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 正明
河東鹽池,又稱解池,即今運城鹽池,位處中條山北麓。鹽池廣51里,袤7里,幅員116里,是歷代納貢課稅重要來源,晉、秦、豫三省食鹽保障重要基地。在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河東鹽池發(fā)生了一件鹽池黑河被淹大案,致黑河被毀,從此池鹽生產(chǎn)大減,一蹶不振,再無當初之輝煌。如此重大之案,在《河東鹽法備覽》《增修河東鹽法備覽》《河東鹽政紀要》、光緒《解州志》等一些史籍中只稱黑河被毀,但如何被毀,其經(jīng)過及后果、影響并無記載。筆者近閱清朝檔案《軍機處錄副》,發(fā)現(xiàn)了有關(guān)此案的資料。
所謂黑河,是怎樣一條河,其有何功能?
大家知道,鹽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須臾不可缺。河東鹽池是天然形成,其鹽可自然結(jié)成。河東池鹽的生產(chǎn)歷史悠久,最早始于何時,尚無法確定。遠古時,炎黃與蚩尤就因爭奪鹽池發(fā)生過戰(zhàn)爭。長期以來,池鹽的生產(chǎn)是靠天然漫生,自然結(jié)晶成鹽。但是,天然漫生有明顯的缺點:味苦、質(zhì)差、生產(chǎn)不穩(wěn)定。在唐代發(fā)明了人工天日曬鹽法,其中重要做法之一是,防止客水侵犯主水。所謂主水,即池中的咸水??退?,即山潦渠瀆之濁水。濁水進入咸水中,咸水便遭到破壞,無法人工曬制成優(yōu)質(zhì)鹽。所以人們很重視興修水利工程,以防濁水侵犯鹽池的主水。這個主水,可謂早期之黑河。宋人沈括《夢溪筆談》載:“解州鹽澤,方百二十里……唯中間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后可聚?!痹谇宕?,河東鹽池有一條自然形成的橫貫池中央的河道,位于鹽池之中,是鹽池池底最深部分,東西長51華里,南北寬5-6華里,其泥漿呈黑色,故名之為黑河?!逗訓|鹽法備覽》載:“黑河圈入禁垣,緊靠畦畔,綿亙東西,地勢極卑,泥性純黑,故名黑河。每經(jīng)雨后,水聚河中,經(jīng)年不涸,浸漚成熟,鹵氣最烈,引畦灌曬,收效甚速,是河為產(chǎn)鹽之母?!苯瞬軣ㄎ南壬哆\城鹽池之研究》認為:“此黑河并非天然構(gòu)成,乃系人工掘做。池本為盆地,愈近中心而愈低,掘下深及數(shù)層,東西縱橫,形成為河。池內(nèi)四周之水流向中央而注入河內(nèi),河水化鹽成為咸水,天日蒸發(fā)之后,鹵水當濃,故成鹽為易?!?p>
鹽,不僅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還是古代統(tǒng)治者獲取賦稅的重要來源,“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古代統(tǒng)治者為了控制鹽業(yè),實施專賣政策。唐代,河東鹽池上繳政府的鹽利相當可觀。代宗時,河東鹽池每年收稅達一百五十萬緡,約占全國鹽利收入的四分之一,占全國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十二點五。南宋學者呂祖謙認為:“惟海鹽與解池之鹽最資國用?!泵鞔訓|鹽池為官辦,清代一度實行畦歸商種,在生產(chǎn)技術(shù)上日臻成熟,“每歲澆曬之時,工作人夫盈千累萬”,規(guī)模很大,河東鹽池仍然是明清政府的重要財賦來源。
但是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河東鹽池(運城)發(fā)生了人力挖開河堰致黑河被淹大案。由于黑河被毀,從此池鹽生產(chǎn)一落千丈,再無當年之輝煌。
那么,鹽池黑河是如何被毀的呢?清檔案《軍機處錄副》山西巡撫塔永寧關(guān)于“審擬任曰用等盜挖堰工一案”的奏折,對此案有詳細記載,揭示了此案的原委、經(jīng)過和結(jié)果。茲將其內(nèi)容摘錄如下:
