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學武
2月底以來,歐洲進入“多事之春”,一連串麻煩事接踵而至,不斷考驗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對危機的處置能力。
德法軸心裂痕加深、歐洲民主體制陷入疲勞和信任危機……綿延的俄烏戰(zhàn)爭對于歐洲而言是一個長時間的測試,甚至是折磨。擺在眼前的,至少有三大壓力測試,還等著歐洲人去承受和應對。
觀察者們都在等著看:歐洲還能扛多久?
金牛座導彈是位于巴伐利亞州慕尼黑附近的德國軍工企業(yè)(Taurus System GmbH)生產(chǎn)的空對地巡航導彈,最遠射程達500公里,是堅固與深度地下設施目標的殺手,精準打擊和穿透能力極強。
過去幾十年,德國牽手瑞典研發(fā)了這一國際領先的中遠程攻擊性導彈,與英國和法國聯(lián)合生產(chǎn)的巡航導彈系統(tǒng)Storm Shadow / SCALP一起,構成歐洲攻擊型巡航導彈的姊妹系統(tǒng)。部署了金牛座系統(tǒng)的國家目前只有三個: 德國(600枚)、西班牙(43枚)和韓國(260枚)。
烏克蘭得到了英國和法國提供的Storm Shadow / SCALP系統(tǒng)之后,還想要得到“金牛座”,不斷向柏林施壓,要求德國盡快把它裝備給與俄羅斯鏖戰(zhàn)的烏軍。
這讓德國很為難??偫硭窢柎囊恢辈凰煽冢膊桓宜煽?。他擔心的是,一旦烏克蘭拿到金牛座之后有可能違約用它來攻擊俄羅斯的后方軍事基地、港口、機場、橋梁和彈藥庫等堅固設施,造成俄烏戰(zhàn)爭的升級,最終把德國也卷入戰(zhàn)爭。
朔爾茨的擔心并不是沒有道理。英國和法國敢于無視俄羅斯的警告,不僅給烏克蘭提供了他們最先進的巡航導彈,而且還派出輔助人員幫助烏軍精準使用這種武器,完全是仗著他們擁有核武器,可以有效反制俄羅斯的核威懾。
然而德國沒有核武器,一旦烏克蘭軍隊使用金牛座巡航導彈攻擊俄羅斯后方基地引起戰(zhàn)爭升級,德國脫不了干系,德國領土便很有可能成為俄軍攻擊的目標。普京已經(jīng)放出狠話,絕不會對德國給烏克蘭提供金牛座“坐視不管”,“我們也有武器可以打到你們那里去”。這是朔爾茨的痛處,也是他作為總理有苦說不出的地方。
就連德國政府的反對黨也看到了這一點,說朔爾茨是被俄羅斯的報復能力給“威懾”住了?,F(xiàn)在的狀況是,無論是來自國內(nèi)反對黨的壓力,還是來自英法盟友的諷刺和嘲笑,朔爾茨都表現(xiàn)得很有“定力”,宣稱絕不會讓德國被這些勢力“拖下水”。
然而,隨著烏克蘭戰(zhàn)事日漸吃緊,要求德國提供“金牛座”的呼聲會越來越高,朔爾茨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這是一個極限壓力測試,兩難之中如何完美處理,只待將來的行動。
在歐洲,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和德國總理朔爾茨經(jīng)常給人一種面和心不和的印象,但很少公開唱反調(diào)。然而2月27日這天,這兩位歐洲最重要的領導人卻撕破臉皮,公開相互“拆臺”。
2月26日,馬克龍把歐洲20多個國家的政府首腦們都邀請到巴黎來開會,商討如何進一步援助烏克蘭有效抵抗俄羅斯。據(jù)斯洛伐克總理羅貝爾特·菲佐會前透露,他看到會前散發(fā)的準備資料“觸目驚心”,感覺“西方的援烏戰(zhàn)略已經(jīng)失敗”。
菲佐說他感到事態(tài)嚴峻,前往巴黎赴會之前特別召集斯洛伐克國家安全委員會開了個會商討對策,研究如何在巴黎會議上表態(tài)。明顯地,他預感到巴黎會議不是一個簡單的會議,而是有重要事情要討論。
會后當晚,馬克龍召開了一個記者招待會。他透露,政府首腦們討論了可能在烏克蘭部署西方士兵的問題。盡管在這個問題上尚未達成共識,但未來“不排除”派遣地面部隊。
