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
管理是一種特定場景下的行為選擇,人的性格、管理意識都會對外在行為帶來影響。從性格上來說,溫和與強勢可以完美地存在于一個人的不同行為場景中。“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的性格很難真正改變,但管理意識卻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實踐得到提高。決定管理者是否優(yōu)秀的,不是性格,而是特定場景下內在管理意識所帶來的行為選擇。當我們接手一個團隊之后,在制度與人性化的博弈中,如何建立團隊管理的基本秩序?如何看待管理的角色、秩序、控制與能力,建立屬于自己的“管理心法”?
十多年前的一場大型宣講課上,一位“專家”亮出了四張圖形——紅色圓形、紫色三角形、橙色彩虹形、藍色方形,號稱只要你選出其中一個圖形,他就能夠判斷出你的性格,進而推測你是否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管理者。眾人一片嘩然,但還是很快做出了選擇。在后臺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時候,這位“專家”振振有詞地分析:紅色代表激情、圓形代表沒有邊界,選此圖的屬于激情創(chuàng)意型人才;紫色代表穩(wěn)定、三角形代表支撐,選此圖的屬于親和互助型人才;橙色代表活潑、彩虹代表圓滿,選此圖的屬于外向和諧型人才;藍色代表權威、方形代表規(guī)則,選此圖的多半是具有權威性且善于制定規(guī)則的人,是天生的管理型人才。結果一公布,現(xiàn)場選藍色方形的人還不到10%?!皩<摇币姞罴泵ν貓A:“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真正的管理者往往也是少數(shù)人,大部分人都需要修煉自己的領導力,所以來上課就對了,希望大家踴躍報后面的收費課程?!?/p>
當天,我和圈內不少朋友也參加了這場宣講會,但有意思的是,很多組織績效優(yōu)秀的高管都沒選藍色方塊,倒是不少普通員工選了該項。按照這位“專家”的解讀,難道這些高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難道這群員工當中確實隱藏著大量“寶藏男孩”?還是說,公司HR在招聘時是閉著眼睛選人的?
五花八門的性格測評實在太多了,PDP、MBTI、九型人格、星座、血型、塔羅牌等等。先不談準不準的問題,有一個重要的邏輯是:通過性格測評大致了解自己的個性倒是可以,但以此為依據(jù)判定自己是否適合做管理,甚至得出“什么性格的人適合做管理”的結論,那真就滑天下之大稽了。從現(xiàn)實角度想想,你周圍同一職級的管理者,是不是性格各異?有簡單粗暴但身居高位、深得老板重用的;也有親切隨和、人見人愛卻得不到重用的。究其本質,管理者也是人,是人就有多樣化的性格。而大量的管理實踐也表明:決定管理者是否優(yōu)秀的,不是性格,而是管理意識。很多管理者的弱勢不是性格,而是缺乏必要的管理意識。
管理是一個系統(tǒng),是“心與事”的結合,自有其內部秩序。一些專業(yè)導向者,人際敏感度不高,過于厭煩人情世故,但又很難逃出人的江湖;一些人際導向者,對人過于敏感,總喜歡以討好換心,結果卻失去了自己。
杭州一位女財務總監(jiān),待人和善,講話客氣,親和力十足。但平時她給下屬安排任務時,一旦下屬不接受,她也不好意思勉強,導致事情沒人辦;她有心鍛煉一些新人,但鼓勵太多、關注太密,反而令新人壓力太大,甩手不干了;她埋頭工作了一年,但領導卻不知道她的團隊產(chǎn)出了什么,導致組織對她的評價不高。以此種種,她把問題都歸結到自己的個性上,認為自己像個老好人,不夠硬氣,并打心底羨慕那些講話有氣場、做事魄力十足的管理者。
