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凡桑 詹愛仙 黃德莉 戴曉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簡稱慢阻肺, 在我國其發(fā)病率處于高水平狀態(tài), 有學者對我國20 歲及以上人群進行肺部健康研究, 以呼吸量測定法定義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總患病率為8.6%。根據全球疾病負擔調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我國2016 年第五大死亡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的發(fā)生可以嚴重影響肺功能, 降低生活質量, 加快死亡進程。呼吸衰竭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群中屬于常見并發(fā)癥, 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則是一種重要治療手段, 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過程中常出現(xiàn)腹脹, 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其發(fā)病率可達58%。此外長期的腹脹可誘發(fā)胃反流等并發(fā)癥, 加重疾病的治療難度, 所以是臨床護理需要重視的問題。目前的治療多是通過調節(jié)胃腸動力、改善中樞情志等進行治療, 尚無治療功能性腹脹的特效藥物。腹脹隸屬祖國醫(yī)學之“腹脹”、“痞滿”等范疇, 中醫(yī)中藥治療腹脹已有千年歷史, 早在《素問·氣交變大論》就有腹脹一病的相關記載:“歲木太過, 風氣流行, 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腸鳴, 腹支滿?!彪S著各代醫(yī)家的探索, 更是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現(xiàn)代研究亦表明中醫(yī)學通過在功能性腹脹的治療中獨具優(yōu)勢, 療效穩(wěn)定[1]。本研究旨在分析整腸散穴位貼敷治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無創(chuàng)通氣并發(fā)腹脹患者中的療效, 現(xiàn)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呼吸科住院部2020 年10 月~2022 年10 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無創(chuàng)通氣并發(fā)腹脹患者120 例, 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60 例。對照組中男45 例, 女15 例;年齡53~80 歲,平均年齡(71.83±6.28)歲;病程7~16 年, 平均病程(11.87±2.25) 年;體質量指數(BMI) 17.5~32.6 kg/m2,平均BMI(24.75±3.85)kg/m2;吸煙指數400(0, 595);動脈血氧分壓44~70 mm Hg, 平均動脈血氧分壓(57.88±5.87) mm Hg;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59~74 mm Hg, 平均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65.48±3.39) mm Hg。研究組中男42 例, 女18 例;年齡54~80 歲, 平均年齡(72.22±6.08)歲;病程8~16 年, 平均病程(12.08±2.16)年;BMI 17.8~31.4 kg/m2, 平均BMI(23.89±3.44)kg/m2;吸煙指數365(0, 635);動脈血氧分壓42~69 mm Hg, 平均動脈血氧分壓(57.25±5.95) mm Hg;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60~76 mm Hg, 平均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66.02±3.65) mm H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入選者自愿加入本次研究;②年齡≥40 歲;③既往明確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本次因急性加重入院診療;④經鼻高流量濕化氧療(HFNC)治療不能糾正低氧血癥表現(xiàn), 需要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⑤使用BiPAP 無創(chuàng)呼吸機, 無創(chuàng)通氣2 d 以上出現(xiàn)腹脹;⑥意識清楚能配合完成治療。
