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芬 裴 悅 熊述清 劉 維 袁娟娜 李紅毅
(廣東省中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120)
皮膚乃一身之表,是健康、美麗的重要標志,養(yǎng)膚、美膚也越來越受到關注。中醫(yī)美容可通過中藥和傳統(tǒng)療法來達到美容的目的,因效果確切、安全性高而廣獲好評。中醫(yī)學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內臟疾病會反映在皮膚表面,進而影響美感。皮膚疾病往往是人體內在臟腑功能不協(xié)調的外在表現(xiàn),人是有機整體,臟腑功能正常,則血氣在全身流通順暢,使皮膚健康美觀。因此,中醫(yī)美容更注重整體調理,使身體氣血充盛,臟腑調和。
禤國維教授為第二屆國醫(yī)大師,全國中醫(yī)藥杰出貢獻獎獲得者,有“皮膚圣手”之稱,其臨床治膚以“中”“和”為道,形成了“平調陰陽,治病之宗,以和思辨”的學術思想,強調身心和諧,飲食調和,陰陽平衡,百病不生。筆者有幸拜禤老為師,常侍診左右,現(xiàn)將禤老調五臟以養(yǎng)膚之經驗介紹如下。
《素問·五臟生成》云:“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狈沃髌っ?,是指肺通過宣發(fā)作用,將氣血、津液輸布到皮膚毫毛,以滋潤營養(yǎng)周身皮膚、肌肉。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毛發(fā)等組織,是一身之表,也是現(xiàn)代人越來越重視和追求的美容對象。
氣與血是人體內兩大基本物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素問·調經論》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睔馐茄荷珊瓦\行的動力,血是氣的化生基礎和載體,因而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之說。肺主氣,肺從自然界吸入清氣和呼出體內濁氣,實現(xiàn)體內外氣體交換的新陳代謝。肺健則能行氣血以滋潤濡養(yǎng)肌膚,使皮膚潤澤、有彈性;若氣血運行不暢,不能上達而榮養(yǎng)頭面,則皮膚失去光澤而出現(xiàn)面色?白或者暗黃,氣血瘀滯不暢,或者瘀久化熱,將會出現(xiàn)黑變病、黃褐斑、痤瘡等。如治療黃褐斑時,禤老雖多從肝脾腎入手,然肺主呼氣,腎主納氣,金水相生,肺主氣,脾益氣,脾土生肺金,故禤老也常加入潤肺、益肺之品如山藥、沙參、冬瓜仁、桔梗,這與黃褐斑在頭面、在皮膚及肺為華蓋、主皮毛的理論相契合,注重益肺氣往往能事半功倍。
肺能將臟腑代謝后所產生的濁液下輸于腎和膀胱,生成尿液。生命離不開兩樣東西,一是空氣,二是食物。人體內負責運化空氣的是肺,負責傳導食物的是大腸。“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如果肺出現(xiàn)病變,大腸運輸糟粕的功能將受到影響,肺功能失常,腑氣不通,糟粕不行,穢濁之氣熏蒸,會使肌膚晦暗無光。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失衡常常與多種皮膚病如玫瑰痤瘡、特應性皮炎、銀屑病等相關[1-3]。因此,肺功能正常對肌膚的潤澤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禤老建議,日常食療可選擇百合、玉竹、沙參、山藥、霸王花、銀耳、梨、蘿卜、蜂蜜、馬蹄、甘蔗等潤肺之品。
