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毅 陳玉萍
霧霾污染是城市化與工業(yè)化進程中的“自然之殤”,霧霾污染事件頻發(fā),客觀真實地展示了人類經(jīng)濟社會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是自然界對人類活動突破生態(tài)底線后的訴鳴與警示。全球空氣質量追蹤平臺IQAir 公布的《2021年全球空氣質量報告》①IQAir:《2021 年全球空氣質量報告》,全球空氣質量數(shù)據(jù)平臺,2022 年。顯示,在被監(jiān)測的107個國家與地區(qū)中,中國位居霧霾污染排行榜第22 位,有143 座大陸城市PM2.5 濃度高達WHO 空氣準則值標準的七倍之多?!?022 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公報》②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tài)環(huán)境部:《2022 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公報》,2023 年。數(shù)據(jù)也表明,全國339 個地級市及以上城市中,仍然有126 個城市的空氣質量超標,占比高達37.2%,顯然,中國城市霧霾污染的形勢依然較為嚴峻。
旅游業(yè)對空氣環(huán)境具有高度敏感性與依賴性。霧霾污染作為一種典型的空氣環(huán)境災害,在全球各地區(qū)頻頻發(fā)生且肆虐蔓散,對旅游發(fā)展帶來深刻影響。然而,當前國際學術界就霧霾污染對旅游需求的影響并沒有取得一致的研究結論,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霧霾污染對旅游需求有顯著抑制效應①②③④Kwabena A. Anaman,Chee N. Looi,“Economic impact of haze-related air pollution on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Brunei Darussalam,”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vol.30,no.2,2000,pp.133-143.;但Robaina 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部分樣本中,霧霾污染對旅游需求有抑制效應的結論沒有得到實證支持⑤Robaina M.,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air quality in five European countries,”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vol.67,no.8, 2020, pp.261-272.。旅游是現(xiàn)代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受國外研究啟發(fā),國內學者就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影響也開展了探索性研究,利用2004 至2015 年中國58 個主要旅游城市的面板數(shù)據(jù),研究者發(fā)現(xiàn),霧霾污染對中國城市入境旅游需求和國內旅游需求都存在顯著抑制影響⑥Wang Liang Ju, Chen Ming Hsiang,“Nonlinear Impact of Air Quality on Tourist Arrivals: New Proposal and Evidence,”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vol.60, no.2,2020, pp.1-12.;可是,在展云逸⑦展云逸、尹海濤:《空氣質量對我國旅游城市的影響分析——基于2005—2014 年全國135 個旅游城市的面板數(shù)據(jù)》,《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 年第1 期。、Sun⑧Sun J., et al.,“Escape or stay? Effects of haze pollution on domestic trave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vol.690,no.10,2019,pp.151-157.等學者的研究中,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顯著抑制效應并未通過實證檢驗。顯然,在當前中國城市霧霾污染較為嚴峻的現(xiàn)實情境下,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是否存在顯著影響依然存在學術分歧,鑒于此,本研究將對霧霾污染與城市旅游需求的關系,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與實證檢驗,以期望為解決學術紛爭與維系中國城市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參考。本研究的邊際貢獻在于兩點:(1)基于保護動機理論、風險感知理論與消費者效用理論,解釋霧霾污染對微觀旅游者個體需求的影響機理,為理解霧霾污染影響城市旅游需求找到微觀證據(jù)與理論基礎。(2)基于前三批獲批的95 座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的數(shù)據(jù)源開展實證研究,豐富霧霾污染與城市旅游需求關系的研究樣本,為深入探索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影響提供新的事實依據(jù)。
