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朱生豪在翻譯《哈姆萊特》時,把“煙視媚行”當作一個貶義詞使用,而教材編寫者為之特設“扭捏不自然”的意義。根據(jù)對該詞語的原始出處、辭書釋義和歷時使用的考察,為“煙視媚行”正名是十分必要的。從語言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可以把“煙視媚行”解釋為“原指新婦嫻雅而羞澀的舉止,現(xiàn)在多指女子眼神嫵媚、風姿綽約”。
關鍵詞:“煙視媚行”;原始出處;辭書釋義;歷時使用;貶義;褒義
“煙視媚行”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只出現(xiàn)了一次,出自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 下冊)第二單元第6課《哈姆萊特(節(jié)選)》,課文選自《莎士比亞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由朱生豪翻譯,并略有改動?,F(xiàn)節(jié)錄如下:
我也知道你們會怎樣涂脂抹粉;上天給了你們一張臉,你們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張。你們煙視媚行,淫聲浪氣,替上天造下的生物亂取名字,賣弄你們不懂事的風騷?!?/p>
這段文字是哈姆萊特對無辜的奧菲利婭的嘲弄,同時也具有指桑罵槐的暗諷作用。關于“煙視媚行”,課文注釋說:“瞇眼看,慢慢走。這里形容扭捏不自然的樣子。煙視,瞇著眼看。媚行,徐行?!盵1](P41)從具體語境來看,翻譯者朱生豪先生顯然是把“煙視媚行”當作一個貶義詞使用的;而教材編寫者也為此特設了一個“扭捏不自然”的意義。不過,根據(jù)對該詞語的原始出處、辭書釋義和歷時使用的考察,我們認為,將“煙視媚行”視作貶義詞、釋為“扭捏不自然”,不太合適,有必要為之“正名”。
一、“煙視媚行”的原始出處
據(jù)我們考察,“煙視媚行”最早出自《呂氏春秋·不屈》,現(xiàn)摘錄如下:
白圭新與惠子相見也,惠子說之以強,白圭無以應?;葑映?,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取婦者,婦至,宜安矜煙視媚行。豎子操蕉火而鉅,新婦曰:‘蕉火大鉅。’入于門,門中有斂陷,新婦曰:‘塞之!將傷人之足?!朔遣槐阒沂弦玻欢写笊跽?。今惠子之遇我尚新,其說我有大甚者?!?/p>
東漢學者高誘注:“媚行,徐行?!盵2](P432)意思是緩步慢行。大概“煙視”在當時比較容易理解,高誘并沒有對它進行訓釋。
陳奇猷的《呂氏春秋新校釋》,則列舉了歷代學者對“煙視媚行”的解釋:
高注:媚行,徐行?!蚜河窭K曰:謂若人在煙中,目不能張,其視甚微也?!蚜枋镌唬貉嘤袩熞?,古字通用?!墩f文》:“睇,小視也”。《夏小正》“燕乃睇”。燕視曰睇。煙視即燕睇。后世新婦入門閉目,即小視之遺也?!牙顚殯г唬喊?,安舒。矜,矜重。煙視,不明視,如在煙中而視,今世新婦亦皆不張目明視也。媚行,謂徐行,其狀柔媚?!疡R敘倫曰:矜疑借為聆,或借為敬。煙疑借為頫;“頫”,《說文》重文作“俛”,從人、免聲,古音并在真類;或借為,《說文》“臥也”,臥與俛義亦近?!炎T戒甫曰:梁望文為說,似非。此“安矜”猶言安重,則“煙視媚行”,其義可想。煙疑以音近假為??!墩f文》“?,目相戲也,《詩》曰‘?婉之求’”,但《詩·邶風·新臺篇》作“燕婉之求”,毛《傳》:“燕,安。婉,順”,則煙視猶云燕視,謂安順之視也。又《說文》“媚,說也”,但《唐書·魏徵傳》載太宗曰“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見其嫵媚”,蓋即此高注所謂“媚行,徐行”也。?、媚皆有壞義,然亦有佳義,此類是也?!褩顦溥_曰:媚當讀微?!哑骈喟福盒鞎r棟與梁說同。案諸說皆可通。此文之意,必是行為安詳,一望可知也。[3](P1217)
張雙棣、張萬彬、殷國光、陳濤的《呂氏春秋譯注》,則將前面的引文翻譯如下:
白圭剛與惠子相見,惠子就用如何使國家強大來勸說他,白圭無話回答。惠子出去以后,白圭告訴別人說:“有個剛娶媳婦的人,媳婦到來時,應該安穩(wěn)持重,微視慢行。童仆拿的火把燒得太旺,新媳婦說:‘火把太旺?!M了門,門里有陷坎,新媳婦說:‘填上它!它將跌傷人的腿。’這對于她的夫家不是沒有利,然而太過分了些。如今惠子剛剛見到我,他勸說我的話太過分了些?!盵4](P619)
