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明
“中國方案”指中國在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背景下,為破解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fā)展,為優(yōu)化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而提出的中國主張或采取的中國行動。[1]“中國方案”的考查有助于落實高考評價體系的“一核”“四層”“四翼”。以下筆者以2023年6月浙江高考歷史真題第22題(以下簡稱“真題”)為例談“中國方案”在高考歷史試題中的考查,以期為中學一線教師的日常教學提供應對之策。
一、立德樹人,核心功能突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diào),要把立德樹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領域,教學體系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2]“中國方案”是實現(xiàn)上述目標的重要教育素材。
學生通過接觸“中國方案”試題,不僅能夠增進對“中國方案”的了解,同時也能更深層次感悟“中國智慧”,理解它是在解決中國問題的同時解決世界問題,自覺承擔起維護人類秩序的責任和使命。
二、價值引領,考查內(nèi)容全面
高考評價體系將應考查的素質(zhì)教育目標凝練為“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層考查內(nèi)容。
(一)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應當具備的良好政治素質(zhì)、道德品質(zhì)和科學思想方法的總和,是在各學科中起著價值引領作用的思想觀念體系,是其在面對現(xiàn)實的問題情境時應當表現(xiàn)出的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綜合。[3]“中國方案”試題體現(xiàn)了核心價值體系中對“愛國主義情懷和責任擔當”的要求?!柏熑螕敗钡闹笜藘?nèi)涵中特別強調(diào)“積極維護公共利益,關注并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國方案”試題就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最好的詮釋。
(二)學科素養(yǎng)
高考命題以考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具備程度為目標,通過考試測量這一獨特的方式選取對落實核心素養(yǎng)有意義的載體?!罢骖}”從對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到歐洲近代的三角貿(mào)易到中國現(xiàn)代“一帶一路”的考查,體現(xiàn)了“時空觀念”核心素養(yǎng)。西方三角貿(mào)易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新航路開辟是單向度全球化,中國的“一帶一路”為經(jīng)濟全球化搭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是包容性全球化。通過這種由表及里、逐步深化地認識,體現(xiàn)了“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本題通過卡里·托克《“一帶一路”為什么能成功》提供的史料,讓學生概括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促進經(jīng)濟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是對“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反向考查。
(三)關鍵能力
關鍵能力包括“知識獲取能力、實踐操作能力、思維認知能力”?!罢骖}”要求概括絲綢在我國古代經(jīng)濟活動中扮演的角色和概括“一帶一路”倡議在促進經(jīng)濟全球化方面的作用,都體現(xiàn)了對“知識獲取能力的考查”。考查學習者能否從史料中客觀全面地獲取相關信息,從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題要求扼要說明唐代戶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調(diào)制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體現(xiàn)了對學習者準確概括和描述學科所涉及基本現(xiàn)象的特征及其相互關系的考查。本題簡析租庸調(diào)制“不能復行,改為兩稅法”的原因,體現(xiàn)了對“思維認知能力”的考查。由材料提到的“均田制遭到破壞”,從而推理出土地兼并嚴重,使得政府財政收入減少,于是能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兩稅法的出現(xiàn)就順理成章了。其考查“思維認知能力”中的“演繹推理能力”,要求學習者能夠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不同方法,發(fā)散地、逆向地解決問題。
(四)必備知識
必備知識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面對與學科相關的生活實踐或者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高質(zhì)量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必須具備的知識。[4]“真題”考查了以下必備知識:《中外歷史綱要上》第7課的賦稅制度;《中外歷史綱要下》第7課三角貿(mào)易的影響;《中外歷史綱要下》第23課“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選擇性必修3第9課古代絲綢之路蘊含的象征性意義。
