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時代背景下字詞的音義匹配關系出發(fā),對唐詩中的三個疑難字的音義進行分析。王維《鹿柴》之“柴”,從本義“小木散材”而引申為“柵欄”,屬于音變構詞,當讀zhài,并非通假。杜甫《登高》“渚清沙白鳥飛回”中的“回”,應讀huí,不應從“葉音說”讀為huái。杜甫《天末懷李白》“魑魅喜人過”中的“過”,應讀guò,表示經過之義,而不是過錯。
關鍵詞:“柴”;“回”;“過”;音義關系;考釋
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疑難字不知如何解釋。學者們由于對詩義的理解不同,對異讀字音義匹配古今變異的認識有別,在語音和語義上也存在一定分歧。漢字是形、音、義的統(tǒng)一,三者之間關聯緊密,其中,又以音義關系更為密切。黃侃曾這樣描述形、音、義的關系:“三者之中,又以聲為最先,義次之,形為最后。凡聲之起,非以表情感,即以寫物音,由是而義傅焉。聲義具而造形以表之,然后文字萌生?!盵1](P93)我們認為,對于詩詞字音、字義的探求,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文本本身及其產生的時代,考察時代背景下字詞的音義匹配關系,厘清古今發(fā)展中字詞音義的變遷,才有可能得出準確的釋讀。下面,我們就以唐詩中的三個例子來加以說明。
一、“鹿柴”之“柴”
關于王維《鹿柴》中的“柴”,很多人都會把它讀作zhài,但對于這個讀音的來歷,卻有不同意見。歸結起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觀點。一種是“通假說”,認為“柴”和“砦(寨)”通假。如陳鐵民認為:“柴,通寨、砦,即柵欄、籬障?!盵2](P417)張勇也認為:“柴,通砦、寨,柵欄、籬障之意。”[3](P245)另一種是“引申說”,以清代趙殿成為代表:“柴,士邁切。音與砦同,柵也,一作寨。凡師行野次,立木為區(qū)落,謂之柴。別墅有籬落者,亦謂之柴。”[4](P243)趙氏的箋注則源自徐鉉對《說文解字》的按語:“師行野次,豎散木為區(qū)落,名曰柴籬。后人語訛,轉入去聲。又別作寨字,非
是?!盵5](P119)可見,“柴”的本義為小木散材,軍隊在野外駐扎時,將散木豎立圍成的一塊地方稱為“柴籬”。徐鉉認為,讀作去聲是后人的訛音,后來又寫作“寨”是不對的。顯然,徐鉉沒有注意到漢語發(fā)展中的音變構詞現象。所謂“音變構詞”,是指通過音節(jié)中音素的變化來構造意義有聯系的新詞。由于漢語音節(jié)分為聲、韻、調三要素,因此,漢語音變構詞又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變聲構詞、變韻構詞、變調構詞?!安瘛痹咀x平聲,變調構詞為“柵欄”的含義,讀為去聲,后來又將這個詞義寫作“砦”或“寨”。
王維的《鹿柴》曾入選小學語文教材,關于“柴”讀音的討論,也見于與中小學教育相關的各類報刊。比如,馬占琳、佟桐針對小學老師的提問而作出的回答:“古代漢語中常有通假的現象,柴通寨、塞、砦并不奇怪?!盵6](P20)陳昌發(fā)指出,王維《鹿柴》中的“柴”是通假字。本詩題目中“鹿柴”是一地名,其“柴”通“寨”,所以應讀作“zhài”,不讀“chái”[7](P105)。郭立江認為:“題目中《鹿柴》中的柴字,本字應為砦,通寨,按古音應讀作zhài,而不讀chái?!盵8](P13)可見,“柴”字之所以讀為zhài,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是通假字的緣故。不過,將這幾個字的關系籠統(tǒng)地判定為通假字,甚至沒有講清孰為本字、孰為通假字,或者是認為“柴”和其他字之間是純粹的音近關系,這并不利于對于詩義的準確理解。如前所述,“鹿柴”之“柴”是其本義“木柴”的引申義。所謂“引申”,是兩個意義有聯系的詞語之間詞義的變化,有時兩個詞可以用一個字來記錄。比如“柴”,它的中古常見讀音是士(仕)佳切,對應于今天的讀音chái。也就是說,其本義為小木散材,后來引申出表示樹木編成的籬柵,用來防衛(wèi),也可指軍隊駐扎的營地。該字早期仍然寫作“柴”,例如:
