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明
摘要:讀思達教學法基于閱讀,創(chuàng)新在思考,收束在表達,能夠使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獲得極大的發(fā)展。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語文學科素養(yǎng)備受關注,讀思達教學法切實關注學科素養(yǎng)中的語言、思維、審美、鑒賞等內容,二者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教師要積極踐行讀思達教學法,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拓展閱讀、問題設計、情境創(chuàng)設、表達交流等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讀思達教學法優(yōu)勢,助力語文教學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思達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學科素養(yǎng);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9-0093-04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福清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課題“‘讀思達理念下培養(yǎng)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探究”(立項編號:FQ2021GH033)研究成果之一
讀思達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能夠基于學生的閱讀實際,幫助學生在閱讀中進行自主思考,且在思考的過程中進行口語化表達。在這樣的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融合的過程中,學生綜合能力自然會獲得更大的提升。讀思達教學法特別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特別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1.與新時代課改接軌
新課程改革中,教與學的關系一直備受關注。新課標提出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要求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充分發(fā)揮學生潛能。讀思達教學法能夠支撐這樣的教學理念,其關注教與學二者的地位,能為課堂教學注入活力,既是對新課程標準的踐行,也是提升學生認知的法寶[1]。
2.踐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新課程標準提出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內容。讀思達教學法使閱讀、思考、表達自然銜接,能夠內化知識體系,在情境中不斷突破思維界限,使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可以獲得極大的發(fā)展。故而,它不失為一種踐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策略。
3.符合語文學科本質屬性
語文學科教學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培養(yǎng),這也是語文學科教學的基本目標。語文學科具有人文屬性,需要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質,能夠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對先進文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知更加清晰。在關注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同時,也要關注其工具性,二者應該緊密融合。讀思達教學法的運用,能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互通互融,符合語文學科本質屬性。
1.理論意義
讀思達教學法是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余文森教授提出的,它適用于任何學科。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讀思達是一種以閱讀為目的的教育方式,它體現(xiàn)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無論是以“學”為核心,還是以“能”為核心,都是以“人”為中心,致力于人的發(fā)展[2]。閱讀伴隨著思考,思考伴隨著表達,這種實踐性的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難點,是教育目標的終極導向。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在閱讀、思考、表達時,需要素養(yǎng)的支撐,這樣的支撐包括語言、思維和交流。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是普遍性和通識性能力,它是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用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讀思達三項技能,且實現(xiàn)三者之間的轉換和回歸,可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2.實踐意義
隨著核心素養(yǎng)概念的出現(xiàn),教育理念也在不斷地變化。怎樣更好地貫徹“師讓生,教讓學”,部分教師比較茫然。讀思達教學法運用在語文教學中取得顯著成效,成為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3]。教師在教學中所起的就是引導作用,將讀思達教學法靈活運用到教學過程中。這對教師的要求特別高,其不僅要了解這種教學法的本質,還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深入研讀文本內容,使讀思達教學法真正落實到課程教學中,賦予其實踐性使命。
1.學生閱讀能力欠缺
(1)缺乏閱讀習慣。部分學生對閱讀具有一種畏難情緒,不能經常性閱讀。部分學生平時的學習壓力很大,沒有時間進行閱讀。調查結果表明,能夠自主閱讀的學生只有8.5%。由此看來,學生缺乏閱讀習慣。
(2)缺乏閱讀策略。在問卷調查中,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會在閱讀的過程中采取一定的閱讀策略嗎?比如批注閱讀,精讀、粗讀結合等,其中有13%的學生能夠對閱讀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如寫一些閱讀感受,勾畫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詞語等。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茫然地進行閱讀,沒有任何目標,缺乏閱讀策略。
(3)缺乏理解能力。調查結果顯示,完全能夠理解閱讀內容的學生只占總數(shù)的4%,對文本內容有一定理解的學生占總數(shù)的39%,這表明大多數(shù)學生缺乏理解能力。學生缺乏理解能力,會影響閱讀效率和閱讀效果。
2.學生思考能力不足
(1)缺乏主體意識。調查結果顯示,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只占10%,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隨波逐流,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沒能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學生主體意識缺乏,使得自身的發(fā)展受到影響,也使得讀思達教學法得不到有效踐行。
(2)缺乏問題導向。這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的問題設計不夠深入,很多問題非常淺顯,學生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夠得到答案。這種淺層次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導向表面化的知識架構,而沒有涉及更深層次的思維拓展內容,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3)缺乏思考時間。部分教師為了能夠更快地完成教學任務,不僅將一些問題的設計停留在淺層次,而且給予學生的思考時間也非常有限,往往在學生還沒有給出答案時,就公布了正確答案。
