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漫妮 孫偉
一、創(chuàng)作背景
李斯特作于1838年的鋼琴曲《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一共有六首。1831年,李斯特去法國巴黎,欣賞到了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品演出,正是帕格尼尼的《24首隨想曲》。這《24首隨想曲》可以說是帕格尼尼小提琴演奏藝術的代表作品,李斯特深深地迷戀帕格尼尼的精湛的演奏技巧。這場難以忘懷的音樂會后,李斯特便憑借記憶在鋼琴上彈奏出帕格尼尼的作品,想方設法將小提琴的演奏炫技轉(zhuǎn)移到鋼琴演奏中。
二、作品分析
(一)作品結構
作品《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第六首是a小調(diào)的一首急板(Presto)樂曲,是四分之二拍的節(jié)奏。這首作品是變奏曲,帕格尼尼通過一個簡單的主題而展示出了各種演奏技巧,李斯特利用這一點演奏發(fā)揮了鋼琴的獨特特質(zhì)——音域?qū)拸V,對比更加鮮明的彈奏音色,這使得音樂原作的音響效果更加輝煌豐富,效果也更加的鮮明。在這首作品中,主題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四個小節(jié),第二部分是八個小節(jié),最后一部分具有強調(diào)主題的結構特點且在段末標有重音。因此,每個小節(jié)的第一拍不能加重音,否則主題會變得單調(diào)而尖銳。
這部作品是由一個主題以及十一個變奏構成。主題旋律引人入勝、朗朗上口,而且廣為人知,是李斯特所有改編曲中非常優(yōu)秀的代表作。在帕格尼尼的原作品《第二十四隨想曲》中,這個主題就富有精美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很大的技術難度。受帕格尼尼的啟發(fā),李斯特把小提琴的演奏特點移植到了鋼琴上,并且進一步擴充鋼琴作品的織體和詞匯。這個作品體現(xiàn)了他的最具代表性的鋼琴彈奏技法,與此同時,豐富了鋼琴練習曲的藝術價值,使得這首作品精美的呈現(xiàn)于眾。
(二)變奏方法
變奏一(第25—40小節(jié)):主要是變化演奏節(jié)奏型,和弦被右手分解成三連音,主題旋律轉(zhuǎn)移到左手,但節(jié)奏與主題的部分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主題需要在低聲部分突出。
變奏二(第41—67小節(jié)):主題旋律是左右手交替的部分,將八個十六分音符拉出一個弧線,在改編曲中,將八個十六分音符改為兩手輪流演奏。兩手緊密配合,自然演奏,注意該部分的高聲部的第二拍第一音的重音符號,要彈奏清晰。從十六到十七小節(jié),在不同時值中也能夠準確地再現(xiàn)右和弦,一注意節(jié)奏和音的準確性。
變奏三(第68—83小節(jié)):主題的旋律在右手,節(jié)奏變化不大,但詮釋的方式比以前稍微困難一些。演奏者須放松手腕和手臂,并注意與左手伴奏的一致性和流動性。其次,注意節(jié)奏的精準性,重點是與左手伴奏織體中十度音程的幾個小節(jié)。
變奏四(第84—99小節(jié)):演奏方式與變奏三類似,演奏時手須靠近鋼琴的琴鍵保持穩(wěn)定。在手腕放松和手臂動作的幫助下,彈奏平穩(wěn),不要僵硬。聲音和觸摸鍵應輕而細膩。
變奏五(第100—115小節(jié)):改變了主題的旋律和節(jié)奏,旋律線左右手交替演奏,與第三變奏曲在風格上是相對的。須注意音程演奏的準確性。合手,動作難度很大,只有充分練習,才能準確協(xié)調(diào)雙手的動作。指法非常重要,可以適當?shù)丶犹ぐ灞3中傻倪B續(xù)性,注意連接部分的連續(xù)性。
變奏六(第116—131小節(jié)):技法難度很大,要有很強的力度和速度,主題旋律在右手,就是右手八度進行、左手三度進行的練習,要求演奏者注意演奏的力度,彈奏和弦時旋律部分要略加突出,和弦進行的方向要明顯突出,右手要支撐,沿著旋律線走,用手腕和前臂流暢自如地彈奏八度音階,左手三度音階級進用二指或四指彈奏,相對容易。
