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力
認知心理學家、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2024年3月27日去世,享年90歲
3月27日,以色列裔美國認知心理學家、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去世,享年90歲。四個月前,2023年11月28日,股神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在加州的一家醫(yī)院中安詳去世,享年99歲。相對于與財富和賺錢直接相關的芒格,卡尼曼在普通人中的知名度略遜一籌。但論其思想的影響,則可能恰恰相反。
就個人有限感知和觀察,卡尼曼辭世時的社會關注度,不僅不及芒格,也無法與幾近同日辭世的齊邦媛相比。究其原因,首先要看看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在我看來,芒格和卡尼曼有一個關鍵的共同點,就是都在用畢生智慧在研究人性中的缺陷,并試圖通過理論指導人們突破這種人性的局限。只不過,對于芒格而言,這叫“人類誤判心理學”;對于卡尼曼來說,這叫“行為經(jīng)濟學”。而且他們都有極其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和多學科研究、跨界工作的視野,又活得足夠長。如此,芒格這位律師出身的8位孩子的父親,由于醉心于心理學等跨學科研究而成為投資界智慧的象征;而卡尼曼這位經(jīng)歷過納粹統(tǒng)治時期且有從軍背景的心理學家,則最終獲得了人類在經(jīng)濟學領域的最高獎項。
20世紀堪稱人類最瘋狂的世紀,由于這個群體的空前強大,地球變成了一個人類各種弱點和錯誤的試驗場。正如愛因斯坦說的,僅有兩樣東西可能是無限的:一是宇宙,二是人類的愚蠢。作為以色列出生的猶太人,卡尼曼從幼年開始完整經(jīng)歷了戰(zhàn)亂和迫害的生死考驗。他六七歲的時候,爸爸根據(jù)“一戰(zhàn)時德國沒有入侵巴黎”判斷二戰(zhàn)德國肯定也不會入侵巴黎。當納粹德國攻占巴黎后,卡尼曼的父親也被抓進集中營。他們一家人歷盡艱險逃入法國南部的一個小村莊。
他從此學會了“不能相信任何人”,只有如此才能活下來。經(jīng)歷過二戰(zhàn),無論怎樣批評人性缺陷帶來的對人類的毀滅性打擊都不過分。但在沒有外在因素的干預下,人性中的問題往往還是會被不斷放大,直至終于迎來類似阿喀琉斯之踵的終極一擊。我喜愛的美國民謠歌手布魯斯·斯普林斯汀在自傳體紀錄片《西部明星》中直言:“每個人都有致命殘缺,讓他越努力離目標越遠?!钡匾氖?,他慶幸于“我花了35年除掉自己性格中那些毀滅性的東西”??墒牵軆e幸如斯普林斯汀者畢竟是少數(shù),還需要芒格和卡尼曼這樣的人幫助普通人也能通過研習抵達彼岸。
芒格和卡尼曼的另外一個區(qū)別在于:前者著重于科普及在投資中的應用——他其實并沒有專著,《芒格之道》只是歷年股東會講話的匯編;后者聚焦于嚴格的學術研究,發(fā)表了140余篇論文。受眾越廣,則越容易形成話題和新聞關注度。好在卡尼曼也有兩本流傳甚廣、備受好評的作品中譯本——《思考,快與慢》和《噪聲》,而且按照國內(nèi)標準,皆為暢銷書。因此,他生前雖沒有如其他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那樣活躍在各大論壇會議中,但他在中國的影響力,仍在諾獎得主中居平均線之上。
《思考,快與慢》和《噪聲》的中譯本分別在2012年與2021年出版,兩本書各有側(cè)重,分別從認知中的偏差、決策中產(chǎn)生的噪聲兩方面來分析人類錯誤決策和行為的根源。因此,“卡尼曼之道”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達,即錯誤=偏差+噪聲。偏差主要來自人類自身的系統(tǒng)性誤差,而噪聲則是一種“變異”,還受個人習慣、情緒及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當然,偏差和噪聲產(chǎn)生的根源有一個共同的生理學基礎,就是大腦雖只占人類體重的約2%,但它消耗掉的能量卻是身體全部能量的20%左右。因此,人類是特別喜歡不動腦子的動物,天生傾向于更輕松、省事的方案——所謂拍腦袋,而錯誤也就此鑄成。
由于偷懶,卡尼曼提醒人們“我們會忽視顯而易見的事,也會忽視自己屏蔽了這些事的事實”。由于偷懶,人們過度相信直覺和本能,而且能力越高越相信直覺,因為“能力可以提升我們對直覺的信任”。
理性人假設是經(jīng)濟學研究分析的基石。查理·芒格有句經(jīng)常被引用的話:“正確的說服技巧是本杰明·富蘭克林指出的那種,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钡崧难芯拷沂玖巳祟愒诶婷媲叭匀贿x擇錯誤的事實,深深撼動了每個人都是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這一經(jīng)濟學的假設前提。
作為行為經(jīng)濟學的開創(chuàng)者,卡尼曼被授予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的理由是:“把心理研究的成果與經(jīng)濟學融合到了一起,特別是在有關不確定狀態(tài)下人們?nèi)绾巫鞒雠袛嗪蜎Q策方面的研究?!被蛟S,也正是經(jīng)濟學家們的“偷懶”給了卡尼曼機會。卡尼曼沒有經(jīng)濟學學位,他從心理學研究出發(fā),打開了一個新的經(jīng)濟學子學科的大門。
在《思考,快與慢》中,卡尼曼講述了一道簡單的數(shù)學題:一個球拍和一個球的總價是11美元,球拍比球要貴10美元。那么球是多少錢?大多數(shù)人會毫不猶豫:1美元——這明顯是錯的。根據(jù)一項研究,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中竟有50%以上的學生也給出了這個直覺性的錯誤答案。在聲譽稍差一點的大學里,則有80%以上的學生脫口而出這個錯誤答案。事實上,該數(shù)學題的正確答案是:球拍10.5美元,球0.5美元。