可見,無論是從《呂氏春秋·不屈》的原文語境解讀,還是從歷代學者的分析考察,“煙視媚行”的本義是指對新婦(即新婚女子)來說比較適宜或美好的行為舉止。因此,它在感情色彩上是一個褒義詞。
二、“煙視媚行”的辭書釋義
這里著重考察一些現(xiàn)代辭書對“煙視媚行”的收錄與釋義情況。檢索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漢語詞典》《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近代漢語大詞典》等辭書,都沒有收錄“煙視媚行”。這至少說明該詞語并沒有真正進入到近代或現(xiàn)代漢語詞匯中。其他諸如《漢語大詞典》《辭海》等,也沒有收錄“煙視媚行”。收錄“煙視媚行”的辭書,其釋義情況如下所示:
(1)微微一看,緩緩而行。形容女子嫻雅而羞澀的舉止。[5](P1274)(《漢語成語考釋詞典》)
(2)低視徐步,稱新婦舉止安詳?shù)那閼B(tài)。[6](P1939)(《辭源》)
(3)煙視:輕輕地掃一眼。媚行:慢慢地走。形容靦腆害羞的樣子。[7](P623)(《中華成語大辭典》)
(4)微微一看,慢慢地走。形容女子舉止嫻雅羞澀。煙視:瞇著眼睛看。媚行:緩步徐行。[8](P1024)(《中國成語辭?!罚?/p>
(5)煙視:微微地看;媚:慢。比喻新婦行為舉止安詳。[9](P1401)(《成語大詞典》)
(6)煙視:瞇起眼睛看;媚行:緩慢地走。形容人嫻雅害羞的樣子。[10](P925)(《漢語成語詞典》)
(7)煙視:微微地看。媚行:慢行。形容新婦舉止安詳?shù)臉幼印11](P1254)(《中國成語大辭典》)
(8)煙視:微視,瞇著眼睛看,指目光像煙霧般迷離。媚行:徐行,羞答答地慢走。形容女子低眉順眼,神態(tài)矜持。[12](P1936)(《新華成語大詞典》)
上述辭書對“煙視媚行”的釋義具有相同之處,都認為是指在行為上微看慢行。同時,也略有區(qū)別,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適用對象的范圍,《辭源》《成語大詞典》《中國成語大辭典》等指出適用于新婦,而其他詞典并沒有特別注明。二是突出人物的神態(tài),《漢語成語考釋詞典》《中華成語大辭典》《漢語成語詞典》等指出,它突出的神態(tài)是羞澀矜持;而《辭源》《中國成語大辭典》等指出,它突出的神態(tài)是安詳。
從原始出處來看,“煙視媚行”的確是形容新婦的,我們認為,釋作“羞澀矜持”更為合適。首先,從世情常理上講,“羞澀矜持”更符合新婦這一特定身份,而“安詳”則不太符合。一般情況下,當古代新婦剛進丈夫家門時,既有對美滿婚姻的憧憬、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有對陌生環(huán)境的不安、對丈夫不了解的惶恐,還有對承擔服侍公婆的責任的迷茫和憂慮等。我們也可以從一些詩文中大致領會出這種復雜心態(tài)?!对娊?jīng)·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之子于歸,宜其家室”“之子于歸,宜其家人”,這是娘家人對出嫁女子的反復叮囑。唐代王建《新嫁娘詞三首》其三:“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表現(xiàn)了新婚女子的小心謹慎。唐代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則更直接體現(xiàn)了新婚女子第一次拜見公婆前的惴惴不安。其實,無論是憧憬、向往也好,還是不安、憂慮也罷,都很難使新婦做到神情安詳,而更多的是羞澀和矜持。因此,“煙視媚行”雖然只是新婦外在的行為舉止,但實際上體現(xiàn)的卻是她們內(nèi)在的心理和反映在臉上的神態(tài)。其次,從原文語境來講,“羞澀矜持”也更符合文章的表達意圖。在《呂氏春秋·不屈》中,白圭是用新婦來打比方,說明兩人剛剛見面不應該“說之以強”,而是要遵守應有的禮儀,就如同新婦剛進丈夫家門一樣,要保持新婦應有的樣子。其實,任何人、任何時候都會顯露出安穩(wěn)持重的一面,而不是只對新婦提出這一要求。因此,如果僅僅把“煙視媚行”理解為神情的安詳,也就無法凸顯這一特定語境。同時,原文后面還舉例說明:如果新婦在剛進丈夫家門就說三道四、頤指氣使是不合適的,而這恰恰正是新婦不注重身份、行為不矜持的體現(xiàn)。
