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付坤
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教學,要求教師整合教學內容,實施大單元教學,要求引領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展開學習活動。
目前,初中歷史教師所使用的情境教學大多為“一課多境”,即針對不同的問題設置不同的情境。多樣化的教學情境缺乏內在邏輯關系,使學生置身于碎片化的情境體驗之中,很難構建起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更無法宏觀、整體、多角度地綜合分析,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很難真實實現。
“一境到底”的教學是指在一節(jié)課中或者一個單元教學中,只創(chuàng)設一個整體情境作為課堂教學背景,在這一情境中設置彈性化的信息實現分情境、多線條教學,引導學生將瑣碎的知識點整合為知識體系,從而以更強的體驗感,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欲望,活躍其思維,實現深度學習。
通過對九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工業(yè)革命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與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教學內容的整合,可以形成大單元“工業(yè)革命與社會主義運動”(如圖1所示)。
在此,筆者以“工業(yè)革命與社會主義運動”為例,闡釋說明“一境到底”在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中的創(chuàng)設策略。
一、“一境到底”在“工業(yè)革命與社會主義運動”大單元教學中的設計
情境一:播放配有中文字幕的法文原版《國際歌》歌曲視頻,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國際歌》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歌曲,其深沉、壯麗的旋律和激昂的節(jié)奏總能讓聽者震撼無比,熱血沸騰。如果讓你為大家解讀這首歌,你認為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呢?”學生興趣盎然的提出問題,并進行歸類。
1.歌詞問題:“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中的“舊世界”是什么?“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中的“我們”是誰?“礦井和鐵路的帝王,在神壇上奇丑無比”中的“礦井和鐵路的帝王”是誰?“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中的“英特納雄耐爾”是什么意思?
2.創(chuàng)作背景問題:《國際歌》的詞曲作者是誰?他們?yōu)槭裁磩?chuàng)作這首歌?
3.影響問題:《國際歌》是如何在我國流傳的?如何評價《國際歌》?
情境二:歌詞“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出示兩次工業(yè)革命的主要發(fā)明圖片與現代工廠圖片及相關文獻資料,引導學生對兩次工業(yè)革命的背景、進程、影響進行分析、比較和概括。
情境三:歌詞“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礦井和鐵路的帝王,在神壇上奇丑無比”。出示英國作家狄更斯《雙城記》開篇語,播放《歐洲近代生活的變遷》紀實視頻,引導學生提取信息,概括得出工業(yè)化國家的主要社會變化。
情境四:歌詞“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出示馬克思、恩格斯圖片、《共產黨宣言》書影與文獻內容摘錄,引導學生認識、理解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意義。
情境五:《國際歌》創(chuàng)作背景。出示《歐仁·鮑狄?!穫饔泝热菡?、第一國際成立圖片,學生表演歷史短劇《巴黎公社》,引導學生通過了解第一國際成立、巴黎公社,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國際工人運動的發(fā)展。
情境六:《國際歌》的影響。學生展示探究成果:《國際歌》在中國的流傳、對中國的影響與中外革命導師的評價。教師總結升華,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國際歌》歌詞“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chuàng)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涵養(yǎng)家國情懷:具有國際視野,具有為國家和世界發(fā)展貢獻力量的遠大理想和責任擔當。
二、“一境到底”在大單元教學中的創(chuàng)設策略
(一)基于素養(yǎng)教學目標
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大單元教學的整體性,要求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強調基本線索的梳理、知識體系的建構以及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yǎng)的關聯。
本單元的重要事件時間軸如圖2所示。
本單元的知識結構如圖3所示。
故,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研讀史料,了解兩次工業(yè)革命的主要領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影響和科學技術發(fā)展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問題。(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2.通過研讀史料,了解早期工人階級的斗爭,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動和《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理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意義。(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3.通過表演歷史短劇,了解第一國際、巴黎公社成立的意義,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4.通過展示探究成果,了解《國際歌》對中國的影響與中外革命導師對《國際歌》的評價;初步認識學習歷史對認識現實社會生活的意義,形成對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認同;具有國際視野;具有為國家和世界發(fā)展貢獻力量的遠大理想和責任擔當。(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5.找出工業(yè)革命與社會主義運動之間的關聯,梳理發(fā)展線索。(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二)把握學生認知水平
