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背景下,高校體育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將信息化與體育教育深度融合,推動教學改革,已成為當前高校體育教育的重要課題。對此,文章指出了現(xiàn)階段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對信息化教學改革重視程度不足、體育教師缺乏信息化教學意識、未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效融合。針對這些問題,文章提出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的改革思路:內容趣味性、形式新穎性?;诖?,文章還列出了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路徑,以期參考。
關鍵詞:“互聯(lián)網(wǎng)+”;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路徑分析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2443(2024)01-0075-05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和手段,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從而促進體育教學的多元化發(fā)展。常見“互聯(lián)網(wǎng)+”的教學模式有微課、多媒體教學、反轉課堂、MOC教學等[1]。通過文獻梳理與問題分析,發(fā)現(xiàn)當前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教師缺乏信息化教學意識、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程度低等。故此,如何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信息技術教育的質量與水平,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1 “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價值分析
1.1 拓展體育教學的資源空間
信息技術的進步為體育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提供了新的結構和理念,主要表現(xiàn)在教材編制和教學中。課堂上將新興運動項目有效融入教學中,在信息技術的協(xié)助下,教師能夠輕松地將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進行信息化處理,并不斷豐富教學資源庫。教師還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交流和討論,及時將討論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從而輔助教學實踐,提高教學效率。從體育教學的角度來看,開發(fā)體育教學資源進行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可以增加教學信息量,增強學生對體育的認識,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應用價值,達到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和體育素養(yǎng)的目標[2]。另外,大學還可以借助手機上網(wǎng)進行網(wǎng)上教育的構建,從而擴大學生們獲得體育知識的途徑,同時也讓學生們在體育理論、體育文化和比賽鑒賞等領域獲得了更多的體育知識,改善了目前在學校體育教育中存在的重實踐輕理論的現(xiàn)象。此外,還可以利用網(wǎng)絡上的體育課程來充實學校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里能夠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體育能力及素養(yǎng)的高質量發(fā)展奠定基礎[3]。
1.2 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時空限制
傳統(tǒng)模式下,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只能在課堂中開展體育實踐,在規(guī)定時間、特定場地內向學生開展體育教學實踐知識,導致教學課程過于基礎,教學時間過于固化。在現(xiàn)代化的信息科技的支撐下,老師們可以使用教學平臺,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在線教育,通過微課表現(xiàn)動作要領,允許他們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來學習,打破了以往的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與此同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將完整的線上和線下的教學資源聚集起來[4]。另外,信息化技術能夠幫助體育教師結合多樣化教學工具,打造個性課堂。需要指出的是“教”與“學”在時空上不必統(tǒng)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校的教學主管人員要利用信息技術來對學校的課程設置進行改進和優(yōu)化,讓學生能夠在一個合理的限度之內,得到最大限度的學習和練習的自由度。在此基礎上,大學還應該主動和一些專業(yè)的軟件企業(yè)進行協(xié)作,發(fā)展一些基于網(wǎng)絡的教育模式,如 APP選課,課程預約,微課,體育 APP等。
1.3 滿足學生的學習實踐需要
在傳統(tǒng)的體育教育中,老師往往按照教科書和有關規(guī)定來進行,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實際需要。而作為信息接受者,又具有個體差異性和不同需要的特征。在信息技術教育中,可以依據(jù)學習者的認識水平和學習的時序特點來進行。老師能夠通過網(wǎng)絡來進行線上與線下互動的混合教育,并且能夠實現(xiàn)資源的分享,為傳統(tǒng)的教育帶來新的生機[5]。另外,通過運用信息科技,還能在教育平臺上共享各類體育項目,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參加體育活動,讓他們有更多的選擇,更好地適應他們的實際需要。在某種意義上,信息技術是一種個性化的教育方式,它可以更好地發(fā)掘和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更好地發(fā)揮他們的體育天賦,推動他們的人格發(fā)展,保證他們享有同等的教育權,更好地提高他們的終生鍛煉的意識和習慣。
1.4 推動高校的體育文化建設
高校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能夠拓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領域與范圍,進而能夠最大限度提升校園文化的凝聚力與吸引力,要引導學生參與進來,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美好的學校體育文化[6]。首先,在網(wǎng)上進行運動比賽。我們可以舉辦網(wǎng)上的運動競賽,例如跳繩競賽,有氧競賽,健身挑戰(zhàn)賽等等。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協(xié)作和競賽精神。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校園網(wǎng)絡等社會媒介的優(yōu)勢,拓展校園運動競賽的范圍,增強學生對校園運動的認識與參與程度。其次,提倡健身運動記錄表。我們可以讓學生在每日或者每周做一些體育活動,比如跑步、游泳、打球等等。通過打卡系統(tǒng),既能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又能增強學生對體育的認識了解,還能讓學生體驗到體育的快樂與滿足感,探討學習心得[7]。
2 目前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重視程度不足
第一,高校體育信息化重心偏差。首先,部分高校存在“重建設、輕應用”“重硬件、輕軟件”的思想觀念,部分教師對教育信息化重視不夠,一定程度上遲滯了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其次,部分高校體育教師未充分了解信息化教學的優(yōu)勢,擔心教學質量、教學時間會受到影響,主觀上存在抵觸情緒,致使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未能發(fā)揮最大作用,數(shù)字化設施的效能發(fā)揮不了作用[8]。