(事件緣起)解州底張、交斜、東胡、西胡濱臨硝池,池邊灘地,志載,留為鹽場蓄水之區(qū),向不征糧,亦無租課,如遇水淺之年,涸出灘地,底張等四村之民,各便耕種兼捕魚蝦,借以糊口,相沿已久。乾隆二十二年八月初四日底張村民任曰用在本村路口廟內(nèi)閑坐,村民曹文山、任恩忠、曹文吉亦在廟內(nèi)閑談,任曰用言及本年秋雨過多,硝池水滿,灘地不能耕種,水深又難捕魚,沿池村民生計無措,惟有偷挖堰工泄水放入下流,池水稍減,灘地涸出,可以種麥,水淺亦便捕魚,若官府查究,伊愿承當認罪。……曹文山答以若辦得此事,村中自然該演戲宰羊酬謝,事犯到官,村眾也該供給養(yǎng)贍家口。任曰用聞言,即一力擔承,且向曹文山商議,交斜、東胡、西胡三村皆有種灘捕魚之人,須與各村眾相約而行。是日,曰用因病不能前往,囑令文山赴商。文山相邀一人同往,各皆推諉,任恩忠遂附和同行,至交斜村與李進堂備言其事,進堂答以商之村中復信。文山、恩忠復往東胡、西胡二村,適遇素相識之東胡村民胡立得、西胡村民張?zhí)炱娓嬉郧笆?,立得、天奇不敢承擔,文山告以但往告之村眾,另日再來回信。歸告曰用,各散。初五日,曰用病勢稍減,自至交斜村向李進堂問信,進堂答以午后復信?!虮敬逑蚍制呦?,須七巷人同來商議,進堂遂往邀李九宏、侯創(chuàng)基、李狗娃、李四娃、李春厚,并本村鄉(xiāng)約李有義,同至李宜家,告以前事,……進堂遂言任曰用一力擔承……但事犯到官受刑,各須拿給銀兩。李有義遂贊成其議,李九宏等唯唯聽從……進堂即令李陸朝寫立合同七張,內(nèi)開事犯到官幫給,到官人受刑,銀兩皆同交本舍村七巷人,李九宏、侯創(chuàng)基、李狗娃、李四娃、李春厚、李宜六張,進堂自留一張,交李春才收執(zhí)……曰用遂定初八日夜間行事。
(事件經(jīng)過)迨至初八日晚,任曰用糾逼本村二十五人,曹文山糾逼本村十一人,……李進堂、李宜隨在本村催迫二十六人同行,李宜因足跛并未上堰,任恩忠年老亦未同行,曹文山復至東胡、西胡二村……文山遂向村眾用言嚇逼,西胡村隨行十一人,東胡村隨行十人,胡立得、張?zhí)炱嫱泄什恍?,四村被糾同行八十三人。任曰用、曹文山、李進堂或令各執(zhí)锨、钁,或徒手隨行?!卧挥玫嚷暑I(lǐng)多人上堰,因堰之南北有窩鋪二座,弓兵住宿,慮其出阻,曰用即令李進堂、任汝梅、任增盛、李三娃、任重娃,跟伊守住北頭窩鋪,又令任沁源、任泳娃、任?!酢⒉芪倪B迎往南頭,攔阻窩鋪弓兵,北頭窩鋪弓兵李福成等聽聞堰上人聲,隨時即喝問,任曰用以村眾放水,如出攔阻,便要打石□水嚇阻,李福成等因黑夜人多不敢出阻,惟在鋪內(nèi)喊叫,任曰用遂令□貼近北窩鋪中段開挖,任瀧子、江之順、任趙娃、任□娃、劉四娃……各用锨、钁于堤面刨去浮土,頃刻過水,其任典喜、李吉友……雖同持锨、钁上堰,因堰窄人多,無從下手,任曰用等見水已奔騰而下,即令住手,一齊奔散。
(事件后續(xù))弓兵張用林等赴解州匯報知州張鎮(zhèn)暨鹽運使那丹珠,次早先后赴看硝池堰工,已沖開三十余丈,水勢洶涌,下游七郎、卓刀二堰不能客蓄,連開數(shù)口,遂至護池禁墻亦即沖開,水勢直入鹽池。知州張鎮(zhèn)訪緝盜挖堰工系任曰用等,隨即拿獲任曰用等五名。正在跟究,遂有交斜村鄉(xiāng)約李有義畏拿受累,邀集李進堂、李宜、李春厚、李忻、李君升、侯創(chuàng)基商議,進堂令李有義到官一人承擔,勿得供出村眾,許給□費銀三十兩,有義挺身承擔。進堂先將村中修廟銀一兩給予,又令地土稍多之李春厚、李忻各將地一畝等作價二十九兩,立契寫給有義。又恐有義到官反悔,令有義將地二畝寫立典契,如不能完事,將地歸入廟內(nèi),作為公產(chǎn)。旋將李有義等拿獲,□出合同,究明實情,并將通案人犯,逐層跟究,先后拿獲人犯一百一十名,摘提到省。
