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之前參與撰寫的《淺析英國科幻歷史、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相比,在同樣較短的篇幅內全面地呈現(xiàn)歐洲科幻并非易事。首先,試圖定義“歐洲”本身就是一個復雜且矛盾重重的挑戰(zhàn)。地理上,歐洲大陸本就是更為廣泛的歐亞大陸的一部分。歐洲許多地區(qū)與鄰近地區(qū)也有著復雜的歷史和文化聯(lián)系,例如西班牙與摩洛哥,或巴爾干國家與土耳其和黎巴嫩。同樣,像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這樣的國家,在地理上被認為是亞洲國家,卻與歐洲有著強烈的文化親緣關系。
此外,同亞洲和非洲一樣,歐洲內部包含了幾個文化、語言、宗教和經濟的“次大陸”。例如,歐洲可以劃分為日耳曼、拉丁語和斯拉夫等文化語言區(qū)域,但這忽略了烏拉爾、波羅的海、凱爾特和希臘等民族和人群的存在,也沒有反映歐洲文化、經濟和政治的微妙局面。法國在文化和語言上更接近西班牙和意大利,但在地緣政治和經濟上則更靠近德國和英國。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各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不盡相同,對國家和民族身份認同的歷史梳理也各具特色。有些國家比其他國家更晚成為帝國,有些國家則遠早于其他國家完成了工業(yè)化,還有一些國家直到近百年才得以現(xiàn)代化。這些因素都對歐洲不同地區(qū)的科幻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基于此,我決定將歐洲分為西北歐、南歐和東歐,每個部分都盡可能地包括豐富的案例研究。每個案例研究都將分為三部分:該國的科幻史、科幻在其文化中的歷史定位和當下影響、非文學的科幻媒介。
盡管“科幻”一詞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在法文中出現(xiàn),但法國早期科幻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絕不亞于英國。法國的早期科幻主要涵蓋奇幻旅行、烏托邦小說和“科學浪漫”等類別。法國文學對未來和超自然世界的興趣可追溯至數(shù)世紀前,例如弗朗索瓦·拉伯雷、西拉諾·德·貝爾熱拉克和伏爾泰等人的創(chuàng)作。
現(xiàn)代法國科幻文學的興起發(fā)生在19世紀,響應法國工業(yè)革命,以儒勒·凡爾納、J.H.羅斯尼·阿涅和卡米伊·弗拉馬利翁為代表。其中,凡爾納尤其廣受歡迎并影響深遠。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被視為法國科幻的“黃金時代”,期刊廣泛連載面向未來的故事和小說。盡管未被文化高層完全接受,但科幻作為旅行和冒險故事的延伸獲得了一定的認可。這一時期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作者,如羅斯尼·阿涅(J."H. Rosny"a?né)、雅克·斯皮茨(Jacques"Spitz)和莫里斯·勒納爾(Maurice"Renard),他們的作品從文學和哲學角度拓寬了人們對科學的理解,而凡爾納則依然將科學視為小說中一種具有說教意義的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迅速終結了“黃金時代”的蓬勃發(fā)展。戰(zhàn)后格局從兩個方面深度影響了法國的科幻版圖。首先,戰(zhàn)后法國教育和知識界將文學與科學之間的界限劃分得更加明晰,這一舉措直接導致了國產科幻作品的減少。同時,美國文化和消費品的大量涌入使得科幻逐漸被視為一種源自美國的、輕佻的且更適合青少年的文類。20世紀下半葉,法國科幻在英美文化的影響下蓬勃發(fā)展十年后,又進入了長達十年的緩慢發(fā)展甚至停滯的時期。20世紀50年代,“未來的存在”系列促使科幻風靡一時。這個系列主要出版英美作家的作品,偶爾也會出版使用化名的法國作者的作品。此外,《銀河》等美國雜志也有法文版,但到了20世紀60年代,發(fā)展速度開始放緩。70年代,受到英美新浪潮的影響,科幻再次流行。J.G.巴拉德、哈蘭·埃里森和菲利普·迪克等人的作品對新一代讀者和作者產生了巨大影響,包括多米尼克·杜瓦(Dominique"Douay)、皮埃爾·佩洛(Pierre"Pelot)和菲利普·戈伊(Philippe"Goy)。在這個階段之后,讀者和編輯對科幻的興趣再次下降。
