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韻略新抄便覽》是一部反映清代中期山東方言特點的韻書,該書目前可見版本均為坊刻本,各版本訛誤都比較多。以清光緒庚子年成文堂重刊本為底本,以清光緒乙未年京都文興成刊本和清代某舊刻本為參校本,依據(jù)文字的形、音、義,對底本有誤或各本均誤的訛字提出??币庖?。研究發(fā)現(xiàn),含訛、脫、衍、倒等在內(nèi)的常見字句錯誤共472條,其中,訛文421條,占比高達(dá)89.19%。對這些訛文進(jìn)行系統(tǒng)梳理,可以為清代山東方言韻書的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關(guān)鍵詞:《韻略新抄便覽》;成文堂本;文興成本;舊刻本;訛字;考釋
《韻略新抄便覽》(以下簡稱《新抄》),是一部反映清代中期山東方言特點的韻書。作者周云熾,山東掖縣(今萊州市)人。就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先賢時修在《新抄》版本和音韻方面的討論上多有創(chuàng)獲,而在文獻(xiàn)整理考釋方面仍顯不足。因此,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rèn)為還有進(jìn)一步梳理和分析的必要。
目前,能夠見到的《新抄》版本主要有四種:清光緒癸未年(1883)京都萃文堂新刊本,清光緒乙未年(1895)京都文興成刊本,清光緒庚子年(1900)成文堂重刊本,清某舊刻本。其中,最后一個版本為筆者所收藏,因為書名頁損毀,版本信息未知,所以姑且稱為“清某舊刻本”。對勘后發(fā)現(xiàn),在文字內(nèi)容和避諱形式方面,該本與其他版本并不完全相同。《新抄》從乾隆癸未年(1763)定稿至光緒癸未年(1883)萃文堂本刊刻出版,歷時120年,其間或許有別的早期刊本,但存世與否,現(xiàn)在仍不可知。關(guān)于這一點,張鴻魁早就指出,《新抄》或有早期版本存在[1](P114)。只不過當(dāng)時僅發(fā)現(xiàn)文興成本和成文堂本。之后,萃文堂本和筆者所收藏的某舊刻本現(xiàn)世,確實印證了張鴻魁先生的觀點。同時,由于舊刻本封頁損毀,很難判斷它與萃文堂本產(chǎn)生年代之先后。
《新抄》各版本均校對不精,在成文堂本中,訛、脫、衍、倒、文字漫漶等常見錯誤共計472條,其中,訛文就有421條,占比高達(dá)89.19%。所謂“訛文”,是指古書流傳過程中產(chǎn)生的錯字。依據(jù)致誤原因的不同,可以將其細(xì)分為五類:形近而誤(400例)、音近而誤(2例)、因涉上下文而誤(2例)、因直行排列而誤(5例)、其他原因致誤(12例)。
本文以成文堂刻本為底本,以文興成刻本和清某舊刻本為參校本,依據(jù)文字的形、音、義,對底本有誤或各本均誤的訛字提出??币庖姟OMㄟ^這一個案研究,能夠為清代山東時音韻書、乃至北方官話的研究提供有益參考。需要說明的是,為論述方便起見,本文例句中的韻字、韻部、韻目、釋義等,均采用原書字形。
一、形近而誤例
因形近而致誤的案例,在《新抄》成文堂本中共400例,占訛文總數(shù)的95.01%。受篇幅所限,本文僅選取部分訛文加以說明。下面,按照訛文在《新抄》中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排列,先列原韻字及其釋義(括號內(nèi)說明該字歸屬),然后再對形訛字展開具體分析。
(1)對(東晴韻風(fēng)母風(fēng)小韻平聲)
按:對,文興成本作“封”,是。舊刻本作“對”,并訛。
對,《玉篇·丵部》[2](P239)、《集韻·隊韻》[3](P530)均作都內(nèi)切,《廣韻·隊韻》作都隊切[4](P388)?!皩Α痹凇缎鲁分袑佟盎椅㈨崠|母堆小韻去聲”第一字,單純從讀音來看,也不應(yīng)列在東晴韻風(fēng)小韻下。應(yīng)是“對”“封”二字形近,抄刻者不慎將“封”刻作“對”。
(2)堋,?葬下上。又音朋,射將也。(東晴韻破母烹小韻去聲)