三、四翼融通,考查要求明確
“四翼”是高考評價體系中的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5]
(一)基礎性
基礎性包括學科內(nèi)容的基本性、通用性以及情境的典型性。[6]“真題”考查了古代絲綢之路、三角貿(mào)易和“一帶一路”這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以及從古代絲綢之路發(fā)展到“一帶一路”的演變歷程,并且還考查了戶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調(diào)制、兩稅法等歷史概念,體現(xiàn)了考查內(nèi)容的基本性。對于“一帶一路”倡議,學生不僅在課堂中接觸過,在時政新聞甚至在生活中也是經(jīng)常接觸,體現(xiàn)了考查情境的典型性。
(二)綜合性
綜合性包括知識的綜合與能力的綜合,知識的綜合即歷史橫向知識和縱向知識的綜合。能力的綜合即歷史學科思維能力的綜合和跨學科能力的綜合?!罢骖}”以古代的絲綢之路、近代的三角貿(mào)易和現(xiàn)代的一帶一路為軸,考查歷史縱向知識。通過古代的戶籍制度、均田制與賦稅制度之間的關系的設問,考查歷史橫向知識。本題的“概括、闡明”等考查了學習理解層次,“簡析、揭示”等體現(xiàn)了歷史學科思維能力的綜合。本題與語文學科的閱讀理解、概括分析等能力緊密結合,也屬于時政熱點,是政治學科的重點知識,體現(xiàn)了跨學科能力的綜合。
(三)應用性
應用性指學習者能夠學以致用,具有較強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和實踐能力?!罢骖}”考查的戶籍制度與均田制、賦稅制度的相互關系,就是在已經(jīng)確認的事實基礎上對各個事實之間的相互關系或聯(lián)系的認識,從而形成歷史認識。高考歷史試題注重應用性考查,能發(fā)揮學科的育人功能,體現(xiàn)學科的育人價值。
(四)創(chuàng)新性
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性思維等思維品質(zhì)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特征。[7]創(chuàng)新性要求創(chuàng)設合理情境,設置新穎的試題呈現(xiàn)方式和設問方式。[8]“真題”通過引用萬國鼎《中國田制史》、顧國達《近代中國的生絲貿(mào)易與世界市場》和卡里·托克《“一帶一路”為什么能成功》中的三段材料,創(chuàng)設全新的史料情境和問題情境,通過戶籍制度與均田制、賦稅制度的相互關系及兩稅法實行原因的設問,考查學生的逆向思維,通過三角貿(mào)易與一帶一路作用的設問,考查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四、教學應對之策
作為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應該如何應對“中國方案”試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基于主旨的融通教學
主旨是融通教學的靈魂。在高三二輪復習后階段比較適合進行基于主旨的融通教學。筆者在2023年3月份在杭州市余杭區(qū)未來人才創(chuàng)新教育研討活動中上了一節(jié)示范課《世界是通的——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谡n標內(nèi)涵和教材邏輯,筆者將“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的選考復習主旨確立為“世界是通的”。
一、世界是通的!——古代絲綢之路
二、世界是通的。——新航路開辟
三、世界是通的?——“一帶一路”倡議
“一帶一路”通古今之變遷,承時代之使命,是對“西方中心論”歷史觀、“世界是平的”全球化邏輯的超越。通過“世界是通的”這一主旨,使學生在潤物無聲中滋養(yǎng)家國情懷素養(yǎng)。
(二)基于活動的深度教學
基于活動的深度教學要凸顯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要實施者。
1.學習任務驅動“真學習”
筆者在“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的選考復習中,筆者設置了如下復習任務:
復習任務一:請結合課本梳理漢、唐、兩宋、元朝、明清等朝代絲綢之路的發(fā)展歷程及原因。
設計意圖:本課的知識容量很大,且散落在五本教材。在上課前,將復習任務單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先自行梳理古代絲綢之路的發(fā)展歷程和原因,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上課復習的進度和效率。
復習任務二:結合課本,梳理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機制(名稱、時間、作用三個方面)。
設計意圖:中國為“一帶一路”所做的貢獻也是從機制建設上體現(xiàn)?!皺C制建設”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通過這一表格的梳理,學生對散落在各本書的機制建設知識點進行系統(tǒng)梳理、整合。
2.問題探究促進“深學習”
以“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的選考復習為例,在復習“古代絲綢之路”這一部分時,筆者出示五張地圖(漢、唐、宋、元、明絲綢之路路線圖),設置如下問題鏈:
問題1:這五張絲綢之路圖分別是哪些朝代?你的依據(jù)是什么?