當代法國科幻包括許多逐漸擺脫英美影響的杰出作家,如理查德·卡納爾(Richard"Canal)、皮埃爾·斯托爾茲(Pierre"Stolze)、雷蒙德·米萊西(Raymond"Milési)和科萊特·法亞德(Colette"Fayard)。值得一提的是“贊吉巴群體”,這是一個對科幻持烏托邦立場的法國作家團體。然而,科幻出版業(yè)的規(guī)??傮w較小,未能激發(fā)法國作者持續(xù)創(chuàng)作科幻的積極性。如今,許多法國作家將精力更多投向了恐怖小說、主流文學和劇本創(chuàng)作。
在法國,科幻常被視為美國流行文化的產物,被質疑缺乏真正的文學或科學創(chuàng)造力。如前所述,盡管法國有著名的文學傳統(tǒng)(或許也正因如此),法國的科幻小說卻往往被視為邊緣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國,人人都可以接觸和了解文學,而不僅僅局限于精英階層??苹米鳛橐环N通俗易懂且歷史悠久的文體,居然沒有獲得法國人的尊重,實在令人困惑。
人們似乎集體遺忘了二戰(zhàn)前法國科幻的“黃金時代”。20世紀50年代,美國科幻小說的大量涌入導致法國科幻小說市場被美國作品主導。因此,大量的法國作家試圖在創(chuàng)作中模仿美國太空歌劇式的文本。法國的科幻小說雖然經歷過短暫的繁榮期,但很大程度上仍然處于邊緣地位,并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經典法國科幻小說的概念。即便是凡爾納或羅斯尼·阿涅等主要作家的作品,也被排除在法國文學經典之外。然而,自2010年以來,大學對法國科幻小說的研究興趣持續(xù)上升,法國主流作家也越來越多地將科幻小說的主題、子類型(如烏托邦、或然歷史、未來場景)引入自己的創(chuàng)作,并借鑒科幻小說的創(chuàng)作技巧。因此,雖然法國的科幻產業(yè)本身尚未興旺,但法國的公共文化領域對“科幻式的思考方式”的興趣卻日漸濃厚。
在粉絲群體和獎項方面,法國的粉絲非?;钴S和執(zhí)著,他們從1974年起就開始舉辦大會。但和許多其他歐洲粉絲群體一樣,參與者對科幻本身的了解十分有限,許多粉絲依然最關心英美科幻作品。最著名的科幻大會是南特的烏托邦科幻大會(Les"Utopiales),這是歐洲最大規(guī)模的具有固定集會地點的科幻大會。文學類的兩個重要獎項是“羅斯尼-艾尼獎”(Prix"Rosny-a?né)和“想象力大獎”(Grand"Prix"de"l'Imaginaire)。
法國對科幻電影的貢獻相當大,尤其是喬治·梅里愛,他創(chuàng)作了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1902年)。與科幻文學一樣,法國公眾通常認為科幻電影是由美國制作的膚淺之物。與法國文學一樣,電影被視為法國文化瑰寶的一部分,由國家資助和保護。因此,被認為具備英美色彩的科幻電影,通常被視為對法國本土電影產業(yè)的褻瀆和威脅,也不難理解為什么許多法國電影制作人避免涉獵科幻。當然,一些著名導演除外,如克萊爾·丹尼斯(《高空生活》,2018年)、讓-呂克·戈達爾(《阿爾法城》,1965年)和弗朗索瓦·特呂弗(《華氏451度》,1966年,改編自雷·布拉德伯里的小說)。導演呂克·貝松也制作了著名的科幻電影,如《第五元素》(1997年)和《星際特工:千星之城》(2017年)。讓-皮埃爾·熱內(《童夢失魂夜》,1995年;《異形4》,1997年)和克利斯·馬克(《堤》,1962年)在科幻電影上的嘗試也可圈可點。
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科幻成為法國漫畫中極為流行的一種類型。20世紀60年代之前,法語漫畫中很少出現(xiàn)科幻的身影。但1967年皮埃爾·克里斯汀和讓-克洛德·梅濟耶爾創(chuàng)作的長篇系列漫畫《瓦萊里安和勞萊琳》出版后,情況發(fā)生了變化。這一時期涌現(xiàn)了許多有別于美國漫畫的創(chuàng)作手法。埃里克·比拉勒(Erik"Bilal)、莫比烏斯(Moebius)、伯努瓦·皮特斯(Beno?t"Peeters)和尚塔爾·蒙泰里耶(Chantal"Montellier)等杰出人才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并對全球科幻視覺審美產生了重大影響。