朔爾茨擔心的是,一旦烏克蘭拿到金牛座之后有可能違約用它來攻擊俄羅斯的后方軍事基地、港口、機場、橋梁和彈藥庫等堅固設施,造成俄烏戰(zhàn)爭的升級,最終把德國也卷入戰(zhàn)爭。
這個“不排除”向烏克蘭派遣地面部隊的表態(tài)讓回到柏林的朔爾茨措手不及。朔爾茨感覺到馬克龍沒有說實話或至少沒有準確傳達“會議精神”,立即向外界進行了澄清。
他斷然排除了派遣地面部隊的可能性。與馬克龍不一樣,這位德國總理沒有給外界留下任何想象和誤解巴黎會議內(nèi)容的空間。恰恰相反,他的表態(tài)言簡意賅,無半點模糊之處。
朔爾茨不顧馬克龍作為東道主的情面,堅持認為歐洲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們討論了“歐洲國家或北約國家不會向烏克蘭派遣地面部隊或士兵”這個問題,并“商定了歐洲國家和北約成員國家都不會派遣士兵或地面部隊去烏克蘭,這一點也適用于未來”。
這當然是明顯地打臉馬克龍。他如此公開地讓法國總統(tǒng)難堪,可能也是情急之下所為。自烏克蘭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朔爾茨一直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使出全身解數(shù),避免任何可能給人留下北約本身就是戰(zhàn)爭一方的印象。
馬克龍的一番“不排除出兵”言論直接捅到他繃得緊緊的神經(jīng),應該是把他給逼急了。在這種情況下,給馬克龍留個情面或以德法團結的“大局為重”都被拋在了腦后,顧不得巴黎的感受了。
就在前往巴黎開會幾小時之前,他還苦口婆心地“袒露心聲”,首次向公眾解釋為何不向烏克蘭供應金牛座巡航導彈。他說,給烏克蘭金牛座意味著必須派遣德國聯(lián)邦國防軍士兵進駐烏克蘭,幫助烏軍 “控制攻擊目標”。他還暗示,英國人和法國人可以這樣做,德國不行。
德國為什么不行呢?朔爾茨有苦說不出。與英國首相和法國總統(tǒng)相比,德國總理沒有海外用兵的權利。德國的武裝力量是所謂的“議會之師”,沒有聯(lián)邦議會的授權,總理和國防部長無權向國外派遣一兵一卒。
朔爾茨知道,議會在批準派兵之前都要經(jīng)過激烈的交鋒和辯論,大庭廣眾之下便沒有什么軍事秘密可言了,老百姓能從電視里知道的東西,潛在的敵人當然也會第一時間了如指掌。
這與英國和法國形成鮮明對照。英國首相和法國總統(tǒng)的海外派兵權大多了。他們可以決定給烏克蘭提供巡航導彈毋需議會批準;他們可以決定派兵去幫助烏克蘭軍隊“控制導彈打擊目標”,也毋需在議會搞個大辯論,讓敵人知道派兵了。
從朔爾茨的角度看,請求德國聯(lián)邦議會批準向烏克蘭提供金牛座無異于向俄羅斯通報德國有意派兵隨同巡航導彈系統(tǒng)進駐烏克蘭與烏軍并肩作戰(zhàn)抗擊俄羅斯,而這又是他最不愿意看到并且上臺以來竭盡全力想阻止發(fā)生的事情。
然而,朔爾茨在為自己拒絕向烏克蘭提供金牛座的態(tài)度作辯護時“不小心”犯下大忌,情急之下透露出英國和法國軍人正在烏克蘭的領土上幫助烏軍作戰(zhàn),相當于把英國人和法國人的“軍事秘密”給“出賣了”。
德國的反對黨人士批評他是“濫用機密信息”為自己的內(nèi)政目的服務。英國的一位重量級人士更是“悲憤交加”,認為朔爾茨不配當?shù)聡偫?。前國防部長本·華萊士就毫不客氣地表示,朔爾茨“是一個錯誤的人,在錯誤的時間從事了錯誤的工作”。
按常理推斷,朔爾茨在巴黎會議上應該是詳細闡明了德國不愿派兵去烏克蘭的原因。但盡管如此馬克龍還是毫不顧及德國總理的難處和立場,大談“不排除出兵”,直接導致朔爾茨在柏林隔空反擊,應該說是“自取其辱”。
德法軸心一向是歐洲的穩(wěn)定器和驅(qū)動器,現(xiàn)在這個軸心的兩端公開不和對歐洲的未來不是一個好消息。尤其是在如何繼續(xù)“援烏抗俄”這個重大問題上,歐洲離不開柏林和巴黎的和諧。
接下來就看馬克龍和朔爾茨如何面對這個壓力測試了。俄烏戰(zhàn)爭進入第三個年頭,即使是原本被東歐和波羅的海國家推著“援烏”的老歐洲也累了。在美國援烏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如果柏林和巴黎這個軸心都轉不動了,烏克蘭還有希望嗎