可見,偷懶這種人性的弱點有多根深蒂固。
卡尼曼20歲時成為以色列軍隊中的心理專家。他花時間琢磨出一套評估和篩選新兵、新軍官的工作流程,取得巨大成功。這份工作經(jīng)歷正是他正式思考并認識人性弱點的開端。
在卡尼曼長期工作的美國,也有著對“人性弱點”的極高警惕和訓練傳統(tǒng),例如卡耐基的書早已風靡全球,芒格和卡尼曼當然也都是克服人性弱點的高手。但令人尷尬的是,盡管號稱芒格信徒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但能將其推崇的模型說清楚的人并不多見,他的名字往往為人所用。與之相反,卡尼曼的許多研究早就成為常識,其思想為眾多并不知道他名字的人所用。
例如,卡尼曼和他的合作者阿摩司·特沃斯基曾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心理現(xiàn)象:面臨收益時,人們傾向于避免風險,早早獲利了結(jié);而面臨損失時,他們則更愿意冒風險。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股民們往往在股市上漲時尚能見好就收、落袋為安,但在經(jīng)歷持續(xù)下跌后往往深陷其中被套牢而不能自拔。他們進而發(fā)現(xiàn),兩種邏輯意義相似的說法,由于不一樣的表達(即框架的改變)導致不一樣的結(jié)果。例如,“85%不含脂肪”要比說“15%含有脂肪”更具吸引力;又如,一種手術95%的5年術后生存率和5%的5年術后死亡率兩種說法,對人們是否選擇這種手術會產(chǎn)生不同效果。這種人類的認知偏差就是框架效應,此類“話術”已成為商家促銷的常用策略,也深刻地影響著公共政策等領域。類似被廣泛采用的行為經(jīng)濟學原理還有錨定效應、前景理論等。
但這里也有一個尷尬的事實是:仍然是基于人們熱衷于偷懶的原因,在學習和使用行為經(jīng)濟學原理上,普通人是遠不及商家乃至政客的。有巨大利益驅(qū)使的人們和組織,往往更嫻熟運用“卡尼曼之道”。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20年來迅速崛起的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這些平臺在為經(jīng)濟發(fā)展、生活便利、社會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被詬病于在產(chǎn)品和運營中有放大人性弱點之嫌。在技術和網(wǎng)絡打造的特定場景中,眾多消費者們很有可能更加意志薄弱更為偷懶,更廣泛和高頻地被人性的弱點所俘虜。
因此,面對人性弱點的放大,以及抵御錯誤的重重困難,行為經(jīng)濟學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迅速成為顯學。在本人策劃組織的“年度經(jīng)濟學圖書”評選中,行為經(jīng)濟學是一個重要的品類,而且佳作頻出。但相對而言,我更看重卡尼曼的《噪聲》一書,這本書更突出地展示了群體智慧的魅力。
由于社會分工的發(fā)展,當下是一個非常依賴專家的時代。這種權(quán)力及其決策機制,使干擾其中判斷和行為的“噪聲”成為一個黑洞??梢哉f,“哪里有判斷,哪里就有噪聲”,醫(yī)學診斷中存在噪聲,不同醫(yī)生對同一患者是否患有皮膚癌、乳腺癌等疾病,會作出不同判斷;法官判案、人事決策、司法鑒定中也大量存在噪聲,甚至天氣是冷是熱及當?shù)厍蜿犜谇耙惶焓禽斒勤A都會影響決策結(jié)果。
卡尼曼認為個體判斷決策要降噪,可以安排多人共同判斷,再進行平均,這樣它的噪聲數(shù)量就會比單一個體做出的判斷更少。具體而言,從數(shù)學角度看,平均值法能保證減少噪聲。對多個預測進行匯總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對他們?nèi)∑骄怠?00個判斷取平均值將減少90%的噪聲,如果對400個判斷取平均值,則可以減少95%的噪聲。這一統(tǒng)計規(guī)律促使人們采取群體智慧的方法,如預測市場、德爾菲法、評估-討論-評估法。
群體判斷中的噪聲對我們的威脅更為嚴重。有研究表明,在評估國家國界線的長度等任務中,只要群體成員獨自作出判斷,群體會更明智。如果他們知道了其他人的評估,那么群體比個體的表現(xiàn)還要糟糕。正如研究所指出的,社會影響是有問題的,因為它降低了群體的多樣性,但并沒有減少群體的誤差。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即便一點點的社會影響就會降低群體智慧,但對多個獨立判斷進行適當?shù)膮R總,則可以產(chǎn)生令人難以置信的準確效果。對此,卡尼曼提出信息級聯(lián)、群體極化等群體智慧的降噪方式。具體到工作中就是多私下了解獨立判斷,而不是在會議上征求意見;即使在會議上,也是按照權(quán)力、專業(yè)影響力弱強順序發(fā)言;以相對替代絕對,判斷多用排序而非定量。
卡尼曼本人其實就完美地使用了這種群體智慧。這集中反映在他與最重要的搭檔阿莫斯·特沃斯基的長期合作上??崧簧钪匾膶W術成果,幾乎都與他有關系——這一點很像芒格和巴菲特的關系,卡尼曼的最后四年也與特沃斯基的遺孀芭芭拉·特沃斯基共同生活。而且,不但特沃斯基本人是心理學家,在她之前,卡尼曼的第二任妻子特雷斯曼也是一名認知心理學家。
(作者為《香港國際金融評論》執(zhí)行總編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研究員;編輯:許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