按:上,文興成本作“土”,是。舊刻本作“上”,并訛。將,文興成本作“埒”,是。舊刻本作“”,并訛。
《說文解字·土部》:“堋,喪葬下土也。從土朋聲?!盵5](P289)堋,《廣韻·嶝韻》作方隥切,引《說文·土部》為訓(xùn)[4](P434)?!都崱るQ韻》作逋鄧切[3](P610),釋義略同?!皢试嵯律稀蔽囊獠煌?,“上”“土”二字因形近而誤。
《說文·土部》雖然收錄“堋”字,卻只有“喪葬下土”義?!稄V韻·登韻》作步崩切,注“射堋”[4](P201)?!都崱菲训乔械谖遄肿鳌败?,射埒”[3](P253)。當(dāng)據(jù)正。“將”“”均為“埒”之形訛?!败 弊鳌吧溘绷x,是指射擊瞄準(zhǔn)用的土墻,“射將”則不辭。
(3)瑩,墓地。(東晴韻一母英小韻平聲)
按:瑩,文興成本作“塋”,是。舊刻本作“瑩”,并訛。
《說文·玉部》:“瑩,玉色。從玉,熒省聲。一曰石之次玉者。《逸論語》曰:‘如玉之瑩。’”[5](P12)《玉篇·玉部》[2](P11)、《廣韻·庚韻》[4](P186)釋義略同。“瑩”在此,則于義不通。就文興成本刻錄來看,“瑩”應(yīng)為“塋”之形訛。《說文·土部》:“塋,墓也。從土,熒省聲?!盵5](P289)《玉篇·土部》[2](P21)、《廣韻·清
韻》[4](P191)、《集韻·清韻》[3](P241)略同。當(dāng)據(jù)正。
(4)怔,~松,懼貌。忪音忠。(東晴韻枝母貞小韻平聲)
按:松,文興成本作“忪”,是。舊刻本作“松”,并訛。
《玉篇·心部》:“怔,之成切。怔忪,懼貌?!盵2](P133)
《廣韻·清韻》[4](P192)、《集韻·清韻》[3](P239)略同。怔忪,指驚懼害怕的樣子,“怔松”則不辭。此外,就《新抄》“怔”字釋義中“忪音忠”的注音來看,“松”也當(dāng)作“忪”,二者因形近而誤。
(5)榜,~人,舟人也。又也。(東晴韻氷母崩小韻去聲)
按:,文興成本作“笞”,是。舊刻本作“”,并訛。
《正字通·木部》:“榜,俗?字。”[6](524)《正字通·木部》:“?,又陽韻,音邦,并船也。郭璞《江賦》:‘舟子于是搦櫂,涉人于是檥?。漂飛云,連艅艎?!种蹘熢?人。張協(xié)《七命》:‘?人奏采菱之歌?!峙c搒同,亦上聲,笞也。”[6](P516)可見,“”為“笞”之形訛。
(6)箵,笭~,魚臭。(東晴韻雪母星小韻平聲)
按:臭,文興成本作“具”,是。舊刻本作“臭”,并訛。
《正字通·竹部》:“箵,色景切,音省。笭箵,小籠。又庚韻,音星?!洞筇菩抡Z》:‘漁具曰笭箵?!盵6](P802)《玉篇·竹部》將“笭箵”釋作“笭也”[2](P233),《廣韻》作“篝籠”[4](P320),二者均有“籠子”之義。后指打魚用的竹編盛器?!棒~臭”則文意不通,“臭”為“具”之形訛。
(7)烔,~~,明察也,又光也。(東晴韻見母扃小韻上聲)
按:烔,文興成本、舊刻本字形亦如此,皆誤。當(dāng)作“炯”。
《玉篇·火部》:“烔,徒東切。熱貌。”[2](P334)《廣韻·東韻》作徒紅切,注“熱氣烔烔”[4](P23)?!都崱|韻》[3](P5)略同?!盀痹诖?,則于音義不通,應(yīng)為“炯”之形訛。《說文·火部》:“炯,光也。從火冋聲?!盵5](P209)《玉篇·火部》:“炯,公迥、戶頂二切。炯炯,明察也,光也。”[2](P332)《廣韻·迥韻》[4](P319)略同。當(dāng)據(jù)正。
(8)艟,朦~,舟名。(東晴韻天母通小韻平聲)
按:朦,文興成本、舊刻本字形亦如此,皆誤。當(dāng)作“艨”。
《玉篇·舟部》:“艟,尺庸切。艨艟?!盵2](P293)《廣韻·鍾韻》[4](P34)、《集韻·鍾韻》[3](P5)略同。艨艟,指古代的一種戰(zhàn)船,船體通常用牛皮保護(hù)?!半尽眲t不辭。
(9),耒下未。(東晴韻天母聽小韻平聲)
按:,各字書均不載。文興成本、舊刻本字形亦如此,皆誤。未,文興成本、舊刻本并作“未”,皆誤。
“”應(yīng)為“耓”之形訛。耓,《說文》《玉篇》《廣韻》未收此字。《集韻·青韻》:“耓,耒下木也?!盵3](P244)《正字通·耒部》[6](P861)釋義略同。當(dāng)據(jù)正。
據(jù)《集韻·青韻》《正字通·耒部》,“未”乃“木”之形訛?!榜纭笔侵格晟厦娴哪绢^把,“耓”為耒偏下的部分。“耒下未”則不辭。
