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養(yǎng)導向下,小學信息科技教學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本文探討了“五學會”教學模式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旨在為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信息科技 課堂教學 “五學會” 綜合素養(yǎng)
“五學會”教學模式,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自學、請教、助人、表達和創(chuàng)新,成為小學信息科技教學的重要實踐方向。這一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具體的學習內容為任務驅動,全面提升核心素養(yǎng),以適應個人發(fā)展和社會需求。本文旨在通過教學實踐探索,分享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實施“五學會”教學理念的經驗與做法,以期為提高小學信息科技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一、學會自學
信息科技領域的知識更迭迅速,因此,學生唯有擁有出色的自學能力,方可緊跟時代前行的節(jié)奏。這也是培養(yǎng)其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和終身學習習慣的關鍵。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學生因文本閱讀理解能力差、過于依賴教師“揭曉答案”等情況,阻礙學生自學能力的養(yǎng)成。
針對這些現象,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提供幫助:有效引導樹信心、積極鼓勵育耐心、合作討論激雄心。如在教授“電子表格的數據處理”中的“數據排序”這一操作時,教師以“如何讓表格中的數據按照成績從高到低進行排序”為問題導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尋找答案,增加知識點的針對性;而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步驟,教師可以耐心引導他們先關注關鍵詞和圖表,如“選擇排序范圍”,逐步提高他們從文本中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而后,結合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組討論的模式完成對應的任務操作。
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可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意識和能力,讓他們在信息科技的學習中更加獨立自主,為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學會請教
學習,是不斷消除不確定信息的過程,也是不斷解決問題(或一系列問題)的過程。當遇到難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他人的智慧和力量解決自己的問題。在信息科技課程的學習進程中,學生時常會遭遇各類技術難題、操作困惑。學會向他人請教是化解問題的有效路徑。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善于請教的學生(特別是高年級)不多,他們“怕”“懶”,怕被拒絕、嘲笑,寧愿“安靜”和“自律”地等著。
了解了影響學生向他人請教的原因,教師便可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來“對癥下藥”。首先,引導學生“熱情接納,耐心回答”。當察覺到有學生表現出對同伴請教的排斥態(tài)度時,教師首先要了解請教與被請教學生的想法,讓被請教的學生熱情地接納同伴,耐心回答同伴提出的問題,幫助其解決困難。其次,鼓勵學生“交流問題,碰撞想法”。對那些“安靜”等待教師講解的學生,教師應采取積極措施激發(fā)他們的主動交流意愿,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與同伴交流問題的機會。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發(fā)起“問題的藝術”活動,結合教學在班級論壇上設置“請教墻”,鼓勵學生分享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鼓勵他們相互請教,通過討論和查閱資料尋找解決方案;并每隔一段時間評選出好問題,拿出來共同探討。
三、學會助人
信息科技課程對于小學生而言,不僅是學習技術操作的渠道,更是培養(yǎng)邏輯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在這一過程中,學會助人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教師在教學生有效助人的時候,應該注重考慮:(1)怎樣實現有效助人,避免學生陷入了替他人完成任務的“助人誤區(qū)”;(2)如何讓學習成效更加穩(wěn)固和持久。學生能準確無誤且順利地完成操作任務,并不意味著他們已真正掌握并將相關知識與技能內化于心。真正的掌握絕非僅體現在任務完成的結果上,還在于學生面對類似或全新的情境時,能否自如地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化解難題。在此過程中,幫助他人處理問題實則給學生難得的實踐契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他們能夠進一步夯實已學知識,錘煉思維能力與問題解決技巧。
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種解決方案:(1)建立互助小組,根據學生的特長和能力進行合理分組;(2)制訂互助規(guī)則和獎勵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幫助他人;(3)開展“助人小能手”評選活動,激勵學生參與互助。如在“電腦繪畫”課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成立互助小組。擅長色彩搭配的學生幫助其他學生選擇合適的顏色,繪畫技巧熟練的學生指導其他學生構圖。課程結束后,教師可評選出“助人小能手”,并給予一定的獎勵。
四、學會表達
學會表達的意義重大,能助力學生清晰準確地傳達想法、創(chuàng)意與解決方案。然而,當前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如部分學生常存在表達障礙,缺乏表達欲望,面對復雜的編程邏輯或軟件操作時,不知如何描述自己的思路;在課堂上,一些學生的主體意識未被充分激發(fā),表達機會不足,而且表達形式較為單一,主要依賴口頭表達,限制了想法的完整呈現。有鑒于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表達訓練活動,如小組討論、演講比賽等;提供表達模板和框架,幫助學生組織語言;對學生的表達進行及時、具體的反饋和指導,并進行引導。
如在“電子小報制作”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可采取多種策略:開展小組討論和“電子小報創(chuàng)意演講比賽”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表達熱情,提高公開闡述能力;提供“我的電子小報主題是……,我使用了……技術,想要表達……”的表達模板,幫助學生組織語言;當學生分享思路時,教師可及時給予有針對性的反饋和指導,如完善主題與內容聯系等。這些方法的應用,顯著提升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其能更好地介紹創(chuàng)作成果。
五、學會創(chuàng)新
信息科技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創(chuàng)新元素的領域,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是這一課程的重要目標。在當前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面臨一些問題。一方面,教學內容和方法較為傳統(tǒng),缺乏足夠的開放性和啟發(fā)性,限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另一方面,學生受到固有思維模式的束縛,缺乏大膽嘗試新想法的勇氣。
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引入多樣化的創(chuàng)新項目,如創(chuàng)意編程、機器人設計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2)采用啟發(fā)式教學,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散思維。(3)建立鼓勵創(chuàng)新的評價機制,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想法和實踐給予充分肯定和獎勵。如在“創(chuàng)意編程”課程中,教師先以“一只螞蟻和一條黑線”為例,分析螞蟻巡線的思路和關鍵腳本,而后再以“螞蟻和黑線可以換成什么”為學生指引創(chuàng)新方向。在學生作品中,“螞蟻和黑線”被換成了“蝴蝶和樹枝”“小羊和山坡”“小球和管道”。一個個生動又富有趣味的場景,將學生的創(chuàng)意展現得淋漓盡致。
總而言之,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需要不斷地探索與創(chuàng)新。唯有如此,方能更出色地達成教學目標,并滿足課改要求。在后續(xù)的教學實踐里,我們會緊密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深入剖析“五學會”教學理念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的實際運用,研討其成效與存在的缺陷,以期健全教學體系,提高小學信息科技教學水平。
(作者單位:福建省電化教育館 福建省福鼎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