三、“煙視媚行”的歷時使用
根據(jù)我們對相關數(shù)據(jù)庫的檢索,在《呂氏春秋》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煙視媚行”的使用頻率極低,很少能夠見到其用例。至明清時期,這一局面才有所改觀。先看明代文獻中的相關用例:
(9)楚生色不甚美,雖絕世佳人,無其風韻。楚楚謖謖,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煙視媚行。性命于戲,下全力為之。(明代張岱《陶庵夢憶·朱楚生》)
(10)鳶肩羔膝,蠅營狗茍,小人禽態(tài)乎?煙視媚行,影附響承,小人婦態(tài)乎?(明代楊慎《丹鉛總錄》卷二十二)
(11)小人者遇其黨,則談東郭之際;遇君子,則稱西山之薇。上好承順,則煙視媚行;上喜氣節(jié),則抗顏強項。清者每不免若此,是以賢者容或為其所欺。(明代趙南星《覆陳給事疏》)
例(9)中,張岱以“煙視媚行”來表現(xiàn)女藝人朱楚生的善解人意。這里所描寫的對象已不是新婦,所表現(xiàn)的神態(tài)也很難說是羞澀矜持。例(10)中,楊慎以“煙視媚行”來比喻小人像女子一樣逢迎別人。因為是打比方,所以它直接描寫的仍可看作是女性,但已具有貶義。例(11)中,趙南星則是直接用“煙視媚行”來形容小人阿諛奉承的行為。由于在描寫對象上發(fā)生了變化,因此也含有貶義。
再看清代文獻中的相關用例:
(12)結褵之夕,新婦煙視媚行。忽一小婢手花箋出,索郎詩催妝。竹士適適然驚,幸素所習也,即應教索和。(清代袁枚《金纖纖女士墓志銘》)
(13)撫時每濺鮫人淚,倚柱空懷漆室憂。煙視媚行新婦例,敢呼蕉火致群咻。(清代陶澍《秋日懷古八首》其四)
(14)衡陽女士何承徽,部郎張通典之淑配也。幼承家教,績學工詩。結褵之夕,煙視媚行,自是新人常態(tài)。通典調(diào)之曰:“悵悵其何之?”承徽應聲曰:“堂堂乎張也?!保ㄐ扃妗肚灏揞愨n·詼諧類》)
可以看出,例(12)~例(14)中的“煙視媚行”,均與新婦有關,都是指新婦的舉止情態(tài),尤其是例(13),更是運用了《呂氏春秋·不屈》的典故。
然后看民國時期的相關用例:
(15)“煙視媚行”陸麗霞女士(《銀畫》,1932年第5期)
(16)街頭巷尾,煙視媚行,能令人頻頻回首,乎色者物也,安足移人?加之以媚,則物中之尤者也,可移人于不知不覺間。(《大觀園》,1939年第1期)
(17)“煙視媚行”富有明星風味之言慧珠(《游藝畫刊》,1943年第6期)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例除了文字介紹之外,還各配有一張穿著時髦、顧盼生情的女性圖片。這三處“煙視媚行”的用法與例(9)類似,在適用對象上,同樣不是特指新婦,而是泛指一般女性。從其行為舉止和神情儀態(tài)來看,決非低眉慢行和羞澀矜持,而更多的是眼神嫵媚,風姿綽約。就展現(xiàn)女性之美的角度來說,可以認為是褒義。
在現(xiàn)當代漢語的一些用例中,上述變化體現(xiàn)得更為顯著。例如:
(18)我們初中有兩個公認為最好看的女生。一個是胡增淑,一個是章叔芳。胡增淑長得很性感,她走路愛瞇著眼,扭腰,裊裊婷婷,真是“煙視媚行”。(汪曾祺《小姨娘》)
(19)如果說華語娛樂圈還有一個人,站在繁華與喧囂的頂頭,容情淡漠,自說自話,煙視媚行地面對萬眾矚目,那就是王菲。(冷眉《王菲:煙視媚行的性情女子》,《時代青年》2009年第4期)
(20)有人曾評價林憶蓮:“現(xiàn)代女伶中,大概只有林憶蓮才有這樣的煙視媚行的風情,好像她帶了明清時代的姿韻。她是男人女人都憐惜的女人?!保ā?0歲,煙視媚行,憶蓮又盛開》,《蘇州廣播電視報》,2017-01-27)
(21)撒嬌是女人征服男性的重要武器之一,有些女人貌不驚人,但煙視媚行,嬌羞依偎,使異性消受不了。(葉于?!赌信榻Y導航》)
(22)不必不值一些人的煙視媚行,只需對那些端莊文雅的女士表示愿意親近,以及衷心贊美,就能明白地顯示出自己的意向和意見。(梁鳳儀《健康人生》)
(23)新娶的妻子唐玉鳳不能煙視媚行,像舊戲里的小姐或俏丫鬟,她是繡花也不精,唱歌也不會,沒有舊式女子的柔媚,沒有新式女子的時尚,女學生白衫黑裙,唐玉鳳永遠是半舊青布太婆衣,一個說新不新說舊不舊的鄉(xiāng)土氣極濃的女子。(李婍《張愛玲:胭脂含淚海上花》)
