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靜,黃小英
通用環(huán)球中鐵邳州醫(yī)院手足外科,江蘇邳州 221300
手足外傷是臨床常見的創(chuàng)傷性疾病,而皮瓣轉移修復術則是手足外傷患者常用的術式,主要是利用自身血液供應、帶血管神經(jīng)的組織塊修復創(chuàng)面、修復缺損和改善外形的一項外科技術[1]。該術式借助于顯微鏡及精細器設備的視野,提高皮瓣移植的小血管吻合度和神經(jīng)的接洽度,從而使移植部位快速建立血運和營養(yǎng)輸送等關系,繼而利于感染創(chuàng)面、血運不佳創(chuàng)面及其他難治性創(chuàng)面的修復[2-3]。然而患者受外傷性疼痛、手足部功能受限以及術后感染等各種并發(fā)癥的影響,會加劇其生理、心理等應激刺激,不利于手術治療效果的保證以及術后身心的快速康復[3]。因此,臨床需加強患者圍術期的護理工作干預,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為循證醫(yī)學的一種,即基于循證證據(jù)優(yōu)化圍術期患者的護理措施,從而減輕應激刺激,降低并發(fā)癥,縮短住院治療時間[4-5]。基于此,本研究方便選取2019 年2 月—2023 年9 月于通用環(huán)球中鐵邳州醫(yī)院行皮瓣轉移修復術治療的82例手足外傷患者82 例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圍術期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的運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本院行皮瓣轉移修復術治療的82 例手足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各41 例。對照組中男25 例、女性16 例;年齡20~71 歲,平均(45.83±4.38)歲;外傷原因:車禍18例、銳器14 例、壓砸9 例。觀察組中男27 例、女14例;年齡20~70 歲,平均(45.26±4.53)歲;外傷原因:車禍19 例、銳器12 例、壓砸1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滿足手足外傷診斷標準[6],且伴有軟組織損傷;②符合皮瓣轉移修復術治療指征;③基線資料完整;④意識清晰、認知正常;⑤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全身急慢性感染、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合并其他創(chuàng)傷者;③合并交流溝通功能障礙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者;⑤拒絕參與研究者。
對照組行圍術期常規(guī)護理。術前引導患者完善相關的血常規(guī)、心電圖等檢查,并為患者口頭講解疾病與手術等相關知識;給予患者適度的心理安慰與支持;并叮囑患者或家屬做好術前的8 h 禁食與4 h 禁飲;術中密切做好患者心率、呼吸、脈搏、血壓、體溫等體征的監(jiān)測,并加強無菌操作,配合醫(yī)生共同完成患者的手術相關操作;術后加強對患者體征、手術部位等觀察,出現(xiàn)異常情況要及時告知醫(yī)生并配合處理,同時指導患者術后的清淡飲食,避免刺激性飲食等導致的胃腸不適而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
觀察組行圍術期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內(nèi)容如下:(1)術前護理:首先加強宣教工作,為患者講解手術室基本情況以及主治醫(yī)師的專業(yè)性等,減輕患者心理負擔;為患者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手足創(chuàng)傷、皮瓣轉移修復術等知識,強調(diào)圍術期的各種注意事項以及術后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等,提高患者認知;為患者講述手術治療成功的實例,并將患者康復后的圖片為患者展示,進一步提高患者信心。其次縮短患者的術前禁食禁飲時間,指導患者術前6 h禁食,并在術前2 h 為患者提供200~300 mL 的葡萄糖溶液補充患者中機體能量。最后調(diào)整患者術前用藥方案,將術前肌注的鎮(zhèn)靜藥物調(diào)整為緩慢速率的靜脈滴注,以降低患者肌注穿刺的疼痛并緩解患者的術前的緊張情緒。此外術前10 min 調(diào)整手術室溫度27~28℃,待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再調(diào)整為24~25℃。(2)術中護理:加強患者保溫護理,將以往常規(guī)的覆蓋式保溫等調(diào)整為復合式保溫護理,即采用恒溫毯、非術區(qū)及時覆蓋、適當調(diào)高室內(nèi)溫度、輸注與沖洗液體溫度。(3)術后常規(guī)護理:適當?shù)捏w位、充足的睡眠、豐富的營養(yǎng)、穩(wěn)定的情緒,同對照組。(4)康復理念運用:①主動疼痛管理,采用數(shù)字疼痛評分法及時評估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并結合患者的實際疼痛進行主動疼痛干預,比如評分>5 分的患者需遵醫(yī)進行鎮(zhèn)痛泵或止痛藥物的治療,并在使用過程中加密觀察患者體征等變化;當患者評分<3 分后可適當?shù)耐V褂盟?,采用深呼吸指導、冥想、談話、視頻音樂等觀看轉移注意力,減輕疼痛感。②肌肉鍛煉是恢復手、足肌肉力量以及靈活性的辦法之一。鍛煉應當循序漸進,指導患者進行主被動伸展和屈曲。適當輔以力量訓練,例如彈力帶練習等??祻蜁r根據(jù)患者情況,逐漸增加鍛煉的強度和持續(xù)時間,避免過度而引發(fā)受傷。手部的靈活性練習: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練習各關節(jié)的屈伸、外展以及內(nèi)收。③脫敏訓練:待皮瓣完全成活后,逐步脫敏,但要防止出現(xiàn)燙傷、凍傷以及其他異物損傷。④自我護理:指導患者進行床上的上下肢關節(jié)、肌肉等活動,并指導家屬進行肢體的按摩,改善肢體血液循環(huán),待患者身體耐受后盡早輔助進行下床活動,再逐步地提高訓練強度與時間,幫助患者術后早期的康復。
