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雪梅
摘要:為促進兒童發(fā)展最優(yōu)化,家長把“為你好”作為其行動的邏輯起點,這一滿含“善意”的說教在家庭生活中頻頻失效,正在于家長認為這是出于愛的教導,而子女卻將其理解為以愛之名的束縛,并不認可。采用半結構個案訪談法,通過一個多次與家長發(fā)生激烈沖突的個體的述說,將受訪者的碎片式?jīng)_突經(jīng)驗還原為“面對以愛之名的束縛—引發(fā)內心極度反感—最終掙脫束縛”的不滿與反抗的成長歷程,并揭示“為你好”式教育造成的個性單一、情感功利、選擇困難等負面影響。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應通過對話了解孩子真實的訴求,交流過程中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進而判斷是否達到“為你好”的預期理想效果。
關鍵詞:親子沖突;家庭教育;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0-0011-06
一、問題提出
在獨子化、少子化時代里,兒童的學習、生活、行為規(guī)范等成為全家人關注的焦點,家長認為子女教育沒有實驗期,“優(yōu)秀、優(yōu)越、出眾成了很多家庭的教育價值追求。在優(yōu)越的前提下,付出的代價可以接受,最不能接受的是子女‘淪為普通人[1]?!?/p>
為了促進兒童發(fā)展最優(yōu)化,很多家長把“為你好”作為其行動的邏輯起點,將子女帶入各種規(guī)訓機構。如此充滿善意的出發(fā)點無可厚非,但很多時候,“還不都是為你好”無形之中卻成了子女的精神枷鎖。如留美北大生因父母令人窒息的“愛”——從穿衣服到讀書留學,所有事都必須按照父母的意愿進行,最終選擇與父母決裂[2]。同時,最近幾年發(fā)生在戒網(wǎng)癮學校中的命案、暴力致殘事件屢見不鮮[3]。
此外,在一項關于“父母說為你好是一種枷鎖嗎”的投票調查中,選擇“是,他們雖是為我好但也是束縛”的人數(shù)為355人,占77.85%。家庭生活中“為你好”式規(guī)訓機制無所不在且迷惑性極強,家長不遺余力為子女打造完美童年,殊不知,正是父母的過度“為你好”,使孩子變成溫室里的花朵。
鑒于此,本文從個案角度深入探究源于“為你好”式束縛下真實親子沖突歷程及其引發(fā)的消極影響,提出化解策略,以期為有效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提供參考。
二、“為你好”式束縛的現(xiàn)實表征
家長常就諸多事情提前做出價值判斷:應不應該、好不好等,其所以在現(xiàn)實中仍然生效則有賴于“還不都是為你好”機制,“為你好”為家長所提的意見賦予無可置疑的道德合理性[4],促使子女在良心上難以拒絕。在對受訪者G進行訪談的過程中,G多次表示對“還不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的厭煩,尤其是聊到學習、專業(yè)選擇、就業(yè)這三方面時,情緒波動較大。
(一)“要你好好學習,還不都是為你好”
現(xiàn)代家長在學業(yè)指導方面仍有傳統(tǒng)家長制的嫌疑,社會上“虎媽”“狼爸”的稱謂形象地說明了問題[5]。
上學那么多年,我媽說得最多的就是“我跟你爸那么累還不都是為了你,你考上大學以后享福的是你自己,我跟你爸也只是有個名聲。你現(xiàn)在想著舒服,以后咋辦……我也不是啰嗦的人,只要你好好讀書,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管”,每次考試我都很擔心結果不好,我害怕看到他們失望的表情。聽到他們說這話,我覺得好累,但我不想多嘴,怕自討苦吃罷了。
可見,在家長看來控制G的學習及娛樂時間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一方面,家長盡最大努力對孩子的學業(yè)負責;另一方面,家長下意識地認為G學習自覺性低,必須時刻監(jiān)督和督促。一旦給子女自由時間,他們不會主動去學習的,反而趁機“放飛自我”,因此,在家長看來,孩子就應該“管得嚴”“盯得緊”,一切行為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無不代表其對子女的負責、關愛。當然,不乏以此提高子女學習成績的美好愿望。