(1)內支盈于柴柵,外重纆繳,睆睆然在纆繳之中,而自以為得。(《莊子·天地》)
(2)(關)羽聞之,住不渡,而結柴營,今遂名此處為關羽瀨。(《三國志·吳書·甘寧傳》)
該字后來又寫作“砦”“寨”,例如:
(3)魏盧江太守文欽營住六安,多設屯砦,置諸道要,以招誘亡叛,為邊寇害。(《三國志·吳書·朱桓傳附朱異》)
(4)塞深烽砦密,山亂犬羊多。(唐代許裳《塞下二首》其二)
(5)時巴山陳定亦擁兵立寨,曇朗偽以女妻定子。(《陳書·熊曇朗傳》)
(6)高壘觀諸寨,全師護大朝。(唐代鄭谷《寄邊上從事》)
在中古時期的字書、韻書中,“砦”“寨”兩字都讀去聲,對應今天的讀音zhài?!队衿罚骸罢駢?。羊宿處?!盵9](P63)《廣韻·夬韻》:“砦,山居以木柵。豺夬切。”[10](P387)《集韻·夬韻》:“柴,士邁切。籬落也?;蜃髡?、砦。”[11](P1091)可見,平聲和去聲的兩個詞在意義上有一定關聯,不能視為通假,而應該看作古今字,其中,“柴”是古字,“砦”“寨”都是后起今字?;仡^來看《鹿柴》的注解,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的處理要相對好一些,“柴”“砦”“寨”表示的是一個詞的古今不同字形。
一般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并不注重區(qū)分通假字和古今字,但對于像“柴”一類的古今字,如果簡單地注釋為“通”,很容易使學生誤解為其本字不是“柴”,而是“寨”,這并不符合漢語字詞發(fā)展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對于這一類字,可以借鑒統(tǒng)編語文教材在古詩文注釋中的一個改革創(chuàng)新點,即將古今字和通假字不做區(qū)分地統(tǒng)一處理,用“同”字兼表古字與今字、借字和本字之間的關系[12](P4-7)。
明白了“鹿柴”讀zhài并不是通假,我們再順帶談一談“鹿柴”的含義?!遁y川集序》云:“余別業(yè)在輞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與裴迪閑暇,各賦絕句云爾。”[4](P241)可見,“鹿柴”本是景點名稱,其命名緣由應該跟“柴”的引申義“柵欄、籬落”有關。大多數注釋都將“柴”解釋為“砦、寨”,卻沒有與前面的“鹿”字結合起來。郁賢皓主編的《唐詩經典》則指出:“鹿柴為形似鹿角的籬落,此指有籬落的村墅。”[13](P403)不過,根據《玉篇》的解釋,“寨”為“羊宿處”,即羊的棲息之地。同時,王維的好友裴迪也有一首《鹿柴》詩:“日夕見寒山,便為獨往客。不知松林事,但有麏麚跡?!盵4](P244)從最后一句“但有麏麚跡”來看,將“鹿柴”釋作“鹿的棲息之地”,似乎更好一些。換言之,鹿柴是輞川別業(yè)的養(yǎng)鹿之處,周邊可能會用一些柵欄進行阻隔,這也與《鹿柴》全詩勾勒出的空幽闃寂的意境相呼應。王維曾將輞川別業(yè)的景觀與生活場景繪在清源寺的墻壁上,即后世畫家極為推崇的《輞川圖》,后來清源寺被毀,此畫也化為烏有。我們今天見到的北宋畫家郭忠恕的《臨王維輞川圖》,是其經典的臨摹本。其中,關于《鹿柴》的繪圖,描摹的是順著山勢蜿蜒于叢林間的柵欄,一群鹿徜徉其中,這也印證了我們對《鹿柴》詩意的上述理解。
二、“渚清沙白鳥飛回”之“回”
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其中的“回”字,今天仍有不少人讀作huái。不僅如此,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李白《望天門山》“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兩處中的“回”字,也有人讀為huái。關于這個字的讀音,以往學者已進行過探討。有的是從“葉(協(xié))音”的角度予以解讀,有的則認為“回”同“徊”。我們對這些看法略作辨析。