變奏七(第132—143小節(jié)):節(jié)奏和主旋律都有變化,旋律隱藏在三連音中,關鍵是要注重手指對三連音的把握,不能把三連音的第三個音縮短,必須平均地去保持統(tǒng)一的音色,特別是在用雙手交替地演奏三連音的時候,節(jié)奏的掌握要更加準確。并且,不能將三連音音型孤立,而是把它們在主題音樂句法上表現(xiàn)出來。
變奏八(144—159小節(jié)):主題旋律又變了,變成用雙手錯位的切分節(jié)奏來表達,一致的演奏方法被果斷的斷奏所取代,音樂的聲域繼續(xù)上升,旋律的和聲不斷加厚,注意八度和八度演奏的力度要均勻,音量不斷提高。
變奏九(第160—175小節(jié)):主題旋律是用分解的一致性帶出來的,輕快活潑,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是以斷奏的形式演奏,并且有音符大跳,李斯特對這種變化的演奏方法表明用近似撥奏的斷奏,需要演奏者的手指輕觸琴鍵,當琴鍵落下時,手指應該是有彈性的,手指不能貼合琴鍵彈奏。
變奏十(第176—191小節(jié)):需要放慢速度進行變奏,主題旋律在高音部分,須注意左手的顫音,低音部分須保持連續(xù),而左手的次要低聲部分須保持顫音,需要手指的柔韌和踏板在聲音的作用下形成的豐富的泛音,使主題流暢而優(yōu)美地歌唱。
變奏十一(第192—220小節(jié)):是本曲的最后一個變奏,篇幅較大,具有交響性的終曲。在這部分中,有八度和弦、分解和弦琶音、音符的大跳,節(jié)奏多變。
三、演奏技巧分析
李斯特艱苦卓絕的創(chuàng)新表演為音樂注入了豐富多彩的生命力,《帕格尼尼大練習曲》是李斯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李斯特通過比較復雜的演奏技巧去改編帕格尼尼的作品,不只是較好地傳達了原作品的內(nèi)容,并且突出李斯特在鋼琴上獨特的語言。
(一)顫音與震音
李斯特非常擅長用鋼琴來模仿小提琴的長音特點和有關打擊樂器的節(jié)奏特點。在他的作品中,顫音和震音作為常見的技術手段使用。
1.顫音
在帕格尼尼的原作品中,這首變奏曲是一首優(yōu)美抒情的小提琴曲,李斯特把鋼琴的聲音延伸開來,并用一個長的顫音來支撐,使得鋼琴的聲音更加豐富飽滿,不斷改變著先前的雄偉壯麗的基調(diào)。整體的彈奏要弱,需要注意把其中的高音主題旋律突出出來,要求演奏者演奏弱主題的顫音。在彈奏顫音時候,左手大指以及第二個指的指尖需要緊貼鋼琴,不需要到達琴鍵的底部,只需按一半的位置,這樣就要求演奏者要去不斷練習、逐步提高手指控制力。
2.震音
作品中的震音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變奏十中,李斯特用八度大跳奏出震音,在彈奏震音時,手指不要離開琴鍵非常重要,應當自然地將不彈奏的手指放在琴鍵上,并不去妨礙彈奏的手指去自由且有力地敲擊琴鍵。
(二)八度技巧
李斯特在鋼琴演奏技術中的代表之一是各種八度音階的技巧,在《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第六首中有許多八度音階的句子和強有力的音樂和弦??砂阉鼈兗毞譃椋?/p>
1.手指、手腕、手臂和肩膀必須完全放松,并用身體自由地彈奏。
2.在演奏過程中,要加強小指的力量,這樣才能增強外部的聲音。
3.要獲得突出低聲部的效果,可以加強加大手指的力量。
4.手掌呈拱形,不能塌,彈奏時需要依靠一指五指第一關節(jié)的支撐,只有手掌和手指配合,才能彈奏出美妙有力的八度音程。
在作品中,有很多段落大范圍地使用了八度技巧,可以進一步分為:
(1)快速的音階或半音階
(2)雙手交替擊鍵
李斯特強調(diào)“在這些練習開始時要慢慢地彈,避免緊張?!弊鲞@些練習時,在開始時慢慢地、從容地彈,然后注意力量,通過這一步一步地訓練,熟練了再加快速度。
(三)力度分析
作品使用的力度標記弱到p強到ff,可發(fā)現(xiàn)李斯特的鋼琴作品的強弱變化非常靈活,跨度很大,強弱對比也很突出。
1.弱p(Piano):
2.很強 ff (fortissimo):
四、情感表達
(一)音樂內(nèi)涵
李斯特對鋼琴的主要貢獻是他可以將單調(diào)的音響、匱乏的音色變得絢麗多彩、雄壯有力,給人們產(chǎn)生新奇的演奏技術印象。