然而,父母在明明可以與子女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時候,卻總是使出“殺手锏”——“那么辛苦還不都是為了你”。反觀這句話,其背后隱藏著“學習不好就對不起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含義。換言之,家長這種以道德壓制的言論在潛意識里已經(jīng)將“學習好”視為子女必須履行的道德義務,很多家長認為子女只有好好讀書,在考試中考取好成績才是“優(yōu)秀”的孩子,只有符合他們設定的“標準”才是對他們辛苦付出的回報。
家長自己全心全意付出但得不到回報時,便會陷入自我懷疑、焦慮不安的狀態(tài),進而用“道德善的名義”攻擊子女。這種做法相對來說是符合一定道德要求的,有些甚至可以說是道德的、向善的。所以實施者們大多不憚于公開自己的“綁架”行為,甚至捆綁得理直氣壯[6]。
(二)“選這個專業(yè),還不都是為你好”
在日常的家庭教育生活中,很多父母經(jīng)常以“我都是為了你好”的理由去干涉孩子的選擇,尤其涉及子女大學專業(yè)的選擇,往往忽略了孩子真實的興趣和想法,一味地把他們認為對的選擇強加在孩子身上。
我爸是一個很傳統(tǒng)的小學老師,不管我干什么都要管,小到朋友圈內容,大到高考填志愿,真的很崩潰!當初報考時,很多同學選金融專業(yè),我想跟別人一樣,但家里人就說:“女孩子找個安穩(wěn)的工作就好了,報考師范專業(yè)才是最好的,學什么金融,我們又不會害你?!庇袝r候我會被壓得喘不過來氣,一旦和他們說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我嘴硬,不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他們就知道教育我,顯示自己知道得多,有尊重過我的意見嗎?和他們真的說不通,太累了!想叛逆,但我又不知道何去何從,每天都在麻木地生活,我也不知道真的熱愛什么,反正只要是他們安排的,我下意識就很抗拒,厭惡……
像趕鴨子上架一樣,G的人生重要節(jié)點似乎早已被妥善安排好,留給她的通常只有兩個選擇:服從或者抗拒。一旦不服從父母的安排,就會被貼上“不聽話”,甚至是“不孝順”的標簽。
在部分家長看來,你是我的孩子,你就必須聽我的安排,況且我的安排都是為了你好。這種教育理念下形成的親子互動的道德情景實際上主要是依家長的預期和偏好生成,究其本質,這不過是家長的一種自我滿足而已。
一方面,這種行為具有“弱強制性”,看似符合良知的要求,卻有著極強烈的主觀色彩,家長憑借自身經(jīng)驗向子女傳遞自己的生存理念,忽略、批判與打擊子女的價值觀、擇業(yè)觀,產(chǎn)生一種具有一定強制力的道德要求和使其被動接受的行為。
另一方面,家長以一種關懷的方式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夢想背后的價值進行形塑、規(guī)范[7],家長試圖通過多次重復“都是為你好”,引發(fā)子女的內疚心理,進而用內疚來控制孩子,對個體而言,確實是一種束縛。
然而,社會沒有確定不變的“共同價值”[8],G表面象征性地接受父母的決定,象征遵從最大化恰是為了使實際遵從最小化[9],這里的遵從只是一種姿態(tài),一種暫時維持既定象征秩序的策略,并不代表真正的認同與妥協(xié)。同時,G的家人主張“女生就要學師范”,這代表著根深蒂固的性別觀念和文化,整個社會就業(yè)體系中仍存在“主流—邊緣”的性別分布差異[10]。
若父母長期忽略子女對于選擇權的訴求,將會給家庭生活帶來不同程度的“危險”——可能導致盲從的產(chǎn)生,可能讓孩子們無法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自由平等的親子關系理念。
(三)“要你考編,還不都是為你好”