以上是我們從各大語料庫中收集到的主要用例,基本能夠反映出“煙視媚行”在現(xiàn)當代漢語中的用例頻率。從描寫對象上分析,除了例(23)之外,其他各例中的“煙視媚行”指的都是一般女性;從感情色彩上分析,除了例(22)之外,其他各例中的“煙視媚行”都應該是褒義;從舉止神態(tài)上分析,除了例(21)、例(22)之外,其他各例中的“煙視媚行”都似乎是指風姿綽約、眼神嬌媚。例(22)中,把“煙視媚行”和“端莊文雅”進行對比,表達的是其反義,這也就是許暉所說的:“這個美好的形容詞從婦德剝離開來,緊緊地嵌入現(xiàn)代人的浮躁生活,成了風騷、媚惑的同義詞,甚至含有了色情勾引的意味?!盵13](P346-347)
需要指出的是,“煙視媚行”有時還被寫作“煙行媚視”,從字面上更容易理解為風姿綽約、眼神嫵媚。例如:
(24)休相誚,爾許煙行媚視。柔情一樣如水。(清代楊夔生《題羅兩峰山人聘鬼趣圖橫卷·山鬼謠》其三)
(25)初綻的海棠或將綠袖半掩,或把螓首低垂,顧盼流轉間,盡是煙行媚視的羞怯。(林遙《秉燭行吟》)
(26)那時候,香港的電影正步入繁榮期,女星的名字叫蕭芳芳、陳寶珠、嘉玲、白雪仙、芳艷芬、林黛、林翠、白燕、紫羅蓮、林鳳、夏夢、鄧碧云,從甜美清純到煙行媚視,一個個玲瓏剔透,似足小說中的女主人公。(程靈素《新六十年代》,《時裝》2003年8月號)
從以上歷時用例可以看出,無論是適用對象,還是表達內(nèi)容,甚至在感情色彩上,“煙視媚行”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我們必須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變化。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有些用例可能是由作者的個性表達所致,并未被廣泛接受;有些用例則可能是因作者的望文生義所致,屬于不規(guī)范用法,因此很有必要匡謬正俗。我們認為,鑒于現(xiàn)當代漢語中絕大多數(shù)“煙視媚行”用例的適用范圍變成一般女性,辭書修訂時可以這樣標注:
【煙視媚行】煙視:微微地看。媚行:慢慢地走。原指新婦嫻雅而羞澀的舉止,現(xiàn)在多指女子眼神嫵媚、風姿綽約。
四、《哈姆萊特》中的“煙視媚行”
如前所述,教材把“煙視媚行”釋為“形容扭捏不自然的樣子”,我們認為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煙視媚行”并無“扭捏不自然”的用法,這一解釋與“煙視媚行”的語義“羞澀矜持”相去甚遠。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扭捏”有兩個釋義,分別為“走路時身體故意左右搖擺”和“舉止言談不大方”[14](P960)。無論是就各個時期的實際用例來說,還是就詞語的引申來說,從“瞇眼看,慢慢走”都很難讓人聯(lián)想到“走路時身體故意左右搖擺”或“舉止言談不大方”。
其次,用“煙視媚行”來形容哈姆萊特口中的“你們”,也不符合原文的表達。《哈姆萊特》中的這段漢語翻譯,所對應的英語原文是:
I have heard of your paintings too, well enough.God hath given you one face, and you make yourselves another: you jig, you amble, and you lisp; you nickname God’s creatures, and make your wantonness, your ignorance. Go to, I’ll no more on’t, it hath made me mad.[15](P224-225)
可以看出,“你們煙視媚行”對應于原著的“you jig”。關于“jig”,我們查閱了各種中英文辭書,對其解釋大同小異。其中,《英漢大詞典》對它的解釋是:“跳吉格舞;跳輕快的舞?!薄吧舷录眲?;前后急動;蹦跳著走動?!盵16](P1020)可見,朱生豪在這里并沒有采用直譯的方法,而是依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了本土化的處理。