(10)蕂,昔~,胡麻。(東晴韻上母升小韻上聲)
按:昔,文興成本作“苣”,是。舊刻本作“昔”,并訛。
《玉篇·艸部》:“蕂,詩證切。苣蕂,胡麻也?!盵2](P228)
《廣韻·證韻》[4](P433)、《集韻·證韻》[3](P609)略同。“苣”草書字形與“昔”相近,刻錄者因不察草書,而誤為形近的“昔”字。
(11)踼,跌~,行失正也。又與逿蕩盪巖並同。(江陽韻東母當(dāng)小韻去聲)
按:巖,文興成本作“宕”,是。舊刻本作“巖”,并訛。
《說文·足部》:“踼,跌踼也。從足昜聲。一曰搶也。”[5](P47)《玉篇·足部》[2](P110)、《廣韻·宕韻》[4](P427)、
《集韻·蕩韻》[3](P600)釋義略同。《正字通·足部》:“踼,徒浪切,音宕。跌踼,行失正也?!稄V韻》:‘頓伏貌?!株栱?,音唐,義同?!稘h書·揚(yáng)雄傳》:‘河靈矍踼?!ⅲ骸w動貌?!c逿蕩盪宕并通?!盵6](P1122)今據(jù)文興成本訂正。
在成文堂本、舊刻本中,部件“宀”的點多寫作短豎,“山”的左右兩豎略短,使得兩者字形極為相近,有時很難辨識出來。如“”“”,前者為“巃”,后者為“寵(寵)”。抄刻者稍有不慎,就極易出錯,“宕”誤作“巖”即是如此。
(12)幩,馬銜外銕,一名扇汙,又曰排抹。(眞尋韻風(fēng)母分小韻平聲)
按:汙,文興成本、舊刻本并作“污”,皆誤。當(dāng)作“汗”。
《說文·巾部》:“幩,馬纏鑣扇汗也。從巾賁聲?!对姟吩唬骸鞄髓s鑣?!盵5](P160)《集韻·文韻》[3](P130)引《說文·巾部》為訓(xùn)。扇汗,指纏在馬銜鐵鑣旁的飾巾。“扇污”則不辭,“污”“汗”形似致誤。
(13)痕,也,跡也。(眞尋韻向母哏小韻平聲)
按:,各字書均不載。舊刻本字形亦如此,文興成本該處殘缺。當(dāng)作“?!?。
《說文·疒部》:“痕,胝瘢也。從疒艮聲?!盵5](P155)《玉篇·疒部》:“痕,戶恩切。瘢痕也?!盵2](P185)《廣韻·痕韻》[4](P120)略同。當(dāng)據(jù)正。
(14),也。又去聲。(先寒韻東母顚小韻去聲)
按:,各字書均不載。文興成本、舊刻本字形亦如此,皆誤。當(dāng)作“缺”。
,同“?”?!墩f文·缶部》:“?,缺也。從缶占聲?!盵5](P109)《玉篇·缶部》[2](P263)略同。《廣韻·
忝韻》[4](P335)引《說文·缶部》為訓(xùn)?!都崱ゃ庙崱纷魉c切,注“器缺”[3](P454)。“”“缺”二字因形近致誤。當(dāng)據(jù)正。
(15)眩,~。又平聲,頭暈病。(先寒韻向母喧小韻去聲)
按:,各字書均不載。文興成本作“瞑”,是。舊刻本作“”,并訛。
《廣韻·霰韻》:“眩,瞑眩?!稌吩唬骸羲幐ヮㄑ#始哺ヱ??!盵4](P407)《集韻·霰韻》將“瞑?!贬屪鳌皠∫病盵3](P407)?!墩滞āつ坎俊芬斗窖浴窞橛?xùn),以為“凡飲藥而毒,東齊謂之瞑?!盵6](P464)。當(dāng)據(jù)正。瞑眩,指服藥后而產(chǎn)生的頭暈?zāi)垦5膹?qiáng)烈反應(yīng),又泛指頭暈?zāi)垦?,今山東方言仍說,亦作“眠眩”,義同。
(16)唵,含也,手進(jìn)食也。又釋呢多用此字。(先寒韻一母安小韻平聲)
按:呢,文興成本作“呪”,是。舊刻本作“呢”,并訛。
唵,《玉篇·口部》作“含也”[2](P84),《廣韻·感韻》作“手進(jìn)食也”[4](P330)?!都崱じ许崱穂3](P445)略同?!墩滞āた诓俊罚骸搬寘舛鄦喿?。”[6](P153)“唵”為佛教咒語用字,釋“呢”則文意不通?!澳亍睘椤皡狻敝斡灒沙滩簧髦抡`。
(17),~愒,通翫。(先寒韻一母刓小韻去聲)
按:,各字書均不載。文興成本、舊刻本字形亦如此,皆誤。當(dāng)作“忨”。
《說文·心部》:“忨,貪也。從心元聲。《春秋傳》曰:‘忨歲而?日。’”[5](P221)《玉篇·心部》:“忨,五亂切。貪也,愛也?!盵2](P130)《廣韻·換韻》[4](P403)、《集韻·換韻》[3](P556)釋義略同。今據(jù)正。忨愒,指茍且偷安。
(18)醦,酴味。(先寒韻上母山小韻上聲)