北京一位商場總經(jīng)理,個性強勢,經(jīng)常在公開場合斥責員工,導致團隊成員對其頗有微詞;他有心搞團建,但員工坐在他這個“大老虎”身邊,既不感動,也不敢動;他努力告訴自己要控制情緒,但一遇到下屬做事不力時,瞬間又開始拍桌子罵人。為了改變自己的暴脾氣,他買了一堆心理學書籍,時時告誡自己要控制情緒、不要發(fā)火。后來他確實讀了不少書,心理學知識也足夠豐富,但他卻認為自己心理出了問題:他既想管人又想控制自己,到最后竟不知道應該“先邁哪條腿”了。
這兩位都曾是我的學員,我告訴他們:不要試圖反復修正自己的個性或行為。要認清兩個事實:第一,你不是完人,不可能人人都喜歡你;第二,當你不再是自己的時候,領導力也就無從談起。
“如果性格難以改變,該如何提高對應的管理意識?”這兩位性格迥異的管理者受困于同一道難題。于是我分別給他們提出“風險對沖建議”:以良性的管理意識,對沖個性帶來的管理風險。
對那位溫和型的女財務總監(jiān)而言,她的問題在于不知進退。針對她的癥狀我提出以下對策:
●用好崗位職權
通過考核來評估員工是否達成任務目標,并以此作為獎優(yōu)罰劣的標準;對愿意主動承擔臨時任務的員工,在績效獎勵、樹立榜樣、發(fā)展機會等方面有意識地向其傾斜,并且公開給予表彰,以此引導其他員工效仿;對于必須完成的崗位任務,員工可以博弈但不能拒絕,該下決心時必須殺伐決斷。
●多參與少干預
交給新人挑戰(zhàn)任務之后,賦予其必要的資源,并告知其與上司對接的方式,然后就是適度放權與監(jiān)控,而不是自己當保姆呵護著小孩子。
●善于傳遞進展,敢于借權
經(jīng)常把工作進展匯報給上司,讓上司既知道工作進程,也知道你付出的努力,同時更愿意賦予你資源;對于一些難搞的下屬,必須充分搜集證據(jù)、傳遞自己的難處,對人才的選、育、用、留要獲得上司和人力資源部的支持。
●以專業(yè)與勤奮贏得尊重
口才不夠可以學、可以練,氣場弱了有支持、有業(yè)績就有底氣。管理者不一定每個工作環(huán)節(jié)都比下屬強,但要能指導下屬的工作,從目標、成本、收益角度幫下屬把好關;同時,對自己也要狠,自身工作的勤奮度應該成為下屬的榜樣。
而那位強勢的商場總經(jīng)理,他的問題在于不懂分寸。我給他的建議是:
●對事不對人
要不要公開罵人,這得分事兒。把握一個原則:重復、大多數(shù)人會犯錯的事情,公開批評,目的是教育大家,這也是最好的培訓;非重復、少數(shù)人易犯錯的事情,私下打招呼,保全員工顏面。
●駕馭情緒,而不是控制情緒
情緒很難控制,與其控制發(fā)火,不如判斷是否該發(fā)火。高明的管理者會把情緒當成一種管理工具來使用:如果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一笑了之;如果事情嚴重,那么必須發(fā)火以表達態(tài)度,甚至要發(fā)火讓下屬知道此事的嚴重性,不敢再犯。
●發(fā)火但不生氣
這一點很難做到,但有一個原則:罵事不罵人。當你忍不住要罵人的時候,也只罵他所代表的工作,絕不罵他本人。比如,你可以罵工作進度為什么拖慢、成本為什么超標,但絕對不要用“自私”“愚蠢”“笨蛋”這樣的字眼罵人。在你的心里,可以把員工的名字當成“張成本”“李人事”“劉財務”,如果真的忍不住,就罵他姓氏后面的工作。只要你不遷怒于人,就不會有敵人,也不會傷害到自己。懂分寸的管理者可以做到前一刻開會嚴肅認真,后一刻散會輕松活潑——因為他內心不怨恨人。
●關注氛圍平衡
時刻關注周圍的“空氣”,如果團隊壓力大,你就應該面帶微笑,適當開開玩笑,為大家紓解壓力,而不應該板著臉進一步施壓;酒桌上大家都不敢動筷子,你就開心地帶動大家一起開動;萬一大家玩嗨了心思收不回來,你就應該以高標準嚴要求給大家施加壓力。要始終以自己的行為帶動、平衡團隊的氛圍,而不是雪上加霜。
