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夢云
〔摘? ? 要〕? 智慧課堂是智慧教育系統(tǒng)核心組成,智慧課堂的出現(xiàn)給當今的教育教學注入了更多新鮮血液,本案例中,教師借助智慧課堂優(yōu)化小學科學課程,將大單元教學理念融入課程中,創(chuàng)新設計教學過程,化繁為簡,提高教學效率。課堂上賦予了學生更多思考時間,學生學會自主抓重點、吃難點,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文中該??茖W組展開了為期三年的研究,在智能平板及現(xiàn)代信息技術軟件支持下,對小學科學課的教學進行了創(chuàng)新和改造。研究期間團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也對現(xiàn)代教育教學有了更多的思考。
〔關鍵詞〕? 小學科學;智慧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6? ? 079-081
一、將智慧課堂與科學課教學相聯(lián)系
2020年我校正式開設智慧平板班,引進理想學堂智能團隊。如何將智慧教育與實驗探究為主的科學課聯(lián)系在一起,是科學組當下正在思考的問題,而后在學校的督促和鼓勵下,組內教師開啟了平板教學之旅。
(一)巧設趣味答題關卡,平板答題共同學
鑒于我校開設的是1~2年級平板班,1~2年級科學課知識點簡單,注重細節(jié),重視學習基礎,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遷移能力又較為薄弱。教師在授課時,適當?shù)丶尤肴の镀桨宕痤}環(huán)節(jié),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再在答題中鞏固知識,學會舉一反三,獲得更多拓展性知識。平板答題能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提交后,答題軟件能即時生成正確率和選項分布情況,基于動態(tài)學習數(shù)據(jù),幫助教師分析學生學情以及了解學生對題目的理解能力。
在此過程中若出現(xiàn)不同答案,可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進行教師演示、師生演示、生生演示三種不同的實驗方法,在體驗中學習,能更有效地培養(yǎng)1~2年級學生推理思維的形成。
(二)拍照上傳實驗記錄單,方便快捷互相學
科學課強調動手操作和記錄分析,1~2年級課程以記錄為主,傳統(tǒng)實驗課上,匯報小組需拿著記錄單匯報,其他小組只能通過聽的方式了解實驗結果。平板課中,學生使用平板將小組實驗單拍照上傳,匯報環(huán)節(jié),各小組都能上臺進行展示,這給了更多學生交流互動的機會,培養(yǎng)其言語表達能力。
同時學生能通過其他小組的分享,找到本小組存在的問題,自行解決難題,或借助其他小組提出的建議修正結果,更易于突破課堂的重難點,促進學習的生成性。
(三)文件庫里存故事,隨聽隨停自主學
對于學生而言,平板不僅有豐富的學習功能,還擁有強大的儲存功能,就芙蓉區(qū)引進的理想學堂課程軟件來說,教師可以傳送大量的視頻、音頻等學習資料到學生的文件庫,學生進入學堂打開文件庫,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相關資料進行在線學習或下載儲存在平板中,在不受時間、空間、網(wǎng)絡的影響下,隨時隨地開展科學課程學習,豐富的教學資源使學生樂于探究、享受探究過程。
1~2年級科學課中有些課程沒有具體的實驗操作環(huán)節(jié),一般情況下教師會選用較多的視頻資源、文本資源作為授課重點。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需求選擇內容,不懂的知識反復聽,會的知識快速聽,賦予課堂生命氣息。
鑒于課堂時間的有限性,團隊教師借助平板儲存功能,提前將各類資源推送給學生,“先學后教”的設計給課堂上的研究環(huán)節(jié)提供了大量時間。預習時如果遇到問題,學生能自己先想辦法找尋答案,如果尋求答案失敗,再帶著問題來到課堂,與教師、同伴一同驗證解答。通過前置性學習,學生獲得多種解答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并不局限于教師的教授,能做到真正的自主學習,提高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理論與實踐相融合
智慧課堂的引入,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教”為主的授課模式,轉而以學生為中心,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信息技術帶來了便捷操作和豐富知識,讓學生更加熱愛科學,更愿意動手嘗試。在教學中,教師們明顯發(fā)現(xiàn):高頻率地使用信息化學習方式,易降低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的關注點集中在了個人學習上,看似學生參與學習興趣提高了,實則學習積極性并不高,在調查中,大多數(shù)學生也承認是抱著玩平板的心態(tài)在學習,學習效率沒有得到顯著提升。
