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輝
入乎其內(nèi)
儒家和道家,是中國古代兩個相當重要的思想流派,是華夏文明的夜空中兩顆閃耀的明星。儒家主張實行“仁政”“王道”,追求入世。而道家強調(diào)順勢而為、無為而治,追求出世,與儒家思想存在較大差異。但儒道兩家的終極目標都是追求人的幸福,只是實現(xiàn)的路徑不同?!墩撜Z》《孟子》《莊子》是先秦說理散文的代表作,其說理的技巧與表達風格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表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風貌。
一、說理技巧
直言說理,指直接、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或感受,不加掩飾。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采用直言說理的方式,表明自己對弟子言志的態(tài)度,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鬃釉诨卮鹪鴷懙囊蓡枴胺蜃雍芜佑梢病睍r,言“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由”,直接表明治國為人要謙遜有禮,表達了“禮治”的主張。
比喻說理,就是運用具體的事物說明抽象的道理,變復雜為簡明,表述形象生動,有較強的說服力。如《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指出行霸道的危害時將其比喻成“緣木求魚”。當齊宣王不能明白行霸道之危害時,孟子繼續(xù)譬喻,以“鄒人與楚人戰(zhàn)”來演示出行霸道將會與天下為敵的結果,貼切的比喻讓齊桓公意識到了行霸道的嚴重性。
類比說理,就是將某些屬性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從而得出有關結論。如《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為說明“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時運用類比說理,以“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進行類比,推斷出“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的結論,使齊宣王明白自己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沒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寓言說理,就是把深刻抽象的道理寄托在生動具體的故事中。如《庖丁解?!芬晃木蛯B(yǎng)生之道在于順乎自然這一道理寓于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之中。庖丁之所以能在牛的身體中游刃有余,是因為他掌握解牛的規(guī)律,順乎天然的結構,避開錯綜復雜的經(jīng)絡。人也是如此,只有把握了生活的“道”,順其自然,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
二、表達風格
語錄體,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記載了孔子啟發(fā)學生“言志”的對話過程,語言簡練,但片言只語就勾勒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孔子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子路魯莽、自信,公西華謙恭有禮。
對話體,邏輯嚴密,氣勢充沛。如《齊桓晉文之事》以齊桓公與孟子的對話展開,全文圍繞“保民而王”層層深入。對話由“齊桓晉文之事”切入,但孟子以“臣未之聞也”將話題轉移到“王道”上來,由齊宣王有不忍之心推出其有行王道的基礎,進而論述齊桓公不行王道“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不行王道是心存霸道,指出行霸道的危害;最后展望行王道的藍圖。
寓言體,多用比喻,富有啟發(fā)。如《庖丁解?!穼⑺U述的養(yǎng)生之道寓于故事之中,以牛的肌理結構比喻錯綜復雜的社會,庖丁手中的刀比喻人。而庖丁對解牛之道的解說富有啟發(fā)性,讓人從中領悟到養(yǎng)生如同解牛,要“依乎天理”,順其自然,避開矛盾。
出乎其外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p>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p>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節(jié)選自《論語》)
◆賞析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來記錄孔子對弟子的教誨。當?shù)茏訂柺裁词恰靶ⅰ睍r,孔子的回答言簡意賅,針對弟子的不同特點,孔子直言“孝”在于“不違抗父母”“愛惜自己的身體”“態(tài)度恭敬”等,而其核心是說明以“禮”事親的道理。
拓展訓練
1.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完成后面題目。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涕出而女于吳。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于先師也。如恥之,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于天下矣?!对姟吩疲骸讨畬O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將于京??鬃釉唬骸什豢蔀楸娨?。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今也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zhí)熱而不以濯也?!对姟吩疲骸l能執(zhí)熱,逝不以濯?”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鬃釉唬骸∽勇犞∏逅瑰t,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短住吩唬骸熳髂?,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p>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p>
試結合上面的語段分析《孟子》運用的說理方法。
答:
2.閱讀下面《莊子·秋水》選段,完成后面題目。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p>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郭沫若認為“秦漢以來的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在他(莊子)的影響之下。”莊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對后世文學的影響,在諸子中也最為突出。試結合上文簡析莊子散文的表達風格。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