首先是“葉音說”。所謂“葉(協(xié))音”,一般認為是為求音韻和諧而改讀字音,亦稱為“臨時借用”或“臨時改讀”。在明代語言學家陳第以后,“葉音說”一直是遭受批評的,因為“臨時改讀”會產生很多實際語言中并不存在的讀音,有的字改讀多次后則會造成“字無定音、一字數音”的現象,這是不符合語言事實的。就“回”字來說,李白《望天門山》中的“回”,今天若讀作huái,確實可以和“開”“來”構成語音和諧。不過,和“回”押韻的還有很多灰韻字,如“杯、灰、梅、雷、催、摧”等。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边@時,再讀作huái則不押韻,讀為本音反而更加和諧。究其原因,這跟中古灰咍兩韻的語音演變差異有關。中古時期,灰咍兩韻的韻母只是開合的不同,灰、咍的擬音分別為[u?i]、[?i]。在唐詩中,灰咍兩韻是可以押韻的,平水韻中也歸入一個韻部。在普通話中,灰韻演變?yōu)閑i和uei,咍韻則演變?yōu)閍i,造成了如今讀音的不和諧。中古漢語時期,“回”屬于灰韻字,按照語音的發(fā)展規(guī)律,它是不可能演變?yōu)閔uái的讀音的,因此,今天只能讀huí。
其次是“同源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回”和“徊”同源,如“徘徊”又可以寫作“裴回”,而“徊”的正音為huái,因此,“回”也讀作huái。這一看法實際上并未厘清“徊”的真正讀音?!墩f文解字》中沒有收入“徊”,此字可以看作“回”在“旋轉、環(huán)繞”義上的一個后期分化字,兩字具有同源關系是沒有問題的?!盎病弊钤鐚儆诨翼嵶?,在《廣韻》中,它和“回”一樣都是“戶恢切”[10](P96),對應于今天的讀音huí。至于聯綿詞“徘徊”,它們在中古時期也都是灰韻字,對應于今天的讀音“péi huí”,而不是“pái huái”。敦煌S.2071《切韻》殘卷:“徊,徘徊。戶恢反?!盵14](P2170-2171)《玉篇》:“徊,胡灰切。徘徊,猶彷徨也?!盵9](P47)“徘徊”又作“裴回、俳佪、俳回”,在近體詩中都是和灰(咍)韻相押。如杜甫《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中,和“裴回”之“回”押韻的另外29個韻字“材、陪、臺、開、摧、來、雷、回、猜、哉、頹、梅、腮、胎、哀、杯、咍、該、萊、才、臺、災、魁、摧、推、恢、媒、坯、灰”,都是灰(咍)韻字。“徊”讀成huái應該是后來的變化,明代徐孝《合并字學集篇》“徊”條:“回、淮二音,徘徊。”[15](卷4,P40)
《合并字學集韻》中收錄了該字的兩個讀音,分別是
“槐”韻的“胡牌切”[15](卷9,P56)和“回”韻的“胡頹
切”[15](卷9,P61)。其中,“胡牌切”對應的就是今天“徊”
huái的讀音。不過,這個讀音應來自中古時期的“佳
皆”韻,平水韻中是歸到九佳(皆)韻的,它和十灰(咍)是兩個不同的韻。在近體詩中,這兩個韻是不可能押韻的。因此,從“徊”的兩個讀音的來源來看,也不能將近體詩中的“回”讀成huái。
最后,我們再對“徊”huái的讀音來源進行考察。在“徘徊”一詞中,“徊”和“徘”原本都是灰韻字,但是“徘”還有一個異體字“俳”。當“俳”字用在“俳佪(同徘徊)”一詞時,為灰韻。除此之外,它還用在表示“雜戲”的“俳優(yōu)、俳倡”中,這時,其讀音為皆韻,《廣韻》中為“步皆切”[10](P94),今天正讀pái。因此,“徘”讀成pái,有可能是受“俳”字的影響?!芭腔病北緸榀B韻聯綿詞,當“徘”讀作皆韻時,“徊”也受到前字的影響而讀為皆韻,遂成為后來的huái。同時,也不排除另外一種可能。因為《合并字學集韻》收錄的字音是以北京—河北地區(qū)方言為主的北方話的實際語音,其中亦不乏一些方言讀音,所以“徊”的“胡牌切”讀音,也可能是來自某種北方方言的特殊演變。
通過上文的簡要分析,可以看出,在近體詩中,無論是單獨的“回”,還是“裴回”中的“回”,今天都應該讀成huí。
三、“魑魅喜人過”之“過”
杜甫《天末懷李白》“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其中的“過”字,很多人都讀為“過錯”之“過guò”,并將其理解為“魑魅喜歡人犯錯誤”。我們認為,這一解釋是存在問題的,有必要加以糾正。