李斯特的《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第六首讓我們感受到英雄史詩般的華麗音樂,我們也感受到人類的頑強和勇往直前,還有大膽的個性。在改編《二十四首隨想曲》的整個過程中,李斯特增加了他對音樂的理解,因而能夠更好地傳達出帕格尼尼這首練習曲的高超內(nèi)涵。對人類來說,這種似閃電似的沖擊,史詩一樣的雄偉,是音樂藝術的寶藏,同時也體現(xiàn)出帕格尼尼的音樂要點,并將有關技術特點充分融入音樂中,使我們既享受了帕格尼尼創(chuàng)作的原創(chuàng)作品,也可深入了解李斯特所創(chuàng)作的其他動人音樂。
(二)藝術特點
李斯特用優(yōu)美的旋律為音樂增添了一種新的和聲效果,使音樂變得優(yōu)美而難忘,雖然這是一種變奏,但李斯特在將音樂的主旋律變化得豐富多彩,在調(diào)式的選擇和藝術價值上,更是獨具匠心,表現(xiàn)出音色的獨特魅力,就像在欣賞了主題部分之后,令人難以忘卻,使改編后的鋼琴音樂仍然具有小提琴的魅力,又顯現(xiàn)出了鋼琴的獨特音色的魅力。
五、現(xiàn)代歌曲的改編
(一)改編歌曲《靈魂的共鳴》
《靈魂的共鳴》是林俊杰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林俊杰作曲,郎朗彈奏鋼琴部分,其伴奏改編自曲目《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第六首,原作展現(xiàn)了11個變奏。
改編保留了李斯特作品中原有的基本音效,簡化了曲譜,迸發(fā)出流行音樂的色彩,又未失古典音樂的華麗。以下是《靈魂的共鳴》與《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第六首的部分對比:
《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第六首:
《靈魂的共鳴》:
(二)啟示
創(chuàng)新永不停,音樂永不止。李斯特的這首練習曲,在帕格尼尼隨想曲的基礎上提供的新思路也給了當今流行作曲家靈感,正如林俊杰的《靈魂的共鳴》,將古典與流行大幅精彩貼合,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電子節(jié)奏在古典音樂的連貫表達上而上升,在聽覺和藝術創(chuàng)作上得到加分。這首歌以緊湊的旋律拉開序幕,歌詞融合了古典和現(xiàn)代,豐富填寫了大氣超越時空的交響樂,穿越了歷史。
結論
李斯特是一位傳奇音樂家,他的一生充滿了掌聲與贊美,同時也經(jīng)歷了苦難和波折。李斯特的《帕格尼尼大練習曲》改變自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隨想曲》,高難度的演奏技巧和藝術特色占有一席之地,該作品是鋼琴家融合傳承古典精神,表達新思路創(chuàng)新的佳作。
隨著這個時代音樂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的不斷成長與進步,變奏和創(chuàng)新音樂已經(jīng)成了一種流行趨勢,而鋼琴這一樂器能夠提供更為豐富的音響效果。
在練習演奏《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第六首時,要把準確表現(xiàn)音樂語言,理解作曲家創(chuàng)作意圖置于首位,綜合掌握演奏特點和音響特點。演奏時,注意手指手腕和手臂以及全身的協(xié)調(diào)性和配合,自如地彈奏作品。聆聽也是演奏鋼琴曲很重要的一部分,通過聆聽可以辨別出音樂表現(xiàn)力,音色情感以及作者獨特的細節(jié)處理,都值得我們積累學習。
參考文獻
[1]張梓昆:《淺析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練習曲六〉的演奏方法》,《藝術教育》2015年第7期,第66頁。
劉漫妮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文學碩士
孫 偉 大連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李欣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