學生認知水平是情境創(chuàng)設的前提。脫離學生認知水平的情境創(chuàng)設,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對情境的共鳴,很難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來說,學生對《國際歌》比較熟悉;從心理角度來說,少年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令聽者震撼無比、熱血沸騰的《國際歌》生發(fā)出濃厚興趣;從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說,初三學生已經具備較扎實的歷史知識和較高的核心素養(yǎng),能夠完成對《國際歌》內涵的探究。所以,選取了《國際歌》作為本單元教學的整體情境。
(三)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情境創(chuàng)設的保障?!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重視對學校圖書館資源的利用、充分開發(fā)與利用網絡資源、多方面開發(fā)與利用社會資源、加強教師間的資源共享與交流合作。[1]
本單元教學的整體情境《國際歌》即是對教材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將第 22 課活動課《唱響<國際歌>》的“活動任務”分解為可以貫穿大單元教學始終的情境。本單元教學的分情境中的歷史文獻、歷史影像主要來自于網絡資源,分情境中的歷史短劇則是學生利用圖書館與網絡尋找到合適的學習素材,然后在教師的幫助輔導下,完成了排演。
(四)創(chuàng)設適切歷史情境
1.“一境到底”的情境是知識結構化的建構基點
“一境到底”的情境是將大單元的主要知識串聯起來的線索,能夠由這個整體情境引出問題、由這個整體情境實現過渡、由這個整體情境形成各節(jié)點的分情境、從而促進學生在整體情境的氛圍和背景里思考各節(jié)點分情境的具體問題,實現知識結構化的建構。
《國際歌》的歌詞、創(chuàng)作背景、影響可以將大單元“工業(yè)革命與社會主義運動”的主要知識串聯起來。在“情境一”中,學生對《國際歌》提出了很多歌詞方面的問題,但教師只選擇了與本單元知識相關的歌詞作為節(jié)點分情境。
2.“一境到底”的情境切入應具有邏輯合理性
首先,情境應是歷史情境。“大話版”“演義版”的虛擬情境,雖然能夠使課堂變得活躍與有趣,但是失去了歷史的樣貌,只能是對學生的誤導。在學生創(chuàng)作歷史短劇《巴黎公社》的過程中,教師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對歷史文獻的研讀,要求角色的語言忠于歷史人物的原話,只可刪減,不可改編。
第二,情境切入應具有邏輯合理性。情境要契合教學邏輯,入情入理,闡述明確、恰當,才能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代入感更強。比如:“情境二”以歌詞“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切入,引導學生認識兩次工業(yè)革命中的“舊世界”。然后自然過渡:“舊世界”的人們是什么面貌呢?引出“情境三”以歌詞“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礦井和鐵路的帝王,在神壇上奇丑無比”切入,引導學生認識工業(yè)化國家的“我們”——無產階級對“礦井和鐵路的帝王”——資產階級的反抗,即工人運動的興起。然后自然過渡:工人運動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從而引出“情境四”。
(五)設置遞進性問題鏈
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在發(fā)現和解決問題中發(fā)展的,所以問題設置是“一境到底”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
1.學生提出的問題是串聯課堂情境節(jié)點的教學主線
“學問”貴在問,發(fā)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發(fā)現問題是創(chuàng)新的開端。另外,在教學中,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問題也更有探究解決的積極性。本單元教學中的“情境一”作為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起了引領學生提出問題、歸納問題的作用。“情境二”至“情境六”均是以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背景。
2.問題設計與情境緊密關聯
問題應與情境相對應,問題是由情境提出的,不可游離于情境之外,只有如此,才能通過“境脈”的引導促進學生自我生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3.設計引領學生遷移運用的遞進性問題鏈
“一境到底”教學中的問題設置不僅是由情境引出的淺化問題,還應形成能夠引領學生遷移運用、促進深度學習的遞進性問題鏈。這種問題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圍繞重難點設計,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樣,才能使學生通過探究與合作解決問題,獲得成就感,真正激發(fā)其內生性學習動機。
【注釋】
[1] 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73—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