《天末懷李白》是一首五言律詩,平起仄收。從押韻來看,這首詩押平聲歌韻,“過”當讀平聲。按照格律的相關規(guī)則,“魑魅喜人過”一句對應的平仄格式為“仄仄仄平平”,其中,首字“魑”可平可仄,詩句中為平聲,“過”也當為平聲。雖然我們分析了這首唐詩中“過”為平聲,但平聲的“過”是否也可以理解為“過錯”呢?這里需要對“過”字的音義匹配關系進行深入探討。
在中古漢語時期,“過”字有平、去二聲?!稄V韻·戈韻》:“過,經也,又過所也?!夺屆吩唬骸^所,至關津以示之也?!蛟唬簜?,過也,移所在識以為信也……古禾切?!盵10](P161-162)又《過韻》:“過,誤也,越也,責也,度也。古臥切?!盵10](P420)從《廣韻》的記載來看,表示“錯誤”的“過”,中古時期當為去聲。王力曾經指出,雖然“過”字的平仄兩讀意義不變,但唐詩中的“過失”之“過”必須讀成去聲,不能讀平聲[16](P133)。劉子瑜、劉宋川指出,唐代詩歌中,“過”在表示走過、經過、過訪、(時間)逝去、渡過(水流、時日),以及越過、超過、過分時,這些含義都有平、去兩讀,其中,去聲為常讀音。而“過”在表示名詞“過失”義和動詞“責備、怪罪”義時,則應讀為去聲[17](P226)。因此,從唐詩中“過”的音義匹配來看,將本讀平聲的“過”理解為“錯誤”,肯定是行不通的。
同時,我們還對“魑魅”的習性和在古代詩文中的意象進行了考察?!镑西取?,古文中又作“螭魅”,例如:
(7)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梼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鄭玄注:“放之四遠,使當魑魅之災。魑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笨追f達疏:“螭魅若欲害人,則使此四者當彼螭魅之災,令代善人受害也?!保ā蹲髠鳌の墓四辍罚?/p>
(8)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鄭玄注:“魑,山神,獸形。魅,怪物?!保ā蹲髠鳌ば辍罚?/p>
(9)舜賓于四門,乃流四兇族,遷于四裔,以御螭魅。裴骃集解:“服虔曰:螭魅,人面獸身,四足,好惑人,山林異氣所生,以為人害?!保ā妒酚洝の宓郾炯o》)
從鄭玄、服虔的注解來看,魑魅為山林異氣所生,當人們進入川澤山林時,容易遇到此類怪物,并受其迷惑,為其所害。在《左傳》《史記》的記載中,無論是夏禹鑄鼎以象萬物,還是大舜流放四兇抵御魑魅,都是為了避免魑魅加害于人。
古代詩文中,當“魑魅”和“人”發(fā)生聯系時,一般都與相逢或者避免相逢有關,抑或是借與魑魅為伍來形容人的潦倒境遇等。例如:
(10)中國人有用(赤馬腦)者,則魑魅不能逢之。(東晉王嘉《拾遺記·高辛》)
(11)(劍)六名滅魂,挾之夜行,不逢魑魅。(東晉王嘉《拾遺記·昆吾山》)
(12)路中或聞歌哭聲,行人尋之,多致亡失,蓋魑魅魍魎也。(《北史·西域傳·高昌》)
(13)代業(yè)京華里,遠投魑魅鄉(xiāng)。登高望不極,云海四茫茫。(唐代宋之問《桂州三月三日》)
(14)潛將辟魑魅,勿但防妾婦。留斬泓下蛟,莫試街中狗。(唐代元稹《說劍》)
(15)禹行掘山走百谷,蛟龍竄藏魑魅伏。(北宋王安石《九鼎》)
(16)惟昔王之制治兮,惡魑魅之人逢。(北宋王令《桃源行送張頡仲舉歸武陵》)
(17)書生不是南遷客,魑魅驚人須早回。(北宋蘇軾《送柳宜歸》)
(18)山神守護魑魅避,道人剪伐天為容。(北宋晁沖之《贈僧法一墨》)
(19)水土平,禹功成,魑魅奔走人安寧。(南宋嚴羽《涂山操》)
后人將“魑魅喜人過”理解為“魑魅喜歡人犯錯誤”,還可能與前一句“文章憎命達”有關,這兩句詩都是形容人的落魄境遇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杜甫之后,有不少詩人化用此句入詩,從上下文語義來看,“喜人過”基本上都是喜歡人經過之義。例如:
(20)楊花飛雪奈愁何,且為湘累賦九歌。芳草不堪春鵙早,荒林況復夜猿多。風煙經眼憐新隔,魑魅窺人喜乍過。月落橫江天柱杳,云山寥寂想鳴珂。(北宋郭輿《贈王元之出知黃州》)
(21)莫笑閑身老態(tài)多,避人避世欲如何。分明畫出山陰道,太息吟成寧戚歌。 " "穿木石,泛煙波,從前魑魅喜人過。靈山西畔高溪上,一棹歸來舞短蓑。(南宋韓淲《鷓鴣天·沖雨小舟上南港》)
