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珍妮
關(guān)鍵詞:高覺新;高覺慧;矛盾性格;成因
《家》通過描寫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的一個封建大家庭的崩潰過程,揭露了被封建統(tǒng)治核心的專制主義籠罩下的社會對于新青年、新思想的迫害與摧殘,表達了對青年投身于思想革命和社會變革洪流的呼告。高覺新、高覺慧兩人作為其中的主要人物,都在情感、精神層面存在矛盾和對立,蘊含著文化心理沖突,或多或少地呈現(xiàn)出扭曲和異化。由于身份地位與成長經(jīng)歷的不同,兩人性格也存在著較大差異。
作為一名接受過新思想、新式教育的知識青年,覺新也曾想過研究化學、去德國留學,而媒妁婚約打破了他的理想。他與梅芬青梅竹馬,期待愛情修成正果。但是,爺爺一直“希望有個重孫”,父親為了滿足這個心愿,要求他通過“抓鬮”選擇一個陌生姑娘結(jié)婚。他沒有任何反抗,只是順從。但覺新在深愛妻子的同時也惦念著初戀,既無法對妻子傾注所有的感情,也不敢挽回初戀彌補遺憾,在糾結(jié)掙扎中倍感痛苦。高覺新為了封建大家族背棄梅芬是梅芬抑郁而終的重要原因。妻子臨盆時高覺新明知陳姨太說的“血光之災”沒有任何科學依據(jù),但仍然遵循將妻子送到城外,使其難產(chǎn)而死。
成長在封建禮教大家庭中的他選擇了向舊家族、舊思想妥協(xié),做一個孝子賢孫,承擔起延續(xù)香火的責任、團結(jié)家族的重任,為了守護家族秩序?qū)幙蓧旱棺约簝?nèi)心對愛與自由的真實渴望。
高覺新逃避思考、拋棄學識、麻木心志,從新式教育走入封建舊家族和舊禮教,且以“滿足”之感聊以自慰。高覺新是一個“讀新書,過舊式生活”的人,星星之火的“五四運動”喚醒了他那被忘卻了的青春,他對本地報紙中轉(zhuǎn)載的北京消息很是上心,積極購入《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弘揚新思想的先進刊物,他信服新思想并以與兩位弟弟討論新思想書報中的問題為樂。但他的“新”卻又止步于思想,在行動上仍延續(xù)著舊傳統(tǒng)、遵循著舊禮教。面對倫理道德和家長制,他一次次屈服,最后心中的新思想也被重重壓垮,走向了妥協(xié)。瑞玨離世給了覺新重創(chuàng),讓這位只差半步便融入封建家族的青年開始思索逃離。但高家總要有人駐守,他懷著對新浪潮的同情留身于陰霾之中,望著覺慧遠去。
作為長房中的第三子,高覺慧年齡最小但最早覺醒、最徹底反抗家長制和舊禮教。他接受了民主新思想、先進的新式教育并將這些貫徹到言行之中。反思“紳士”身份時,他敢于不遂長輩們的愿,下定決心追尋自己的幸福;提到坐轎子時,他在張姑媽面前敢于旗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面對家長們的阻攔和反對時,他毅然決然地投入到進步學生運動中;面對延續(xù)舊傳統(tǒng)的大哥時,他勇于批評覺新是“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面對家族當權(quán)者高老太爺時,他勇于反對封建禮教、封建習俗,為二哥覺民追尋自由戀愛的反抗保駕護航;面對長輩們大談“血光之災”的時候,他重拳抨擊封建迷信。
但是,在與鳴鳳的感情中,能夠看出深耕在他心中的門第觀念和倫常禮法。他喜歡鳴鳳的樣貌和性格,但又介懷于她的出身和社會地位,潛意識里認為由于兩人社會等級身份不同,由此在愛情中也并不平等。他認為與自己相匹配的戀人應當是“處在琴的環(huán)境里面的”有大家族小姐風范和社會地位的女子。礙于門第觀念,他不敢與鳴鳳公開相戀;受制于倫常禮法,他不敢與二哥公平競爭主動追求琴表姐,這樣的徘徊糾結(jié)最終致使鳴鳳投湖自盡。
覺慧從不疲倦地與一切專制、腐朽、封建的東西搏擊,在看破了舊家族的虛偽和齷齪后,他憤然選擇出走,與高家徹底割裂。
高覺新、高覺慧兩兄弟的矛盾性格形成與當時的社會情況密不可分。小說的故事背景為“五四運動”前后,此時正是中國社會新體制與舊體制、新思潮與舊思潮、新文化與舊文化交替斗爭。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覺新和覺慧雖同為高家長房的少爺、接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青年,但又由于身份地位和成長經(jīng)歷的較大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矛盾性格,選擇了不同的人生方向。
首先,高覺新雖然接受過新思想,但他受封建禮教熏陶時間更長,被具有傳統(tǒng)禮教的父母、長輩們包圍、教導。其次,作為長房長孫的他在傳統(tǒng)宗法觀念和封建倫理道德的長期影響下天然具備承擔起維系家族的重任。并且,覺新在成長過程中出于“孝道”“仁義”等做出的妥協(xié)使其身心受到了嚴重摧殘。在難以改變現(xiàn)狀的際遇下,他為了使新舊思想的矛盾緩和以減少自己的痛苦,選擇了自我麻痹以換取些許喘息。
與之不同的是,高覺慧作為長房里最小的兒子被寄予的持家厚望較少,因此受到的制約也較少。其次,覺慧在開始認識世界的時候新思潮漸起,并且代表著舊禮教“啟蒙”的嚴父慈母都已離世,繼母管束較少,大哥覺新的思想比較開明未對胞弟大量灌輸封建禮教。此外,尚且年少的覺慧離升學、成婚、就業(yè)等人生重大節(jié)點還有些距離,被封建家庭捏住的“命門”較少,因此不至過于受擺布。由此,高覺慧的性格雖存在矛盾、對立的元素,但仍是新思想、新文化占據(jù)上風。
高覺新渴求愛與自由但受困于封建家庭,高覺慧大膽叛逆卻也固守傳統(tǒng)。從兩人本身性格、成長經(jīng)歷和社會環(huán)境之中,讀者可以觸摸其人物形象的矛盾點,并在尋找兩者矛盾性格成因的過程中深化對于人物形象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巴金.巴金選集第一卷[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李存光.巴金評傳[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3]劉陽.“父與子”:巴金《家》中人物形象及其關(guān)系論[D].吉林大學,2010.
[4]孫晴.悲劇沖突的永恒性——再讀巴金《家》中的高覺新[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37(05).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