2021年春節(jié),我見了一個許久不見的朋友。酒至半酣,他向我吐露了一段傷心往事。
三年前,他從北京回廣東工作,接手了一個十多人的團隊。由于上一任領導對團隊比較嚴苛,他就想先給大家放松一下,讓大家對他這個新領導建立起好印象。所謂“心事”,先處理心再處理事。員工考勤遲到、無理由請假、管理報表不提交,他主動幫忙“虛晃一槍”,找借口特批;績效考核公司要求強制分布,他幾乎都給打A,把難題拋給HR;員工外出辦事、花銷超標,甚至貼票招待親友,他能給報的都給報,努力為大家“謀福利”。上述種種,員工私下對他頗為感謝。
但過了幾個月,審計突然找到他,說通過后臺數(shù)據(jù)、員工訪談,發(fā)現(xiàn)他的團隊有一些問題,希望他立即整改,否則將在管理會上通報批評。由于審計屬于公司的獨立匯報團隊,他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于是召開部門會議,嚴肅告知大家要收斂。大家當面都表示配合,但私下還是我行我素。于是,他找了幾個反面典型痛罵了一頓。結果過了不到一星期,他的領導就向他表達了不滿,原因是有員工寫信投訴他,列舉了他的“七宗罪”,其中有一條是“管理散漫,不遵守公司標準化要求”。讓他痛苦的是,就在他被投訴的前兩天,團隊剛做完團建,他自認為跟這群“兄弟”親密無間,結果這才過了幾天,他就被“兄弟”舉報了。傷心的他直呼“真心換不來真心”。
雖然往事已隨風飄散,但那種被背叛的感覺、那種真心待人卻被看作蠢蛋的痛苦,令他一直無法釋懷。
這位朋友最大的問題就是一開始無原則地袒護大家,把舒適圈拓得太寬;后來他每收縮一寸舒適圈,就會有人覺得不舒服。但他們發(fā)現(xiàn)跟他說沒用,因為畢竟他是按公司制度做事。問題是,之前他能在制度下“偷梁換柱”,現(xiàn)在無非是迫于審計的壓力,那么為了恢復舒適圈,他們就想通過更大的領導向他施壓,企圖把他重新拉回舒適圈。這其中有一個“死結”:如果他迫于壓力重回舒適圈,那么他將遭到審計的處罰;如果他按審計的要求執(zhí)行,那么團隊成員有可能繼續(xù)投訴他。組織管理是建立在制度基礎上的人性化管理,千萬不可顛倒順序。他錯就錯在顛倒了管理秩序。喪失了原則,何談人性化管理?
關于制度與人性博弈下的團隊管理,我對其基本秩序進行恰當?shù)氖崂恚?/p>
●步驟一:制度為先
一個團隊領導接手任何團隊,首先需要建立且宣貫兩類“制度”。一類是公司的硬性制度,包括目標、流程、獎罰三個要素,讓大家清晰地知道工作的方向、標準,以及對應的獎罰策略,這部分是必須遵循、沒有博弈可能性的;另一個是管理者本人對團隊的軟性要求,包括個性、倡導、反對三個要素,明確告知大家“我是誰”“我提倡什么”“我反對什么”,讓大家了解你,且清楚應該如何和你打好配合。
●步驟二:心事同步
所謂“心事”,并不是忽略做事,以討好換心,而是要收“三顆心”。前兩顆心是“老員工的心”和“領導的心”,通過展示工作能力、彼此交流理解、關注培養(yǎng)發(fā)展等方式,讓老員工和領導理解你,并在公開場合充分表達對你的支持;第三顆心才是“大家的心”,但要清楚,你無法討好所有人,只有老員工、領導站在你這邊,你才有可能獲取盡可能多的支持。即便是必要的人員調換,也要得到老員工和領導的支持。
●步驟三:人性管理
在前兩者有效實施的基礎上,對團隊進行多角度的人性化管理,包括尊重、激勵、發(fā)展三個方面。同時,要注意“激勵”當中“謀福利”的真正意義:從“衣食住行”角度為團隊爭取開展工作的保障與資源,使團隊保持旺盛的作戰(zhàn)動力,而不是盲目放任、以權謀私。
小李是一家服裝企業(yè)的基層員工,由于他2022年的個人業(yè)績突出,公司領導將他從眾多員工中提拔為部門經(jīng)理。意氣風發(fā)的他開始給團隊定規(guī)則、立目標,希望盡快帶著團隊出成績。但很快他就發(fā)現(xiàn),很多員工不把他當回事:安排工作推三阻四、微信群發(fā)通知沒人理、開會也被人搶話。有一回他急得拍桌子罵人,對方居然揚長而去。一怒之下,他放出狠話:不干就滾。結果真的有員工申請調崗甚至離職。團隊不能失控,也不能無人做事,小李陷入了“管理的困境”。