個體不僅僅是制度環(huán)境或規(guī)則的順應者,更是能動的、自由的人[11],他們會根據(jù)生存環(huán)境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選擇。當G面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就業(yè)選擇時,羽翼日益豐滿的她則敢于公開背離家長規(guī)劃好的路線。換言之,G一改往日對家長規(guī)則的順從,選擇積極地建構自我的生活風格。
畢業(yè)之后,我慢慢理解他們的想法,可能因為他們經(jīng)歷得多。但是時代不同了,他們一直局限在以前傳統(tǒng)的思維中,他們覺得我學了師范,一定要去當老師,如果我不這樣做,就是不聽話,就是違背了他們“我對你好”的思想,于是用傳統(tǒng)思維束縛我,譴責我。我就是不想聽他們的,不管怎么施壓,我最終選擇進入外企工作。即使他們不看好我,但我覺得松了口氣!現(xiàn)在他們開始push我弟了,他才大二,我爸一直勸著讓他去當兵……
每一種矛盾都既是價值的沖突,也是利益的沖突;每一種“需求”在它成為“應然”的過程中,都含有情感和“要求”[9]。子女長期被置于一種“不做就是惡”的選擇困境中,面對說教的免疫力逐漸增強,直至充耳不聞。面對過度的愛,最佳選擇也會變得不適宜,G在長時間的隱忍后徹底爆發(fā),這是一種信號,表明家長設定的常規(guī)程序功能失效。
圍繞親子關系而形成的信條和實踐絕非固定不變的,如同任何形式的規(guī)范一樣,是持續(xù)不斷碰撞、交流與協(xié)商的產(chǎn)物。正如規(guī)范性情景僅是一個情景,而非確定無疑的定義[9]。對父母“考編”命令的公然違抗,意味著G在某種程度上掙脫了一直以來強加在她身上的束縛,同時這股抗拒的力量反作用于父母的已有認知,推動其教育理念的更新與發(fā)展。
親子關系中本身具有天然的相互依賴的共生性,彼此密不可分,然而,被父母掌控的孩子并非永遠處于從屬地位,它可經(jīng)由策略的使用,結合反抗的力量,并通過文化吸納改造而增強反抗力量,進而經(jīng)由意識形態(tài)的轉換,更新原有社會的生活方式、習俗、概念、文明和文化的形式和層次[12]。隨著子女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對父母的依賴性逐漸降低,加之高等教育的影響,個體對精神獨立、思想自由的追求愈發(fā)強烈,這也為其抵抗來自父母的高壓提供了動力。
三、“為你好”式說教的消極影響
反問句“還不是……?”傳達出說話人對所說內容的懷疑,“還”加深這種懷疑的程度。有時,“還不是”同時隱含著強調、辯解、反駁、抱怨等語氣[13]。當家長的“都是為你好”演變?yōu)閱蜗蚨鹊氖┯瑁@實際上是非愛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即家長借助身份權威、日常倫理秩序或輿論壓力等手段無形中給個體施壓,這種做法只強調了目的,過程中手段的適用性往往被忽略,最終對子女將產(chǎn)生一系列消極影響。因此,不能因為處于隱蔽狀態(tài)而被忽視[14]。
(一)“權威”入侵,家庭成員情緒化
在秉持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愛缺乏理智和分寸,教育子女不是出于對社會負責,而是把子女當成私有財產(chǎn)[15]。這一類型的家長視自己的觀點為正確答案,在教育子女時更關注的是如何維護自身權威,“權威,一旦沒有自由的合理平衡,就會變成專制[16]”。若不服從,“你就是不聽話的孩子”,一旦被貼上這一標簽,那孩子迎來的極有可能是挨打或言語說服教育,“你必須給我這樣做,我還不都是為了你,還敢犟嘴,信不信我揍你,你這長大還得了”,這種指令性言語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不可違背性,同時,對身體的規(guī)訓被視為有效的教育方式,這種方式充滿權威與強制,充滿對秩序的迷戀與維護。
在強制中,兒童失去了應有的尊嚴,天真爛漫的童心被規(guī)訓般的紀律泯滅了[17]。如此,家庭中孩子的話語權遭到父母的剝奪,在家長的“假性權威”之下,孩子真的會言聽計從嗎?