保護動機理論(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的創(chuàng)立者是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羅杰斯(Rogers R W),保護動機理論認為,個體面對風險時會進行威脅評估和應對評估,從而能動性地進行行為改變,以減少或規(guī)避風險帶來的損失⑨Rogers R. W.,“A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of Fear Appeals and Attitude Change,”Journal of Psychology,vol.91,no.1,1975, pp.93-114.。Ruan 等學者率先將保護動機理論應用到解釋空氣污染之下的游客行為研究中⑩Ruan Wenjia,Kang Sanghoon,Song HakJun,“Applying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to understand international tourists’ behavioural intentions under the threat of air pollution: A case of Beijing, China,” Current Issues in To urism,vol.23,no.16,2020,pp.1-16.,基于Ruan 等學者的研究啟發(fā),本研究將利用保護動機理論來分析霧霾污染引發(fā)個體保護動機的作用機制,并探尋其對城市旅游需求影響作用的內在邏輯。在保護動機理論中,個體行為選擇的理論框架有三個組成部分,威脅源、認知過程與應對行為選擇,認知過程包含威脅評估和應對評估,圖1 顯示了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個體需求者的行為影響機理。按圖1 顯示,城市旅游目的地一旦遭遇霧霾侵襲,就形成了生態(tài)威脅源,該威脅源在各種媒介傳播下,形成威脅性信息輸入到潛在游客的大腦中,潛在游客立刻啟動威脅評估與應對評估兩個程序進行認知評估,然后依托評估結果,選擇如圖1 中的各種應對行為,以減少或者規(guī)避霧霾污染帶來的各種不利與損失。
圖1 保護動機理論下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個體需求的影響機理圖
部分個體面臨霧霾污染威脅,經(jīng)認知評估后,他們毅然決定去受霾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多數(shù)游客會盡可能地采取保護性行為,如圖1所示,他們選擇佩戴口罩等防護用具、選擇空氣清新房、轉向室內游、在霧霾污染目的地城市選擇空氣質量好的景區(qū)、購買霧霾險等行為,以減少旅途中霧霾對自己身心或財務帶來的損害。也有個別游客無視霧霾威脅,不采取任何保護性行為進行旅游,更有異者,他們欣賞霧霾帶來的朦朧美,有游覽北京八達嶺長城的游客在攜程游記中寫道:“霧蒙蒙的,有霧霾,不過有種朦朧美”“大好江山,加上一點點朦朧美,如畫般漂亮”。誠然,對面對霧霾威脅仍毅然前往的游客而言,只要他們不壓縮旅游項目或減少旅游消費,受霾城市旅游需求基本不會受到明顯影響。部分游客面對霧霾威脅,會做出取消行程、轉移目的地、減少游覽項目、減少旅游消費、推遲行程等應對行為選擇(見圖1),此類個體行為選擇經(jīng)過大規(guī)模人次的重復疊加之后,無疑將減少受霾城市當期的旅游人次與旅游消費,引致城市旅游需求下降。
旅游是對異域自然生態(tài)與人文特質的審美活動,旅游者在其空間位移、旅游場景轉換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到一些不幸或危險,故風險感知理論在旅游領域具有天然的理論適用性。有學者認為,旅游風險就是游客在旅行途中或在旅游目的地遭遇不幸的可能性①Tsaur S. H.,Tzeng G. H,Wang G. C.,“The application of AHP and fuzzy MCDM on the evaluation study of tourist risk,”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4, no.4, 1997,pp.796-812.,這種不幸能夠被游客個體感知或評判得到,游客風險感知程度越高,就越會規(guī)避到目的地的旅行②③Kozak M.,Crotts J. C.,Law R.,“The impact of the perception of risk on international travel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vol.9, no.4, 2007, pp.233-242.。在霧霾襲城之下,國內學者彭建等認為,霧霾污染是引發(fā)游客感知旅途風險的重要來源④彭建、郭思遠:《大陸居民對北京霧霾的旅游影響感知和態(tài)度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6 年第10 期。