為了扭轉“教”與“學”獨立存在的尷尬場景,在融入智慧教育的同時,教師要注重學生之間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合作學習對于小學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在合作中能獲得各種不同的信息,探討中會碰撞出更多知識的火花。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小組探究時間,將個人學習轉變成小組學習,并在當中穿插平板的使用,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實現(xiàn)“玩中學”“學中玩”的雙重目的。
(一)拍照記錄代替紙質記錄,減少重復性操作
實驗記錄是科學課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團隊教師將學生紙質記錄后拍照上傳的方式改成了用平板拍照記錄實驗結果,這樣的記錄方法更簡單,減少重復性操作和紙張浪費。與傳統(tǒng)的填寫實驗表格記錄相比,照片記錄也使實驗結果有了鮮明的呈現(xiàn)。圖片觀察時,更直觀地得到實驗結論,有效幫助了學生加深理解科學概念。
除了拍照記錄實驗結果,還可拍照記錄實驗過程,當小組實驗結果出現(xiàn)分歧時,通過對比觀察各小組的實驗過程,快速找到問題所在,及時糾正實驗結論,規(guī)范實驗操作,提高科學嚴謹性。
(二)平板投屏代替手機投屏,讓學生擁有主導權
隨著信息技術的開發(fā)與完善,手機授課成為主流模式,但團隊教師依然嘗試著師生共同授課。這樣的教學模式新穎有創(chuàng)意,讓學生也擁有更多的主導權。
(三)白板手畫代替紙質畫圖,減少浪費易保存
在1~2年級科學課中,因學生年齡特點,經常圖文并茂地向學生呈現(xiàn)知識點,包括學生的匯報部分,也常常需要用繪畫來表達,傳統(tǒng)科學課中,遇到這類課程,教師會提前讓學生準備畫筆與紙張,也因有些繪畫時間較長,課堂上需要留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創(chuàng)作,多數(shù)教師會將這類活動留到課堂尾聲部分,若學生無法在課堂上完成,便會讓這個活動變成作業(yè),讓學生課后完成,實際上給學生增添了課外的學業(yè)負擔。
因此,我們想到使用平板自帶的白板畫圖功能,白板擁有多種繪圖工具,各類圖形一筆構成,相對于紙質畫圖,白板畫圖方便快捷、涂色均勻、容易修改和保存,適合學生在課堂上的簡單繪畫,白板畫圖對于學生是新鮮且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這樣的活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三、開啟單元教學新模式
新課改的實施,讓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改變。芙蓉區(qū)自2019年成為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qū)以來,通過不斷探索和研討,形成了面向未來教育的“兩融四學”課堂育人區(qū)域范式?!皟扇凇贝蛲藢W段和學科之間的壁壘,“四學”改變了學生學習方式,即自學、共學、互學、拓學。團隊教師在此基礎上通過科學方法進行學科教與學,更新大概念教學理念,構建“大單元課程”體系,推進融合智慧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
(一)巧用同屏互動,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1~2年級學生易受外界環(huán)境干擾,單元教學中,為鞏固學生專注力,使用同屏技術,隨時將教學屏幕傳送給學生,做到同步教學,還可以實現(xiàn)移動式教學教師走下講臺,走到學生身邊,增強師生互動。
在匯報中運用同屏技術,學生將自己屏幕內容同屏至大屏幕或其他學生屏幕,便于師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思維意識,提升課堂時效性,優(yōu)化教學,給課堂注入新鮮血液。
(二)善用電子白板,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傳統(tǒng)的PPT等課件只具備演示功能,換句話說,內容都是教師事先預定好的。而交互式白板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體現(xiàn)課堂內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使課堂體現(xiàn)更多的生成性,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能力。
比如,教師在向學生拋出問題時,給課件留白,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進行板書,后續(xù)的課堂環(huán)節(jié)根據(jù)課件的生成進行個性化安排,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并進行研究的科學素養(yǎng)。在實驗指導環(huán)節(jié),教師能借助拖動頁面元素向學生演示實驗過程,通過師生、生生的不斷互動,讓學生明確了解如何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變化、規(guī)律,大大提高實驗效率。
(三)妙用智能軟件,提增學生科學素養(yǎng)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的應用軟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這些工具逐步融入課堂,助力科學課堂效率,幫助學生獲得更加準確的研究結論。