①兩組患者術后腫脹消失時間與皮瓣愈合時間比較。②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比較。數(shù)字疼痛強度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評估,0~10分,評分越高患者疼痛越發(fā)劇烈。③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記錄患者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血管危象、肌肉萎縮等不良發(fā)生情況。④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采用科室自制問卷調(diào)查,0~100 分,<70分為不滿意、>89 分為非常滿意、其余中間分值為一般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采用SPSS 24.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術后腫脹消失時間與皮瓣愈合時間、術后疼痛評分)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護理滿意度)用例數(shù)(n)和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腫脹消失時間、皮瓣愈合時間均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腫脹消失時間與皮瓣愈合時間比較[(±s),d]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腫脹消失時間與皮瓣愈合時間比較[(±s),d]
組別對照組(n=41)觀察組(n=41)t 值P 值腫脹消失時間2.62±0.18 2.04±0.13 16.726<0.001皮瓣愈合時間22.06±2.06 15.62±1.44 16.407<0.001
觀察組術后12、24、72 h 與出院時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41)觀察組(n=41)t 值P 值術后12 h 5.65±0.67 5.03±0.55 4.580<0.001術后24 h 3.90±0.41 3.13±0.34 9.257<0.001術后72 h 2.62±0.17 2.07±0.12 16.924<0.001出院時2.04±0.15 1.84±0.10 7.104<0.001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主要是指在患者圍術期采取經(jīng)循證證實的科學、合理、有效的護理方法,以減輕患者的生理與心理等應激創(chuàng)傷,從而降低患者并發(fā)癥,加快患者術后康復進程,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壓力[7-8]。皮瓣移植修復術是手足創(chuàng)傷患者常用的修復手術,對患者手足創(chuàng)面修復效果顯著。然而手術治療效果、皮瓣成活率等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加之患者個體化差異顯著,導致常規(guī)圍術期護理工作的難度較大,已無法滿足患者的臨床實際需求[9]。而將快速康復理念護理引入后,能夠通過術前的全方面知識宣教充分提升患者疾病與手術認知程度,以避免心理的過度擔憂,同時以手術成功實例進行宣教,則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同時縮短患者的禁食時間并于術前指導患者能量的補充,能降低患者機體饑餓、口渴以及心理緊張、煩躁等不適感;而用藥方案的調(diào)整則可進一步地緩解患者術前不良情緒,保持患者的良好心態(tài);術前的室內(nèi)溫度調(diào)整與術中的復合式保溫護理均能夠維持患者術中體溫的正常,降低低體溫等不良反應,保證手術治療的順利完成;術后護理中的手術情況告知、疼痛與飲食護理干預、指導患者早期功能鍛煉等均能夠促使患者術后身心的早期康復,從而對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有著顯著促進作用[10-12]。
本研究中,觀察組腫脹消失時間(2.04±0.13)d、皮瓣愈合時間(15.62±1.44)d 均短于對照組(P均<0.05),可見該護理模式能夠加速患者術后的康復時間。主要是因為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通過對術前、術中、術后的全方位護理干預,能夠減輕患者圍術期的應激反應,從而有利于患者術后的身心的快速康復,并可縮短患者住院治療時間[13]。沈雨晴[14]的研究中,觀察組的術后皮瓣愈合時間(15.33±4.62)d,較對照組的短(P<0.0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疼痛是患者生理性應激反應最為直觀的反應,通過對患者疼痛程度的量化評估,再針對性地給予疼痛干預,有利于滿足患者個體化疼痛的差異,從而能夠減輕疼痛,緩解生理與心理的應激刺激[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患者12、24、72 h 與出院時疼痛評分各為(5.03±0.55)分、(3.13±0.34)分、(2.07±0.12)分、(1.84±0.10)分,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則可見該護理干預對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的作用明顯。閆蘇等[16]研究中,觀察組施行以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患者在術后12、24、72 h 與出院時的NRS 評分分別為(5.15±0.64)分、(3.17±0.31)分、(2.38±0.27)分、(1.96±0.12)分,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驗證了該護理干預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本研究中,觀察組總發(fā)生率為4.88%,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該護理能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與程超敏等[17]研究中 “觀察組并發(fā)癥率(4.76%)低于對照組(P<0.05)” 的結果一致。同時本研究中,觀察組滿意度(97.56%)高于對照組(P<0.05),與沈麗麗等[18]研究中 “觀察組滿意度(98.0%)高于對照組(P<0.05)” 的一致,佐證了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對維持醫(yī)患良好的作用。
綜上所述,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運用于手足外傷皮瓣轉移修復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效果顯著,能夠提高患者皮瓣存活率,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并降低并發(fā)癥,利于護患關系的良好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