,給游客帶來行動限制、健康威脅、安全威脅、游憩限制等旅游風險⑤劉華軍:《生態(tài)文明視閾下中國環(huán)境污染排放績效的演變與驅動》,《廣東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7 年第1 期。,霧霾感知、風險感知對旅游滿意度以及忠誠度有顯著影響⑥李靜、Pearcep L、吳必虎:《霧霾對來京旅游者風險感知及旅游體驗的影響-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中外旅游者對比研究》,《旅游學刊》2015 年第10 期。。也有學者將研究拓展到風險感知后的風險規(guī)避行為領域⑦張愛平、虞虎:《霧霾影響下旅京游客風險感知與不完全規(guī)避行為分析》,《資源科學》2017 年第6 期。,豐富了霧霾污染下游客風險感知與行為選擇的理論研究。
上述研究成果啟示我們,從風險感知的理論視角,可以揭示出霧霾污染影響城市旅游需求的機理。“感知—態(tài)度—行為”是風險管理經(jīng)典的研究范式,為揭示霧霾污染下游客的風險感知與行為選擇提供了理論框架。圖2 顯示了霧霾污染下游客風險感知、風險態(tài)度與應對行為的邏輯關系。從圖2 可知,城市霧霾信息經(jīng)由媒體與自媒體傳播擴散,潛在旅游者一旦接收到此信息,就會啟動大腦神經(jīng)元對霧霾風險進行評估,盡管個體存在風險感知的差異性,但是諸多潛在旅游者或多或少可感知到霧霾帶來的身體風險、功能風險、心理風險、成本風險。隨后,潛在游客就會基于感知風險形成不同的風險態(tài)度,有的不愿承受霧霾中的出游風險,有的重視霧霾出游風險,有的游客有意降低霧霾下的出游風險。如圖2 所示,對待風險的態(tài)度影響潛在游客的行為,那些不愿承受出游風險的游客往往會選擇完全規(guī)避風險行為,比如取消行程或者轉移到其他空氣質量好的目的地,完全規(guī)避風險行為的個體游客數(shù)目疊加后,就會對受霾城市旅游需求帶來負面影響。持有重視霧霾出游風險、有意降低出游風險態(tài)度的游客,并沒有放棄訪問受霾城市的旅行計劃,但他們會選擇一些不完全規(guī)避風險的行為,比如查詢目的地霧霾信息、結合霧霾信息選擇出游時間、選擇防霾設備與旅游產品等,這些個體不完全規(guī)避風險的行為有的對旅游需求并沒有顯著負面影響,有的會造成旅游行程縮短、游覽項目減少、旅游消費降低。由此可見,霧霾污染之下游客不完全規(guī)避風險的部分行為,也會引致城市旅游需求下滑。
圖2 風險感知視角下霧霾污染影響城市旅游需求的內在機理
從經(jīng)濟學角度來看,旅游是游客在異域空間與一定約束條件下追求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過程,消費者效用理論為洞悉霧霾污染影響城市旅游需求的內在機理提供了工具。霧霾污染之下,旅游者在旅行途中,一方面享受旅游帶來的快樂感,即獲得正的消費者效用;另一方面,霧霾侵襲使得旅游者處在風險情境之中,霧霾污染是旅游的排斥物①謝佳慧、李隆偉、王艷平:《排斥物:霧霾降低入境旅游規(guī)?!?,《當代經(jīng)濟科學》2017 年第1 期。,其衍生的風險是消費領域的厭惡品,給游客個體帶來負效應。顯然,霧霾污染下的旅游決策,是游客對旅游產品消費帶來的正效用與霧霾衍生風險帶來的負效用進行權衡之后的理性選擇。
為刻畫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影響,特假設游客消費單一旅游產品的數(shù)量為Q,價格為Pt;游客在霧霾中承擔各種風險,假設各種風險能標準化為可計量的風險單元,特引入變量R 來度量霧霾旅游下的風險程度,風險也是有價格的,各種風險都將消耗游客預算,假定風險R 的單位價格為Pr,不考慮旅行途中的其他開支,假定旅游活動的總預算為Y,則游客個體消費決策受如下預算函數(shù)的約束:
上式中,游客消費一部分用來購買旅游商品,另一部分用來為霧霾風險買單,比如購買霧霾防護用具、選用空氣清新房的溢價或為霧霾帶來的健康受損付費。假定霧霾污染水平為H,則顯然風險R 是霧霾污染水平的正函數(shù),或者說旅游城市的霧霾污染水平H 是影響風險R的自變量,考慮到旅游者購買的旅游商品以及承擔的風險,旅游者消費效用最大化模型可以用如下公式來表征:
基于上述公式,在霧霾污染情境中,旅游者在預算約束下的效用最大化等同于對旅游產品的消費和承擔一定風險水平所需花費的最優(yōu)水平,且實現(xiàn)消費者均衡。在消費者均衡實現(xiàn)時,均衡的旅游產品消費量為Q*,承擔的風險水平為R*,均衡時候兩者的公式如下:
圖3顯示了霧霾污染情境下旅游者在不同風險水平上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費決策。圖3縱軸代表游客消費的旅游商品數(shù)量,橫軸表示游客在霧霾中旅行面臨的風險程度,由于旅游商品是喜好品,風險是厭惡品,于是形成向左下方傾斜的無差異曲線,如圖中U0、U1、U2、U3代表四條不同效用水平的消費無差異曲線,且無差異曲線越往右下方移動,其效用水平越低。圖3 向右下方傾斜的是消費預算線,旅游者的總預算金額Y,游客可在旅游商品消費數(shù)量與風險承擔數(shù)量之間進行權衡選擇。圖3 中消費者預算線與U3、U2、U0、U1 四條無差異線的交點就是在不同風險水平下的消費均衡點,在均衡點消費者實現(xiàn)了在既定風險水平下的消費者效用最大化,且所有預算全部花完。從E3、E2、E0、E1 四個均衡點的風險水平與商品消費數(shù)量關系可看出,游客感知要承擔的風險越高,其個體的旅游商品消費數(shù)量也就越低。
圖3 霧霾污染衍生風險下的旅游者消費決策