權力與反抗是兩個相輔相成的存在,哪里有權力,哪里就有反抗[18]。當家長打著“為你好”的旗號自作主張,甚至是以強權逼迫的方式來輸出所謂的善意,要求子女必須做出某些行動給予回應時,親子關系便開始變得劍拔弩張,原本最親密的關系,一方卻要想方設法對付另一方。這些美其名曰的“為你好”在孩子內心就像不定時炸彈,家庭中的過度管控并非是對兒童天性的尊重,而是對兒童成長的壓抑。一旦情感的底線突破,孩子不再需要家長的“好”,家庭教育將如何開展?
這種愛是如此錯位、扭曲,它讓家長感到焦慮不安,讓子女感到沉重無奈。等到孩子忍無可忍、情緒崩潰的時候,家庭環(huán)境表面的井然有序將會被打破,甚至出現(xiàn)嚴重的親子沖突。為此,一定要深刻認識“絕對權威”的弊端,重新審視那些“為你好”的教育,為家庭教育松綁,實現(xiàn)兒童的身體、思想與觀念的解放。
(二)“理性”入侵,情感領域功利化
孩子身體和思想上的缺陷可以追溯到一個相同的緣由——希望提前把他們培養(yǎng)成人[19]。在家庭生活中,家長一般默認為大學之前,孩子們的發(fā)展尚處于未成熟狀態(tài),他們雖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但還難以進行完整的判斷和認知,這正是家長以成人的理性視角來評判兒童所得出的結論。
他們出于潛意識中根深蒂固的“教育者的知識”[8],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是非判斷,一旦孩子的做法與成人的“應該思維”相違背,那么孩子的行為將會被貼上“錯誤”的標簽。換言之,家長單方面認為孩子所作所為幾乎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進而把某些他們自認為正確合理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它過于武斷、過于清晰。
在現(xiàn)代性條件下,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物性滲透并日益淪為傳遞物性的載體[5]。G成長世界中的核心就是讀好書,考好成績,上好大學,找好工作,家長也普遍認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拔锘膬r值作為家庭的教育目標,作為兒童生涯設計的尺度,忽視極具兒童成長價值的良好的情感應答[20]”,孩子失去的是自由思考的天性和創(chuàng)造的潛力,但他們學會用功利的眼光看待社會,掌握了本不屬于這個年齡段的投機取巧行為。
長此以往,家長的急功近利化傾向,破壞了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其學習行為更多來源于想成為一個“好孩子”和“有出息”的人,這與素質教育的精神大相徑庭。個體的個性、尊嚴、情感等其他自身真實需求被忽略,孩子感受不到理解和接納,甚至會認為自己僅僅是承載了家長夢想和期望的一個載體,一個“工具人”而已。
(三)“標準”入侵,個性領域單一化
馬爾庫塞認為,單向度的社會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思維原則,生活于其中的單向度的人喪失了自由和創(chuàng)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與現(xiàn)實生活不同的另一種生活[21]?!斑@是你需要的,都是為你好”是否等于個體本身“我想要的”?!拔也幌胍钡膫€人呼聲是否該予以尊重?