按:酴,文興成本作“”、舊刻本作“酴”,皆誤。當(dāng)作“酢”。
《玉篇·酉部》:“醦,所檻切。酢也。”[2](P462)
《廣韻·豏韻》作所斬切,注“酢味”[4](P337)?!都崱へR韻》[3](P456)略同。“酴”“”為“酢”之形訛。酢味,即酸味。
(19)巒,山水而銳。(先寒韻來母欒小韻平聲)
按:水,文興成本作“小”,是。舊刻本作“水”,并訛。
《說文·山部》:“巒,山小而銳。從山?聲?!盵5](P190)
《廣韻·桓韻》[4](P125)、《集韻·桓韻》[3](P151)略同?!吧剿J”則不辭?!靶 钡牟輹中闻c“水”相近,刻錄者因不察草書,而誤為形近的“水”字。
(20)椑,親身棺也。又音鼙,困蓋也。(支齊韻破母匹小韻入聲)
按:困蓋,文興成本作“囨蓋”、舊刻本作“困蓋”,皆誤。當(dāng)作“圓榼”。
《說文·木部》:“椑,圓榼也。從木卑聲?!盵5](P122)《玉篇·木部》:“椑,薄雞切。齊人謂斧柯為椑。又圓榼也,《漢書》曰:‘美酒一椑?!盵2](P199)《廣韻·齊韻》作平聲(部迷切)[4](P90),釋義與《玉篇·木部》同?!都崱R韻》作邊迷切[3](P100),釋義引《說文·木部》為訓(xùn)?!袄w”“囨蓋”均為“圓榼”之形訛。
(21)第,床簀。(支齊韻早母資小韻上聲)
按:第,文興成本作“笫”,是。舊刻本作“第”,并訛。
《玉篇·弟部》:“第,大例切。今為第幾也?!盵2](P49)“第”在此,則于音義不妥,應(yīng)為“笫”之形訛。《說文·竹部》:“笫,床簀也。從竹聲。”[5](P96)《玉篇·竹
部》[2](P230)、《廣韻·止韻》[4](P245)、《集韻·止韻》[3](P322)
釋義略同。當(dāng)據(jù)正。
(22),酒器。(支齊韻枝母支小韻平聲)
按:,各字書均不載。文興成本作“?”、舊刻本作“”,皆誤。當(dāng)作“巵”。
《玉篇·巵部》:“巵,之移切。酒漿器也,受四
升。”[2](P266)《廣韻·支部》作“酒器”[4](P40)?!啊?/p>
“?”均為“巵”之形訛。今據(jù)《玉篇》《廣韻》訂正。
(23)底,柔石可為礪。又致也,定也。又音帝、音支。又音低,至也。一音邸。(支齊韻枝母支小韻上聲)
按:底,文興成本、舊刻本均作“厎”,是。
《說文·廣部》:“底,山居也。一曰下也。從廣氐聲。”[5](P192)“底”在此,則于音義不合,應(yīng)為“厎”之形訛?!墩f文·廠部》:“厎,柔石也。從廠氐聲。砥,厎或從石?!盵5](P193)《玉篇·廠部》:“厎,之視切。致也,至也,均也,平也。又石聲?!盵2](P350)厎,《廣韻》有職雉、諸市二切,前者注:“平也,致也。《說文》云:‘柔石也?!盵4](P247)后者注:“定也,又厎柱也。”[4](P251)當(dāng)據(jù)正。
(24)杵,白~。(居虞韻春母樞小韻上聲)
按:白,文興成本作“臼”,是。舊刻本作“白”,并訛。
《說文·木部》:“杵,舂杵也。從木午聲?!盵5](P122)段玉裁注:“舂,搗粟也,其器曰杵?!断缔o》曰:‘?dāng)嗄緸殍疲虻貫榫?。臼杵之利,萬民以濟(jì)?!盵7](P583)《玉篇·木部》[2](P199)、《廣韻·語韻》[4](P257)、《集韻·
語韻》[3](P331)略同。臼杵,指舂糧食或他物的容器和搗棒?!鞍阻啤眲t不辭。
(25)鋈,鎖黃白金,沃銅銕為飾,狁鍍金也。(呼模韻一母屋小韻入聲)
按:鎖,文興成本、舊刻本亦作“鎖”,皆誤。當(dāng)作“銷”。狁,文興成本作“猶”,是。舊刻本作“狁”,并訛。
《說文·金部》:“鋈,白金也。從金,省聲?!盵5](P293)
《玉篇·金部》[2](P277)、《廣韻·沃韻》[4](P459)、《集韻·沃韻》[3](P648)釋義略同?!墩滞āそ鸩俊罚骸蚌龋瑸豕惹?,音屋。銷黃白金,沃銅鐵為飾,猶今之涂金也,俗謂之鍍金?!盵6](P1200)銷黃白金,指熔化黃白金等固體金屬的過程?!版i黃白金”則不辭。當(dāng)據(jù)正。同時,亦可證明“狁鍍金也”之“狁”,應(yīng)為“猶”,兩者因形近致誤。
(26)鱯,似鮕而大。又音、音話。(灰微韻向母或小韻入聲)
按:鮕,各字書均不載。文興成本、舊刻本均作“鮎”,是。