當課堂上需要學生繪制“條形統(tǒng)計圖”時,按四年級的進度,數(shù)學課暫時還沒有學到“條形統(tǒng)計圖”這一內容,有些學生并不會畫。智慧課堂里,小組成員做完實驗后,只需要把看到的數(shù)據(jù)記錄到Excel表格中,就能直接生成柱狀圖,節(jié)約了大量繪圖時間的同時,既讓學生體驗了數(shù)據(jù)的收集和整理過程,又讓數(shù)據(jù)可視化,還讓學生對數(shù)據(jù)進行了快速分析,通過統(tǒng)計圖更直觀地歸納出實驗的結論。
學習《宇宙》單元時,學生對于宇宙是既陌生又熟悉的,學生能從不同的書本里了解相關的知識,但卻從未近距離看到過各星球的樣子。當教師打開白板中“星球”程序,即可利用三維圖形帶領學生認識太陽、八大行星、月球以及各種天然衛(wèi)星的樣貌和結構。這樣的學習方式更加立體,不僅提高學生對太陽系概念的理解,更能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太陽系中重要星球的科學知識。對于后續(xù)制作太陽系模型以及關于宇宙中其他星系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四、總結及反思
三年來,研究團隊始終緊隨學校信息化步伐穩(wěn)步成長,智慧班級從二年級生長到四年級,團隊的研究也從1~2年級科學平板課延伸至了3~6年級科學平板課。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更為深度地融合,為當前推進智能技術背景下新型教學模式自主開啟了更多探索。在此過程中實施有效教學,有針對性地開展探究、合作等學習活動,潛移默化地促使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進而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一)智慧課堂要有效地融入小學科學教學
作為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特點以及教材內容,設定智慧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時明確教學目標、抓住重難點、分層設計活動,學生在學習中能有更多的選擇。要結合相關教學案例,尋找教、學之間的契合點,保證智慧課堂能有效融入和深入滲透教育教學,利用學生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學生高度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學課堂中,整體性地提升科學課堂的教學有效性,推動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變革。
(二)智慧課堂要做好加減法
當下教育教學正在被現(xiàn)代信息技術改變著,好的技術和資源,能做到精準教學,打破傳統(tǒng)經驗教學的局限性,真正實現(xiàn)因材施教,有效教學。技術的出現(xiàn),為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各種教學互動軟件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極大提升了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時更要注意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定時、定量地使用智能軟件,課堂上做好智慧的“加減法”,有助于拓展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三)收集、建立智慧課堂課例庫
并不是每一堂課都能體現(xiàn)智慧課堂的教學優(yōu)勢。平板及各類技術軟件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不是帶進課堂就能魅力四射,而是要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使用,靠教師的有效引領,方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團隊力爭在不同課型的課堂上嘗試使用平板學習,收集適合使用平板教學的課例并建立平板課例庫,為今后教師的教學提供學習的范例。
作為一線科學教師,應多多學習先進技術,與時俱進。但日新月異的新鮮事物也讓科學教師們應接不暇,在享受它們帶來的方便、快捷等好處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思考怎樣用得更好、更高效的問題,技術終歸只是輔助,恰當?shù)?、合理地選擇和使用相關的信息技術為科學教學服務,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推動科學課更為深入地研究發(fā)展,為教育教學賦能。
參考文獻
[1]祁志芳.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探究[J].小學科學,2021(8):102.
[2]王慶志.《聲音》單元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J].湖北教育(科學課),2020(4):36-40.
[3]劉克紅.智慧課堂與STEM教育融合[J].小學科學,2022(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