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旬陽市第二幼兒園 李大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要讓幼兒多接觸兒童文學作品,增強幼兒對語言的感知能力,提高幼兒對語言的運用能力,豐富幼兒情感體驗。詩歌是一種高質量的兒童文學作品,符合幼兒語言能力發(fā)展需求,能夠促進幼兒情感發(fā)展。在大班幼兒教學中,教師應當將詩歌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并基于詩歌進行教學設計,科學組織教學活動,更好地借助詩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促進幼兒健康發(fā)展。
在新課改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我國教育部門強調“幼兒教師要將幼兒作為教學的主體”,以確保教學質量,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基于此,教師應當基于新課改要求,堅持將幼兒作為教學中心,優(yōu)化幼兒教育,保證幼兒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詩歌具有節(jié)奏感、韻律美,并富有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教師將詩歌融入教學中,就可以更好地滿足幼兒學習需求,尊重幼兒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提升幼兒學習效率,激發(fā)幼兒活力,從而適應新課改發(fā)展需要。因此,教師更加需要做好詩歌教學工作,以促進新課改深入推進,提高幼兒發(fā)展水平。
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對于幼兒來講,也是如此。當前,教師有必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使幼兒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詩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幼兒教學中,教師將詩歌作為教學內容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需要認識到詩歌在培養(yǎng)幼兒學習興趣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不斷地改進詩歌教學方式、手段,強化幼兒教學效果。
幼兒本身的知識儲備不足,并且學習能力、思維發(fā)展水平不高。若是教師仍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開展幼兒教育工作,容易加大幼兒學習難度,導致幼兒產生厭學情緒。為保證教學質量,提高幼兒素養(yǎng),教師需要注重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詩歌是幼兒教學的重要素材,通過將詩歌作為幼兒教學內容,教師可以使幼兒在詩歌生動形象的描述中掌握知識,降低幼兒學習難度,增強幼兒個人素養(yǎng)。所以,教師有必要將詩歌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科學構建基于詩歌的幼兒教學體系,豐富詩歌教學模式,為詩歌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1.精心創(chuàng)設靜態(tài)場景。
在大班幼兒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詩歌內容、意境,創(chuàng)設靜態(tài)場景,直觀呈現(xiàn)詩歌內容,提高幼兒對詩歌內容與情感的理解能力,確保幼兒詩歌學習效果。以詩歌《石榴》為例,詩歌《石榴》中描繪了石榴開花、成熟的場景。為提高詩歌《石榴》教學水平,教師有必要從以下角度出發(fā)開展教學工作。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幼兒朗讀詩歌,保證幼兒大體了解詩歌內容。其次,為增強幼兒詩歌學習體驗,教師可以動員幼兒與自己一起在教室布置詩歌場景,指導幼兒將開花的石榴樹道具以及成熟的石榴樹道具,放在教室合適的位置。同時還可以引導幼兒在場景布置完后撒一些石榴花,以更好地增強場景的氛圍感。再次,教師需要在場景布置完畢后再次帶領幼兒走入這個場景中朗讀詩歌,以加深幼兒對詩歌《石榴》的學習印象,確保幼兒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最后,在幼兒朗讀完詩歌后,教師可以讓幼兒談一談自己對詩歌《石榴》的認識,以及說一說自己對詩歌《石榴》的感受。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容易落實詩歌教學任務,提高幼兒詩歌學習質量。