1.2.2 排除標準 ①病情嚴重需行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②出現(xiàn)昏迷或休克等不能配合;③有氣胸、嚴重的臟器功能衰竭、嚴重心律失常;④因面部創(chuàng)傷或畸形無法佩戴面罩;⑤原本已存在導致腹脹的疾病(如腸梗阻、腸炎等胃腸道疾病者);⑥中藥組方成分過敏;⑦腹部皮膚又皮損不適宜熱敷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確定本次急性加重原因及嚴重程度給予常規(guī)治療:①抗感染:現(xiàn)根據經驗及患者所在地常見病原菌選用抗菌藥物治療, 找到確切病原菌者應根據藥敏結果調整抗菌藥物。②支氣管擴張劑:霧化吸入沙丁胺醇(深圳大佛藥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00348, 規(guī)格:20 ml)500 μg+異丙托溴銨(北京海德潤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1022421, 規(guī)格:14 g)250~500 μg。③糖皮質激素:靜脈滴注甲潑尼龍(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10098, 規(guī)格:0.5 g)40~80 mg, 1 次/d。④無創(chuàng)通氣:選用飛利浦偉康呼吸機BiPAP ST30(國械注進20192080426)呼吸機, 模式及參數調整:選擇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NPPV)-自主呼吸/時間控制自動切換(S/T)模式, 吸氣正壓從6~8 cm H2O(1 cm H2O=0.098 kPa)開始, 醫(yī)師床旁根據舒適度及配合情況調整吸氣壓力(IPAP)至10~20 cm H2O, 呼氣正壓根據患者需要選擇范圍0~6 cm H2O, 通氣頻率設置為10 次/min。⑤治療中如需咳痰、吸痰, 可間斷脫機,進行霧化、機械排痰等, 通氣基礎量保持8 h/d。⑥禁止攝入牛奶、豆類級不易消化的食物, 并給予毛巾熱敷腹部, 開水晾至50~60℃左右, 將干凈毛巾浸泡在熱水中, 擰干后敷于腹部, 5 min 左右更換一次毛巾, 熱敷15 min/次, 3~4 次/d, 連續(xù)治療5 d。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整腸散進行穴位貼敷。整腸散制作方法:厚樸12 g, 枳殼10 g, 香附10 g,肉桂10 g, 冰片3 g(中藥由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中藥房提供), 上述藥物研磨成粉并用蜂蜜調成糊狀裝瓶。貼敷穴位選擇雙側足三里及神闕, 每次在貼敷前先用生理鹽水對穴位周圍皮膚進行清潔, 敷藥范圍以穴位為中心, 藥物貼敷直徑約5 cm, 選用透氣敷貼固定防止脫落, 每12 小時更換1 次。貼敷完成后用紗布覆蓋, 予以膠布固定。連續(xù)貼敷5 d, 治療過程如出現(xiàn)過敏, 立刻停止用藥, 并予對癥抗過敏等處理。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GSRS 評分、腹圍及腹內壓水平。
1.4.1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每日專人聽診腸鳴音次數并記錄。顯效:腹脹癥狀消失, 腸鳴音亢進(>5 次/min);有效:腹脹明顯改善, 腸鳴音活躍(3~5 次/min);無效:腹脹癥狀無改善或有加重, 腸鳴音減弱(<3 次/min)[2]??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4.2 胃腸道癥狀 使用胃腸道癥狀評定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 GSRS)評估患者胃腸道癥狀, 該量表包含15 個條目, 每個條目根據程度、頻率、持續(xù)時間進行分級, 無癥狀計0 分, 短暫偶發(fā)計1 分, 頻發(fā)計2 分, 非常嚴重計3 分。各條目分值相加為總分, 分值越高提示胃腸道功能越差。
1.4.3 腹圍、腹內壓 晨起空腹排便后由專人負責使用卷尺平臍繞腹部一周測量腹圍?;颊吲趴瞻螂缀笕∑脚P位, 使用經膀胱插管法測定腹內壓。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研究, 無不良反應發(fā)生。研究組中52 例顯效, 6 例有效, 2 例無效, 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中27 例顯效, 24 例有效, 9 例無效, 總有效率為85.00%;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SRS 評分、腹圍及腹內壓水平對比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GSRS 評分、腹圍及腹內壓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GSRS 評分、腹圍及腹內壓均低于治療前, 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SRS 評分、腹圍及腹內壓水平對比(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SRS 評分、腹圍及腹內壓水平對比( ±s)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 bP<0.05