小李面對的只是團隊“失控”的場景之一。其實管理的“大型翻車現(xiàn)場”遠不止于此。包括但不限于:接手新團隊后,由于跟前任的領導風格不一致而帶來團隊的對抗;面臨組織變革下的團隊阻力,殺伐決斷之后,卻造成大量人才流失?!肮芾淼睦Ь场本褪菆F隊失控給管理者帶來的挑戰(zhàn)。
梳理一下,在以下三種情況下,團隊很容易出現(xiàn)“失控”現(xiàn)象。一是中途接手:無論是內部調崗,還是外部空降,總之你接手了一個團隊。你的管理風格跟前任明顯不同,員工不適應。于是,有人離職,有人陽奉陰違,還有人觀望。二是鳥槍換炮:你從員工升為領導,原先跟你平級的人內心失衡,認為你不過是“走狗屎運”,或斷定你肯定干不好,進而帶來情緒對抗或蔑視。三是組織變革:突然的文化融合或組織變革帶來目標、工作流程、行事規(guī)范等的變化,導致員工不適應。
組織管理是制度基礎上的人性化管理,但一旦團隊“失控”,再強推制度只會帶來逆反,員工會將對制度的怒火燒到管理者身上,進而帶來更大的失控。組織的環(huán)境是不斷變化的,無論是中途接手新團隊,還是從員工被提拔到領導崗位,又或者面對組織與文化的變革,管理者都將面臨團隊暫時“失控”的情況。如何在團隊失控的情況下重獲控制權、有效應對失控帶來的壓力?我們需要用好“兩個人”、獲得“兩種支持”。
●第一個人:管理者本人
團隊帶頭人對自己要狠,對大家的所有要求自己盡可能率先做到。例如,你希望大家早上9點前到崗,那么你最好8點50分趕到;如果你希望大家按新的流程辦事,那么你最好先按新的流程動起來。由于團隊觀望或抵觸情緒明顯,很多人眼睛盯著團隊領導,此刻管理者更要“慎獨”,以自己公開的行為去引導,絕不能靠講道理——行勝于言。
●第二個人:意見領袖
那些在團隊中工作年限長、業(yè)績優(yōu)的員工,或在高層面前有一定影響力的老員工,都屬于團隊中的意見領袖。管理者應該努力取得這些人的公開支持,且使他們和你步調一致。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首先,管理者要以激勵手段、以心換心獲得對方的理解;其次,如果他們不知道該怎么做,就必須“安排”他們。上例中的小李在微信工作群里發(fā)通知沒人理,那么他不妨直接@意見領袖A,請他馬上在群里回復“收到”,以此帶動更多人;開會時大家對新領導的想法不理解,那就事先安排意見領袖在會議上表態(tài)且給予支持。其中有一個底層邏輯:職場上所有的“不期而遇”,其實都是經(jīng)過安排的。所以,管理者在用人時必須善于安排、敢于安排,不要奢望對方主動理解你——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第一種支持:客觀支持
團隊領導要多尋找自身行為的客觀依據(jù),做到公平、公正、公開。比如,公司要裁員,要求團隊領導親自操作本部門的裁員行為,那么最好的做法是依托崗位競聘(多評委)、360評估、管理會議等,客觀公正地進行裁員行為,減少主觀性,避免遭人非議。一句話,一切都能從公司制度、流程層面找到依據(jù),始終將自己放在客觀導向的一邊。
●第二種支持:主觀支持
要爭取兩類人的支持:領導和HR。必須與直屬領導站在一起,保持日常行為的對接。這樣一來,即使遇到“失控”員工的反彈,最起碼能夠得到領導的理解,也能借到必要的資源;必須與HR站在一起,獲取人力資源部門的提示、風險防范,確保所有行為合法、合規(guī)。
使用好“兩個人”,獲取“兩種支持”,使團隊重新回到自己的控制范圍,是一種“靈活性”的體現(xiàn)。當“兩個人”“兩種支持”合二為一時,員工們就會發(fā)現(xiàn),“趨勢”是站在你這邊的——你能率先垂范、客觀公正,意見領袖公開支持你,公司領導與HR理解你。在這種背景下,員工們只能選擇跟隨這一“必然趨勢”。
