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花
分泌性中耳炎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 其又被稱為積液性中耳炎或是滲出性中耳炎, 患者在發(fā)病后會出現(xiàn)聽力降低等癥狀, 其顯著特征為非化膿性的中耳積液, 不存在耳部急性感染的癥狀或是體征, 屬于與聽力降低相關的疾病類型?,F(xiàn)階段認為, 分泌性中耳炎的發(fā)病, 與患者自身的疾病史(如是否存在急性中耳炎病史或是硬腭高拱等病史)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 發(fā)病原因較為復雜[1,2]。有研究指出:兒童屬于分泌性中耳炎的高發(fā)群體, 且在接受治療后出現(xiàn)復發(fā)的幾率相對較高, 有7%左右的病例會發(fā)展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提升, 現(xiàn)階段中醫(yī)在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過程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其中中醫(yī)鼻病序貫療法是通過結合大量的臨床經驗, 并融合中醫(yī)學以及制劑學所建立的一劑方藥下包括煎藥時熏鼻、收集蒸餾液點鼻以及口服煎煮中藥內外治療結合的方式, 其能夠達到外治內病、內外兼顧的效果, 具有實用、便捷以及經濟等方面的優(yōu)勢[3,4]。本文將探究分析中醫(yī)鼻病辨證序貫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院內收治的102 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以患者入院序列數(shù)為基礎,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每組51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1 例, 女20 例;年齡7~43 歲, 平均年齡(22.36±7.11)歲。觀察組患者中男33 例, 女18 例;年齡7~43 歲, 平均年齡(22.43±7.0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 具體如下。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懸劑(輝瑞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0960112), 10 mg/(kg·次), 1 次/d;餐前口服桉檸蒎腸溶軟膠囊(北京遠大九和藥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2401), 0.3 g/次, 2 次/d;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Glaxo Wellcome UK Limited, 注冊證號X20000498)每側鼻孔各噴1 次, 1 次/d。藥物實際使用劑量結合患者具體病情進行調整, 共治療4 周。
1.2.2 觀察組 患者采用中醫(yī)鼻病辨證序貫治療。將通利耳竅作為治療的基本原則, 予以患者蒼耳子散加減治療, 組方為:魚腥草15 g、敗醬草15 g、黃芩10 g、辛夷6 g、薄荷6 g、甘草6 g。對于證屬風邪外襲、風寒偏重的患者, 則添加蘇葉6 g、防風10 g、桔梗10 g、柴胡6 g、金銀花10 g 以及連翹10 g;對于證屬邪毒滯留的患者, 則添加赤芍 10 g、川芎6~10 g、陳皮6 g 以及佛手10 g;對于表虛自汗的患者, 則結合玉屏風散;對于陰傷較重, 存在口渴、咽干的患者, 則添加玉竹10 g、百合10 g 以及西青果6 g。用藥方式包括熏鼻以及點鼻。①熏鼻:在藥物煎煮完成后, 利用熱的藥物蒸汽對患者鼻竅進行熏蒸, 過程中確保中藥蒸汽熏蒸鼻腔的溫度≥40℃。為便于操作, 在避免燙傷患者皮膚以及黏膜的情況下, 在煎煮中藥的過程中, 將中藥蒸氣熏蒸于整個房間, 患者在房間內呼吸5~10 min, 確保蒸汽能與鼻黏膜充分接觸, 達到熏蒸治療的效果。②點鼻:收集整理煎藥過程中中藥所產生的蒸餾液, 將其用于點鼻, 2 次/d。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血清PCT、hs-CRP、細胞因子、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
1.3.1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鼓膜以及聽力恢復正常;顯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得到顯著的改善, 鼓膜基本恢復正常, 聽力提升≥15 dB;有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 鼓膜基本恢復正常, 聽力提升<15 dB;無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以及聽力均未能得到改善;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3.2 中醫(yī)證候積分 癥狀包括耳脹以及耳痛, 無癥狀為0 分, 有時存在為2 分, 有時得到緩解為4 分, 一直存在為6 分。
1.3.3 血清PCT、hs-CRP 水平 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液測定血清PCT、hs-CRP 水平。
1.3.4 血清細胞因子 包括血清IL-4、IL-10、IL-2、IFN-γ。
1.3.5 T 淋 巴 細 胞 亞 群 包 括CD3+、CD4+以 及CD8+。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12%, 高于對照組的72.5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耳脹、耳痛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耳脹、耳痛積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x-±s, 分)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PCT、hs-CRP 水平比較治療前, 兩組患者血清PCT、hs-C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血清PCT、hs-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PCT、hs-CRP 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PCT、hs-CRP 水平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PCT(μg/L) hs-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1 7.31±1.38 2.45±0.33 5.39±0.90 3.94±0.50觀察組 51 7.27±1.40 1.20±0.20a 5.41±0.85 2.08±0.40a t 0.145 23.134 0.115 20.745 P 0.885 0.000 0.908 