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漢初淮陰人韓信一個人創(chuàng)造出了幾十個成語,每一個成語全都是經(jīng)典,每一個成語全都流傳千古,每一個成語又全都家喻戶曉,這確是中華文化史上的一個傳奇。
在蘇北淮陰的韓信故里,“信釣于城下”之處的古淮水邊,聳立著一座“韓信釣魚臺”的石碑,那石碑的后面便是那片清澈見底的韓信湖,湖的南岸有一個涼亭,淮水便是從西蜿蜒而來,又從這里蜿蜒向東而去。
在這韓信湖的岸邊,少年韓信正在耐著性子釣魚。
只見他年齡在二十上下,滿臉的油污,一身的灰垢,穿著乞丐似的衣服,破破爛爛,臭氣熏天,腰間還掛著一柄長劍。這時,他用兩只小眼睛緊盯著魚餌,生怕魚兒不肯上鉤。他的肚子卻餓得呱呱直叫起來了,臉上也滲出了一層冷汗。
韓信自小喪父,家境十分貧寒,后來他的母親也去世了,連葬母的錢都沒有。他每天除了釣魚練劍之外,就是到亭長家里蹭吃蹭喝。對此,《史記·淮陰侯列傳》這樣寫道:“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shù)從其下鄉(xiāng)南昌亭長寄食,數(shù)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睍r間一長,亭長妻子對韓信也就不耐煩了,就采取提前起床燒火做飯,提前吃了早飯的方法,讓韓信來了什么也沒吃到。
就這樣,韓信心里十分惱火,餓著肚皮,提著他的釣魚竿,離開了亭長家,到這里釣起魚來了。
關(guān)于韓信釣魚臺的地理位置,《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曰:“信釣于淮陰城下?!薄端?jīng)注》亦云:“淮水又東,經(jīng)淮陰故城下,韓信釣此?!睋?jù)專家考證,韓信當(dāng)年的釣魚臺就在今天的韓信湖南岸。韓信少時曾垂釣于此,后人為了紀(jì)念他,便在此建立了釣魚臺,還立了一塊釣魚臺的石碑。
關(guān)于貧困戶韓信少年在淮水邊的垂釣故事,后來被江淮百姓口口相傳為“一桿之微”,清代詩人沈菊莊還為他專門寫過一首《韓淮陰釣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還憶否?”詩里說的“一竿之微”便是流傳了兩千年的一個成語。
也就是在這個韓信湖的南岸,韓信在餓昏之際遇到了漂母,也就引出了另一個成語“一飯千金”來。
當(dāng)然,在淮陰故里,韓信最出名的成語則是“胯下之辱”。
那一天,有一個屠夫看到韓信便故意羞辱韓信說:“你看上去身高馬大的,又喜歡帶著一柄寶劍,在我眼里你不過就是一個膽小鬼!”街上已經(jīng)圍滿了人,大家聽了屠夫的話之后全都哈哈大笑起來。那個屠夫也就更加得意了,當(dāng)眾指著韓信說:“你要是有種,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你認(rèn)■,就從我的褲襠里鉆過去!”說著,他就張開了兩條腿。
韓信看著這群無賴,想了好一陣,什么話也沒說,真的俯身趴在了地上,跪著用膝蓋一點一點地向前爬去,從那個屠夫的褲襠里一步一步地鉆了過去,臉上居然表現(xiàn)得十分平靜。
韓信的這一舉動使在場的所有人再次哄堂大笑起來了。
從此,韓信受胯下受辱之事,也就在淮陰城的里里外外傳開了。
關(guān)于韓信受胯下之辱的具體地點,《宋本方輿勝覽》這樣記載:“胯下橋在淮陰縣,即韓信少年受辱之處?!笨柘聵蜻z址位于韓信釣魚臺東側(cè)不遠(yuǎn)處,原有小橋墩,筑有券門,門前有碑,上刻“韓信胯下受辱處”?!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穼Υ耸乱嘤杏涊d:“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當(dāng)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p>
在這個時候,在場的所有人誰也沒有想到,眼前這個一竿之微、經(jīng)受胯下之辱的韓信,后來居然會變成叱咤風(fēng)云的王侯將相。
韓信(約公元前231—公元前196),淮陰(今屬江蘇省淮安市)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漢初三杰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quán)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奉為“兵仙神帥”。