德國的科幻小說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紀約翰內斯·開普勒以月球生命為主題的拉丁文著作《夢》(Somnium,"1634年)。18至19世紀,德國出現(xiàn)了許多烏托邦小說、諷刺作品和冒險故事,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E.T.A.霍夫曼關于早期機器人的小說《睡魔》(Der"Sandmann)。庫爾德·拉斯維茨是德國現(xiàn)代科幻小說的重要先驅,他的代表作《在兩個行星上》(1897年)因對科學和未來的預測而廣受關注。這一時期另一位重要作家是保羅·謝爾巴特,他的詼諧烏托邦作品《萊薩貝恩迪奧:一部小行星小說》(1913年)頗受關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德國科幻小說則主要著眼于冒險和奇幻旅行,風格與儒勒·凡爾納的作品十分相似。20世紀20至30年代,德國出現(xiàn)了獨特的科幻小說類型——未來小說(Zukunftsroman),其中最受歡迎的作者是漢斯·多米尼格。德國一度使用“未來小說”指代科幻作品,直到20世紀50年代,“科幻小說”一詞才逐漸取代“未來小說”,成為該類型的通用名稱。這一時期最知名的德國科幻作家是特婭·馮·哈堡,她與身為導演的丈夫弗里茨·朗合作創(chuàng)作了多部科幻電影劇本,例如《大都會》。哈布還完成了將朗的部分電影小說化的工作。此外,這一時期,漢斯·弗萊斯和阿爾弗雷德·多布林等主流作家也發(fā)表了一些具有諷刺色彩和歇斯底里風格的科幻作品。
和許多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德國的科幻小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進入了停滯狀態(tài)。戰(zhàn)后直至1990年,德國被劃分為西德和東德兩個不同的國家,這一分裂對其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影響。20世紀50年代,西德的短篇小說受到英美創(chuàng)作的影響,當時的紙漿雜志上刊載了大量冒險主題的科幻小說。這一時期,《烏托邦》(Utopia-Magazine,1955—1959年)和《銀河系》(Galaxis,1958—1959年)等刊物也曾刊載短篇科幻小說,但這些試圖創(chuàng)建科幻雜志的努力大多以失敗告終。從60年代開始,平裝書的出版帶來了科幻選集和科幻長篇小說的繁榮,然而這一繁榮主要建立在對美國科幻作品的翻譯上。美國風格的科幻小說成為主流,其中最受歡迎的德語系列是太空歌劇《佩利·羅丹》。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赫伯特·W.弗蘭克以擅于處理宏大主題而著稱。70年代,主流作家卡爾·阿梅里(Carl"Amery)用巴伐利亞語創(chuàng)作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科幻作品。80年代,沃爾夫岡·杰施克(Wolfgang"Jeschke)、托馬斯·R.P.米爾克(Thomas"R"P"Mielke)、維爾納·齊里格(Werner"Zillig)和格奧爾格·扎烏納(Georg"Zauner)等科幻作家的作品也頗受推崇。
東德的科幻小說則主要受東歐和蘇聯(lián)作家的影響,偏重于社會主義、烏托邦、科學和人文主義主題。這種傾向也體現(xiàn)在對譯介作品的選擇上,東德出版的科幻作品很少有美國或西歐的作品。東德在1949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幻小說——路德維?!D雷克(Ludwig"Turek)的《金色的球》(Die"goldene"Kugel),但直到20世紀60年代,東德的科幻出版物才開始逐漸增加。東德科幻最優(yōu)秀的作品都創(chuàng)作于20世紀70年代及以后。在這一時期,海納·蘭(Heiner"Ran)、格哈德·布蘭斯特納("Gerhard"Branstner)、格特·普羅科普(Gert"Prokop)、埃里克·西蒙(Erik"Simon),以及包括阿爾弗雷德·萊曼(Alfred"Leman)、漢斯·陶伯特(Hans"Taubert)、約翰娜·布勞恩(Johanna"Braun)和貢特·布勞恩(Günter"Braun)等人在內的創(chuàng)作團體,都貢獻了重要的作品。