肺為華蓋、五臟之天,肺氣宣發(fā)衛(wèi)氣于體表,使腠理致密,肌表堅固,邪氣難以入侵,衛(wèi)氣的強弱與肺臟有著密切關系,肺臟損、衛(wèi)氣弱則可出現(xiàn)蕁麻疹、多汗等皮膚疾患。如慢性蕁麻疹患者常見風團色淡、疲倦乏力、動則多汗,舌淡、苔白,脈細等表現(xiàn),乃肺氣虛,衛(wèi)表不固,當治以益氣固表,禤老常用玉屏風散加減。若虛不受補者,為防黃芪之溫燥,易黃芪為五指毛桃以平補肺氣之虛;若大便成形、瘙癢甚、口干者,可加北沙參以養(yǎng)肺陰、益肺氣,并取其能治身癢之效,《神農本草經》言沙參“補中,益肺氣,久服利人”[4],《本草綱目》言其可“補虛,止驚煩,益心肺,并一切惡瘡疥癬及身癢,排膿,消腫毒”[5];汗多者,加烏梅、煅牡蠣斂陽固表;血虛明顯者,加熟地黃、白芍養(yǎng)血補血;夜間瘙癢甚者,加遠志、酸棗仁安神止癢,生龍骨、珍珠母重鎮(zhèn)安神、息風止癢;大便溏爛脾虛甚者,加山藥、黨參健脾益肺氣;瘙癢甚者,加鉤藤、蒺藜祛風止癢。
脾主運化、升清,《素問·玉機真臟論》云:“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傍……”脾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水谷與水液,此乃皮膚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脾能將其消化后產生的水谷精微、水液上輸于肺,化生氣血、津液等營養(yǎng)物質,滋養(yǎng)皮膚。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皮膚需要氣血來滋養(yǎng),故皮膚的好壞與脾胃功能息息相關。如脾的功能出現(xiàn)異常,皮膚就會因失去正常的濡養(yǎng)而出現(xiàn)病變[6],如紫癜、白斑、面色萎黃、面色唇色淡白無華等。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若其功能異常,化生氣血少,津血不能滋潤充養(yǎng)肌膚則會出現(xiàn)口唇干裂、脫皮、瘙癢而發(fā)生唇炎。治療唇炎,禤老常以健脾益氣、養(yǎng)陰生津為法,方選參苓白術散加減。因唇干脫屑多見,乃肺脾陰虛之象,禤老常以北沙參代替人參或黨參,助山藥、茯苓、白術等加強益肺脾之陰,并加生地黃養(yǎng)腎陰,達到補先天以養(yǎng)后天、金水相生之效,加“風中之潤劑”防風祛風止癢、烏梅潤燥生津并能抗過敏止癢[7]?!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唬骸爸T濕腫滿,皆屬于脾”,濕疹為皮膚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禤老認為脾虛是濕疹發(fā)病的一個重要因素。濕疹的表現(xiàn)雖在皮膚,然病位在中焦脾胃,脾胃功能正常與否,直接關系到本病的癥狀輕重。如患者舌體胖大有齒印、脈象沉細,脾虛濕困之象明顯,禤老用白術、茯苓、太子參、薏苡仁等健脾滲濕之品助脾胃運化。如患者舌質滑、少苔,則有腎氣不足之征,用山萸肉、山藥、芡實等益腎固元,助水濕氣化。辨治兒童濕疹時,因小兒具有腑臟嬌嫩、形氣未充、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故尤其要注意調理脾胃。禤老臨證擅用健脾化濕之五指毛桃,其清香可口,香可醒脾,可給脾胃補充“動力”,具有益氣健脾化濕之功。禤老強調,思傷脾,若患者平時工作、學習壓力大,應囑其適當放松,自我調節(jié),勞逸結合,靜養(yǎng)脾胃。