再次,我們把朱生豪的《哈姆萊特》譯本與其他譯者的譯本進行比較,其他譯本對這句話的翻譯如下:
(27)你們會翩翩起舞,會風排楊柳似的走路,會顛著舌頭說話,會替上帝的造物取小名,會說你們的淫亂是無知的結果。[17](P77)(田漢譯《哈孟雷特》)
(28)你們走起路來是扭扭捏捏的,說起話來是嬌聲嬌氣的,你們給上帝的造物濫起諢名,還把放蕩諉為無知。[18](P57)(梁實秋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之悲劇》)
(29)你們扭捏作態(tài),你們嗲聲嗲氣,你們扭來扭去,你們給上帝的造物亂加小名字,拿你們的放蕩當做你們的無知。[19](P79)(曹未風譯《漢姆萊特》)
(30)你們扭著腰,蹓著腿,刁著嘴,給神造的東西亂起名字,對自己的浪蕩推諉是無知。[20](P76)(林同濟譯《丹麥王子哈姆雷的悲劇》)
(31)你們走起路來扭扭捏捏,說起話來嬌聲嬌氣,替上帝創(chuàng)造出來的生物亂取怪名字,裝腔作勢,假托不懂事。[21](P86)(卞之琳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悲劇》)
(32)你賣弄風情,你咬文嚼字,你油腔滑調(diào),你虛情假意。[22](P78)(姜維楓譯《哈姆萊特》)
不難看出,教材把“煙視媚行”注釋為“扭捏不自然”,實有“嫁接”梁實秋、曹未風、卞之琳等人翻譯之嫌。同時,朱生豪用“煙視媚行”來翻譯“jig”,或許是受到上文例(10)、例(11)把該詞語作為一個貶義詞使用的影響,或許是他望文生義從而誤用了這個成語。無論是出于哪一種原因,該詞在這里的使用都是有欠妥當?shù)?,而教材編寫者對此加以牽強附會的解釋,這種做法也值得商榷。
通過這一個案研究,也帶給我們一定的啟示。第一,對一些名家在寫作或翻譯時所存在的疏漏和誤用,與其想方設法地加以遮掩或辯護,還不如大大方方地予以承認或彌補。這不僅不會有損于他們的成就和聲譽,反而更加體現(xiàn)了嚴謹謙遜的治學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學術作風。第二,教材編寫者既然在課文題注中注明了“略有改動”,那么與其在教材中為“煙視媚行”特設意義,倒不如換用另一個成語,如“扭扭捏捏”“扭捏作態(tài)”,除此之外,“搔首弄姿”“輕佻妖冶”“風騷放蕩”等也可以用來意譯jig。而現(xiàn)在的做法有可能會導致這樣的結果:青少年在閱讀或學習過程中會先入為主,把“扭捏不自然”甚至“風騷放蕩”看作“煙視媚行”的意義,從而誤記誤用。這樣的話,就不能認識到“煙視媚行”自古以來其實是一個非常美好的詞語,更談不上對它的正確應用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組織編寫.普通高中教科書 語文(必修 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漢]高誘注,[清]畢沅校.呂氏春秋[M].徐小蠻標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張雙棣,張萬彬,殷國光,陳濤.呂氏春秋譯注(修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劉潔修編著.漢語成語考釋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6]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7]向光忠,李行健,劉松筠主編.中華成語大辭典[Z].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8]劉家豐主編.中國成語辭海[Z].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9]《成語大詞典》編委會編.成語大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4.
