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絳
人體發(fā)熱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感染、受寒、中暑等。
感染 患者身體抵抗力下降,導致病毒、細菌、真菌、結核分枝桿菌、支原體、衣原體等致病微生物入侵,誘發(fā)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尿路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時,患者免疫系統(tǒng)開啟防御功能,在吞噬入侵機體的致病微生物時體溫會升高。
受寒 患者在氣溫下降時未做好保暖防寒措施,使寒氣侵入機體,影響體溫調節(jié)中樞,可出現(xiàn)發(fā)熱的情況。
中暑 夏天長時間在高溫環(huán)境中活動作業(yè),若體內電解質喪失過多,就會導致中暑,體內產熱增加,出現(xiàn)散熱障礙,也有體溫升高表現(xiàn)。
病毒感染 病毒性感染如流感、登革熱、流行性感冒等也常伴隨發(fā)熱。
疫苗接種 一些疫苗接種后會引起輕度發(fā)熱,這是免疫系統(tǒng)對疫苗的正常反應。
如果癥狀長時間未改善,建議及時前往醫(yī)院就診,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針對性治療。
有人會問:發(fā)熱到什么程度需要采取退燒手段?其實,38.5℃是個分水嶺。若發(fā)熱在38.5℃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溫;38.5℃以上,可以吃退燒藥。其中,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包括:
酒精擦浴 將75%醫(yī)用酒精兌到適量溫開水中,制成濃度約為25%~30%的酒精溶液,然后用小毛巾蘸取,用離心的方式擦拭,從一側頸部開始,從手臂的外側到手背,然后從腋下沿著手臂的內側往下擦到手心,擦完一側再以同樣方法擦另外一側。擦下肢時的順序是從大腿外側到足背,然后沿著大腿內側從腹股溝到腳心。需注意的是,在降溫的過程中要注意用拍拭的方法,避免以摩擦的方式產熱。擦至腋窩、肘窩、手心處、腹股溝、腘窩處,稍微用力,保持更長的停留時間以幫助散發(fā)熱量。如果是嬰幼兒發(fā)燒,注意寶寶胸口、腹部、腳底不要擦,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冰袋冷敷 可以用毛巾將冰袋包起來,然后冷敷在前額、兩側頸部、腋下、腹股溝等部位,可以起到很好的降溫作用,防止高熱對腦部造成傷害。冰袋可以家庭自制,把冰敲碎,放在一個塑料袋里,扎緊袋口,再用一條毛巾包起來。還可以在超市里買一種化學冰袋,在使用的時候把它放在冰箱里面,等它凝固以后,包上毛巾冷敷。
溫水擦浴 把水溫調到27~37℃,然后用溫水擦拭全身,注意水溫不要過燙,因為過燙會使全身血管擴張,氧氣消耗增加,從而造成局部的缺血和缺氧,加重病情。
針對何時服用退燒藥,其實體溫數(shù)值并不是絕對的!盡管體溫在38.5℃以上時,可能會考慮使用退燒藥,但是一定要依據(jù)個人感受而定,而不僅僅是根據(jù)體溫來判斷。因為同樣的溫度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覺,當身體可以承受時,應盡可能地減少使用退燒藥。在發(fā)熱之后,雖然體溫沒有超過38.5℃,但渾身酸痛、口干舌燥、冷熱交替、寢食難安,也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及時服用退燒藥。首先要照顧好你的身體,使自己感覺舒服才最重要。現(xiàn)在臨床上使用最多的退熱藥有泰諾、布洛芬、散利痛、洛索洛芬等,需注意這些藥物不要同時使用,因為有類似的藥物成分,建議在醫(yī)師或藥師的指導下,安全、規(guī)范用藥,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