似乎一竿之微、一飯千金,全都是為了來到淮陰街頭的小橋邊,接受這個流傳千古的胯下之辱。
二
我覺得那座古樸蒼涼的拜將壇,肯定就是為佐證一個成語而存在至今。
那拜將臺朱柱青瓦,線條直硬,石臺高聳,規(guī)模宏大,是一處秦漢式建筑,位于陜西省漢中市南門之外。臺前豎著一塊“韓信拜將壇”的石碑,后面建有一座亭閣,門楣上高懸著“拜將壇”的匾額,亭頂為斜山樣式,斗拱飛檐翹角,檐下為玄紫彩色畫,遠(yuǎn)遠(yuǎn)地望去顯得氣勢雄渾,十分壯觀。
這座拜將壇始建于漢朝元年(公元前206年),是漢高祖劉邦設(shè)壇敬祭天地、拜韓信為大將的地方。
那天清晨,漢軍將士全都被集中在這個壇下,所有人全都知道劉邦將要拜將授符。劉邦早在七天前就已開始恭恭敬敬地齋戒了,吃素戒酒,沐浴更衣,終于在這個黃道吉日,率眾將士來到了這座拜將壇。
只見臺上供奉著劉邦的祖宗牌位,高壇的四處旌旗招展,后面高懸著一幅巨大的紅布,上面寫著一個大大的“將”字。
此刻,吉時已到,劉邦走上了高壇,站立于東,面朝著西。漢軍的一批將領(lǐng)全都在臺下立著,全都面向著北,面對著劉邦。韓信只是一個無名晚輩,站立在遠(yuǎn)處的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
首先是祭祖,獻(xiàn)上祭品,焚香叩拜,然后才開始拜將。接著,便是擂響了戰(zhàn)鼓,吹奏起號角。這時,蕭何恭請劉邦宣布大將軍人選。
只見劉邦身穿著一件玄色漢服,頭戴一只金制王冠,臉上十分的嚴(yán)肅,走到了拜將壇的前面,然后高聲說道:“自今日起,本王封韓信為大將軍,統(tǒng)率三軍!”
當(dāng)他宣布這一結(jié)果時,下面的全體將士全都猛吃了一驚,他們誰也沒有想到劉邦會將漢軍的指揮權(quán)交給韓信這個小混混。因此,那些跟隨劉邦南征北戰(zhàn)的將領(lǐng)們?nèi)疾环猓粋€個氣得嗷嗷直叫起來。
韓信出身確實寒微,幼失父母,曾在家鄉(xiāng)淮陰乞食漂母,受辱胯下。在秦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之后,投身到項梁義軍之后不被重用,多次給項羽出謀劃策均遭拒絕,后來又改投劉邦軍下,也是不得志。前幾天,在蕭何的極力舉薦之下,劉邦這才破格錄用,在此筑臺設(shè)壇祭祖拜將。
其實,劉邦的心里并沒有什么底,可他這時屢戰(zhàn)屢敗,必須起用新的人才,這才將象征將軍權(quán)力的斧鉞,遞交到了韓信的手中,并且說:“從此,上至天者,下至淵者,均由將軍制之。”
韓信立馬跪在地上,雙手接過了斧鉞說道:“大王既然將三軍統(tǒng)率大權(quán)交給我韓信,我就一定會以死報國!”
整個拜將儀式到這里,也算是基本完成了,只是眾將領(lǐng)全都不服,劉邦自己心里也沒有底,只有等以后的戰(zhàn)爭實踐來證明韓信究竟是怎樣的人了。
關(guān)于筑壇拜將之事,《漢書·高帝紀(jì)上》記載:“漢王齊戒設(shè)壇場,拜信為大將軍?!薄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芬灿涊d:“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shè)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p>
當(dāng)然,因為蕭何在對劉邦推薦韓信時,一連用了“國士無雙”“略不世出”,來評價韓信的指揮才能,認(rèn)為韓信的軍事才能在全國的軍士里絕無第二人,還說韓信具有戰(zhàn)略眼光,也是天下沒有的,這就給后世留下了“國士無雙”“略不世出”兩個成語。
自此,“筑壇拜將”這個成語也就順利誕生了。
韓信曲折傳奇的人生故事也就隨著這些成語向前延續(xù)著。
三
寒風(fēng)蕭蕭,冷雨凄凄。金戈鐵馬,刀光劍影。
逐鹿三千里中原,一路狂奔來到了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最終被一道十萬大軍組成的防線層層包圍起來,這便是項羽率領(lǐng)楚軍倉皇退到這片古戰(zhàn)場,西楚王國的最后時刻也就隨之到來了。
這天夜里,在電閃雷鳴之間,四處忽然傳來了一陣陣楚歌聲,如哭如泣,如針如錐。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項羽和楚軍的全體將士全都大驚起來:難道是漢軍已經(jīng)占領(lǐng)了整個楚國?為何會有這么多的楚人在唱歌?否則,四面八方傳來用楚國方言齊唱的楚歌,為何是這般的悲傷凄楚?