《說文·魚部》:“鳠,魚名。從魚蒦聲。”[5](P243)《玉篇·魚部》:“鳠,乎花切。似鲇而大?!盵2](P393)《廣韻·麥韻》[4](P513)、《集韻·陌韻》[3](P735)略同?!磅Y”字義未詳,此處“鮕”應(yīng)為“鮎”之形訛。
(27)蝨,?~,虱同。(灰微韻上母色小韻入聲)
按:?,文興成本作“蟣”,是。舊刻本作“?”,并訛。
《玉篇·蟲部》:“蝨,所乙切?!痘茨献印吩唬骸髲B既成,燕雀相賀;湯沐既具,蟣蝨相吊?!盵2](P407)《廣韻·櫛韻》[4](P474)略同。蟣虱,指虱及其卵,多用來比喻卑賤或微小?!?虱”則不辭,“?”為“蟣”之形訛。
(28)找,音華,同劃,撥進(jìn)也。俗音瓜,補(bǔ)不足也。(蕭豪韻枝母嘲小韻上聲)
按:,文興成本、舊刻本亦作“”,皆誤。當(dāng)作“船”。
《正字通·手部》:“找,戶牙切,音驊。與劃同,撥進(jìn)船也。俗音爪,補(bǔ)不足曰找?!盵6](P397)“”與“船”的行書字體“”相近,抄刻者因不察行書字形而致誤。
(29),耳疾,耳鳴。(蕭豪韻天母挑[原作桃]小韻平聲)
按:,文興成本、舊刻本亦作“”,皆誤。當(dāng)作“聎”。
《玉篇·耳部》:“聎,他刀切。又他凋切。耳
鳴?!盵2](P77)《廣韻·蕭韻》:“聎,耳疾?!盵4](P144)《集韻·蕭韻》[3](P174)釋義與《玉篇·耳部》《廣韻·蕭韻》略同。當(dāng)據(jù)正。
“聎”之構(gòu)件“耳”的第一筆“橫”多作甚短之形,而“眺”之構(gòu)件“目”的最后一筆“橫”又易寫作短提,二者易因形近致誤。如《新抄》中“聎”刻作“”,“眺”刻作“”,很難分辨。
(30)瀎,拭滅貌,方言淨(jìng)中謂之~布。(家麻韻梅母小韻入聲)
按:中,文興成本、舊刻本亦作“中”,皆誤。當(dāng)作“巾”。
《正字通·水部》:“瀎,彌葛切,音末?!墩f文》:‘拭滅貌?!辉煌咳疽病!斗窖浴罚骸畠艚碇^之瀎布?!墩灐吩唬骸畡e作抹’,非?!盵6](P619)“中”為“巾”之形訛。瀎布,指打掃衛(wèi)生時擦器物用的布。今山東方言仍說。
二、音近而誤例
音近而誤是指因字音相同、相近而導(dǎo)致訛誤。在《新抄》中,這類訛誤共有2例。
(31)綮,肯~,肋肉接處。又去聲。又音翳。(東晴韻開母卿小韻上聲)
按:接,舊刻本、文興成本亦作“接”,皆誤。當(dāng)作“結(jié)”。
《集韻·徑韻》:“綮,肯綮,肋肉結(jié)處也。”[3](P607)《正字通·糸部》:“《莊子·養(yǎng)生篇》:‘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ⅲ骸钊獗P結(jié)處?!盵6](P829)此處應(yīng)是“盤結(jié)”“結(jié)合”之義,用“接”字則不妥。當(dāng)據(jù)正。
(32)旁,?!樱幟?。(江陽韻氷母邦小韻上聲)
按:“旁”,文興成本作“蒡”,是。
該字屬于江陽韻氷母邦小韻上聲,綜合讀音和釋義來看,當(dāng)為“蒡”字。中醫(yī)藥行業(yè)中,的確有將“牛蒡子”寫作“牛旁子”的習(xí)慣,這也是由于“蒡”“旁”二字讀音相近、字形相近而造成的混用。這種寫法實為行業(yè)內(nèi)的約定俗成。
三、涉上下文而誤例
涉上下文而誤是指某字當(dāng)作某,但是因受上下文影響,有時會不自覺地寫成另一個字[8](P38)。在《新抄》中,這類訛誤共有2例。
(33),崆山。(東晴韻天母通小韻平聲)
按:,文興成本作“峒”,是。舊刻本作“”,并訛。
“”,同“嵐”。嵐,《新抄》中歸入先寒韻來母蘭小韻平聲,其釋義為:“山氣。又州名。又岢~,山名?!薄啊痹诖?,則于音義不通,當(dāng)為“峒”。“峒”的前一個字為“,風(fēng)聲”,抄寫者應(yīng)是把“峒”的聲符“同”順手寫成了上字“”釋義中的“風(fēng)”。因此,這里的“峒”誤作“”。
(34)隍,女~無水。(江陽韻向母荒小韻平聲)
按:女~無水,文興成本作“城也無水”,誤。舊刻本作“女~無水”,并訛。當(dāng)作“城池?zé)o水”。