第二,教學改革項目資源單一。體育課是高校的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其政策支持、經費投入、軟件人才和硬件設施建設是推進“互聯(lián)網(wǎng)+”體育教育的前提[9]。但是,當前的教學改革僅僅是在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的層面上進行的,并沒有對教學的整體進行改造,這使得我國的大學體育信息化的改造與建設還處在起步的狀態(tài)。同時,還有部分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存在被邊緣化的情況。
第三,體育教學運動項目單一。部分高校體育教師認為體育教學的核心是增強學生的體育鍛煉能力,實現(xiàn)學生身心素養(yǎng)高質量發(fā)展,沒有認識到多元化體育項目對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作用[10]。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大學的體育老師覺得,不需要對體育課程進行信息化的教學改革,他們還覺得,采用這種方法,會讓體育教育的性質發(fā)生變化,并沒有從信息化,從效果的角度來看待大學體育信息化的教學改革。因此,仍有一些體育教師采用保守的教學模式開展體育教學活動,不利于體育教學活動高質量、可持續(xù)發(fā)展。
2.2 缺乏信息化教學意識
現(xiàn)階段,還有些教師沒有參與到信息化教學改革中。主要的原因在于,有些學校的體育老師對此還不夠熟悉,有些老師自己的信息素養(yǎng)還不夠高,不能很好地把握住所有的信息技術,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的體育信息化教育的改革[11]。盡管一些大學已經開始了不同層次的信息技術變革,即使有一些老師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對其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教育改革,但是在這個進程中,還沒有構建出一種更加合理、更加科學的體育信息化教學方式,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依然是主流,不利于信息化教學改革高質量發(fā)展。
2.3 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程度低
老師未能從學生的體育知識能力狀況和教學內容體系等方面對信息技術和教學資源進行靈活合理的使用[12]。與此同時,一些老師還沒有充分地運用信息科技,使之成為一種有效的輔助教育工具,難以將信息化技術教學各環(huán)節(jié)進行有效結合。另外,有些老師不能正確地處理好信息化與實際教學的聯(lián)系,有些老師還比較保守,不肯革新,這就使得他們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只是表層的,沒有充分地體現(xiàn)出它的實際效果。
3 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思路
3.1 內容趣味性
體育教學中可開展趣味性體育活動,如拔河比賽、花式比賽等項目。拔河比賽:以班級為單位,每隊16人,男生10人,女生6人,比賽采用三局兩勝制,贏的一方繼續(xù)參加下一場(兩個隊伍一組,在賽前通過隨機分組,如果參賽隊伍是單數(shù)的話,其中一支隊伍將會被淘汰,直接晉級)。花式比賽:每組5名男生和10名女生;運動會采取男生跳繩、女生運球的方式,全程25公尺;在游戲中,繩及球均應在選手的操控下,如球為滾動前進,選手需要返回起始點才能進行;競賽以女生為起點,以男生為終點,以用時最少者為勝(由抽簽方式確定,如果是單數(shù),那么其中一支隊伍將會被淘汰,進入下一輪)。同時,高??梢酝ㄟ^建設數(shù)字化體育館,增加體育教學的可視化、互動性和趣味性。使用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設備,將課堂變成一座虛擬體育場,讓學生在更加真實的環(huán)境中了解各種體育項目的技術和規(guī)則;開發(fā)各種在線體育課程,如網(wǎng)上自學課程、在線直播課程等,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求,通過線上交流和討論,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互動性。
3.2 形式新穎性
根據(jù)教學內容、手段的不同,需要采取靈活多樣、循序漸進的教學形式,使學生溫故而知新。為保證教學形式具有新穎性,高校應積極開發(fā)各種移動應用程序進行體育信息化教學,如運動健身軟件、計步器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赏ㄟ^移動應用程序收集學生的健康數(shù)據(jù),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體質和健康狀況,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進行足球訓練,通過使用虛擬現(xiàn)實頭盔和手柄,學生可以在虛擬場地上進行足球訓練,模擬真實比賽場景,提高學生的技術和反應能力;利用視頻分析技術改進游泳教學,使用水下攝影機記錄學生游泳的動作,通過視頻分析軟件對學生的姿勢、動作等進行評估和指導,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提高游泳技能;建立體育資源共享平臺,將各類體育資源進行整合,如借助教學視頻、教案、課件等形式,使學生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得豐富的體育教學資源;針對體育信息化教學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和調整,使學生緊跟教學步伐,為學生體育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的高質量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13]。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應在信息化教學中加強網(wǎng)絡安全應用,確保學生和教師的隱私和數(shù)據(jù)安全。同時,對于體育比賽和訓練中存在的風險,也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進行預防和保護。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保證體育教學內容接近學生學習生活,從而提高體育教學時效,驅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高質量發(fā)展。
4 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路徑
4.1 提高信息化教學的重視程度
教學信息化能夠實現(xiàn)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高校應該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通過各種宣傳和培訓活動,向師生普及信息化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增強他們對信息化教育的認識,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體育信息化教學課程體系,讓體育老師們更加關注信息化教學,從而有效地改善教學效果。同時,在實施信息技術教育系統(tǒng)的同時,要指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自我教育,并主動地參加各種形式的網(wǎng)絡、線上教學平臺。這樣一來,既可以使學生們更好地掌握運動技巧,又能改善他們的身體素質,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14]。另外,高校應該鼓勵學生參與信息化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提升體育教學實效。學生可以通過參與信息化教學,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更好地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態(tài)。