(22)被發(fā)胡為竟渡河,由來魑魅喜人過。不須待聽山陽笛,一曲箜篌哀思多。(元代黃溍《哭御史王公》其二)
還需指出的是,后代很多學者都曾對《天末懷李白》加以注解,其中亦不乏真知灼見者。宋代趙彥材注:“魑魅,厲鬼也。喜人過則欲害之矣,以譬小人害君子之意,時白被罪流放,故云?!盵18](P1821)清代仇兆鰲注:“文人多遭困躓,似憎命達。山鬼擇人而食,故喜人過?!盵19](P591)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古注,也不至于將“過”理解為“過錯”。
最后,我們再分析今天應如何讀這個字。如上文分析,從押韻和格律上來說,此詩中的“過”字當讀平聲,但“經過”之“過”在唐詩中已有平、去兩讀,并且以去讀為常。至元明時期,在北方共同語中,“過”的平聲讀法已經趨于消失。到了現代口語中,“經過”的“過”只讀去聲。2016年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明確規(guī)定,除了姓氏之外的“過”,都讀guò。因此,今天我們讀這首詩,將“過”讀作guò是可以的,同時,也要明白這里的“過”并不是“過錯”之“過”。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從時代背景下字詞的音義匹配關系出發(fā),對唐詩中的三個疑難字的音義進行分析。其中,王維《鹿柴》之“柴”,從本義“小木散材”而引申為“柵欄”,屬于音變構詞,當讀zhài,并非通假。杜甫《登高》“渚清沙白鳥飛回”中的“回”,應讀huí,不應從“葉音說”讀為huái。杜甫《天末懷李白》“魑魅喜人過”中的“過”,應讀guò,表示經過之義,而不是過錯。從上文的分析來看,之所以會對唐詩中的一些疑難字詞產生誤讀、誤解,主要原因是缺乏基本的古代語音知識,對一些概念比如“葉音說”沒有正確的理解,同時,也沒有厘清字詞音義的古今演變狀況。孫玉文曾指出:“閱讀文言詩文時需要了解古代語音的一些基本知識。這個問題很重要,但是大家或重視不夠,或缺少這方面的知識積累,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看法或舉措,因此很有必要做出一些彌補?!盵20](P4)特別是在語文詩詞文言的教學中,應該加強語音基礎知識的學習,注重漢字音義關系的匹配,盡量避免誤讀、誤解。
參考文獻:
[1]黃侃.黃侃論學雜著[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2][唐]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3]張勇編著.王維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M].武漢:崇文書局,2017.
[4][唐]王維撰,[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5.
[6]馬占琳,佟桐.關于《鹿柴》中“柴”字的讀音問答[J].寧夏教育,1993,(5).
[7]陳昌發(fā).小學教材中古詩詞常見誤讀音之辨[J].小學語文教學,2006,(Z1).
[8]郭立江.中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字音讀法之淺談[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8).
[9][南朝梁]顧野王撰.大廣益會玉篇[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0]余迺永校注.新?;プ⑺伪緩V韻定稿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1]趙振鐸校.集韻校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12]柳士鎮(zhèn).統(tǒng)編語文教科書古詩文中的字形問題——字形注釋術語“同”字的使用[J].小學語文,2022,(3).