0.000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血清IL-4、IL-10、IL-2、IFN-γ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血清IL-4、IL-10、IL-2、IFN-γ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x-±s, ng/ml)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CD3+、CD4+以及CD8+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CD3+、CD4+高于對照組, CD8+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s, %)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s, %)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CD3+ CD4+ CD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1 52.10±8.50 64.75±11.69 39.36±4.85 41.39±6.38 47.44±6.90 42.62±6.99觀察組 51 51.95±8.46 73.55±16.14a 39.27±4.90 49.88±7.09a 47.66±6.79 34.57±5.00a t 0.089 3.153 0.093 6.357 0.162 6.689 P 0.929 0.002 0.926 0.000 0.871 0.000
分泌性中耳炎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但有學者認為:分泌性中耳炎的發(fā)病與咽鼓管功能障礙、上呼吸道感染、畸形中耳炎、腺樣體肥大等因素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在對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以往多采用西藥治療, 如予以患者減充血劑或是抗組胺藥物對于分泌性中耳炎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但是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即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幾率相對較高[5,6]。而抗生素在一段時間內被認為屬于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高效藥物, 主要是由于在多數(shù)患者耳液中發(fā)現(xiàn)了細菌, 因而認為抗生素的治療效果更為優(yōu)良。但通過長期的實際應用發(fā)現(xiàn), 患兒積液的清除率與治療時間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 多數(shù)情況下需要予以患者≥4 周的治療, 在此期間溶蝕使得細菌的耐藥性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提升, 因而此類治療方式同樣具有明顯的局限性[7,8]。同時近年來有研究指出:通過予以患者鼻用或是口服激素, 能夠有效地清除咽鼓管中的炎癥,認為此類藥物能夠有效地抑制咽鼓管以及中耳中花生四烯酸、炎性遞質的合成, 進而達到降低中耳積液粘度的效果, 促進患者咽鼓管功能的恢復、中耳通氣以及中耳積液的排出。但是通過實際應用發(fā)現(xiàn), 此類治療方式在短期內能夠取得優(yōu)良效果, 但是長期治療效果難以得到保障[9,10]。
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采用了中醫(yī)鼻病辨證序貫治療模式對患者進行干預, 予以患者蒼耳子散加減治療,其中魚腥草具有消癰排膿的效果, 敗醬草則有著祛痰排膿的功效, 兩者均可用于癰腫瘡毒等癥狀的治療。黃芩能夠達到瀉火解毒的效果, 辛夷以及薄荷起到解表通竅的功效, 加入甘草則能夠有效緩解藥物毒性以及烈性, 達到調和諸藥的效果。防風能夠祛風解表, 添加桔梗能夠有效排膿, 柴胡能夠和解表里, 金銀花能夠消炎退腫。赤芍可起到散瘀止痛的效果, 陳皮能夠理氣, 佛手則能夠通竅。通過多種藥物的聯(lián)合使用, 達到優(yōu)良的治療效果, 同時采用點鼻以及熏鼻的方式, 能夠確保藥物的有效成分被患者快速吸收, 保障患者更容易接受[11,12]。分析此次研究結果, 在最終治療效果方面, 觀察組具有明顯優(yōu)勢, 認為中醫(yī)鼻病辨證序貫治療的模式, 通過辨證分型, 在治療過程中結合患者具體病情添加藥物, 達到了內病外治的效果, 同時多味藥材能夠有效調節(jié)患者炎癥以及氧化應激反應, 抑制炎性遞質的產生, 達到抗菌、抗炎以及抗氧化的效果[13-15]。在血清PCT、hs-CRP 方面,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血清PCT、hs-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PCT 屬于降鈣素前肽, 在患者出現(xiàn)細菌感染后, 甲狀腺等組織會分泌大量的PCT, 使其出現(xiàn)明顯的提升, 多數(shù)情況下將其作為感染性指標;hs-CRP屬于炎性因子, 當患者機體存在炎癥刺激情況時, 其會出現(xiàn)明顯提升, 而觀察組治療后上述指標出現(xiàn)明顯降低, 認為中醫(yī)鼻病辨證序貫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炎癥反應, 保障治療效果的提升。在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方面, Th1 以及Th2 正常情況下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 當機體出現(xiàn)感染情況時, 炎癥因子信號通路會被激活, 使得炎癥因子被釋放, 其中IL-2 以及IL-4 會刺激B 細胞分化, 激活免疫, IL-10 則介導中耳局部炎性反應, IFN-γ 會激活炎癥反應, 導致中耳部位炎癥細胞浸潤, 對中耳黏膜造成損傷, 加重患者的病情[16-19]。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血清IL-4、IL-10、IL-2、IFN-γ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樣說明了該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炎癥環(huán)境。在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方面, T 細胞亞群有著細胞免疫調節(jié)的效果, CD3+反映患者免疫系統(tǒng)功能情況, CD4+能夠發(fā)揮免疫應答效應, 而CD8+與CD4+呈現(xiàn)為相互抑制的狀態(tài), 當患者中耳出現(xiàn)病菌侵入時, CD3+、CD4+及CD8+比例失調, 免疫信息傳遞發(fā)生障礙, 造成免疫損傷[20,21]。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CD3+、CD4+高于對照組, CD8+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患者免疫調節(jié)功能恢復正常。
綜上所述, 對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中醫(yī)鼻病辨證序貫治療效果顯著, 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及血清PCT、hs-CRP、細胞因子、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