《說文·部》:“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從皇聲?!兑住吩唬骸菑?fù)于隍?!盵5](P305)《玉篇·阜部》:“隍,乎光切。城下坑也,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2](P358)《廣韻·唐韻》[4](P181)、《集韻·唐韻》[3](P225)略同。當(dāng)據(jù)正。
具體來說,三本的致誤原因并不相同。舊刻本、成文堂本因涉前后行,導(dǎo)致抄寫錯誤,將上兩行相同位置“媓”字的釋義“女~堯妃”中的“女~”,錯抄至“隍”之釋義中。文興成本中的“城也無水”,則于義不通,“也”應(yīng)為“池”之形訛字。
四、因直行排列而誤例
由于古代文獻(xiàn)均是直行書寫,因此,有時會造成上下兩字誤合為一字或者是一字誤拆為兩字的情況。在《新抄》中,這類訛誤共有5例,可以細(xì)分為3類。
(一)誤將上下兩字合為一字
由于在刊刻排版時上下兩字過于緊湊,有時會將兩字誤合為一字。這類情況在《新抄》中只有1例。
(35)脢,背肉。又心下,膺膈間。(灰微韻梅母梅小韻平聲)
按:,文興成本、舊刻本亦作“”,皆誤。當(dāng)作“上口”二字。
《玉篇·肉部》:“脢,莫回切?!兑住吩唬骸唐涿姟!娬撸闹?,口之下?!盵2](P117)《集韻·灰韻》[3](P106)、《正字通·肉部》[6](P878)釋義略同。此處因直行排列而誤,誤將豎行“上口”二字合為“”一字。
(二)誤將左右結(jié)構(gòu)的一字拆為兩個雙排小字
有些字頭為左右結(jié)構(gòu),而左右兩部分的構(gòu)件在刊刻排版時因為過于疏松,有時會將一字誤拆為兩個雙排小字。這類情況在《新抄》中共有3例。
(36)觢,牛兩角豎致刺履底也。(支齊韻枝母知小韻去聲)
按:這里的釋義不通。文興成本則分作“觢”“”二字:“觢,牛兩角豎?!薄?,刺履底也?!笨蓳?jù)文興成本訂正。
《廣韻·祭韻》:“觢,牛角豎也。”[4](P377)觢,《集韻·祭韻》作征例切,注“豎角?!盵3](P510)。,《廣韻·至韻》同“”?!?,履底也?!盵4](P353)《集韻·至韻》:“,《字林》:‘刺履底也,或從革從角。’”[3](P477)
當(dāng)據(jù)正。
此處因直行排列而誤,“”字由于字形繁復(fù),在刊刻時字體過大,遂誤認(rèn)作豎行雙排的“”和“致”兩個小字,導(dǎo)致“”及其釋義混作“觢”字釋義的一部分,給讀者的理解和使用造成了很大的障礙。
(37)雕,同鵰。又~琢,同琱、鳥、鷙、錭。又~落,同凋、彫、周、鳥。(蕭豪韻東母雕小韻平聲)
按:這里的釋義不妥,“雕”字無“鳥”“周”“鷙”之音。文興成本則分作“雕”“鵰”二字:“雕,同鵰。又~琢,同琱、錭。又~落,同凋、彫?!薄谤m,鷙鳥?!笨蓳?jù)文興成本訂正。
此處因直行排列而誤,由于“鵰”字在刊刻時字體過大,尤其是后人謄抄者,因不諳字句內(nèi)容,遂誤認(rèn)作豎行雙排的“周”“鳥”兩個小字。因此,“鵰”應(yīng)居單排大字。
(38)繚,~繞。又上翏髖去二聲,同骨也。又~牙。(蕭豪韻來母遼小韻平聲)
按:這里的釋義不妥,“繚”字無“翏”“髖”之音。文興成本則分作“繚”“髎”二字:“繚,~繞。又上去二聲同。”“髎,髖也。又~牙?!笨蓳?jù)文興成本訂正。
此處因直行排列而誤,由于左右結(jié)構(gòu)的“髎”在刊刻時字體過于疏松,被誤認(rèn)為豎行雙排的“骨”“翏”二字。因此,“髎”應(yīng)居單排大字。
(三)誤將直行雙排小字合為一字
由于左右直行兩排小字在刊刻排版時過于緊湊,有時會將兩字誤合為一字,做了字頭。這類情況在《新抄》中只有1例。
(39)瑱,玉充,又音。(先寒韻天母天小韻去聲)
。(先寒韻天母天小韻去聲)
按:這兩段文字,文興成本、舊刻本與之相同,皆誤。
該條有兩處錯誤:一是《新抄》先寒韻并無“”
字;二是“瑱”之釋義有誤。實際上是將雙排小字“鎭”“耳”合為一字,誤作“”;同時,也導(dǎo)致“瑱”的釋義出現(xiàn)錯誤。《新抄》“瑱”字應(yīng)作:“瑱,玉充耳。又音鎮(zhèn)?!?/p>
《說文·玉部》:“瑱,以玉充耳也。從玉真聲?!对姟吩唬骸裰欃?。’,瑱或從耳?!盵5](P11)《玉篇·玉