圖3中的Rmax 是游客愿意承擔霧霾衍生風險的極限值,事實上,如果風險程度超過Rmax,如風險水平為R1,旅游者個體對旅游商品的消費量并不是E1 均衡點對應的旅游商品消費量Q1,而是零消費。這就是說,只要消費者感知要承擔的霧霾風險大于愿意承擔風險的極限值Rmax,消費者個體就會選擇完全規(guī)避出行行為,即放棄到受霾旅游城市出游。如果感知要承擔的霧霾旅行風險小于風險極限值Rmax,則旅游者仍然會選擇去既定的霧霾污染城市旅行,但隨著霧霾衍生風險程度的提升,旅游者個體對旅游商品的消費數(shù)量也會有相應的下降。
圖3表征個體旅游者在面對城市霧霾天氣下的旅游決策,就城市旅游目的地而言,其旅游需求就是所有有出游意愿、有支付能力的個體游客對城市旅游商品消費數(shù)量的簡單加總,顯然隨著霧霾風險程度的遞增,霧霾污染城市的旅游需求是減少的,霧霾污染衍生風險與受霾旅游城市旅游需求呈反方向變動關系。圖4 縱軸表示受霾城市旅游需求數(shù)量Q,橫軸表示游客承擔的風險水平R(H)。圖4 表征了霧霾污染衍生風險與受霾城市旅游需求的反向關系。隨著霧霾污染程度的加重,游客個體對風險的厭惡程度是邊際遞增的,這就導致受霾城市游客需求的衰減率呈現(xiàn)邊際風險遞增規(guī)律,這也解釋了城市旅游風險需求線的前端凹向原點的特征。圖4 也顯示,一旦突破所有游客中最大風險耐受值Rmaxall,則所有游客停止前往受霾旅游城市旅行,旅游需求量為零。基于上述理論分析可知,霧霾污染下的城市旅游風險需求曲線呈現(xiàn)先凹向原點再彎折至水平狀態(tài)的特征(如圖4 所示)。
圖4 受霾城市旅游的風險需求曲線圖
下文嘗試利用前三批獲批的地級市以上的95 座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的相關數(shù)據(jù),來實證分析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影響,樣本時間跨度為2010—2019 年,樣本旅游城市橫跨中國各地理空間,有直轄市、副省級或省會城市與地級市等不同的行政級別。依據(jù)研究目的,選用城市國內旅游收入的對數(shù)值來衡量城市旅游需求,作為被解釋變量,記為lnCITYTRD。依據(jù)研究主旨,核心解釋變量為霧霾污染,特選用各旅游城市PM2.5 濃度的對數(shù)值來表征城市霧霾污染水平,標識為lnHAZEC。為更好地檢驗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影響效應,特對其他可能影響城市旅游需求的變量加以控制,依據(jù)城市旅游需求的增長特性、相關文獻以及數(shù)據(jù)的可獲得性等,引入如下控制變量:
(1)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lnAVGDP)。經(jīng)濟越發(fā)達的城市,其和外界進行的經(jīng)貿聯(lián)系與商務往來也越頻繁,故預期經(jīng)濟發(fā)展可以提升城市旅游需求。為此,特以各城市人均GDP 的對數(shù)值來衡量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記為lnAVGDP。
(2)人口規(guī)模。人口規(guī)模越大的城市在城市歷史文化、城市建筑風情、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度、城市新建旅游吸引物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因此,預計人口規(guī)模越大的城市越有利于吸引客流進而引致城市旅游需求增加。以各旅游城市年末人口數(shù)量的對數(shù)值來表征城市人口規(guī)模,記為lnPOP。
(3)政府干預度。在中國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中,政府是最為重要的利益相關主體,政府可以依靠行政、法制或經(jīng)濟等手段對旅游進行調節(jié)干預,以實現(xiàn)對國內旅游經(jīng)濟的調控與促進發(fā)展;為此,特引入政府干預度來考察政府對城市旅游需求的調控作用。借鑒張建輝等學者的計算方法①張建輝、靳濤:《轉軌式經(jīng)濟增長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中國的經(jīng)驗(1978-2008)》,《學術月刊》2011 年第7 期。,采用一般公共財政支出與GDP 商值的對數(shù)值來表征政府干預度,記為lnGOVERNIN。
本文數(shù)據(jù)為2010-2019 年95 座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地級市及以上城市)的年度數(shù)據(jù)。其中,表征城市旅游需求程度的國內旅游收入數(shù)據(jù)來源于各城市發(fā)布的年度國民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PM2.5 濃度數(shù)據(jù)來源于達爾豪斯大學大氣成分分析組2010—2019 年的分享數(shù)據(jù),對分享數(shù)據(jù)進行柵格處理,匹配95 座中國主要旅游城市矢量地圖后得到各旅游城市的年均PM2.5 濃度數(shù)據(jù)。人均GDP、城市年末人口數(shù)量、一般公共財政支出等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城市統(tǒng)計年鑒》(2011—2020),對個別缺失數(shù)據(jù)采用移動平均法補齊。