《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毙闹餮}的功能是由心氣的作用來實現(xiàn),心氣旺盛,才能使血液在脈中運行不息,將血中營養(yǎng)物質供給全身的組織器官,從而使面色榮潤有光澤,口唇紅潤。心氣不足,血脈虧虛,行血無力,心血瘀阻,面色蒼白無光澤,甚至面色口唇晦暗青紫?!靶脑谥緸橄病敝感牡纳頇C能和情志的喜有關,所以心情喜悅往往能面色紅潤有光澤。反之,悲傷、惱怒或者焦慮會使面容失色而無光澤。心為陽臟而主通明,像太陽一般照耀萬物,使萬物生機勃勃,生生不息。禤老總結的養(yǎng)生之法就有靜心、常笑,皆與心相關。心藏神,是指心具有主宰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一切生理活動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平時的工作、學習需要勞心費神,若不適度用神,久而久之就會出現(xiàn)心神耗傷、消耗心血,從而出現(xiàn)神志不寧、失眠、心悸、健忘、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表現(xiàn),故需要適度調心修心?!端貑柌C氣宜保命集》指出:“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yǎng)之”,禤老常用靜坐的方式修心。禤老對待患者總是溫和帶笑,常囑患者要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樂觀也是治療疾病的一道處方,常笑的患者往往比愁眉苦臉的患者康復得更快[8]。如普禿患者常因毛發(fā)全脫而滿臉愁容,見心煩氣躁、失眠健忘,伴有手足心熱、口舌生瘡、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數。此乃心陰不足,禤老常用天王補心丹加減,治以養(yǎng)心安神、補心治本為主。待心神得養(yǎng),睡眠改善,再加強補腎之品以促頭發(fā)生長,心腎兩顧,患者容貌得以恢復。再如特應性皮炎患兒常因瘙癢而睡眠不安,見情緒敏感、舌尖紅有齒痕、小便黃等。此乃脾虛心火旺盛,禤老常用參苓白術散合導赤散加減。方中燈心草、淡竹葉、連翹清心火,看心火旺盛程度藥用一到三味不等。麥冬、百合清心安神,布渣葉、獨腳金健脾消滯,山藥、蓮子、甘草健脾益氣,生地黃、玄參涼血降火。并配合防風、地膚子祛風止癢。如出現(xiàn)夜驚、失眠、心煩,可易蓮子為蓮子心,以形補形,寧心安神定驚,心神安寧則肌膚得養(yǎng)。
肝藏血,有貯藏血液、調節(jié)血量的功能。肝主疏泄,能調節(jié)氣血津液的輸布,通過調節(jié)脾胃的氣機升降促進膽汁的分泌和排泄,促進食物消化吸收,調暢情志,還能促進男性排精和女性排卵,改善男女生殖系統(tǒng)。肝血充足,則面色紅潤、視物清晰、爪甲紅潤有光澤;若肝血不足,則面色無華、兩目干澀、爪甲不榮。肝氣舒暢,則能協(xié)調其他臟器的功能,共同維持皮膚的美態(tài);若肝氣郁結,則顏面氣血失和,面生色斑。禤老認為,黃褐斑的病機乃肝郁脾虛或腎虛火旺、灼絡成瘀,常以疏肝理氣、健脾益氣、滋腎養(yǎng)陰、活血通絡為法。方選柴胡疏肝散或逍遙丸合六味地黃丸加減,藥用柴胡、白芍、郁金、枳殼、澤瀉、淮山藥、山萸肉、牡丹皮、茯苓、熟地黃、北沙參等?!鞍俨∩跉狻?,故在辨證的基礎上常加強疏肝理氣,可加川楝子、玫瑰花、菊花、素馨花等。廣東人喜飲花茶,如菊花能清肝明目,玫瑰花能疏肝美顏、順氣解郁、通經止痛、活血化瘀,入血分,對黃褐斑肝氣不舒者有較好的功效?!芭瓌t傷肝”,禤老強調養(yǎng)肝養(yǎng)膚要制怒,可適當戶外走動,舒暢情志,以疏理、調達體內的抑郁之氣,減少怒氣產生,才能保養(yǎng)皮膚。