刀劍無情人命危,骨埋沙場有誰憐?
楚敗漢勝是天意,何必為人作嫁衣!
又聽到另一首更加讓人心傷的楚歌:
離家十年兮與母告別,
妻子無靠兮獨守空房,
白發(fā)倚門兮翹首盼望,
兒女想爹兮哭斷肝腸。
這楚歌就像凄風(fēng)苦雨從四處的黑暗中一陣又一陣飄來,給楚軍的殘兵敗將們唱起了挽歌,令楚軍所有的將士全都潸然淚下,看著自己被漢軍團(tuán)團(tuán)包圍,已經(jīng)是彈盡糧絕,想起家中父老妻兒,一個個全都悲痛欲絕,哪里還有心思繼續(xù)戰(zhàn)斗?
這便是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冬發(fā)生在垓下的悲情場景,也是韓信精心設(shè)下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之計想要的戰(zhàn)果。
自從四年前在拜將壇接過劉邦授予的斧鉞之后,韓信便率領(lǐng)漢軍一路遠(yuǎn)征,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出漢中,定三秦,連續(xù)擊敗了魏、代、燕、趙、齊五國,百戰(zhàn)百勝,從而形成了對楚軍的戰(zhàn)略包圍,接著便一直將項羽追到了垓下。
此前,用兵如神的韓信精心挑選了十位漢軍將領(lǐng),包括樊噲、英布、彭越、周勃、曹參、灌嬰等人,把漢軍的主力部隊也分成了十隊,命每個將領(lǐng)各率一隊,然后以十面埋伏布陣,陣與陣之間層層相圍,層層接應(yīng),從而形成密不透風(fēng)之勢。這就是著名的“十面埋伏”之計。
漢軍布陣完畢之后,韓信親率三萬精兵前去挑戰(zhàn)項羽,楚漢大決戰(zhàn)的序幕也就由此拉開了,主動出擊的韓信使出誘敵深入之計,將項羽的三萬殘軍誘入漢軍在垓下設(shè)下的十面埋伏之中。
就這樣,垓下古戰(zhàn)場,殺聲震天響,垓下之戰(zhàn)由此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當(dāng)天夜里,風(fēng)雨大作,為了進(jìn)一步動搖瓦解楚軍,韓信又組織一批士兵進(jìn)行大合唱,演唱時一律使用楚國的方言,目的就是用厭戰(zhàn)、思親、思鄉(xiāng)之情來瓦解楚軍的戰(zhàn)斗力。
垓下之戰(zhàn)的結(jié)果是,項羽霸王別姬,自刎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浦),也成就了韓信創(chuàng)造的成語“四面楚歌”和“十面埋伏”。
在這五年里,韓信率領(lǐng)漢軍,度陳倉,出函谷,泅黃河,越井陘,決濰水,戰(zhàn)垓下,滅西楚,完成了大漢一統(tǒng)的大業(yè)。在征戰(zhàn)過程中,他施展胸中韜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qiáng),所向無敵,勢不可當(dāng),其中暗度陳倉,木罌渡河,背水一戰(zhàn),半渡而擊,垓下之戰(zhàn),更是出神入化,直至今天仍在被人們津津樂道。韓信這位軍事天才,創(chuàng)造一系列軍事傳奇,開創(chuàng)大漢帝國四百年的基業(yè),也創(chuàng)造出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zhàn)”“置之死地而后生”“多多益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軍事成語。
其實,韓信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造出幾十個成語,完全是因為整個民族幾千年一以貫之地對英雄的共情、膜拜和贊美。
一個韓信將人生創(chuàng)造成了典故,是因為由整個民族將他的典故流傳成了成語。
四
冬天的長安城到處彌漫著肅殺之氣,長樂宮的天上翻滾著烏云,鐘室里刮起了一陣陣刺骨的寒風(fēng)。
長安城長樂宮里的這座鐘室便是韓信人生的終點。
這座鐘室的四周沒有墻壁,四根柱頂住上面的屋檐高高地聳起,屋頂?shù)拇罅荷细邞抑豢谌Ы镏氐木薮筱~鐘,弧形的鐘面上用陽文鐫刻著“漢道昌隆”“長樂未央”“千秋萬歲”“四夷賓服”,每次朝會鐘聲就從這里傳播出去,越過長樂宮高大厚實的宮墻,在長安城的四面八方回響飄蕩,似乎這鐘聲早就為韓信敲響了喪鐘。