家庭教育中經(jīng)常強調“我是為你好”,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強化個人調適或適應的正向功能,但過度化、單一化、程式化的教育規(guī)訓不僅會塑造同質化、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的個人和社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個體生命和社會永續(xù)發(fā)展產(chǎn)生阻力[22]。很多時候伴隨“為你好”出現(xiàn)的愛是強迫贈予式的,家長往往主觀地認為對子女的“好”可以為其換取更美好的未來,于是給子女設定好發(fā)展的路線和方向,而這一臆斷讓子女失去了選擇個體生活風格的自由,孩子最終陷入一種被動接受的境地。
對子女來說,其生活體驗就是淹沒在各種不可理喻的規(guī)矩和期望中,按照家長的要求一步一步地將“標準”貫徹到底。然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秉持的“為你好”標準是有爭議的,未必是真正好的,并非完全合適每個人,徹底貫徹看似正確的教育信條可能會適得其反。家庭和社會要培養(yǎng)的是具有獨立人格、可自主思考、自我決定的人,而這樣一種教育方式忽視個性和性格差異,培養(yǎng)出來的不是一個有自由意志、具有獨立個性的生命體。
社會和家庭中應當包容不同的價值觀,這也是培養(yǎng)自主獨立人格的重要前提。
四、分析與結論
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家庭教育的諸多問題實際上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教育理論與實際操作可能存在一定的出入,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家長應通過對話了解孩子真實的訴求,關懷過程中注意觀察孩子反應,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判斷是否達到“為你好”的預期理想效果。
一方面,在親子對話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不應是支配與被支配、灌輸與被灌輸?shù)年P系,而應是平等而充滿愛的雙向溝通關系。家長要克服中心意識、權威意識,以平等的心態(tài)去接受孩子的觀點,感受孩子的情感,實現(xiàn)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關心和共存[23]。要使親子相處模式具有彈性,避免家庭環(huán)境中因觀念不同而產(chǎn)生的沖突,需要家長尊重子女個性、容忍差異,通過不斷對話的方式求得協(xié)調。在以孩子為對象的對話中,家長需要尊重子女表達個體思想的權利,給予其適當?shù)脑捳Z權。
“對話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實現(xiàn),對話以人及環(huán)境為內容,在對話中,可以發(fā)現(xiàn)所思之物的邏輯及存在的意義[24]”。在交流過程中,父母應逐步引導,關注孩子的生活及內在需求。兒童的成長過程是不斷被滿足、糾正或引領啟發(fā)的過程,不要對其施加限制、束縛。要讓一個年輕人成為明理審慎的人,就必須讓他形成自己的判斷力,而不是把你的看法灌輸給他[19]。如果父母不顧孩子的真實需求和現(xiàn)實條件,一味督促甚至強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那么這種不合理的關愛方式非但不能幫助孩子,而且可能損害孩子成長,危及親子關系。
另一方面,家庭是一個情感交流的地方,家庭所代表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內心關切和情感關懷,父母對孩子愛的表達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表達愛心,二是使被愛的對象有好的發(fā)展?!凹摇睂τ凇按嗽凇眮碚f,是他面對各種可能性背后的現(xiàn)實性[25]。關懷倫理學家內爾·諾丁斯強調,在關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被關懷者的“反應”。被關懷者對關懷者的反應是關懷倫理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26]。
在家庭教育實踐過程中,家長始終如一遵從自己的教育法則來關心孩子,孩子一方總是抱怨“家長不關心、不理解我們”,這一情況提醒家長,一定是親子關系在某個環(huán)節(jié)上出了問題。對此,父母應在換位思考的基礎上關心孩子,孩子積極的“回應”是非常重要的,這意味著“雙向奔赴”,他們理解并接受了家長的付出,在獲得成長的同時,感受到父母的關愛,進而實現(xiàn)家長與子女間的良性互動。同時,家長要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使孩子揚長避短,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
如今消費模式逐漸取代生產(chǎn)模式,人與人絕大多數(shù)的直接依賴也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減少,也包括家庭內部成員間的相互依賴。家庭正在成為個體追求自身發(fā)展的途徑和平臺。家庭的結構、情感流動都是內部個體利益協(xié)商的結果,而不再是個體為了家庭利益妥協(xié)的結果[27]。
基于這一背景,家庭教育中最需要培養(yǎng)的是兒童愛自己、愛他人的德性,只有具備愛的精神元素,家庭才能名副其實地成為家庭。因此,家長應根據(jù)孩子的個性發(fā)展其感情。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19]。父母之愛就是父母希望孩子能良好地成長,要保留這種愛的純粹性,父母就應該認識到,自己的意見畢竟只是從自己的視角出發(fā),是自己認為對孩子的成長有所幫助,一己之見不可避免會受到單一視角、經(jīng)驗的限制,只要誠實地呈現(xiàn),也許就不會導致父母的愛被私心利用,兒童的個性被壓制。
“權威并不是外在于孩子個性的壓迫力量,而是構成個性認同的善之語境與秩序,個性只有在這個充滿善事善物的語境與秩序中才能形成[28]。如此一來,父母既表達了純粹的愛,又不會過于影響孩子的成長。天底下最大的好處不是權威,而是自由[19]。家長不應無限度地憑借“為你好”來教育孩子,對其施以規(guī)訓,也不應完全放任他們成長。實際上二者之間應保持動態(tài)平衡,這就需要考慮孩子的天性、需要和利益,同時理性思考家庭教育的有限效度,為他們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高德勝.自戀及其教育療治[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1(3):1-12.