[10]何偉漁,包南麟主編.漢語成語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1]王濤,等編著.中國成語大辭典(新一版)[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12]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成語大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13]許暉.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15][英]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哈姆雷特(中英雙語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6]英漢大詞典編纂處.英漢大詞典(第2版)[Z].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17][英]莎士比亞著,田漢譯.哈孟雷特[M].上海:中華書局,1922.
[18][英]莎士比亞著,梁實秋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之悲劇[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9][英]莎士比亞著,曹未風譯.漢姆萊特[M].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5.
[20][英]莎士比亞著,林同濟譯.丹麥王子哈姆雷的悲劇[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21][英]莎士比亞著,卞之琳譯.莎士比亞悲劇四種[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22][英]莎士比亞著,姜維楓譯.哈姆萊特[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Research on the Meaning of the Idiom “Yanshimeixing(煙視媚行)”
——From Its Interpretation in the Textbook Hamlet(《哈姆萊特》)
Yu Yibing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Humanitie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 China)
Abstract:When Zhu Shenghao translated Hamlet(《哈姆萊特》), he used the idiom “yanshimeixing(煙視媚行)” as a derogatory term,
and the editors of the textbook Yuwen gave it a special meaning of “twisted and unnatural”.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original provenance, dictionary interpretation and diachronic usages,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correct the meaning of the idi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yanshimeixing(煙視媚行)” can be explained to “it refers to the elegant and shy behavior of the bride originally, but now the charming eyes and graceful appearance of the woman”.
Key words:“yanshimeixing(煙視媚行)”;original provenance;dictionary interpretation;diachronic usage;derogatory;commenda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