[13]郁賢皓主編.唐詩經典[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14]張涌泉主編.小學類韻書之屬(一)[A].張涌泉主編.敦煌經部文獻合集(第五冊)[C].北京:中華書局,2008.
[15][明]徐孝編,[明]張元善校.合并篇韻字學便覽[M].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刻本.
[16]王力.漢語詩律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5.
[17]劉子瑜,劉宋川.唐詩一字平去兩讀而義同義別兼具問題論析——唐詩一字平仄兩讀而義有異同問題之三[A].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語言學論叢(第五十二輯)[C].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18][宋]郭知達集注.新刊校定集注杜詩[M].宋寶慶元年(1225)廣東漕司刊本.
[19][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0]孫玉文.古代語音和文言詩文閱讀[J].小學語文, 2021,(6).
Three Annotations on the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of Difficult Words in Tang Poetry
Zheng Niu,Chen Huihu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4, China)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the sound-meaning relationship of words within their historical contex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he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of difficult words found in three Tang poems. In Wang Wei’s “Luzhai(《鹿柴》)”, the character “zhai(柴)” originally means “small wood bulk material” and is later extended to mean “fence”, which is a case of phonetic transformation in word formation; it should be pronounced as “zhài”, not a homophone. In Du Fu’s “Denggao(《登高》)”, the character “hui(回)” in the line “zhuqingshabainiaofeihui(渚清沙白鳥飛回)” should be pronounced as “huí”, and not read as “huái” based on the theory of “Xie-Yin”. In Du Fu’s “TianmohuaiLibai(《天末懷李白》)”, the character “guo(過)” in the line “chimeixirenguo(魑魅喜人過)” should be pronounced as “guò”, indicating the meaning of pass, rather than fault.
Key words:“zhai(柴)”;“hui(回)”;“guo(過)”;sound-meaning relationship;anno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