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有貴
山西平遙古城原宣德坊、宣化坊(今上西門街、書院街一帶)的冀氏一族,明清時乃城內名門望族。八百多年來,厚德延世,耕讀傳家,有深厚的家學淵源。平遙歷史上有名的鳴鳳書院,便是全縣唯一、全國為數(shù)不多的一所冀氏宗族私立書院。這所書院位于縣城西南三畛原冀家花園中,占地面積3畝余,園內原建有小樓一座和書齋、寢舍、花圃、魚池等,環(huán)境清靜幽雅,主要供本族子弟讀書學習。此書院位于原火柴廠辦公區(qū),現(xiàn)存院落三座,廡殿頂涼亭一座,券門門樓一座,至今保存基本完整。現(xiàn)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鳴鳳書院始建的準確年代無考,大約在清乾隆前期,或最遲不晚于乾隆中期,比嘉慶時平遙縣官辦的古陶書院(后停辦,至道光年間擴建后改為超山書院)還要早。鳴鳳書院由東支股九世潛彰公諱君聘出資修建,如《最堂公墓志銘》中稱:“潛彰公席全盛之業(yè),耕讀并重,建鳴鳳書院、城西別墅,擇族人穎秀者弦誦其中。所延師皆通籍名儒,折霽山太史,其尤著者。于是春秋榜蟬聯(lián)鵲起,冀姓遂為邑中望族?!睋?jù)有關資料記載,前后在鳴鳳書院任主講者除乾隆年間的折遇蘭外,還有道光年間的進士定襄縣梁述孔、咸豐年間受聘為平遙超山書院山長的徐繼畬門彥喬松巖、邑人光緒丙戌科進士趙新等??梢姡捎邙Q鳳書院所聘請的老師皆為有身份的名儒,故培養(yǎng)出了不少登春秋兩榜的優(yōu)秀人才。其中,像乾隆乙未科進士冀升三、道光乙酉科舉人冀兆桂、道光壬辰科舉人冀清智,還有眾多各類貢生和國子監(jiān)太學生等,都是族人中之佼佼者。
早在清乾隆年間,清代著名詩人、鳴鳳書院主講折遇蘭曾寫有《三畛鳴鳳書院七絕四首》,情趣滿懷,耐人尋味。咸豐年間,時任平遙超山書院山長徐繼畬曾作《門人喬明經(jīng)邀游冀氏小園,偕李廣文盤桓至夜乃歸,詩以記之》一詩,詩中所記冀氏小園,即鳴鳳書院。徐公暢游至夜,雅興未減,還望再游??梢?,當年的鳴鳳書院影響之大。有此深厚的家學底蘊,使冀氏這一書香門第文風學養(yǎng)世世相承,代代永傳。
三畛鳴鳳書院七絕四首
清·折遇蘭
其一
風和日暖暮春天,結伴周行郭外田。
麥浪初翻青野露,柳眉一掃斷林煙。
其二
后先連步快登樓,表里山河一望收。
汾水幾曾散北海,泰山直欲跨中州。
其三
辟卻風塵五里遙,坐來俗慮覺全消。
案堆尼父傳薪集,壁掛顏淵飲水瓢。
其四
同人莫笑我吟詩,已到書齋向晚時。
充腹連番頻暖酒,蒐腸幾度捻微髭。
折遇蘭,字佩湘,號霽山,山西陽曲縣南溝村(今山西省古交市南溝村)人。清代詩人、書法家。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二十七年(1762年)任甘肅正寧知縣,后歷任會寧、安定(今陜西省子長縣)、瀏陽、揭陽、普寧等八縣知縣,著有《正寧縣志》《折霽山文稿》《看云山房詩草》等。
門人喬明經(jīng)邀游冀氏小園,偕李廣文盤桓至夜乃歸,詩以記之
清·徐繼畬
性本樂山林,城居苦促局。塵氛兼行潦,車馬紛相逐。
春事已將闌,猶未睹新綠。萬紫與千紅,夢想勞心目。
杖策竟何之,裵 徒仰屋。喬子吾門彥,開講城之麓。
居停有小園,其內繁花木。邀我往一游,云可醫(yī)吾俗。
欣然投袂起,代步有輪軸。入門扶杖行,清冷如入浴。
園約三畝余,花樹縱橫簇。桃杏已凋殘,白楂正芳馥。
丁香紫白分,壽丹黃似菊。桃梅逗嫣紅,玫瑰香猶蓄。
藤蔓郁虬龍,枸杞雙蟠曲。余樹不知名,枝干或已禿。
平地草如茵,馬蘭兼苜蓿。又有諸葛菜,采之不盈匊。
環(huán)坐小亭中,天籟生空谷。啜茗當春風,蕭然遠塵濁。
西南有魚池,冀可濯吾足。頹涸已多年,清波無一掬。
東北有高臺,云可拱遠矚。扶掖強一登,曠野鋪芳縟。
游罷進晚餐,斗酒歡相屬。先生饌已豐,誰謂食無肉?
劇談久忘倦,黃昏繼以燭。廣文風雅士,精神常滿腹。
買鄰得僧珍,茶話屢更仆。同游適我愿,頓拋愁萬斛。
慨念時事艱,兵戈填九服。擾擾著黃巾,紛紛逐秦鹿。
皇天佑有商,中興一何速。封豕及鯨鯢,次第都殲戮。
吳越既澄清,三秦皆克復。北地剩游魂,鞭箠堪笞樸。
既欣年歲豐,況值村醪熟。太平有遺老,茲游當再續(xù)。
徐繼畬(1795—1873),字松龕,又字健男,別號牧田,書齋名退密齋,山西五臺縣人,晚清名臣、學者。道光六年(1826年)進士,歷任廣西、福建巡撫,閩浙總督,總理衙門大臣,并為首任總管同文館事務大臣,前后為官30余年。離職回鄉(xiāng)后,咸豐六年(1856年)受聘為平遙超山書院山長(即院長)。
徐繼畬是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偉大先驅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文學、歷史、書法等方面也有相當成就。著有《瀛寰志略》《古詩源評注》《退密齋時文》《退密齋時文補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