本研究旨在分析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影響效應,時間維度為2010 年至2019 年,地區(qū)維度為跨越中國地理版圖各方位的95 座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依據(jù)研究目的,lnCITYTRD為被解釋變量,lnHAZEC 為核心解釋變量,表征霧霾污染程度;特引入相關控制變量,建立如下對數(shù)型計量經(jīng)濟模型:
上式中i 表示城市個體,t 表示時間,HAZEC 為各城市年度霧霾污染水平;AVGDP為人均GDP,POP 為各城市年末人口數(shù)量,vt表示影響城市旅游需求的時間效應,ui 為影響城市旅游需求的城市個體效應,εit 為獨立同分布的隨機誤差項。下文主要采用面板數(shù)據(jù)固定效應方法對公式5 進行估計。
1.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影響效應
表1 顯示了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影響的結果,模型1 是采用混合回歸方法的估計結果,霧霾污染程度lnHAZEC 的回歸系數(shù)在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在樣本時期內,霧霾污染已經(jīng)阻礙了城市旅游需求,空氣質量已成為抑制城市旅游需求的顯性因素。模型2 是采用面板數(shù)據(jù)固定效應估計方法的估計結果,其回歸方程的R2 為0.8835,顯示出各解釋變量對城市旅游需求具有較好的解釋力;lnHAZEC的回歸系數(shù)為-0.207,且通過1%水平的置信檢驗,表明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抑制效應真實存在,數(shù)據(jù)顯示,城市霧霾污染程度每提升1%,會引致旅游需求隨之減少0.207%。模型3 與模型4 顯示了在2010—2014 年與2015—2019 年兩個時間段中,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分段回歸結果,比較lnHAZEC 的回歸系數(shù)大小不難發(fā)現(xiàn),隨時間推進,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阻礙作用在減弱,這也說明,中國各城市的霧霾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其對城市旅游需求的負面影響。
表1 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影響結果分析Tab.1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haze pollution on urban tourism demand
模型5 引入了霧霾污染與城市霧霾曝光度的交互項lnHAZEC*MEDIA,以考察霧霾曝光度(MEDIA)對霧霾污染與城市旅游需求的關系是否存在調節(jié)作用。霧霾曝光度(MEDIA)是一個虛擬變量,在百度搜索中,選擇“資訊”欄目,以“霧霾+城市名稱”為搜索內容,以獲得每個城市與霧霾相關的資訊數(shù)量,搜索時間區(qū)間設定為2010 年1 月1 日至2019 年12 月31日,對各城市霧霾相關的資訊數(shù)量求算術平均值后,以是否高于或低于算術平均值進行賦值形成霧霾曝光度(MEDIA)的虛擬變量,如果某城市與霧霾相關的資訊數(shù)量高于樣本城市的算術平均值,則MEDIA 賦值為1,低于樣本城市的算術平均值,則MEDIA 賦值為0。模型5 顯示了加入交互項lnHAZEC*MEDIA 后的回歸結果,結果顯示,lnHAZEC 系數(shù)依然顯著為負,再次表明霧霾污染在抑制城市旅游需求,交互項lnHAZEC*MEDIA 的回歸系數(shù)為負值,且在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表明霧霾曝光度(MEDIA)對霧霾污染與城市旅游需求存在負向調節(jié)作用,也就是說,城市霧霾污染信息被媒體披露曝光后,會加劇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邊際影響效應,這也驗證了學者們先前提出的“空氣質量對旅游業(yè)的阻滯作用受媒體信息披露程度的影響”的觀點①展云逸、尹海濤:《空氣質量對我國旅游城市的影響分析——基于2005—2014 年全國135 個旅游城市的面板數(shù)據(jù)》,《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 年第1 期。。
表1 模型6 為增加控制變量實際利用外資規(guī)模后的回歸結果,F(xiàn)DI 為各城市實際利用外資額度,對其取對數(shù)后為lnFDI,以此衡量城市實際利用外資規(guī)模,由于外資利用一部分直接投入到旅游行業(yè)帶來國內旅游發(fā)展,另一方面外資利用助推商務旅游發(fā)展,故可以預期實際利用外資規(guī)模對國內旅游發(fā)展有顯性助推作用。各城市實際利用外資額度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城市統(tǒng)計年鑒》,但遺憾的是嘉峪關與拉薩兩個城市該數(shù)據(jù)缺失,且在各隸屬的省區(qū)統(tǒng)計年鑒與其他官方途徑無法獲得這兩個城市的實際利用外資額,故表1 模型6 顯示的是剔除嘉峪關與拉薩后其他93 座旅游城市的實證結果,其觀測值數(shù)量為930;模型6 結果表明,增加控制變量與減少樣本后,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抑制效應依然是穩(wěn)健的;同時研究也發(fā)現(xiàn),實際利用外資規(guī)模對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的旅游需求有顯著助推作用。表1 模型1-6 也充分驗證了,經(jīng)濟發(fā)展、人口規(guī)模與政府干預都對城市旅游需求有助推效應。