2.多媒體的動態(tài)渲染。
在現(xiàn)代社會,多媒體成為重要的教學工具。為實現(xiàn)詩歌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引入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動態(tài)性的詩歌學習環(huán)境,便于為幼兒帶來直觀、生動的學習體驗。以詩歌《假如我是風》為例,詩歌《假如我是風》中主要對“假如我是風”描述了“在嚴冬過后、在烈日酷暑里、在廣漠的天地間、在成熟之后”的四種行為。例如,在嚴冬過后,希望喚醒小草。在詩歌教學前,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與詩歌《假如我是風》相關的視頻動畫,并配上合適的音樂。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詩歌《假如我是風》相關的視頻動畫與音樂。同時還需要讓幼兒認真地觀看視頻動畫,仔細聆聽音樂,感受“假如我是風”在不同場景、不同地方的行為,體會詩歌思想情感。在詩歌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為幼兒布置作業(yè),即讓幼兒思考“假如自己是風,自己想要在哪里做什么事情”。而幼兒需要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
1.拓展閱讀,開闊視野。
為豐富幼兒感知體驗,教師可以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進行拓展閱讀。以詩歌《我們的祖國真大》為例,首先,教師需要讓幼兒閱讀詩歌《我們的祖國真大》,了解祖國的地大物博。其次,教師需要基于詩歌《我們的祖國真大》激發(fā)幼兒的愛國情感,培養(yǎng)幼兒愛國精神。在開展詩歌《我們的祖國真大》教學的過程中,為幼兒提供與詩歌內容相關的文學作品以及其他類型的資料,引導幼兒閱讀文學作品與資料。再次,在幼兒閱讀完與詩歌內容相關的文學作品后,教師可以將幼兒組成學習小組,指導幼兒結合文學作品與資料,探討祖國地大物博,以開闊幼兒視野。最后,教師可以讓每組分別指派一個代表,說一說祖國地大物博主要表現(xiàn)在什么方面以及對祖國地大物博的看法,更好地深化幼兒對祖國地大物博的認識。通過開展上述教學活動,教師就可以保證詩歌《我們的祖國真大》的教學質量,增長幼兒見識。
2.實踐探索,親身體驗。
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詩歌內容,開展實踐探索活動,保證幼兒獲得良好的實踐體驗。以詩歌《傘》為例,詩歌《傘》中分別描述了大樹、蘑菇、荷葉像把傘,還描述了在大樹、蘑菇、荷葉傘下不同小動物的活動,另外也描述了“我”也有把花傘,并打著花傘遮太陽。為確保詩歌教學水平,教師可以圍繞上述內容,設計與組織實踐活動。其中可以組織幼兒走入公園,并引導他們觀察大樹、蘑菇、荷葉的形狀,還可以在幼兒觀察的過程中與他們交流,即大樹、蘑菇、荷葉是不是像一把傘。在幼兒發(fā)現(xiàn)大樹、蘑菇、荷葉像一把傘后,教師可以讓幼兒觀察一下大樹、蘑菇、荷葉下有沒有小動物。如果幼兒回答有小動物,那么可以讓幼兒回答大樹、蘑菇、荷葉下有什么小動物,以及小動物正在干什么。教師還可以讓幼兒觀察自己以及其他同學是否撐了一把傘,如果撐了一把傘,那么則需要探討撐傘的原因。為保證幼兒準確回答問題,教師不僅需要為幼兒留出足夠的觀察時間,而且需要鼓勵幼兒之間探討問題。接下來,教師就可以讓幼兒回答問題。幼兒通過觀察以及探討交流往往能夠準確、全面地回答問題,這時教師有必要讓幼兒結合真實環(huán)境對照詩歌《傘》的內容,引起幼兒對詩歌的共鳴。
1.在作品豐富想象處提問。
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作品合適的地方對幼兒進行提問,引發(fā)幼兒思考,保證幼兒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長與全面發(fā)展。詩歌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教師可以將其作為提問的切入點,從而達到良好的詩歌教學效果。以詩歌《風鈴》為例,首先,教師需要深入研究詩歌《風鈴》的內容,找到具有豐富想象力的地方。在詩歌《風鈴》中具有豐富想象力的內容為“風鈴是一座漂亮的小房子,小房子藏著一個小小子”,教師有必要將其作為問題設計的內容。其次,教師應當結合詩歌中具有想象力的內容以及幼兒的認識水平,設計問題。例如,可以設計以下問題“為什么說風鈴是一座漂亮的小房子呢?你們知道‘小房子藏著一個小小子’是什么嗎?”教師需要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提出以上兩個問題。在提問后,還需要為幼兒留出一些時間,便于幼兒正確回答問題。最后,教師鼓勵幼兒回答以上兩個問題。幼兒通過思考與回答以上兩個問題,不僅可以提高對詩歌內容的認識,而且可以培養(yǎng)自身的探索精神,不斷地培養(yǎng)自身的想象力?;诖?,教師需要在未來詩歌教學中繼續(xù)在作品豐富想象處設計問題、提出問題,以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2.在作品情感升華處提問。