這時,韓信已經(jīng)被押解到了鐘室,他的頭被這只大鐘罩著,讓他感到眼前的一切全都是陰森森的一片,看不到一絲陽光。他的雙腳高懸于地面,全身被捆綁了無數(shù)道繩索,他的四肢已經(jīng)動彈不得了,目光只能落在腳下的鋪著地毯的地面。猛然之間,他看到了呂后正兇神惡煞地盯著自己,她的腳下有一條長長的陰影,外面的光線完全被她的身體給遮擋住了。
一陣寒風(fēng)從巨鐘的底下吹了過來,韓信凌亂的頭發(fā)隨之飄動起來了。他的嘴里一直發(fā)出微弱的呻吟,他身體上的血液仍然在不停地流淌著,一點一滴的鮮血已經(jīng)灑滿了鐘室的地面。
這便是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正月,韓信被呂后和蕭何聯(lián)手騙進(jìn)長樂宮,在鐘室被殺的情景再現(xiàn)。
關(guān)于韓信被殺的原因眾說紛紜,焦點是韓信是否謀反,筆者在此姑且不論,只是韓信被殺的地點倒是覺得很值得一提。《史記·淮陰侯列傳》言:“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标P(guān)于長樂宮里的這座鐘室,唐人張守節(jié)在《史記正義》中言:“長樂鐘室乃長樂宮懸鐘之室也。”那么,能夠殺人的地方很多,呂后為何要在鐘室里殺害韓信?其原因自然是由于韓信滅楚興漢統(tǒng)一中國的功勞極大,劉邦曾對韓信有過許諾,對韓信“三不殺”,即見天不殺,看法不殺,見鐵器不殺。所以,呂后抓獲韓信之后,就將韓信捆綁起來,懸掛在長樂宮鐘室的大鐘里面,讓韓信上看不見天,下看不到地,然后不是用鐵器,而是用竹槍將韓信活活刺死。
此前幾個月,劉邦就離開長安親征陳豨去了?;屎髤物糁绖钜恢奔蓱勌岱乐n信,就是因為韓信的功勞太大,但又不忍心在沒有證據(jù)的情況下把他除掉。因此,她決定趁著劉邦不在長安,便和丞相蕭何密謀殺掉韓信。
關(guān)于韓信之死,班固在《漢書》中進(jìn)行了這樣的記載:“漢興之初,雖有約法三章,網(wǎng)漏吞舟之魚,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當(dāng)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手^之具五刑。彭越、韓信之屬皆受此誅?!边@里說的“具五刑”,就是先黥面、割鼻,再砍掉雙腳,用竹條抽死,最后將腦袋懸掛示眾,把尸身剁成肉醬。因此,韓信的下場確實慘不忍睹。
就這樣,呂后一聲令下之后,所有人使用竹尖向韓信的身上狠狠地刺去,一代軍事奇才,一位開國功臣,就這樣在一聲接一聲的慘叫聲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對此,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一文的末尾處這樣寫道:“漢十年,陳豨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于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強(qiáng)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意哉!遂夷信三族?!弊詈螅n信的父族、母族、子族也被呂后派人全都?xì)⒐猓瓦B幾個月大的嬰兒也沒能留下。
至此,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成語“鐘室之禍”也就隨之誕生了。當(dāng)然,在韓信被殺的主要原因上面,又留下了“戰(zhàn)無不勝”“功高震主”“偽夢云夢”“鳥盡弓藏”“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等成語。
韓信只活了35歲,從一竿之微的乞丐,變成了叱咤風(fēng)云的統(tǒng)帥,最后變成慘死鐘室的肉醬,他這短暫的一生就是傳奇性、英雄性、悲劇性相結(jié)合的一生。因此,后人對他為大漢一統(tǒng)所做出的卓越貢獻(xiàn)深深地崇拜,也是對他人生的悲劇結(jié)局產(chǎn)生無限的同情,特別是在殺害韓信的主謀呂后篡奪了大漢皇權(quán)之后,整個民族對他所產(chǎn)生的獵奇、贊美和同情也就推向了極致。也正因為此,關(guān)于他的成語才高達(dá)34個之多。
呂后不僅殺害了韓信的性命,同時又使韓信在成語的世界里得以永恒。
(選自2023年第5期《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