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卿,馬海燕
1.山東省臨朐縣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山東臨朐 262600;2.山東省臨朐縣人民醫(yī)院藥學部,山東臨朐262600
蕁麻疹是一種皮膚黏膜過敏性疾病,在臨床較為常見,局限性水腫性風團是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大小不一,會以較快的速度發(fā)生、消退,伴劇癢。臨床依據(jù)病程將蕁麻疹分為慢性蕁麻疹(3 個月以上)、急性蕁麻疹(3 個月以內)[1]。許多急慢性蕁麻疹患者并發(fā)過敏性鼻炎,鼻塞、流涕等是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在臨床中過敏性鼻炎是指患者鼻部對于某些物品存在過敏的現(xiàn)象,如果患者有過敏性鼻炎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yī)院進行過敏原檢測。明確自己的過敏原,從而避免與過敏原接觸,減少出現(xiàn)過敏性鼻炎癥狀。若是出現(xiàn)過敏性鼻炎的癥狀,需要及時就醫(yī)。本研究回顧性選取2020 年2 月—2021 年2月山東省臨朐縣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00 例急慢性蕁麻疹并發(fā)過敏性鼻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咪唑斯汀治療急慢性蕁麻疹并發(fā)過敏性鼻炎中可行性,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選取本院耳鼻喉科急慢性蕁麻疹并發(fā)過敏性鼻炎患者100 例的臨床資料,依據(jù)用藥方法分為咪唑斯汀組、西替利嗪組,各50 例。咪唑斯汀組年齡16~63 歲,平均(33.25±5.46)歲;女17 例,男33 例;病程:1~15 d 28 例,16~23 d 22 例;蕁麻疹類型:急性38 例,慢性12 例。西替利嗪組年齡17~64歲,平均(33.85±5.74)歲;女18 例,男32 例;病程:1~15 d 29 例,16~23 d 21 例;蕁麻疹類型,急性39 例,慢性1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具有齊全的病歷資料;②符合急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2];③符合過敏性鼻炎的診斷標準[3];④具有正常的言語溝通能力。排除標準:①有過敏性皮炎者;②有血管炎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依從性較差者。
1.3.1 西替利嗪組 患者口服10 mg 西替利嗪(國藥準字H20000245;規(guī)格:10 mg),1 次/d,2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
1.3.2 咪唑斯汀組 患者口服10 mg 咪唑斯汀緩釋片(國藥準字H20061294;規(guī)格:10 mg),1 次/d,2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
①風團數(shù)、風團直徑評分:風團數(shù)0 個、1~5 個、6~10 個、10 個以上分別評定為0 分、1 分、2 分、3 分,風團直徑0、<0.5 cm、0.5~2.0 cm、>2.0 cm 分別評定為0 分、1 分、2 分、3 分[4];②癥狀評分:包括瘙癢、鼻癢、鼻塞、打噴嚏、流涕5 項,每項0~3 分,表示無~嚴重[5];③生活質量:采用簡易生活質量量表,總分0~100 分,表示低~高[6];④臨床療效:依據(jù)癥狀評分,降低0~<50%、50%~<80%、80%~<100%、100%分別評定為無效、有效、顯效、痊愈[7]??傆行?(有效+顯效+痊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⑤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口干、頭痛、嗜睡;⑥復發(fā)情況。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不良反應、臨床療效為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和率(%)表示,用χ2檢驗;風團數(shù)、風團直徑評分、生活質量、癥狀評分為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用藥前,兩組患者的風團數(shù)、風團直徑評分、瘙癢、鼻癢、鼻塞、打噴嚏、流涕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用藥后,兩組患者的風團數(shù)、風團直徑評分、瘙癢、鼻癢、鼻塞、打噴嚏、流涕評分均低于用藥前,且咪唑斯汀組低于西替利嗪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用藥后,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用藥前,且咪唑斯汀組低于西替利嗪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表2、表3、表4。
