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
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或“舞龍燈”,其歷史悠久,在全國多地分布,形式品種多樣。龍舞的傳統(tǒng)表演程序一般為:“請龍”“出龍”“舞龍”和“送龍”。龍舞是華夏精神的象征,它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團結合力、奮發(fā)開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諧、造福人類的文化內涵,是中國人在吉慶和祝福時節(jié)最常見的娛樂方式,也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龍舞屬于傳統(tǒng)舞蹈類,目前共有39 個相關項目入選,涉及13 個省市。
據(jù)漢代學者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記載,漢代已經有了形式比較完整的龍舞。在祈雨雪的祭祀活動中,春季舞青龍,夏季舞赤龍或黃龍,秋季舞白龍,冬季舞墨龍;每次舞5 ~ 9條龍,龍可長達數(shù)丈。經過2000 多年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中國民間龍舞已具相當高的技巧(包括扎制藝術),表演形式也豐富多彩。
龍舞道具類型
龍燈又稱火龍、金龍。
用竹篾和綢布扎成龍頭、龍身(3 ~ 10 節(jié))和龍尾,彩繪龍鱗,每節(jié)龍身中都裝有燭燈。起舞時,一人手持彩燈(象征寶珠)在前領舞,其他多人持龍頭、龍身和龍尾下的木柄隨舞,表演“二龍戲珠”“金龍蟠玉柱”等。龍燈多在節(jié)慶之夜舞弄,以鑼鼓、嗩吶伴奏,同時燃放煙花爆竹,蔚為壯觀熱鬧。
南方農民在夏歷五、六月間,用柳條、青藤、稻草等扎成龍形。龍身上插滿香火,傍晚以后在田間場院舞弄,看起來星火點點、香煙繚繞。過去多在鬧蟲災或干旱時的祭祀活動中舞弄,有驅蟲、祈雨之意。此外,還有些龍身不相連接的龍舞,如流行于浙江一帶的百葉龍,是由幾十盞,甚至上百盞荷花燈、荷葉燈、蝴蝶燈穿插串連而成,大荷花燈做龍頭,蝴蝶燈當龍尾,來回穿梭游走。而江蘇流行一種段龍,龍頭、龍身和龍尾都由紅綢扎成,輕盈優(yōu)美,多由婦女舞弄,魚貫走出許多隊形,猶如一條彩虹在空中蜿蜒。龍舞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流行最廣的民間舞蹈,世界上華人聚居區(qū)也以龍舞來表現(xiàn)社區(qū)傳統(tǒng)文化。
根據(jù)龍形道具的扎制材料的不同,分為布龍、紗龍、紙龍、草龍、錢龍、竹龍、棕龍、板凳龍、百葉龍、荷花龍、火龍、雞毛龍、肉龍等。北方龍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風格古樸剛勁;南方龍舞則精巧細致、活潑敏捷。龍舞從色彩上可分為黃、白、青、紅、黑等,以黃龍最為尊貴。龍舞的構圖和動作一般具有“圓曲”“翻滾”“絞纏”“穿插”“竄躍”等特征。
典型龍舞流派
1.遼寧金州龍舞
金州龍舞起源于大連金州古城西門外村(西門時稱寧海門,現(xiàn)為友誼街道園藝村),至今已有130 余年的歷史。早在清光緒七年(1881 年),清朝毅軍提督劉盛林率馬步十二營駐防金州,在每年的元宵節(jié),都會在軍營處表演輪舞,那震耳欲聾的鑼鼓聲與悠長的嗩吶聲,不僅鼓舞士氣,而且?guī)砹藰O大的視聽感受,吸引了不少西門外村人。但在當時龍舞只限于在軍中舞蹈,并不外傳,村民只能偶爾偷偷看一下軍營內的舞龍表演。到了光緒十一年至光緒十三年(1885—1887 年)銘字軍接防進駐金州,每年的燈節(jié)依然耍龍,此時百姓可以進入軍營與官兵一起觀龍,同歡同慶。這期間,扎棚匠陳德員和紙匠李田英根據(jù)軍營內龍的樣子偷藝仿制了一條龍,金州龍舞由此誕生,成為金州民間一種經久不衰的舞蹈形式。
2008 年,龍舞(金州龍舞)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金州龍舞包括舞龍和耍龍兩種。舞龍,按照已規(guī)定的套路形式進行表演,多指在正式場合下;耍龍,由藝人臨場發(fā)揮即興而為,多是在非正式場合下,并用于民間的一種表演方式。一般一支金州龍舞隊由兩條龍和一個龍珠組成,需19 個人合力舞動。其中,每條龍由1 人舞龍頭,7 人舞龍身,1 人舞龍尾,另由1人舞龍珠。每條龍身全長23 ~ 28 米,由9 個硬節(jié)和8 個軟節(jié)組成。硬節(jié)既是龍的支撐部位,又是龍的動力部分,在硬節(jié)的兩端要扎成“梢子”狀,可避免龍塌腰,增加龍的牢固度。軟節(jié)是龍的活動節(jié),為確保舞龍做蹦、跳、高、低、曲、鉆等動作時靈活自如,每個軟節(jié)用線繩加以連接。