3.學生表達能力不強
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是思維的一種外現(xiàn)形式,學生的語言邏輯思維能力就是在這樣的表達中建立起來的。部分學生語言表達存在很多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文不對題,書面表達和口語表達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
部分學生思維懶惰,在回答問題時缺乏深層次思考,沒有拓展問題的深度。調查發(fā)現(xiàn),有46%的學生在平時的語言表達中經常出現(xiàn)錯誤,在做閱讀題和寫作文的時候不知道如何下手。例如,在一節(jié)語文課結束后,很少有學生能夠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完完全全地表述出來,課堂中經常會出現(xiàn)語言表述反復、停頓、拉長音等現(xiàn)象。
部分學生在表達時,往往會出現(xiàn)詞不達意的問題,不知道用什么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與他們平時的詞語積累有很大關系。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他們往往只關注課本中的詞語,沒有進行大量的拓展性閱讀,沒有注重詞語的積累。
讀思達背景下,怎樣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呢?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地關注讀思達教學法背景下課堂教學的相關策略,找出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認真分析,從而將讀思達教學法更好地運用到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1.拓展優(yōu)質閱讀資源,提升學生語言理解能力
注重認知和積累,才能逐漸實現(xiàn)學生自主閱讀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閱讀量,并注重學生的積累。以往的閱讀只是局限在文本內容之中,學生很難接觸到更多的閱讀內容,這使學生的閱讀視野不夠開闊,語文知識積累不夠豐厚。在新時代,語文學習不能只滿足于課本內容,應進行適當?shù)耐卣购脱由?。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閱讀量有明確規(guī)定,對閱讀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勢在必行。在讀思達教學法運用過程中,教師可為學生拓展一些優(yōu)質的閱讀資源,借助海量閱讀,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力,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生只有讀懂了,讀透了,知識豐富了,才能更好地進行表達和交流。以課本內容為依托,以優(yōu)質閱讀資源為輔助,成就學生的自主閱讀,這是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4]。
例如,在《普羅米修斯》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讀思達教學法。在學生自主閱讀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挖掘人物的思想品質,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同學們,在閱讀這篇神話故事之后,你有怎樣的感悟?是不是被普羅米修斯的人物性格所吸引?”問題的提出,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體會人物的性格,感受人物的品質。神話故事是一種獨特的文化遺產,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富有啟示意義。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多神話故事,故事中有許多讓人敬佩的人物,如開天辟地的盤古,填海的精衛(wèi),補天的女媧等。這些人物具有可貴的品質,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和學習。教師可建議學生閱讀《中國神話故事》,在讀完之后,讓學生講述書中的故事。這不僅能拓展優(yōu)質的閱讀資源,還能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讓學生在興味盎然的氛圍中去閱讀、去表達。理解是為了更好地體會和分析,沒有基礎性的理解就無法談及更深層次的表達與交流。教師選擇適合本學段學生的閱讀文本,既能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又能挖掘學生的閱讀潛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設計啟發(fā)性問題,促進學生深度思考
“我思故我在。”沒有思考,就不能體現(xiàn)學習的價值。正所謂,“智者無惑,勇者無懼”,智慧的人才能沒有疑惑。要想沒有疑惑,就要不斷地思考,格物致知,如此才能獲得真知,感受學習之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作為重要教學目標,注重讀思達教學法的運用。在思考中,學生可以收獲更多有價值的信息,這些信息是通過對知識的內化而得到的,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和發(fā)散性,是學科素養(yǎng)中的重要內容。讀思達教學法中的思,應該是承前啟后的,在閱讀中思,在思后表達[5]。這樣,三者之間的銜接就會更加緊密。教師可設計一些啟發(fā)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合作探究,從而使思維進階,獲取更加高效的閱讀效果,得到更加深刻的閱讀感悟。
例如,在《牛和鵝》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設計相關問題,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比如,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道理?在故事中,“我”的態(tài)度發(fā)生怎樣的轉變?學習這篇文章的價值和意義在哪里?你能夠講述有關的生活故事嗎?在對問題思考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發(fā)散思維,積極整合信息,進行恰當?shù)谋磉_,使讀思達充分融合在一起,層層推進,語言邏輯更加清晰。用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這是踐行讀思達教學法的有效途徑,也是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梯度,符合學情,要從橫向到縱向,具有立體化特征。這樣,學生的思維面才會愈加寬廣。
3.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深化學生生活感悟
情境創(chuàng)設,能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輔助學生獲取知識。在踐行讀思達教學法的過程中,為了能夠使學生有效地表達,使他們能夠在思維引導下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教師可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的表達更加真實,更加有內驅力。什么樣的情境適合學生呢?教師不妨將視野投向生活。在生活中有著語文的實踐場地,能夠讓學生在靈活多變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不同的語言進行恰當?shù)谋磉_,從而提高表達能力。同時,這樣的表達更加真實,更加富有情感,更加打動人。只有高效的表達,才能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更好的發(fā)展。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必須以學生的語言能力發(fā)展為前提,使學生對生活和所學的內容產生一致性的情感期待。