[2]留美北大生與父母決裂 誰造就了“殘廢的皇族”[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2):123-124.
[3]蒲曉磊.戒網(wǎng)癮學校頻現(xiàn)暴力事件:立法明確監(jiān)管職責[J].中國人大,2018(11):44-45.
[4]何雪蓮.“這是為你好”——論教育規(guī)訓的隱秘機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3,33(24):67-70.
[5]魏縉,邱昆樹.我們需要怎樣的家庭教育?——基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雙向批判的視角[J].中國特殊教育,2021(4):3-7.
[6]張政.家庭環(huán)境中的道德綁架現(xiàn)象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0.
[7]武毅英,鄭育琛.規(guī)訓與抗拒:農村女大學生的選擇困惑——基于個案訪談的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評論,2017,7(1):184-195.
[8]錢潔.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知識:銜接教育生命時序的可能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0(10):71-76.
[9]詹姆斯·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鄭廣懷,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10]呂芳.我國公共部門的職業(yè)性別隔離問題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22,257(2):108-115.
[11]馬正立.行動者、組織與環(huán)境:管理理論演進圖譜[J].重慶社會科學,2021,317(4):87-98.
[12]胡春光.規(guī)訓與抗拒:教育社會學視野中的學校生活[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3]胡夢君.非否表達式“還不是×”語義功能及其形成[J].現(xiàn)代語文,2018(4):32-37.
[14]莫潔.家庭語言暴力危害不容忽視[N].光明日報,2020-07-17(002).
[15]關迪.中國家庭教育的現(xiàn)實誤區(qū)和發(fā)展策略[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54(6):199-202.
[16]耶夫·西蒙.權威的性質與功能[M].吳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17]劉鐵芳.從規(guī)訓到引導:試論傳統(tǒng)道德教化過程的現(xiàn)代性轉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6):8-14.
[18]顧聰.學校規(guī)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破解——基于??乱?guī)訓理論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22):32-36.
[19]讓-雅克·盧梭.愛彌兒[M].葉紅婷,譯.北京:臺海出版社,2016.
[20]趙石屏.試論家庭的教育關系——基于現(xiàn)代文化變遷的視角[J].教育研究,2012,33(11):117-121.
[21]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2]張麗娜.福柯《規(guī)訓與懲罰》在微觀場域中的實作:以自我民族志和網(wǎng)絡民族志探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家庭教育方式的轉變[J].青少年學刊,2019,131(3):3-7.
[23]吳惠強.論親子對話的實質與實現(xiàn)[J].中國教育學刊,2003(10):58-61.
[24]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
[25]孫向晨.生生:在世代之中存在[J].哲學研究,2018(9):113-125,128.
[26]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7]沈奕斐.個體化與家庭結構關系的重構[D].上海:復旦大學,2010.
[28]張桂.教師權威與學生發(fā)展:一種哲學辯護[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6,36(12):73-79.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孫雅晨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中國家庭結構新變動及其教育功能的時代定位研究(BAA22016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