部》[2](P9)、《廣韻·霰韻》[4](P407)、《集韻·霰韻》[3](P567)
略同?!墩滞āび癫俊芬浴夺屆窞橛?xùn),認(rèn)為“瑱,鎮(zhèn)也”[6](P680)。當(dāng)據(jù)正。
五、其他原因致誤例
這一類致誤原因較為復(fù)雜,一是因為抄刻者不明文意,二是因為抄刻者不夠慎重,從而造成釋義有誤。這類情形在《新抄》中共有12例。
(40)灢,~~,水濁。又上聲。(江陽韻暖母囊小韻平聲)
按:灢灢,文興成本、舊刻本亦作“灢灢”,皆誤。當(dāng)作“泱灢”。
灢,《廣韻》有奴朗、奴浪二切,前者作:“泱灢,水不凈,見《海賦》。”[4](P314)后者作:“泱灢,濁?!盵4](P428)
“灢灢”則不辭。
(41)佔,~畢,同覘。有店平聲。~侸,輕重。(先寒韻枝母氊小韻平聲)
按:重,文興成本、舊刻本亦作“重”,皆誤。當(dāng)作“薄”。
《玉篇·人部》:“佔,丁兼切?!蹲謺吩疲骸畞讉J,
輕薄也?!盵2](P44)《廣韻·添韻》[4](P228)、《正字通·人
部》[6](P35)釋義略同。佔侸,指輕薄的樣子,釋作“輕重”則文意不通。
(42)羉,魚網(wǎng)也。又音瞞。(先寒韻來母欒小韻平聲)
按:魚,文興成本作“彘”,是。舊刻本作“魚”,并訛。
《玉篇·網(wǎng)部》:“羉,力官切。彘罟也?!盵2](P254)《廣韻·桓韻》[4](P125)、《集韻·桓韻》[3](P149)、《正字通·網(wǎng)部》[6](P183)釋義略同。羉,專指捕豬的網(wǎng),而非捕魚的網(wǎng)。此處疑是不明詞義致誤。
(43)眙,盱~,縣名。又笞去去,直視也。(支齊韻一母衣小韻平聲)
按:又笞去去,文意不通。文興成本、舊刻本與之相同,皆誤。當(dāng)作“又笞去聲”。
《正字通·目部》:“眙,持世切,笞去聲。”[6](P732)此處疑是抄刻不慎,誤將上字“去”重復(fù)抄錄。
(44),測~。(灰微韻早母賊小韻入聲)
按:測,諸字書均不載。文興成本、舊刻本與之相同。~,疑作“也”。
《玉篇·水部》:“,才代切。測也?!盵2](P306)《廣韻·德韻》[4](P530)、《集韻·德韻》[3](P763)釋義略同。當(dāng)據(jù)正。
(45)槽,馬食具。又酒~,蒭也。(蕭豪韻從母操小韻平聲)
按:蒭,文興成本作“坊”,是。舊刻本作“蒭”,并訛。
槽,《正字通·木部》以為“俗字”,釋作“又酒槽,酒坊名?!盵6](P529)槽,《新抄》釋作“蒭也”,則文意不通。
(46)嘈,也口~雜。又?~,聲也。?音牢。(蕭豪韻從母操小韻平聲)
按:也口~雜,文興成本、舊刻本與之相同,皆誤。當(dāng)作“衆(zhòng)口~雜”。
《正字通·口部》:“嘈,與?通,眾口嘈雜也,本作囀?!盵6](P165)當(dāng)據(jù)正。
張樹錚指出,《韻略新抄便覽》是一部山東方言特點濃重的韻書[9](P213-248)。它不僅反映了清代初年至中期山東掖縣一帶的語音特點,而且能夠為今人探究山東方言的語音演變提供參考??偟膩砜?,該書校對不精,訛誤較多,僅以成文堂本為例,其訛文就有421條,文興成本、舊刻本亦存在很多訛文。本文依據(jù)致誤原因的不同,將其細(xì)分為五類:形近而誤、音近而誤、因涉上下文而誤、因直行排列而誤、其他原因致誤。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文提到的訛、脫、衍、倒等常見字句錯誤之外,《新抄》還存在一些行款錯誤。如:“,芙蓉(先寒韻東膽小韻上聲)?!贝颂幍摹败饺亍睉?yīng)作雙排小字,但在成文堂本中,二字均列于豎排左側(cè),右側(cè)完全空白,似是內(nèi)容有所脫漏。這實際上是排版失當(dāng),給讀者的閱讀和理解造成不便。就此來說,結(jié)合古代字書、辭書等文獻(xiàn)材料,依據(jù)文字的形、音、義,對《新抄》進(jìn)行詳細(xì)地??保瓤梢约m正文本中的相關(guān)錯誤,恢復(fù)韻書原本的面貌,也能夠為語言學(xué)、文獻(xiàn)學(xué)研究提供更為扎實客觀的第一手資料。
參考文獻(xiàn):
[1]張鴻魁.明清山東韻書研究[M].濟(jì)南:齊魯書社,2005.