例如,在《紀昌學射》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對這個故事深信不疑。很多學生覺得故事就是故事,并不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之中。為使學生相信故事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存在,教師可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比如,可為學生講述賣油翁的故事,為學生播放籃球運動員背后投籃的視頻等。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能夠增強故事的真實感,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這樣不僅能讓學生認識到《紀昌學射》的真實性,還能讓學生感悟其中所蘊含的可貴品質,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加深學生的體驗,教師可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對于籃球運動,我們并不陌生,但是能夠背后投籃,你相信能做到嗎?”學生通過深入思考,能夠悟出“只有勤學苦練,才能創(chuàng)造奇跡”的道理。引導加思考,能讓學生深入感悟,使學生形成發(fā)散性思維,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教師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不僅能夠使學生的閱讀更富有真情實感,而且能夠使學生的思考和表達更富有創(chuàng)意,更有自主性、獨立性[6]。
4.重視語言表達,提升學生寫作品質
審美鑒賞能力的提升是文學素養(yǎng)中的又一重要要求。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地喚醒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都應該有所依據(jù)。因此,教師要特別重視學生的語言表達,要將學生的語言表達引向正確方向,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邏輯性、嚴密性。在閱讀過程中,隨著學生的自主思考,教師要同時喚醒和提升學生的閱讀情感和閱讀感悟。怎樣才能使學生的閱讀感悟品質更高?這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引導,如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具體的事件,讓學生分析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這不僅能讓學生的思想呈現(xiàn)出積極健康的色彩,還能幫助學生形成是非觀[7]。
例如,在《梅蘭芳蓄須》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為學生搭建交流表達的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交流表達,不斷提升交流表達能力。教師可設計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梅蘭芳為何蓄須?體現(xiàn)出他什么品質?請你談一談。如果是你,你會這樣做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明白什么是侵略,什么是戰(zhàn)爭,什么是民族氣節(jié)。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會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只要價值取向沒有問題,教師都可以進行積極評價,以呈現(xiàn)語言的隨意性和開放性。讀思達背景下,教師應積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學生的表達通過文字呈現(xiàn)出來,提升學生的寫作品質[8]。
素養(yǎng)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有耐心,有恒心,有慧心。在讀思達背景下,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需要教師改變原有的教學策略,以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為目標。無論在語言理解、分析能力方面,還是在審美鑒賞和品質提升方面,都應該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從讀思達教學法入手,關注學生的自主閱讀、獨立思考、表達交流,為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設相關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
參考文獻:
[1]梁耀輝.“讀思達”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八年級語文上冊《記承天寺夜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23(11):40-42.
[2]張明天.基于“讀思達”教學法的小學語文作業(yè)設計范式探析[J].遼寧教育,2023(11):47-49.
[3]廖小花.聚焦“讀思達”教學法,助推關鍵能力提升[J].新教師,2023(10):48-49.
[4]吳曉玲.“雙減”背景下學生“讀思達”能力培養(yǎng)策略[J].新教育, 2023(11):10-12.
[5]馬玉偉.小學數(shù)學“讀思達”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3(05): 3-5.
[6]廖丹云.閱讀豐蘊樂思善達喚醒潛能———淺談“讀思達”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教師,2022(11):73-74.
[7]連忠友.小學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的誤區(qū)及改進策略[J].課程教學研究,2022,(11):49-52.
[8]郭霞.基于讀思達視域下小學語文預習導讀單的優(yōu)化設計[J].基礎教育論壇,2022(26):41-43.
Discuss 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Language Litera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ading, Thinking and Expressing
Chen Haiming
(Ruiting Primary School, Fuq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Fuqing 350300, China)
Abstract: The reading, thinkingandexpressing teaching method is based on reading, innovation lies in thinking, and restraint lies in expression, which can greatly develop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literac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The reading, thinking and expressing teaching method effectively focuses on language, thinking, aesthetics, appreciation, and other contents in the literacy of the subject.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the two is consistent.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practice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aching method and enhance students core literacy in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specific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s can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by expanding reading, designing questions, creating situations, expressing and communicating, etc., fully leverag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reading and thinking teaching method, and help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reading, thinking and expressing teaching; scenario creation; discipline literacy; teaching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