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孩子只是不合群嗎?

    2024-03-14 12:55:25官銳園
    心理與健康 2024年3期
    關鍵詞:共情情商社交

    有的孩子在學校里找不到朋友,甚至經(jīng)常受到同學的孤立或欺負。對于家長來說,常常感到困惑,不明白為什么孩子很難在同齡人中有立足之地。這種情況下,除了考慮孩子的興趣個性、情緒狀態(tài)、學業(yè)壓力等方面的影響,還需要考慮一種情況,就是孩子的共情能力是不是存在一定的不足?

    什么是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一種準確地體會和理解他人的感受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人們感知他人的情緒、與他人建立情感關系的重要因素。心理學家李普斯曾說,當我們看雜技演員在表演走鋼絲的時候,雖然自己沒站在鋼絲上,但是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這是因為我們能夠假設自己就是雜技演員,感其所感,好像親自站到鋼絲上一樣。而這種現(xiàn)象,就是一種共情現(xiàn)象。

    由于我們能夠感受和理解親人的悲傷,才能夠在親人需要的時候給予安慰、撫慰心靈;由于我們能感受到朋友的快樂,才能夠去祝賀和擁抱朋友,讓友誼進一步升華。這些行為的產(chǎn)生基礎都是源于我們共情的能力。

    共情能力不足帶來哪些問題?

    那么對于青少年來說,如果缺乏共情能力,會有什么問題呢?

    從嚴重程度來說,比較嚴重的共情能力缺陷就是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核心癥狀,程度比較輕的共情力不足則會造成孩子的人際關系不是特別理想,主要表現(xiàn)為難以找到同齡的朋友、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關系。這是因為,共情力不足使得孩子沒辦法了解別人的心情,最常見的是不能判斷別人的情緒,繼而也沒辦法采取靈活的、適宜的交往行為。

    如有些共情能力低的孩子在跟別人玩的時候只說自己喜歡的事情,對別人是否感到厭煩和生氣毫無覺察,從而導致經(jīng)常受到孤立;還有的孩子對于別人的傷心難過不能感同身受,無法安慰和照顧別人的心情,會給人一種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印象,引發(fā)同伴的不滿;還有的孩子想交朋友卻用簡單粗暴方式,如直接拉扯對方的身體、講話直白,從而被認為怪異被疏遠。

    如果自己的孩子經(jīng)常出現(xiàn)以上的情況,家長就需要重視,要觀察一下孩子是不是存在共情能力不足的情況。

    遺傳和發(fā)育對共情能力的影響

    既往研究顯示,共情能力會受到遺傳、年齡、養(yǎng)育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般說來,以共情能力缺陷為特征的孤獨癥譜系障礙有一定的遺傳傾向,父母中如果有一方存在共情能力較低的情況,他們的孩子共情能力受影響的概率要大于普通的孩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普通兒童大腦認知功能的發(fā)展會導致共情能力的提升,研究顯示0~5歲兒童共情能力的發(fā)展一般經(jīng)歷5個階段和水平:

    剛出生的新生兒能對消極刺激產(chǎn)生自發(fā)的消極反應,是一種自發(fā)反應階段。

    2個月大的嬰兒看到其他孩子啼哭也會跟著哭,仿佛能夠感同身受,并開始有意識地關注照料者的表情,有模仿微笑和互動的行為,進入初級模仿階段。

    9個月的嬰兒會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與照料者面對面進行互動,并且能夠有意識地使用一些方法來獲得他人的關注,這是有意互動階段。

    1~3歲的孩子能意識到別人的痛苦是別人的,但仍感到不知所措。也會模仿別人的痛苦遭遇以獲得親身體驗,如看到其他孩子摔倒在地,小朋友也會模仿摔倒,這是區(qū)分他人階段。

    3.5~5歲的兒童不僅會模仿他人的情緒性行為,還能夠區(qū)別他人與自己的痛苦,并且會因為觀察到他人的痛苦而采取安慰的行為,進入關愛行動階段。

    所以一個孩子到了5歲左右的時候就基本具備很好的情緒感受和理解能力。如果父母發(fā)現(xiàn)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無法與同齡孩子一起玩耍,無法與父母有比較和諧的情感互動時,就需要關注一下孩子是否有共情能力不足的問題。

    家庭養(yǎng)育方式與共情能力

    除了遺傳和發(fā)育因素的影響,家庭養(yǎng)育方式也是影響孩子共情能力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顯示,患有抑郁癥或者經(jīng)常忽視孩子的母親常常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孩子不能夠區(qū)分他人的情緒,她們的孩子共情能力的發(fā)展也常受到影響。一項調(diào)查顯示,如果母親對孩子是感情溫暖型的、對孩子的情緒變化非常敏感,同時又能夠接納孩子的情緒,那么這些母親的孩子在看圖文故事時,理解主人公的心情和共情主人公的能力都明顯較好。而那些虐待孩子的父母,往往自身可能就存在共情缺陷,研究顯示,那些共情能力低的父母,對孩子的虐待、攻擊和懲罰行為都顯著較多。