4.2 推進體育課堂教學信息化建設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一些大學也在大力推進信息化的進程,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化的教學平臺和設施。然而,我國的體育信息化教育的改革還很少,對其相關投資也很少,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投資體系還不夠健全,需要加強對學校的體育課程的支持,同時也要有一個完整的多媒體教室和運動場地,給體育的教育提供一個專用的網(wǎng)絡服務和管理平臺,同時還要把與體育教育有關的視頻、圖片等多媒體資源上載,使學校具備進行與信息化有關的體育教學的基礎。與此同時,老師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在課程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完成自主選課、課程預約等,并通過社交學習平臺如微信等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們對自己的學習經驗進行討論和交流,從而增強學生們對信息化教學的自主和熱情。體育課堂作為我國體育信息化教育的主要陣地,它和互聯(lián)網(wǎng)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利用這個網(wǎng)絡平臺,可以幫助高校體育教育實現(xiàn)信息化,在課堂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進行信息化的規(guī)劃,并在教學方法上進行革新,這樣才能讓我國的體育信息化教育的成效得到更大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利用手機、相機等多媒體設備,將示范、講解、分析、對比等手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運用情景教學、技術對比分析等手段,實現(xiàn)教學目標。在課堂活動之后,同學們可以使用體育專用的軟件,在網(wǎng)上進行回顧。通過模擬對戰(zhàn)、智能電子設備、教師點評和分析等手段,來做好課外的互動,從而讓我們的教育更加高效。
4.3 轉變高校體育課堂的教學方式
要使教師從單一的、被動的課堂模式轉向多樣的、自主化、探究型教學模式。要確立“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需要不斷地優(yōu)化和融合各種因素,以實現(xiàn)教學模式的轉型。這包括對體育教學的組織架構進行革新,特別是在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教學理念上進行創(chuàng)新。通過運用信息科技,我們可以對教學的每一個因素進行最優(yōu)的調整,從而實現(xiàn)改變教學方法、推動學生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的信息化教學目的。首先,從教學方法的角度來看,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通過大數(shù)據(jù)分析,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從而為他們量身定制合適的教學方案。根據(jù)學生的體能、技能掌握情況等個體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和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次,在教學過程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實現(xiàn)互動式、參與式的教學,學生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教師進行交流,分享學習心得和體驗。這種互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參與感,還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15]。另外,老師們可以通過網(wǎng)絡平臺來進行教育改革,運用線上、線下即時通信技術,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交流的便利性,突破師生之間的時空障礙,可以為師生之間建立一個自由、良性的交流平臺,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更好的體育教育氛圍,提高學校對學生們的吸引力。
4.4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科學教學
教育過程中,老師要將學生的主體性放在第一位,從而為進行科學的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首先,大學體育老師要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前提下,按照他們的興趣和現(xiàn)實需要來進行體育教育,把重點放在他們的人格發(fā)展上,從而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谶@一點,老師們可以利用網(wǎng)絡大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來分析和比較學生的運動狀況和鍛煉效果,可以尋找出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針對性訓練方式,從而更好地體現(xiàn)出體育教育的差別化[16]。同時,教師應以學生發(fā)展為核心,要求學生進行測評,運用信息化技術適時反饋學生的運動數(shù)據(jù)分析,之后,就可以對數(shù)據(jù)變動情況進行分析,以此為增強學生體育鍛煉提供一些必要地數(shù)據(jù)支撐。
4.5 營造良好的體育視覺文化氛圍
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應用可以對圖像、文字進行多重整合,能夠完善視覺文化進而增強體育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具體來看:一是分別從兩條路徑出發(fā),一種是靜止的可視文字,另一種是移動的文字。以雕塑、圖畫和繪畫等靜態(tài)手段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利用電視紀錄片、電影、教育廣告、宣傳片等動態(tài)手段提高學生對體育知識的接收程度,不斷地激發(fā)和提高他們的注意力,從而進一步增強教學效果,提升文化氛圍的營造效果。二是通過文化視覺形式的強化,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提升體育素養(yǎng)。此外,文化視覺形式的運用還可以為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提供助力。通過將文化元素與信息化技術相結合,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借助虛擬現(xiàn)實技術來模擬各種體育場景和運動過程,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體育運動的魅力,借助大數(shù)據(jù)技術來分析學生需求,為個性化教學提供支持。
4.6 建立多樣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在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中,目前的考核評價主要是根據(jù)課程的基本要求和內容來進行。然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充分考慮到每個人的特點,并對他們的特點給予更加詳細的評估。例如,在學校開設健身課程時,要注意其對大學生的心理作用。根據(jù)體質健康、心理健康、運動和健康等多個主要指標,對這些指標進行權重,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體質需要,利用這個數(shù)據(jù)系統(tǒng)測量出學生的實際評價,以此來評價他們。同時,通過學生自我評價、師生互評等方式提高評價體系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在此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對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進展情況進行分析,從而對學習成績進行綜合評價,得出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個性化評價的方法。比如:針對身體素質差的同學,可以在考試中加入體育衛(wèi)生相關的知識,來檢驗體育健康教育的成效;對有一定心理能力的大學生,可以在考試中增設一些有關其心理調控能力的部分,以此來檢驗其學習成績。此外,還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開展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例如,利用在線問卷調查、學生自評和互評等方式,收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進步等方面的數(shù)據(jù),并利用數(shù)據(jù)系統(tǒng)進行分析和處理,得出更為客觀和準確的評價結果。