教師既可以在詩歌作品豐富想象處提問,又可以在詩歌作品情感升華處提問。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給予幼兒良好的情感體驗,升華幼兒思想感情。以詩歌《夜里什么人不睡覺》為例,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幼兒閱讀詩歌《夜里什么人不睡覺》。其次,教師需要設計問題,并提出問題。詩歌《夜里什么人不睡覺》通過對比的方式,描述了夜里不睡覺的人,給夜里睡覺的人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例如,在詩歌內容中,就描述了“在黑夜的星空下,火車在大地上奔跑,而車上的旅客睡得又香又甜”。教師可以在該部分設計四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在火車上從事哪種職業(yè)的人夜晚不睡覺呢?那么他們不睡覺又是在做些什么呢?他們不睡覺給什么人帶來了好處呢?你們從這些不睡覺的人身上學習到了什么精神呢?”在開展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依次提出上述問題。先提出第一個問題,再讓幼兒思考問題,并回答問題。在幼兒回答了問題后,教師需要對幼兒回答的內容進行總結與評價。依次類推,直到完成第四個問題的教學工作。最后,教師圍繞著以上四個問題的幼兒回答內容以及幼兒的學習表現(xiàn),對整個提問教學過程進行全面總結,從而讓幼兒更好地發(fā)現(xiàn)“夜里不睡覺的人”的奉獻精神。教師還需要引導幼兒學習他們的精神。
1.語言創(chuàng)造表達。
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增強幼兒語言創(chuàng)造表達能力,促進幼兒語言發(fā)展。以詩歌《小魚睡在哪里》為例,首先,教師可以為幼兒留出時間,讓他們閱讀詩歌,感受詩歌之美。同時在幼兒閱讀詩歌的過程中配上合適的音樂,確保幼兒陶醉在詩歌中。其次,教師有必要為幼兒布置仿寫任務。讓幼兒按照詩歌《小魚睡在哪里》的表達方式仿寫句子。例如,在詩歌《小魚睡在哪里》中,有這樣的句子“夜里很黑,夜里很靜,小魚小魚,你睡在哪里?狐貍的腳印通向洞里,小狗的腳印通向窩里,松鼠的腳印通向樹洞……”教師可以讓幼兒按照“xx 動物的腳印通向xx”的形式,仿寫句子。再次,幼兒在仿寫句子的過程中,應當了解不同動物睡覺的地方,以準確仿寫句子。為保證幼兒正確仿寫句子,教師有必要對幼兒進行一定的仿寫指導。最后,教師可以根據(jù)幼兒仿寫的句子,對他們進行仿寫評價,保證幼兒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仿寫能力,及時發(fā)現(xiàn)自身的仿寫問題,進而改正問題,提高仿寫水平與語言創(chuàng)造表達能力。
2.繪畫方式表達。
繪畫是大班幼兒比較喜歡的教學活動。在詩歌教學結束后,教師讓幼兒圍繞詩歌主題,繪制一幅作品。以詩歌《小魚的夢》為例,詩歌《小魚的夢》通過將小魚、星星、風兒擬人化的方式,描繪了“小魚的夢”,而“夢”則是詩歌《小魚的夢》的主題。在完成詩歌《小魚的夢》教學工作后,教師可以讓幼兒以“夢”作為主題,繪制一幅作品。幼兒可以繪制“小魚的夢”,也可以繪制其他動物的夢,甚至植物的夢等??傊處熜枰试S幼兒在繪制以“夢”為主題的繪畫作品中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為保證幼兒順利完成繪畫作品,教師可以指導幼兒使用不同的顏色表達夢境。同時指導幼兒使用流暢的線條生動形象地繪制出“夢”的主人公以及“夢”中的事物。在幼兒完成繪畫作品后,教師設置展示環(huán)節(jié),讓幼兒向其他同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引導幼兒討論自己與他人的作品。而教師也需要結合幼兒的繪畫作品進行評價,盡可能多使用積極的語言表揚幼兒,提高幼兒繪畫自信心。
綜上所述,詩歌具有語言精練、節(jié)奏明快、朗朗上口的特點,是幼兒接觸比較早的文學類型。在幼兒教學中,教師切忌忽視詩歌的作用。為保證詩歌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還需要針對不同的班級,構建科學的教學策略。在針對大班幼兒進行詩歌教學時,教師應當了解大班幼兒的學習能力,清楚大班幼兒的詩歌學習內容,科學地改進詩歌教學工作,更好地以詩歌啟迪幼兒智慧,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教師還需要注重總結大班幼兒詩歌教學經驗,完善大班幼兒詩歌教學體系,便于提升大班幼兒詩歌教學工作質量,滿足大班幼兒學習與成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