金州龍舞的舞姿變化多端,舞龍的花樣有盤龍、行龍、臥龍、龍出海、龍擺尾、二龍旋風轉、蛟龍出海、金龍戲珠、金龍盤玉柱、地滾浪等近40 種。表演時的伴奏音樂主要選用東北秧歌的曲牌,對樂器、演奏的曲牌沒有很嚴格的要求。樂隊的人數(shù)可多可少。樂器主要有大鼓、堂鼓、鑼、镲、鐃鈸、嗩吶、笙、竹笛等。曲目多是一些比較歡快的秧歌曲牌,如《備馬令》《八條龍》《鸞鳳和鳴》《百鳥朝鳳》等,其中演奏《備馬令》的時間最長。
金州龍舞作為流傳于民間的藝術形式,已不再是農民農閑時的消遣,也不單是節(jié)日里的助興節(jié)目,而是具有遼南地區(qū)特色的民間舞種,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金州龍舞獨有的藝術風格從側面為人們展示了大連人民的文化生活,以及大連的建設與發(fā)展,借助“龍”文化,也向后人展示了大連人民樂觀昂揚、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同時,通過研究龍舞,還可以了解大連本土文化的構成與走向,進而發(fā)現(xiàn)一條向全中國、全世界推廣大連文化的道路。
2.重慶銅梁龍舞
1976 年,銅梁境內發(fā)現(xiàn)了舊石器時期的考古遺址,被中國科學院命名為“銅梁文化”,證明2 萬年前的銅梁地區(qū)就有人類活動和居住。現(xiàn)場發(fā)掘出舊石器,以及東方劍齒象、亞洲象、中國犀牛等哺乳動物骨骼、牙齒化石,同時還發(fā)現(xiàn)多種植物化石?!般~梁文化”的發(fā)現(xiàn)證明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而銅梁地區(qū)自漢至宋的大部分時期,經濟發(fā)展都居于全國的前列。農業(yè)生產得到了快速發(fā)展,雖有不少水利工程的興建,但是絕大多數(shù)農民還處于看天吃飯的境地,銅梁人民也身處在水旱交替的惡劣生產環(huán)境當中,同時龍與雨似乎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銅梁龍舞也在祈求風調雨順的農耕祭祀活動需求中逐漸的誕生。
2006 年5 月20 日,重慶市申報的龍舞(銅梁龍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銅梁龍舞的舞蹈內容十分多樣,包括龍燈舞和彩燈舞兩大系列。龍燈舞主要包括大蠕龍、火龍、稻草龍、筍殼龍、黃荊龍、板凳龍、正龍、小彩龍、竹梆龍、荷花龍十個品種,其中以大蠕龍最有特色。彩燈舞主要包括魚躍龍門、泥鰍吃湯圓、三條、十八學士、亮獅、開山虎、蚌殼精、犀牛望月、豬啃南瓜、高臺龍獅舞、雁塔題名、南瓜棚十二個品種。
而在這之中,火龍又被冠為“龍舞”之首,這種舞以鐵水打金花,輔以不同材質的導引火、口中火、脊上火、腹中火、場中火、升天火等,組成一片狂熱的立體火陣,極為熱烈多彩。每到元宵節(jié),人們便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購買火藥,制造火龍,配以煙架、禹門等多種火焰表演。最長的火龍長達40 多米,表演時場面壯觀、驚險奇特,受到群眾的格外青睞。首先,它風味獨特、套路多變。交織的火花、炸鳴的鞭炮、激烈的打擊樂、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充分調動著人們的觀賞熱情。其次,貼近民間生活情趣。舞龍手赤膊上陣,拼搏向前,陽剛氣十足,反映了人們對火熱生活的熱愛。最后,民間傳說認為,火燒龍火花襲人,可以除去身上晦氣,可為來年祛病免災,事事稱心如意?;鸹ㄔ酱?、鞭炮越響,舞龍人和觀龍人就越有興致。
銅梁龍舞自產生以來,一直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因為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厚的東方色彩。它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息息相關,是中華人民的一種精神寄托和表現(xiàn)方式。銅梁龍舞這項運動,不僅能夠鍛煉身體素質、運動技能、意志力等方面,而且能增強團隊凝聚力,促進團隊協(xié)作能力,還能加強人們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激發(fā)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在舞動的過程中舞出中華民族開拓創(chuàng)新、奮發(fā)向上的精神。
3.浙江長興百葉龍