(處理結(jié)果)任曰用等聯(lián)謀聚眾作強挖開官堰,直沖鹽池,淹沒鹽畦,有虧國課民食……任曰用倡謀糾眾,盜挖官堰,實屬首惡,應(yīng)照例擬斬立決,仍行梟示。曹文山慫恿任曰用擔承,復往各村糾人;李進堂糾集本村多人,主議幫同盜挖實系同惡相□,曹文山、李進堂應(yīng)照光棍例辦斬立決。任恩忠雖因年老,臨時并未同行,況倡謀之時既在廟與聞,復同往各村糾人;李宜雖因足跛亦未同行,但糾約本村多人,立議幫費到官,均系為從,任恩忠、李宜,均應(yīng)照為從例辦絞監(jiān)候,秋后處決。李有義雖未同行,亦未糾人,但身充鄉(xiāng)約在場與聞糾眾盜挖,不即報官,以致釀成大案,且又主契約銀挺身承認□官,殊屬不法,李有義應(yīng)從重照為從例擬絞監(jiān)候,秋后處決。其余被脅從之犯,內(nèi)有跟隨任曰用等把守南北窩鋪之任汝梅等八名,挖開堰工之任駝子等二十五名應(yīng)照例……加枷號三個月,滿月杖一百,各杖責四十板。又聽從李進堂書立合同分執(zhí)之李九宏等七名,代曹文山告知村眾上堰之胡立約等二名……應(yīng)加枷號兩個月,滿月杖一百,各杖責四十板。其隨時同上堰,并未動手刨挖之任典喜等八名,與隨時同至堰□□□回之任增年等三十二名,均照被脅同行例杖一百,各杖四十板。在廟聞知任曰用等商謀糾眾挖堰,不即阻擋,又不首告之曹文吉等七名,在李宜家聞知李進堂寫立合同糾費出官,亦不阻擋,又不首告之張金貴等五名,均照□重律杖八十,各杖責三十板。初雖應(yīng)允隨行,臨時躲避不行之郝狗穆等十名,應(yīng)遵免議者釋。弓兵李福成等訊因黑夜人眾,力不能阻,并無賄賂情弊,應(yīng)毋庸置議。
任曰用等盜挖堰工,致黑河被毀,帶來的嚴重后果是:河東鹽池,地勢低洼,池面海拔僅320米,池北有涑水河,居高臨下,每逢大雨,山洪暴發(fā),鹽池即有被淹之虞。如唐大歷年間、宋元符年間、元致和年間、明隆慶年間都有過客水淹池事件,故歷代王朝都有筑堤堰、設(shè)護池灘之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本來秋雨過大,任曰用等村民不知深淺,又挖堰泄水,使鹽池水災(zāi)過重,造成黑河被淹,成為河東鹽池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水災(zāi)。此次水淹后,“客水漫池,夾帶泥沙,黑河為黃土所淹,鹽(鹵)氣不能上蒸”,致斷絕了鹵源。黑河被毀,再未能恢復,以致產(chǎn)不供需,賦稅大減。清人王慶云說,“自乾隆二十年后,頻歲以池鹽歉收,奏請借長盧鹽、蒙鹽,又以蒙鹽道遠至不如期,請借花馬池鹽”(在陜西定縣),“以彌補政府課額不足和晉豫陜?nèi)【用袷雏}之需”。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商人劉阜和發(fā)明打井澆曬法,光緒初年商人李傳典創(chuàng)造鑿井取鹵法(鹵井類似農(nóng)村水井,深25-35米)以增加池鹽產(chǎn)量,但也只能勉強維持,遠遠不能與當年利用黑河之高產(chǎn)與效益可比。
總之,從任曰用等盜挖堰工案可知:
一、任曰用等村民盜挖硝池堰工,完全是由于生計所迫。如上所述,是年“秋雨過多,硝池水滿,灘地不能耕種,水深又難捕魚,沿池村民生計無措,惟有偷挖堰工泄水放入下流,池水稍減,灘地涸出,可以種麥,水淺亦便捕魚?!?/p>
二、是年秋雨過多,村民受災(zāi)嚴重,生計無措,而清政府不予關(guān)注、更不救助災(zāi)民,村民等被迫挖堰泄水,乃無奈之舉。
三、教訓:任曰用等村民挖堰泄水是對堰工作用的無知。他們只看到村民的局部利益,不知其后果之嚴重,以為有個別人受點刑、頂個罪,即可無事。沒想到案件的嚴重性,不僅“有虧國課民食”,而且案件涉及面廣,死傷人眾。涉案計110人,其中斬立決3人;絞監(jiān)候,秋后處決的3人;枷號3月、滿月杖100、各杖責40板的33人;枷號2月、滿月杖100、各杖責40板的9人;杖100、各杖責40板的40人;杖80、各杖責30板的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