腎為先天之本,是五臟六腑精氣生成的根本場所。腎陽像太陽一樣溫煦其他臟器,腎陰像泉水一樣灌溉滋潤其他臟器,故腎臟是其他臟器的根本。腎精充沛則五臟氣血旺盛,肌肉骨骼充實健美,肢體活動有力,肌膚有光澤,容貌美麗。腎精不足,則面色?白、肌膚晦暗,出現(xiàn)黑眼圈、脫發(fā)、黃褐斑等。在日常生活中,保養(yǎng)腎臟要珍惜精氣,節(jié)戒色欲,腎虛之人容易出現(xiàn)腰膝酸軟、夜尿多、怕冷、陽痿早泄、易掉頭發(fā)等,從而影響容貌。禤老擅用的補腎方有二至丸、水陸二仙丹。二至丸方中女貞子、墨旱蓮二藥分別在冬至和夏至采摘,故名二至,具有滋補肝腎、明目烏發(fā)的功效。時下年輕人熬夜多,易耗傷陰血,出現(xiàn)眼睛干澀、頭發(fā)油膩、脫發(fā)等,此為肝腎陰血虧虛而虛火旺的表現(xiàn),服用二至丸能養(yǎng)陰清熱、補益肝腎。禤老擅用二至丸治療脫發(fā)、痤瘡、脂溢性皮炎等損美性皮膚病[9-11]。水陸二仙丹方中金櫻子、芡實二藥,一在水而一在陸,故名。金櫻子可固陰治脫、補中益氣,補五臟而養(yǎng)氣血,善治夢遺、精滑、崩漏、吐血等,是固陰養(yǎng)陰之佳品;芡實補腎益脾、祛濕止瀉、固腎澀精。二藥配伍,能使腎氣得補,精關自固,從而遺精、遺尿、帶下蠲除,臨床常用于治療早泄、夜尿癥等[12-13]。
生理條件下,腎之陰陽通過臟腑經絡供給皮膚營養(yǎng)和能量,使皮膚發(fā)揮正常的生理功能;病理情況下,腎之陰陽虛衰可影響皮膚的司開闔功能,使其易遭病邪入侵。禤老認為,腎虛是許多皮膚頑癥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的重要因素,皮膚病久病不愈亦影響到腎,稱為“久病及腎”,對此禤老常選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腎氣丸、縮泉丸等經典補腎名方,臨床取效甚佳。
如治療久病之雄激素性脫發(fā),禤老認為其主要病機為腎陰不足、相火過旺,以補肝腎之陰兼化濕濁為主要治法,方選二至丸合六味地黃丸加減。配合經驗藥如:蒲公英、桑葉、布渣葉清熱燥濕,去油脂、生發(fā);松針生毛發(fā)、安五臟;薄蓋靈芝益氣補中生發(fā)。若伴有夜尿多、腰酸,加水陸二仙丹;若伴頭屑多、頭皮瘙癢,加蔓荊子、蒺藜、防風。
禤老還常推薦患者輔以食療,如用黑木耳、枸杞燉烏雞湯補益肝腎。黑木耳有滋養(yǎng)陰分、寧血、止血的作用;烏雞善養(yǎng)陰分,補氣養(yǎng)血,黑色屬水入腎,雞屬木類通肝,能調動腎中精華,化生氣血,為人體所用,故能補益肝腎;枸杞子具有滋腎、潤肺、補肝、明目的功效,能治肝腎陰虧見腰膝酸軟、頭暈、遺精等癥者。
彭某,男,5歲。2018年11月15日初診。
主訴:四肢、軀干起紅斑、丘疹,有滲液伴瘙癢3個月?;純?個月前四肢、軀干出現(xiàn)紅斑、丘疹伴瘙癢,搔抓后起水皰,糜爛滲液,曾在外院診治,考慮為濕疹,予抗過敏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皮疹無明顯消退,瘙癢劇烈。為求中醫(yī)治療,遂至禤老門診就診。刻下:神清,精神可,四肢、軀干散在紅斑、丘疹、水皰,有抓痕、脫屑,皮損處可見黃色滲液,部分結痂,納一般,眠欠佳,大便偏爛,小便調,舌淡舌尖稍紅、苔微黃膩,脈細。西醫(yī)診斷:濕疹;中醫(yī)診斷:濕瘡(脾虛濕蘊證)。治以健脾利濕、祛風止癢。方選自擬方健脾滲濕方加減。處方:
太子參10 g,茯苓10 g,山藥10 g,生薏苡仁10 g,防風10 g,布渣葉10 g,燈心草3扎,生甘草5 g,生地黃10 g,徐長卿5 g,紫蘇葉5 g,蟬蛻5 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飯后溫服。
2018年11月22日二診:患兒服藥后皮損減輕,滲液減少,少許新發(fā)皮疹,仍瘙癢,納可,眠欠佳,大便成形,小便調,舌淡、苔微黃膩,脈細。予初診方加白鮮皮10 g,7劑。
2018年11月29日三診:患兒藥后總體好轉,皮疹、抓痕、脫屑減少,滲液減輕,間有反復,見少許新發(fā)皮疹,以下肢為主,瘙癢,納可,眠一般,二便可,舌淡、苔白微膩,脈細。予二診方加粉萆薢10 g,易茯苓為土茯苓10 g,生地黃增量至15 g,14劑。
2018年12月13日四診:患兒藥后皮疹大部分消退,瘙癢明顯減輕,納眠可,二便調,舌淡、苔薄白,脈細。予三診方加雞內金10 g,易土茯苓為茯苓10 g,14劑。診畢,禤老建議患者以五指毛桃瘦肉湯為食療方平時飲用。
藥后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按:中醫(yī)學認為濕疹是由于素體脾弱,稟賦不足,加之飲食失調,濕熱內蘊,或外感風、濕、熱諸邪相搏于皮膚所致。本案患兒大便爛,舌淡舌尖稍紅、舌苔微黃膩、脈細為脾虛濕蘊之象;脾虛生濕,濕郁化熱,加之脾虛易外感風、濕、熱邪,諸邪蘊結肌膚,故發(fā)為四肢紅斑、丘疹,有糜爛滲液,伴瘙癢。證屬脾虛濕蘊,治以健脾利濕、祛風止癢,方選禤老自擬方健脾滲濕方加減,該方由參苓白術散化裁而來。方中太子參、茯苓、布渣葉、山藥、生薏苡仁健脾祛濕以治其本,紫蘇葉、防風、蟬蛻、徐長卿祛風止癢,燈心草、生地黃、生甘草清心涼血、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利濕、祛風止癢之功。二診時,風、濕、熱漸有去路,但仍瘙癢,予初診方加白鮮皮以清熱燥濕、解毒止癢。三診時,仍有滲液,舌苔白微膩,病情間有反復,新發(fā)皮疹以下肢為主,此為濕邪困阻,致邪去不暢。故易茯苓為土茯苓,加粉萆薢,以加強健脾除濕解毒之力,同時生地黃加量以涼血清熱。四診時,病至后期,外邪漸清,本虛為主要矛盾,改土茯苓為茯苓,加雞內金以健運脾土,以治其本??v觀治療全程,諸藥和調,使得郁結之風、濕、熱邪得以分消,正氣得以恢復,病情向愈。
禤老享有“皮膚圣手”的美譽,擅長治療各類皮膚病,且重視養(yǎng)生護膚,無論治病還是養(yǎng)生,皆追求達到和諧平衡的狀態(tài),常運用食療、保健等手段來補益臟腑、通調氣血、綜合調理,達到形體和容貌的和諧統(tǒng)一。常見的損美性皮膚病如黃褐斑、痤瘡、脫發(fā)等,均與臟腑、氣血功能紊亂相關,肺主皮毛、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肝藏血、腎藏精皆與氣血及養(yǎng)膚的關系密切。臟腑功能正常,氣血津液及經絡功能和調,則皮膚紅潤有彈性、毛發(fā)爪甲潤澤、肌肉豐滿、身軀挺拔、行動矯健,給人以外形上的美感。同時,也應重視心理上的和諧健康,精神愉快、思維敏捷、大度豁達,給人以氣質上的美,故從內而外的美才是皮膚真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