣更多。這反映出了店小二如同其他人一般以孔乙己為樂,更加凸顯了孔乙己的不幸??滓壹旱牟恍覛w根結底是自己好吃懶做,是受社會的壓迫。抨擊當時的社會正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所在。因此,通過細讀人物心理,學生可以在體會人物情感的同時感知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有利于建立深刻的閱讀認知。
(二)分析次要人物
1.品讀對話,建立整體印象
完整的人物對話不但可以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還可以展現(xiàn)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所處的社會階層、生活經(jīng)歷、性格特點,便于讀者建立整體印象[5]。以《故
鄉(xiāng)》中主要人物(閏土)和次要人物(“我”和母親)之間的對話為例。在時隔二十年后,“我”與閏土再次相見?!拔摇迸d奮地大喊“閏土哥”。但是,閏土整個人變得拘謹、恭敬起來,回了“我”一聲“老爺”。一聲
“閏土哥”仿佛使時間倒流到了少時,“我”的心里充滿著激動、驚喜和快樂。然而,一聲“老爺”卻將“我”
帶回到了現(xiàn)實中,將“我”和閏土之間的地位差距、思想隔閡赤裸裸地擺在面前。為了消除“我”和閏土之間的隔閡,母親真心實意地勸說閏土和“我”以兄弟相稱。母親不知道的是,封建規(guī)矩、體統(tǒng)早已在閏土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沉重的封建思想枷鎖的束縛下,閏土從一個活潑少年變成了遲鈍麻木的中年人。學生通過品讀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間的對話內容,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點,深刻體會影響人物性格的因素,由此建立對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整體印象。
2.關聯(lián)對比,發(fā)現(xiàn)人物聯(lián)系
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形象畫面。不同的人物之間有不同的關系,學生通過梳理人物之間的關系,可以感知作者塑造次要人物形象的原因,感悟次要人物的價值。例如,“我”是《溜索》中的次要人物?!拔摇痹跊]有使用渡河工具的情況下身體倍感不適,甚至承受著過重的心理壓力。然而,“首領”(主要人物)卻身手矯健地渡過河流?!拔摇迸c“首領”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學生通過對比“我”和“首領”,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尤其深刻地感知主要人物身上認真負責、胸有成竹的美好品質。同時,
學生站在“我”的角度,可以直接感受到“首領”對下屬的關心、關懷。
3.回歸背景,感知社會現(xiàn)實
無論是主要人物還是次要人物,其性格和命運都與社會現(xiàn)實息息相關。將次要人物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中去理解,可以借助其一言一行透視社會現(xiàn)實。例如,張鄉(xiāng)紳是《范進中舉》中的一個次要人物,雖然僅僅出現(xiàn)在了文章的倒數(shù)第二段中,卻濃縮著腐敗的封建王朝官場黑暗的一面,揭示了社會現(xiàn)實。具體而言,張鄉(xiāng)紳是舉人出身,曾做過知縣。他原本和范進之間毫無交集,但是在范進中舉后,不請自到。他的出場很是高調,從側面反映出了熱衷仕途名利、趨炎附勢的社會風氣。這種社會風氣也正是范進熱衷于科舉考試的一大原因。在慶賀范進中舉時,張鄉(xiāng)紳放下自己的架子,與范進稱兄道弟、互相奉承,露出了虛偽的嘴臉。學生在了解小說創(chuàng)作背景的前提下剖析張鄉(xiāng)紳的所作所為,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
(三)豐富分析模式
在從細節(jié)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取多樣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積累人物形象分析經(jīng)驗。在讀有所得的情況下,學生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靈活地使用不同的方式充實人物形象,形成獨特的見解或觀點,實現(xiàn)個性化解讀。例如,在《植樹的牧羊人》中,“我”三次來到牧羊人植樹的那片荒地上。在這片荒地上,“我”和牧羊人經(jīng)歷各種事情。在此過程中,牧羊人的所作所為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學生可以了解發(fā)生在“我”和牧羊人身上的事情,分析“我”和牧羊人之間的關系,借此感受牧羊人身上的品質。同時,學生可以自主思考問題:“倘若我是牧羊人,我會選擇放棄還是堅持?”借此發(fā)揮批判性思維作用,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個性化地解讀“我”這一人物形象。在解讀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感受到“我”身上的審美價值,加深對小說內容的理解,同時積累個性解讀經(jīng)驗,提升個性解讀小說的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解讀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便于學生走進小說深處,感悟人物性格特點,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及寄托其中的思想情感,同時掌握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增強小說閱讀效果。初中語文教師應把握日常教學時機,以現(xiàn)有的教學問題為入手點,采用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品讀人物細節(jié),分析次要人物,豐富分析模式,使學生在掌握小說人物形象分析主動權的同時,獲取小說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深入地解讀人物形象,建立深刻的閱讀認知,尤其增強小說人物形象分析能力,提升個性化解讀小說的水平。
參考文獻
黃道寧.初中語文教學中小說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10):31-32.
吳嫻.初級中學小說人物形象的教學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22.
施凌云.初中語文小說教學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研究[J].教育界,2021(2):43-44.
吳騰輝.淺議初中語文教學中小說人物形象分析[J].中學語文,2021(2):83-84.
溫斯斯.初中語文小說人物形象教學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