2.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影響分異
表2 模型1-3 顯示了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在東部、中部、西部地區(qū)不同的影響效應,三個區(qū)域lnHAZEC 的系數(shù)符號都顯著為負,這表明在樣本時期內,霧霾污染對東部、中部、西部的城市旅游需求都呈現(xiàn)出抑制作用,比較三個系數(shù)的大小發(fā)現(xiàn),霧霾污染對中部城市旅游需求的抑制作用最大,東部的抑制效應次之,西部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抑制作用最小;究其原因,可能是中部旅游城市的平均污染程度最高,經(jīng)測算,在樣本時期段,中國旅游城市PM2.5 年均濃度值為46.29μg/m3,高于東、西部旅游城市;且中部地區(qū)不像東部地區(qū)具有更發(fā)達的經(jīng)濟條件、更好的基礎設施、更敏銳的旅游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意識以及更強勁的打造新旅游吸引物的能力,因此,中部地區(qū)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負面影響最大也在情理之中。
表2 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分異影響結果Tab. 2 Differentiated impact of haze pollution on urban tourism demand
表2 模型4-5 的估計結果表明,城市級別是霧霾污染與城市旅游需求關系的調節(jié)變量,對比副省級及以上城市(包含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與直轄市)與一般地級市兩組城市l(wèi)nHAZEC 估計系數(shù)的大小可知,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影響在一般地級市呈現(xiàn)出更大的抑制力量,這也反映出,行政級別高的城市其城市旅游需求受霧霾污染的影響程度小,可能的原因在于,高行政級別的城市承擔了更多的行政功能、經(jīng)貿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等,遭遇霧霾侵襲后,高行政級別的城市因為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其旅游需求具有更好抵御風險的抗力;因此,一般地級市在霧霾侵襲之下,其旅游需求受到更大程度的負向沖擊,這也是合情合理的。
霧霾污染頻發(fā)是中國諸多城市面臨的環(huán)境災害,本研究就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影響進行理論研究與實證檢驗。研究結論如下:(1)保護動機理論、風險感知理論與消費者效用理論,對霧霾污染影響微觀旅游者個體需求有很好的理論解釋力,可為洞悉霧霾污染影響城市旅游需求提供微觀證據(jù)與理論基礎。(2)霧霾污染對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的旅游需求有顯著抑制作用;隨時間推進,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抑制效應呈遞減趨勢。(3)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影響呈現(xiàn)地區(qū)差異性,中部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負向影響程度大于東部與西部;行政級別可調節(jié)霧霾污染與城市旅游需求的關系,一般地級市相比行政級別更高的城市,其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抑制效應更大;霧霾曝光可顯著提升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的邊際影響。