問題2:漢朝除了陸上絲綢之路,有沒有海上絲綢之路?海路從哪里出發(fā)?最遠到達哪里?為什么漢朝能做到“陸路為主,海路發(fā)端”?
問題3:為什么唐朝能“海陸并舉”?什么時候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下降?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4:支撐宋朝絲綢之路“海路為主”的優(yōu)勢有哪些?唐朝與宋朝絲綢之路不同的發(fā)展表現(xiàn)給我們什么啟示?
問題5:為什么元朝時期能“海盛陸通”?
問題6:為什么鄭和之后再無鄭和?唐朝和明朝絲綢之路不同的發(fā)展表現(xiàn)給我們什么啟示?
問題7:從漢到明清,分析影響絲綢之路的因素有哪些?
設計意圖:地圖可以滋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素養(yǎng),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活動。通過由淺入深的問題鏈設計,實現(xiàn)“深學習”。
(三)基于思維的審辨教學
審辨教學指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深層思考、辨明邏輯,并在實踐上去偽存真的一種教學方式。筆者在“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的選考復習中,向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絲綢之路在張騫出使西域前是否存在?用“史料實證”的方式說明。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查找資料的途徑五花八門,有的學生依據(jù)的是百度百科、有的是根據(jù)嗶哩嗶哩上的視頻、有的是根據(jù)學者發(fā)表的論文和著作等。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資料的來源,強調(diào)資料的可信度,做到“論從史出、史由證來”;“孤證不立、孤證存疑”;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相互印證。經(jīng)過資料的搜集,學生一致認為在張騫出使西域前絲綢之路已經(jīng)存在??梢宰鳛閷嵶C的考古資料有:1965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阿爾泰地區(qū)的古墓中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國初期的絲綢和織錦,其中一件還繡著龍鳳圖案,出土物中還有青銅鏡,都是我國中原地區(qū)的產(chǎn)品。[9]也有學者研究的文獻資料:盧葦發(fā)表在《史學月刊》上的文章《絲綢之路的出現(xiàn)和開通》,明確認為早在張騫通西域以前絲綢之路已經(jīng)出現(xiàn)。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長期被匈奴阻塞的東西交通……因此,我國史書上把張騫出使西域譽為“鑿空”,這不是沒有原因的。[10]通過搜集史料、整理史料、運用史料、表達輸出等過程,學生的審辨式思維在不知不覺中提升。
“中國方案試題”充分展現(xiàn)了高考評價體系的“一核”“四層”“四翼”的功能,作為一線中學歷史教師應該引起重視,并將其應對之策貫穿于日常教學之中。
【注釋】
[1]陳曙光:《貢獻中國方案的思想理論體系》,《學習時報》,2019年7月22日。
[2]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10頁。
[3]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第13—14頁。
[4]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第26頁。
[5]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第28頁。
[6]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第29頁。
[7]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第31頁。
[8]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第32頁。
[9] [前蘇聯(lián)]С.И.魯金科,潘孟陶:《論中國與阿爾泰部落的古代關系》,《考古學報》1957 年第 2 期,第 37—48、108—111 頁。
[10]盧葦:《絲綢之路的出現(xiàn)和開通》,《史學月刊》1981年第4期,第72—78頁。
* 本文系2023年杭州市教師小課題“高中歷史必修和選擇性必修‘融通教學’策略研究”(編號:2023X4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