表1 兩組患者風團數(shù)、風團直徑評分比較[(±s),分]
組別咪唑斯汀組(n=50)西替利嗪組(n=50)t 值P 值風團數(shù)評分用藥前2.23±0.35 2.30±0.31 1.059 0.292用藥后0.56±0.14 1.42±0.23 22.585<0.001風團直徑評分用藥前2.30±0.35 2.33±0.32 0.447 0.656用藥后0.41±0.12 1.82±0.30 30.857<0.001
表2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s),分]
組別咪唑斯汀組(n=50)西替利嗪組(n=50)t 值P 值瘙癢評分用藥前2.41±0.40 2.38±0.41 0.370 0.712用藥后0.85±0.14 1.56±0.23 18.646<0.001鼻癢評分用藥前2.39±0.33 2.40±0.31 0.156 0.876用藥后1.02±0.30 1.75±0.25 13.218<0.001
表3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s),分]
組別咪唑斯汀組(n=50)西替利嗪組(n=50)t 值P 值鼻塞評分用藥前2.50±0.41 2.51±0.40 0.123 0.902用藥后1.05±0.31 1.74±0.22 12.835<0.001打噴嚏評分用藥前2.26±0.32 2.30±0.33 0.615 0.540用藥后0.96±0.14 1.62±0.23 17.332<0.001
表4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生活質量比較[(±s),分]
組別咪唑斯汀組(n=50)西替利嗪組(n=50)t 值P 值流涕評分用藥前2.45±0.41 2.47±0.40 0.247 0.806用藥后0.66±0.12 1.52±0.22 24.266<0.001生活質量評分用藥前51.23±8.12 52.02±8.23 0.483 0.630用藥后92.32±5.14 82.42±9.45 10.140<0.001
咪唑斯汀組的總有效率高于西替利嗪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咪唑斯汀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西替利嗪組,復發(fā)率低于西替利嗪組(P均<0.05)。見表6。
表6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復發(fā)情況比較
在蕁麻疹的治療中,發(fā)現(xiàn)一些患者伴過敏性鼻炎[8]。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在過敏反應中,白三烯的作用類似于組胺類,不同的是白三烯在激活肥大細胞后合成,組胺預先合成后在肥大細胞顆粒中貯存[9]。咪唑斯汀能夠對白三烯D4、E1受體進行選擇性拮抗,對白三烯引發(fā)的血管通透性增加進行預防,對嗜酸性粒細胞、組織細胞浸潤進行抑制,從而在極大程度上將蕁麻疹引發(fā)的風團、皮膚瘙癢等癥狀減輕,并對過敏性鼻炎引發(fā)的鼻癢、打噴嚏等癥狀進行抑制[10]。與其他組胺受體H1受體拮抗劑相比,咪唑斯汀具有較為輕微的不良反應[11]。研究表明,在急慢性蕁麻疹并發(fā)過敏性鼻炎治療中,咪唑斯汀能夠將治療的總有效率從76.67%提升到96.67%[12]。
本研究結果表明,用藥前,兩組患者的風團數(shù)、風團直徑評分、瘙癢、鼻癢、鼻塞、打噴嚏、流涕評分、生活質量評分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用藥后,兩組患者的風團數(shù)、風團直徑評分、瘙癢、鼻癢、鼻塞、打噴嚏、流涕評分均低于用藥前,且咪唑斯汀組低于西替利嗪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用藥后,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用藥前,且咪唑斯汀組低于西替利嗪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咪唑斯汀組的總有效率96.00%高于西替利嗪組的80.00%(P<0.05),原因為咪唑斯汀口服后能夠以較快的速度被患者機體吸收,達到血藥濃度峰值的時長僅為口服約1 h 后,同時具有持久的藥效,能夠在極大程度上對蕁麻疹的風團、瘙癢及過敏性鼻炎的流涕等癥狀進行改善,對患者病情發(fā)展進行有效控制[13-14]。本研究結果表明,咪唑斯汀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西替利嗪組,復發(fā)率低于西替利嗪組(P均<0.05),原因為咪唑斯汀能夠同時治療蕁麻疹、過敏性鼻炎兩種過敏反應,用藥量較少,能夠將患者服藥負擔減輕[15]。
綜上所述,急慢性蕁麻疹并發(fā)過敏性鼻炎治療中咪唑斯汀的可行性較西替利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