幾年前,朋友向我推薦了傅盛的一個專欄,提到傅盛在金山、360、獵豹等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經(jīng)歷,相當推崇他的“認知超越”理論。我詳細聽了一陣子,抓取了三個基本要素:首先,管理者要在業(yè)務關鍵點的認知上遠超下屬,才能引導業(yè)務方向;其次,要向下級不斷傳遞理念,以保證其認知離你不遠;最后,要求每個員工對自己業(yè)務的洞察力高于他人。這是一個典型的思維引領型管理者的人才管理策略,非常符合技術驅動、知識密集型行業(yè)的特點:管理者引領創(chuàng)意方向,確保下屬與自己的步伐同頻,打造認知優(yōu)于競爭對手的團隊。
我就“認知超越”理論和一些圈內人進行討論,卻發(fā)現(xiàn)部分人誤讀了“認知超越”的導向,他們認為管理者應該在對事物的看法上全面超越下屬,擁有壓倒性的技術與思維優(yōu)勢。我認為,這種“個人能力高于組織能力”的觀點,是對管理者能力的嚴重誤讀,更忽略了對人才的使用。
管理者應該如何看待個人能力與組織能力?我梳理出能力建設系統(tǒng)的“三句箴言”:
●關于“長短板”:個人發(fā)揮長板,團隊不能有短板
管理者要快速整合團隊,善用團隊力量補自己的短板?!斑x、用、育、留”的基本動作都是為了補團隊短板、提高人效、完成業(yè)績而出現(xiàn)的,不是為了單純發(fā)揮個人能力。2022年世界杯,C羅“坐冷板凳”,葡萄牙慘遭摩洛哥淘汰,很多球迷徹夜難眠。其中雖然有教練用人不當之處,但反過來想,即便當時37歲的C羅能打滿全場,難道就能保證葡萄牙隊的整體配合不出問題嗎?團隊中的拔尖人物無法憑一己之力拯救整個團隊的頹勢,而管理的重要目的就是使團隊作戰(zhàn)能力均一,而非打造一兩個“救世英雄”。C羅很優(yōu)秀,但球隊是否后繼有人,是否有球員可以與其形成優(yōu)勢互補,才是管理者的用人之道。
●關于“三個看”:上看目標,下看團隊,中看計劃與執(zhí)行
“看目標”要關注兩點:方向與資源。方向不能錯,還要善于借力。向上明確工作方向才能使能力發(fā)揮到對的地方,同時不要忘記借助必要的資源作為能力的輔助。
“看團隊”也要關注兩點:能力與關系。能力在于互補,關系在于帶教和磨合。選人一定要以能力互補為第一出發(fā)點,人招來之后,就要做好能力的培養(yǎng)與關系的磨合,讓大家默契度更高。
計劃與執(zhí)行是日常管理的關注點,在目標清晰、資源到位、能力互補、關系默契的基礎上,效率與效能才會成倍提高。
●關于“專業(yè)力”:扶上馬,送一程;學中干,干中學
“扶上馬,送一程”意味著要善于組合人才的能力,才能做到讓團隊能力前程無憂;“學中干,干中學”意味著管理者要在實踐中成長,相信“成長大于培養(yǎng)”,在實踐中提升專業(yè)力。這就要求管理者在信息渠道、信息質量、信息密度上超越下屬,多獲取專業(yè)信息,提升信息質量,單位時間內提高高質量信息的密度,在戰(zhàn)斗中實現(xiàn)“認知超越”。
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誰具有靈活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誰就能獲得回報——這正是進化的精髓所在。一副能適應環(huán)境的軀體,顯然要比一副刻板僵硬的軀體更具優(yōu)勢。”在團隊管理上,“能力組合”應該是管理者用人的第一思維——只要提到“能力”二字,一定要優(yōu)先想起“組織能力”;只要遇到短板,一定要想到個人能力與組織能力的疊加,因為個人的背后是組織和團隊。
作者 碧桂園集團原營銷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