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歐債危機以來,歐洲就被一個又一個危機所折磨和困擾。難民危機、新冠危機、烏克蘭危機和由此而產(chǎn)生的能源危機以及最近爆發(fā)的巴以沖突接踵而至,政治體制的應對能力受到極大的考驗。
許多跡象表明,越來越多的歐洲人開始對歐洲議會代議制的運作方式表示懷疑,擔心一個完全靠打選戰(zhàn)而獲取執(zhí)政權的政府體制不能有效地對應各種危機。
無獨有偶,全球著名民調(diào)研究機構皮尤研究中心2月28日發(fā)布的報告以非常準確的數(shù)據(jù)驗證了這一點。報告顯示,全球 24 個國家有 60% 的受訪者對民主國家的運作方式越來越失望,在法國、希臘和西班牙,這一數(shù)字上升至 70%。
英國的一位重量級人士更是“悲憤交加”,認為朔爾茨不配當?shù)聡偫怼G皣啦块L本·華萊士就毫不客氣地表示,朔爾茨“是一個錯誤的人,在錯誤的時間從事了錯誤的工作”。
皮尤研究中心還就選民為什么失望進行了深度調(diào)查: 74% 的人認為民選官員并不關心像他們這樣的人的想法; 42% 的人表示,他們國家里沒有任何政黨代表他們的觀點和訴求。
這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懊裰鳌?,顧名思義就是老百姓當家作主,至少大多數(shù)老百姓想什么,政府就應該做什么。然而皮尤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老百姓不僅覺得無法影響政府的決策,更覺得政客的所作所為與普通公民的生活完全脫節(jié)。
這次接受皮尤調(diào)查的24個國家中有10個是歐洲國家。其中有9個國家的絕大多數(shù)受訪者表示,他們認為民選官員和議員對選民的訴求“漠不關心”,甚至抱“無所謂”的態(tài)度。
即使是在瑞典這個被視為“民主典范”的國家,認為代議制民主是個“好東西”的選民的比例也開始出現(xiàn)下滑。同樣的現(xiàn)象也出現(xiàn)在其它8個接受調(diào)查的歐洲國家。
尤其突出的是德國和波蘭,認為“威權體制”和“強人政治”是可以接受的政府形式的人數(shù)呈上升趨勢。這后面隱藏著他們對政府應對危機能力的失望和對想要改變現(xiàn)狀又覺得無能為力的沮喪。
這無疑是一個明顯的政治體制“疲勞”跡象。雖然大多數(shù)受訪者仍然認為代議政府體制是一個良好的制度,但對這種體制在處理危機時的效率和能力開始持懷疑態(tài)度,信心出現(xiàn)下滑。
對于歐洲的未來而言,如何通過這個壓力測試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在“選民政治”這個基本體制不變的情況下,選民的不滿和沮喪將會集中表現(xiàn)在選票的流向上。
如不出意外,打著“替天行道”“還政于民”旗號的右翼政治勢力將會在2024的大選年中吸走相當多的選票,尤其是今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將會把德國“選擇黨”和法國“國民連線”這兩個歐洲右翼勢力的領頭羊在歐洲議會的席位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他們很可能在歐洲層面上全面超越傳統(tǒng)的社會民主黨勢力,成為僅次于保守黨勢力的歐洲第二大政治勢力,直接左右歐洲政局,改變或調(diào)整歐盟的發(fā)展方向。即使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能繼續(xù)取得連任,她也不得不被迫進行某些政策調(diào)整,以應對疲勞和累了的歐洲的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