[2]王平,劉元春,李建廷編著.宋本玉篇(標(biāo)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7.
[3][宋]丁度,等.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4]余迺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定稿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6][明]張自烈,[清]廖文英.正字通[M].董琨整理.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
[7][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許惟賢整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
[8]張涌泉,傅杰.??睂W(xué)概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9]張樹錚.清代山東方言語音研究[M].濟(jì)南: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2005.
An Analysis of Errors in Qing Dynasty Shandong Dialect Document
Yunlüe Xinchao Bianlan(《韻略新抄便覽》)
Qi Wenj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00, China)
Abstract:Yunlüe Xinchao Bianlan(《韻略新抄便覽》) is a rhyme book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ndong dialect in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The visible versions of this book are all inscribed versions, and there are many errors in each vers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second edition of Chengwentang version in Gengzi year of Guangxu dynasty as the base edition, the second edition of Wenxingcheng version of Jingdu in Yiwei year of Guangxu dynasty and an old engraved edition of Qing dynasty as the reference edition. A total of 472 errors were found, of which 421 erroneous texts were found, accounting for 89.19%. The systematic sorting of these erroneous texts can provide direct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phonology books of Shandong in the Qing dynasty.
Key words:Yunlüe Xinchao Bianlan(《韻略新抄便覽》);Chengwentang version;Wenxingcheng version;old printed edition;misprint;textual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