德國統(tǒng)一后,我們可以通過三種出版類別來理解當時的科幻小說版圖。第一種,由小型出版社出版,比如卡斯滕·克魯謝爾(Karsten"Kruschel)、海德倫·亞琛(Heidrun"J?nchen)和卡拉·施密特(Karla"Schmidt)的作品。第二種,一些知名作家——比如安德烈亞斯·埃施巴赫(Andreas"Eschbach)、安德烈亞·布蘭德霍斯特(Andrea"Brandhorst)和邁克爾·馬拉克(Michael"Marrak)——的作品由大出版社出版,并貼上科幻小說的標簽進入市場。其中,埃施巴赫的作品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商業(yè)上最成功的德國科幻小說的代表。第三種,一些德國主流文學作家的作品與科幻小說雖然有所交集,但并未冠以科幻小說的名頭銷售,如迪特瑪·達特(Dietmar"Dath)、朱莉·澤赫(Juli"Zeh)和本杰明·斯坦因(Benjamin"Stein)等。這種分類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德國科幻小說當前的發(fā)展狀態(tài)。值得注意的是,德國正涌現(xiàn)出一股進步的、女性主義的、多元化的科幻小說新浪潮。
如前所述,科幻小說在西德和東德有著不同的發(fā)展軌跡。西德的科幻出版初期受傳統(tǒng)的“未來小說”影響較多,受英美科幻作品的影響也十分顯著,并促成了“科幻小說”一詞的流行。統(tǒng)一后的德國在文化和經濟上主要受到西德的影響,這意味著東德社會主義色彩的科幻作品未能留下深刻的印跡。這些因素也使得科幻文學在德國成為一個相對邊緣的子類別。德國市場上的大多數(shù)科幻書籍都是譯作。德國本土作者群體相對較小,主要依賴小型出版社的支持,幾乎無法僅依靠科幻作品為生。科幻對德國社會的文化影響主要來自電影而非書籍,當然其中大部分都是好萊塢制作的電影。
德國的科幻迷群體主要通過“德國科幻俱樂部”和“安迪蒙”等組織展開活動。主要會展包括柏林的MetropolCon、萊比錫的ElsterCon和BuCon。BuCon與法蘭克福展覽同期舉行,主要面向奇幻和科幻迷、角色扮演(Cosplay)和小型出版社。雜志是粉絲和作者的主要陣地,主要包括《新星》(Nova)、《出埃及記》(Exodus)、《時間機器》(Time"Machine)、《幻影》(Phantastisch?。?近年來,中德文化交流加深,德國還辦有介紹中國科幻小說的雜志《膠囊》(Kapsel)。科幻文學的主要獎項有庫爾特-拉斯維茨獎(Kurt"Lasswitz)、塞拉夫推理小說獎(Seraph"Award"for"Speculative"Fiction)和德國科幻小說獎(Deutscher"Science"Fiction"Preis)。
20"世紀初,德國的創(chuàng)作者為科幻電影做出了顯著貢獻,其中包括《天空怪獸》(1913"年)、《隧道》(1933年)和弗里茲·朗的經典影片《大都會》(1926年)。二戰(zhàn)后,德國科幻電影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不過也有一些值得稱道的作品,包括《大混亂》(Der"Grosse"Verhau,1970年)、《行動:木衛(wèi)三》(Operation"Ganymed,1977年)和《世界如線》(Welt"Am"Draht,1973年)。從歷史上看,雖然存在短篇太空歌劇系列《太空巡邏》(Raumpatrouille"Orion,1966年)這一經典之作,但德國并沒有太多值得關注的或有實質內容的科幻作品。然而,最近由奈飛(Netflix)制作的系列劇《黑暗》(2017—2020年)脫穎而出,成為德國科幻系列劇享譽國際的一個范例。
德國科幻文學對桌面角色扮演游戲產生了一些奇妙的影響。漢斯·約阿希姆·阿爾佩爾斯(Hans"Joachim"Alpers)和梅克·哈爾曼(Maike"Hallmann)等幾位德國科幻作家為《暗影狂奔》(Shadowrun)和《正義戰(zhàn)士》(Justifiers)等角色扮演游戲創(chuàng)作了一些廣受好評的配套小說。
本期著眼西北歐展開,接下來則會將關注點投往南歐和東歐,最后附上對歐洲科幻整體性的總結分析。衷心希望這個系列的文章能夠激發(fā)更多專業(yè)人士和廣大科幻愛好者對歐洲科幻的興趣與探索。在此,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同事與摯友馬辰對這個系列的建議和翻譯工作。我還想向為這個系列提供建議的專家顧問們以及《科幻世界》雜志的編輯團隊表示衷心的感謝。當然,也不能忘記你們,我們尊敬的讀者們。
①顧問:克里斯蒂娜·洛德"(Christina"Lord)
①顧問:艾基·米拉(Aiki"Mira)、邁克爾·韋倫(Michael"Wehren);特別感謝:麥子豐(Felix"Mayer"zu"Ve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