    在社會養(yǎng)育方面,人們也得到一些證據(jù),如美國孤兒院兒童在理解他人情感能力的發(fā)展方面明顯比普通家庭的孩子遲緩。一些關于中國獨生子女的研究也顯示,獨生子女家庭的大學生共情性關懷的能力評分要低于非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挪威的一項研究顯示,生活在人口較少的農(nóng)場的兒童認知性共情能力顯著地低于那些生活在人口較多的村莊和城市的兒童。根據(jù)這一現(xiàn)象,有研究者提出兒童同伴互動關系的 “門檻假設”,認為一定程度的社會交往機會、社會經(jīng)驗對兒童共情能力的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作為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多關心孩子的情感需求,給予及時的情感支持和滿足,增加孩子與同伴的社會交往機會,幫助孩子應對社交中遇到的拒絕、欺負等各種困難,培養(yǎng)孩子邀請、合作等各種親社會行為的社交技能,都會有利于促進孩子共情能力的發(fā)展。

    共情能力與情商的關系

    20世紀80年代,心理學家巴倫提出了情商這個概念,主要是指那些影響人們適應環(huán)境及社交的情緒管理能力,包括自我和人際交往的情感能力、適應力、壓力管理能力和一般情緒狀態(tài)等。心理學家戈爾曼在1995年出版了著作《情商(EQ)》,該書讓“EQ”這個詞風靡世界,成為日常百姓所熟知的一個概念。

    戈爾曼在書中指出,EQ對個人的社會性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取得工作成就的人群中,情商對于工作成就的影響是智商的兩倍。那些情商水平高的人,通常表現(xiàn)出有較好的社交能力,性格外向而愉快感較多,富有同情心,無論是獨處還是與他人相處時都能夠怡然自得。

    由此可見,情商是與個人的生活各個方面息息相關的,而在情商概念中,共情能力無疑是關鍵要素,甚至可以認為是一種門檻能力,即只有具備共情能力的人,才能跨過個體與個體心門之間的門檻,彼此建立基本的信任和互幫互助的關系。因此心理學家德瓦爾認為,共情是人類在漫漫歷史長河發(fā)展中被篩選保留下來的、讓人類種群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基因。

    共情能力發(fā)展的干預方法

    針對有發(fā)育問題的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可以尋求專業(yè)的心理干預服務。常見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共情能力發(fā)展的干預方法有人際關系發(fā)展介入療法、社交故事訓練法等。

    人際關系發(fā)展介入療法又稱“人際關系發(fā)展干預活動”,由史蒂芬·古斯坦博士研究開發(fā)。該療法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培養(yǎng)和提高孤獨癥譜系兒童對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解讀能力,從而提高與他人的情感互動能力。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干預要點,如使用陳述性語言溝通、運用情感反饋系統(tǒng)與他人分享體驗、社交信息的處理、根據(jù)別人的行為調(diào)整自己行為的社會性調(diào)適能力、根據(jù)情境變化靈活思維的能力、根據(jù)經(jīng)驗預測和總結的能力等。

    訓練者可以是兒童的父母或者專業(yè)的干預人員,可通過各種互動游戲如捉迷藏、對話活動、拋接球等來幫助孩子增強參與興趣,也可使用相對夸張的語言、動作等方式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他們對活動和他人產(chǎn)生興趣,激發(fā)自閉癥患兒人際關系的主動性,提升人際關系能力的實際應用水平。

    社交故事訓練法通過讓兒童閱讀一些社交故事資料,主要是一些常見的社交問題行為故事,如同伴或親人之間的安慰、贊許、親近等正性行為中的語言、非語言溝通故事,也有焦慮、憤怒、恐懼等個體內(nèi)在情緒問題的故事,以及一些社交互動的問題行為故事,如打斷別人談話、攻擊、回避等行為;通過讓孩子閱讀這些故事,幫助他們?nèi)ソ⒂^察他人情緒、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應對常見人際交往問題的行為技巧。家長也可以經(jīng)過學習掌握這些方法,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人際交往的環(huán)境。

    教育家蒙田曾經(jīng)說過:只有恰如其分的情感才能被人所接受、所珍惜。對于父母來說,幫助孩子具備恰如其分的情感能力,讓他們被社會和他人接受與珍惜,不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嗎?

    官銳園,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醫(yī)學人文學院醫(yī)學心理學系主任,中國性學會性心理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團體心理輔導與治療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學會醫(yī)學心理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認知行為治療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德心理治療研究院(GCAP)中方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yī)學心理學分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共情與人際溝通、壓力與應對、醫(yī)患心理健康、心理咨詢與治療。咨詢?nèi)∠颍赫J知行為治療、團體心理咨詢。

    猜你喜歡
    共情情商社交
    網(wǎng)紅會和打工人共情嗎
    社交之城
    英語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8:28
    你過得不好,是因為“假情商”太高
    好日子(2022年6期)2022-08-17 07:15:38
    發(fā)現(xiàn)高潛人才:共情與謙卑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低情商的6個原因
    共識 共進 共情 共學:讓“溝通之花”綻放
    幼兒共情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26
    社交距離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nèi)向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8
    武安市| 靖江市| 巴楚县| 调兵山市| 洛宁县| 永平县| 绥江县| 高雄县| 娄烦县| 双辽市| 新建县| 桐柏县| 正宁县| 甘肃省| 迁安市| 焉耆| 刚察县| 同心县| 西安市| 剑河县| 修武县| 蒲城县| 陆河县| 隆安县| 陆川县| 乐至县| 封开县| 象州县| 淮滨县| 临沭县| 长岛县| 循化| 建宁县| 昌都县| 房山区| 恩施市| 临桂县| 电白县| 新野县| 静宁县| 庆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