基于上述結論可知,霧霾污染對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旅游需求的抑制作用真實存在,為先前關于霧霾污染抑制旅游需求①②③④⑤Kwabena A. Anaman, Chee N. Looi,“Economic Impact of Haze-Related Air Pollution on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Brunei Darussalam,”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vol.30 ,no.2,2000,pp.133-143.的結論再次提供了事實依據(jù)與實證支持,但該研究結論與展云逸⑥展云逸、尹海濤:《空氣質量對我國旅游城市的影響分析——基于2005—2014 年全國135 個旅游城市的面板數(shù)據(jù)》,《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 年第1 期。、Sun⑦Sun J., et al,“ Escape or stay? Effects of haze pollution on domestic trave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vol.690,no.10,2019,pp.151-157.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并不一致。那么,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是否存在顯著抑制效應?其學術分歧為什么會存在?事實上,從上文保護動機理論、風險感知理論、消費者效用理論等出發(fā),不難發(fā)現(xiàn)觀點爭鳴存在的學理原因。(1)在保護動機理論下,潛在游客個體經(jīng)過威脅評估與應對評估后,如果選擇圖1 中的第1-5 項行為,其當期個體需要就會減少,而選擇第6-11 項行為并不影響當期個體需求。(2)在風險感知理論中,潛在游客選擇完全規(guī)避風險行為,確實會帶來個體需求的減少;部分不完全規(guī)避風險行為也會引致個體需求下降,但游客采取結合霧霾信息選擇出游時間、選擇防霾設備出游等不完全規(guī)避風險行為時,其個體旅游需求不會有明顯改變。(3)基于消費者效用理論繪制的圖4 顯示,只要游客承擔的風險值R(H)不大,處在受霾城市旅游風險需求曲線的前端位置,霧霾污染變化對城市旅游需求是缺乏彈性的,表現(xiàn)出霧霾污染變化對城市旅游需求的影響不明顯。從上面基于微觀個體需求視角的理論解釋可知,霧霾污染對城市旅游需求有無顯著抑制效應都有學術的合理性,不存在誰是誰非的對錯之分,研究樣本不一致,其研究結論就有可能不同。
城市旅游是塑造城市形象、驅動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的利器,然而,霧霾污染卻在抑制中國城市旅游的發(fā)展,為維系霧霾污染下城市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特提出以下目的地響應策略:
(1)環(huán)境規(guī)制策略。環(huán)境規(guī)制通過命令控制、市場激勵和自愿參與等手段,可減少霧霾污染,實現(xiàn)旅游城市空氣環(huán)境優(yōu)化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美化,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與城市品牌形象,進而促進城市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西安開展的“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燒、增綠”6 大環(huán)境規(guī)制行動①Cao, et al.,“Urban air quality management in Xi'an: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vol.27 ,no.1,2018, pp.3.,就是旅游城市面對霧霾污染采取的成功舉措。(2)霧霾信息管理策略。城市霧霾信息披露影響城市旅游發(fā)展②展云逸、尹海濤:《空氣質量對我國旅游城市的影響分析——基于2005—2014 年全國135 個旅游城市的面板數(shù)據(jù)》,《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 年第1 期。,且媒體往往偏愛霧霾污染類的負面信息報道,為此旅游城市應該關注線上線下城市霧霾輿情信息,污染來襲時為旅游者及時提供霧霾信息預警與防霾提醒服務③Zhang Xiaowei,et al.,“Designing tourist experiences amidst air pollution: A spatial analytical approach using social media,”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84,no.7,2 020,pp.1-16.;一旦霧霾消散或城市空氣質量改善向好,要利用媒體及時發(fā)布信息,以快速恢復旅游者信心并吸引游客到訪。(3)旅游吸引物開發(fā)。霧霾污染是旅游排斥物,旅游吸引物與之相反,讓游客身心向往;只要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大于霧霾帶來的排斥力,游客依然會紛至沓來;故霧霾頻發(fā)的城市可通過開發(fā)新的旅游吸引物,減少或者彌補霧霾污染帶來的游客流失。
誠然,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其一,本研究樣本跨越中國不同的城市地理空間,但文章并未利用地理空間分析方法,來研究霧霾污染與城市旅游需求在小尺度地理空間中的相互關系;其二,本研究也沒有利用用戶生成的旅游大數(shù)據(jù),對霧霾污染如何影響游客心理與消費行為開展研究。以上不足,都有待于我們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