結語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進行體育信息技術化教育的研究,既有利于提升教育水平,又有利于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需要。首先,通過信息科技,實現(xiàn)了高校體育教育的“個性化”,利用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學生進行深入的研究,為他們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其次,通過信息科技手段,能夠有效地促進高校體育教育的發(fā)展。通過在線學習平臺和智能設備等工具,使學生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老師還能夠對其進行實時監(jiān)測,以便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今后,我國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還應繼續(xù)深入,以促進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向現(xiàn)代化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茜茜.“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探究[J].廣西教育,2022(6):161-164.
[2] 李永安.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研究[J].體育科技,2021,42(4):150-151+156.
[3] 龍桂鈴.“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背景下的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措施初探[J].電子元器件與信息技術,2021,5(7):41-42.
[4] 方芳.“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信息化教學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評《化工信息化技術概論》[J].塑料工業(yè),2021,49(3):167.
[5] 王志強,洪秀巖.“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高校體育信息化改革與實踐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1(3):22-23.
[6] 任鵬.關于“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3):171-173.
[7] 張陵.“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教學改革研究——以高校體育信息化為例[J].東西南北,2020(18):184-185.
[8] 彭軍,錢桂花.“后疫情時期”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與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17):145-146.
[9] 曾旭升.“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研究[J].求學,2020(31):55-56.
[10] 梁松尚.“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信息化教學在高校體育應用研究的思考[J].運動精品,2020,39(7):1-2+4.
[11] 安維強.“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背景下的高校體育信息化體育教學改革[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阿文),2020(6):166-167.
[12] 關靜紅.“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2):44+61.
[13] 李長春.新時期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探究——評《現(xiàn)代體育教學改革與信息化發(fā)展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9,14(12):1388.
[14] 陳正強.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J].休閑,2019(9):120+122.
[15] 郭華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實踐研究[J].長治學院學報,2018,35(5):84-86.
[16] 王茜茜.“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探索[J].廣西教育,2022(2):105-106.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Path of College Sports Information 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LI Zhu-qing
(Wanjiang Colleg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8,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era,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teaching reform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is regard,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tag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aching: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reform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lack of awareness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and do not realiz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ideas of college sports information teaching: interesting content, new form.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also lists the path of college sports information teaching reform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Internet +";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zed teaching reform; path exploration
收稿日期:2023-09-22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重點項目(2022jyxm568).
作者簡介:李祝青(1972—),男,安徽安慶市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
引用格式:李祝青.“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高校體育信息化改革路徑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47(1):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