組別 例數 GSRS 評分(分) 腹圍(cm) 腹內壓(mm H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0 21.45±1.71 18.90±2.43a 97.03±4.19 95.26±4.14a 6.27±1.00 3.05±1.10a研究組 60 21.10±1.95 15.80±1.52ab 97.77±7.14 89.48±5.76ab 6.33±1.43 2.38±0.83ab t 1.045 8.378 0.692 6.312 0.266 3.766 P 0.298 0.000 0.490 0.000 0.790 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是呼吸科常見危重癥, 無創(chuàng)通氣是常用的治療手段, 由于治療效果顯著、耐受程度較好、創(chuàng)傷小, 臨床使用廣泛。無創(chuàng)通氣需要佩戴面罩并與呼吸機連接, 選擇合適模式及參數進行通氣。當呼吸機氣道峰壓>30 cm H2O 時, 賁門環(huán)的壓力屏障功能破壞, 氣體容易通過食道進入胃腸, 此外人機配合不協(xié)調、張口呼吸等因素, 患者也可能氣體吞咽進入消化道進而出現(xiàn)腹脹。腹脹嚴重, 可使膈肌上抬, 氣道壓力過高并增加循環(huán)阻力, 對無創(chuàng)通氣作用有著嚴重的影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無創(chuàng)通氣并發(fā)腹脹的治療是臨床需要重視的問題[3-6]。目前臨床對于無創(chuàng)通氣并發(fā)腹脹的手段較少, 西醫(yī)治療手段單一, 大多以促進胃腸動力為主, 因此中醫(yī)藥的手段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 腹脹多為胃腸氣機不暢, 脾升胃降功能失常, 脾氣不升, 胃氣不降, 從而導致腑氣不通,氣機紊亂, 走竄腹中, 最終出現(xiàn)腹脹。五行之中, 脾土為肺金之母, 肺金為脾土之子, 又肺為生氣之主, 攝外界清氣, 脾為生氣之源, 運化食糜化生谷氣, 水谷之氣賴肺氣的宣發(fā)肅降敷布全身, 而肺所需的津氣則由脾運化的水谷精微所來供, 如《醫(yī)碥》曰:“飲食入胃,脾為運行精英之氣, 雖曰周布諸腑, 實先上輸于肺, 肺先受其益, 是為脾土生肺金?!痹僬? 痰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 不論是該病的緩解期或者急性發(fā)作期, 都可能會有持續(xù)的咳嗽咳痰, 《醫(yī)學入門》有言:“咳嗽須分痰與聲, 痰聲俱有肺脾經”, 脾為生痰之源, 肺為儲痰之器, 可見調理中焦氣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重要性, 當代亦有學者認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證形在于肺脾兩臟, 故治療時應二者同調。同時, 腹脹病位主在腹部, 除中焦脾胃還有大腸等臟腑, 若大腸傳導失司, 腑氣不降, 氣機升降失常,濁氣積滯于腹部, 也可導致腹脹, 而手太陰肺與手陽明大腸同屬金, 二者相互為表里。所以胃氣以降為和, 因此調理中焦氣機, 助胃氣通降下行尤為重要。中醫(yī)藏象學說中, 脾胃濕土, 萬物生化于土, 而肺為燥金, 賴土而培之, 故肺的功能是否正常, 與脾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整腸散方劑中厚樸具有下氣除滿功效, 枳殼行滯消脹, 香附理氣寬中, 肉桂溫中散寒, 合用具有溫中和胃, 理氣消脹作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久病不愈,肺氣虛損, 子盜母氣而致脾胃虛損, 故對脾氣的補益可以使肺陰生化有源, 脾肺臟腑氣機調和, 腹脹自除[7-10]。因此, 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中藥貼敷治療是傳統(tǒng)中醫(yī)治療手段, 而穴位貼敷體現(xiàn)了中醫(yī)經絡穴位的獨特理念, 中藥穴位貼敷對于胃腸功能障礙等疾病有顯著的療效, 能夠通過穴位影響作用于臟腑經絡。神闕穴之名最早源于《針灸甲乙經》, 與全身五臟六腑, 五官九竅, 皮肉筋脈骨, 四肢百骸, 通過任、督、沖、帶脈而相通, 《針灸穴名解》載:“本穴在臍, 臍為先天之結蒂, 又為后天之氣舍, 此間元氣尚存”, 因而選該穴貼敷具有培元固本, 回陽救逆之功, 兼具補脾胃之功, 也有理氣清腸之功。神闕穴是在胎兒期間聯(lián)系母體的唯一通路, 其位置特殊, 取穴方便, 且此處蘊含豐富的靜脈叢及神經, 加之神闕穴所在的皮膚較為薄嫩, 使得此穴敏感度高且滲透力強, 因此現(xiàn)代臨床中用此穴可治療多種疾病, 其中又以消化系統(tǒng)疾病最為廣泛。足三里穴為足陽明胃經穴, 源于《靈樞·本輸》, 原名三里, 《針灸甲乙經》謂其:“三里,土也。在膝下三寸外廉, 足陽明脈氣所入也, 為合?!北狙ㄒ酁槲父潞涎?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胃病者, 腹脹, 胃脘當心而痛, 上肢兩脅, 膈咽不通, 食飲不下, 取之三里也”。具有調理脾胃、通經活絡、扶正祛邪的功能, 是胃腸疾病的治療要穴[11-15]。揮發(fā)油類化合物是枳殼主要化學成分之一, 具有促進胃腸動力的作用。使用整腸散穴位貼敷可改善患者胃腸道癥狀, 促進排氣, 減輕腹脹, 減少腹圍, 降低腹內壓[16-20]。本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整腸散穴位貼敷治療后, 研究組患者GSRS 評分、腹圍及腹內壓均低于對照組(P<0.05), 兩組均未見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 整腸散穴位貼敷能夠顯著緩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無創(chuàng)通氣并發(fā)腹脹患者的腹脹癥狀, 可接受程度高, 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