“百葉龍”所在地——浙江省長興縣林城鎮(zhèn)天平橋村,位于長興縣西南部,是長興與安吉交界的龍山余脈部分。顧名思義,其由“百葉”構成,而此葉卻非一般的樹葉、茶葉,乃是由一瓣瓣荷花的粉紅花瓣組成?!鞍偃~龍”的前身是“化龍燈”,作為民間廟會活動中的一項重要節(jié)目,其歷史可追溯到清代道光年間,距今已有200 多年的歷史。百葉龍在表演中,由一朵朵荷花瞬間串成一條沖天而起的巨龍,時而奮勇沖霄,時而婀娜纏綿,給人以美不勝收的藝術享受。2006 年5 月,“長興百葉龍”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百葉龍是一種浙江長興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
傳統(tǒng)百葉龍多在廟會及節(jié)慶時表演,先從“游四門”“圓場”等隊形開始,當荷花燈聚成圓圈、相互連接以構成“龍”形時,外圈舞隊熱烈舞蹈,以遮引觀眾視線;“龍”一成形,即騰空躍起,眾舞隊立時散開,突出百葉龍,形成高潮。
百葉龍的表演方式也劃分為舞臺舞、行街舞、廣場舞等不同形式,且日趨復雜,以適應不同的表演場合。其主要隊形有長蛇陣、接龍、踩四門、剪刀陣、走四角等,主要動作有游龍、滾龍、龍盤柱、騰龍、臥龍、睡龍、龍出水、龍吐須等。
百葉龍舞蹈表演時,荷花在瞬間突變成龍是其最顯著的特點,由此將中國傳統(tǒng)的舞龍轉化成龍舞,通過湖水蕩漾、荷葉擺動、荷花盛開、彩蝶撲飛、荷花變龍、蛟龍嬉戲、龍變荷花等動作和情節(jié),完成一個完美的舞蹈過程,展出江南水鄉(xiāng)的絕美意境。
百葉龍一共有130 多道工序,80 多種材料。其中龍尾制作的巧妙在于要做出可以張合的蝴蝶狀骨架,紙糊彩繪后固定在木桿的一端,雙翅張開時為蝴蝶,合攏時即為龍尾。整條龍各個部位都具雙重性質,既是龍軀、龍頭,又是荷花,且每一節(jié)都可拆分,別具一格、設計巧妙,堪稱“江南一絕”。
與古樸剛勁、粗獷豪放、大氣磅礴的中國北方龍舞相比,在江南水鄉(xiāng)里誕生的“百葉龍”以造型輕巧精致、外形秀麗見長。它在表演風格上講究構圖唯美,動作輕靈典雅,氣氛活潑靈巧。
4.湖南汝城香火龍
汝城縣地處湖南省東南部,湘粵贛三省交界之處。據(jù)傳,汝城香火龍最早起源于歷史上祀龍止雨和祀龍止水的民俗活動,其形象則主要來自當?shù)厮聫R中有關龍的壁畫和雕塑。香火龍以汝城所產稻草、棕葉、竹片、竹竿及特制龍香為主要制作材料,用當?shù)貍鹘y(tǒng)的扎制工藝制成。
汝城香火龍的制作極其講究,先用稻草扎成長數(shù)百米、直徑4 厘米粗細的“趙公鞭”待用,然后按照設計圖依次將“趙公鞭”分節(jié)扎成龍頭、龍頸、龍身、龍尾,再在規(guī)定位置扎上龍足、龍爪和龍脊。
其龍頭結構復雜精美,先生角,次生嘴,再依次是龍須、龍眼、龍耳、龍牙、龍鼻、鼻須、龍額、龍珠,環(huán)環(huán)緊扣,形成整體。
待各部分扎成后,沿水平方向在龍身兩側每隔2 厘米插一支龍香,用細篾片將龍身連成線,密密匝匝,十分壯美。插好龍香后,在祖祠前將每一節(jié)構件用竹竿繩索連接好,裝上抬桿,一條汝城香火龍便制作完成。
舞香火龍的招龍儀式多在每年的元宵節(jié)期間舉行,屆時人們齊聚空場,在夜色中舞起龍燈,以祈新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儀式中,有翻滾、噴水、沉海底、跳躍、吞食、睡眠等動作,其中“沉海底”和“吞食”表演技巧上難度較高。引路和尾隨的兩頭獅子,除各自翻滾跳躍的動作外,還做些引龍和隨龍“護駕”的動作。
到了接龍環(huán)節(jié),汝城香火龍依次向整個村道及村周圍主要道路和有關店家門口游去,每到一戶人家,都有人以插香、點火、放鞭炮的方式迎接,這一行為稱為“接龍”“接?!薄敖悠桨病?。
龍香快要燃盡時,舞龍者將汝城香火龍盤攏三圈放在地上,龍頭居中朝向宗祠方向,之后觀龍人便去扯龍香,人們把扯來的龍香插在自家神案上或畜欄門邊,以祈求家庭平安、六畜興旺。
龍舞運動作為一項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從其產生之時便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它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始終不變的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精神文化?!褒埼琛弊鳛椤褒埼幕彼囆g的代表,是在幾千年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人們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代表中華民族、中國文化、華夏精神的象征。“龍舞”是以一種崇高的美和神奇的美傳達人們內心的愿望,表現(xiàn)著人們對龍圖騰、對生命、對宇宙的崇拜。龍文化既體現(xiàn)了“天人和諧”的文化內涵,也體現(xiàn)了華夏人民繼承與發(fā)揚的民族精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