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劇《五星出東方》以1995年新疆和田地區(qū)尼雅遺址出土的漢代織錦護臂為靈感,通過舞蹈藝術展現(xiàn)中華民族的多元文化和悠久歷史。舞劇講述了漢族戍邊將領“奉”、北人首領之子“建特”和精絕首領之女“春君”之間的動人故事,傳遞了民族團結和文化交融的主題。創(chuàng)作團隊深入采風,確保作品的專業(yè)性和藝術性。舞劇采用非線性敘事,融合了民族傳統(tǒng)舞蹈、古典舞和現(xiàn)代舞元素,并通過象征與隱喻傳遞深刻主題。它不僅是一場視聽盛宴,更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教育,增強了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自首演以來,舞劇贏得了觀眾的熱烈反響,被視為促進民族團結、弘揚民族精神的文化載體。
關鍵詞:舞劇藝術;中華民族共同體;五星出東方;文化傳承與融合;非線性敘事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舞蹈學科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策略研究”(2304190)階段性研究成果。
《五星出東方》在契合“一帶一路”文物考古真實歷史背景的選題基礎上,以“一帶一路”下的東方審美為抓手,升華“一帶一路”歷史題材舞劇中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價值[1]。舞劇以其精湛的舞蹈藝術,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多元文化和悠久歷史,生動地描繪了民族共同體的和諧與繁榮。作品不僅帶來了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震撼,更觸動了觀眾的心靈。它巧妙地融合了精心編排的舞蹈動作、感人至深的音樂、絢麗奪目的服裝和引人入勝的舞臺設計,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民族特色與國際視野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舞劇激發(fā)了觀眾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本土與世界的橋梁,傳遞著跨越時空的文化力量。
一、舞劇概述
《五星出東方》由國家一級導演王舸編導,其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1995年在新疆和田地區(qū)尼雅遺址古墓中,發(fā)現(xiàn)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字樣的漢代織錦護臂??楀\護臂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更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之一”,它見證了中國各民族的交流交往是互通互融的[2],證明了“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fā)展、鞏固統(tǒng)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3]。
舞劇通過藝術的形式,將這件國寶從靜靜躺在博物館的陳列品,轉變?yōu)閭髌娴囊娮C者和講述者,帶領觀眾穿越歷史的時空大門,回到西域戍邊的漢族校尉與匈奴在精絕古城的故事中。
舞劇的情節(jié)背景發(fā)生在古代西域的精絕古城,主要講述了漢族戍邊將領“奉”與北人首領之子“建特”以及精絕首領之女“春君”之間的動人故事。從最初的劍拔弩張到并肩攜手,從素不相識到深深認同并結下深厚情誼,這段故事詮釋了新疆自古以來就在祖國的懷抱中,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結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主題。
舞劇的創(chuàng)作團隊深入和田地區(qū)實地采風,研究考古史實、當?shù)孛袂?、民族服飾、民族音樂等,提煉藝術語匯,確保作品的專業(yè)性和嚴謹性。通過精心編排的舞蹈、音樂、服裝以及舞臺設計,舞劇不僅展現(xiàn)了各族人民的和諧共處,還通過多元的形式、奇幻的時空敘事,以及妙趣橫生的設計與創(chuàng)意,由外在的融之形,走入內在的和之象,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主題得以烘托和升華[4]。以新時代文藝作品生動闡釋了歷史文物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fā)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5]。
二、主題與敘事
(一)主題的傳遞與深化
舞劇融入了特定的民族舞蹈元素。在創(chuàng)作中深度發(fā)掘了漢代時期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獨特文化審美,通過器樂、歌舞等多元化的表現(xiàn)形式,讓文物“活”起來、用舞蹈“講”故事。劇中的舞蹈設計獨具匠心,如“燈舞”中精絕舞者捧燈而出,婀娜靈動,恍如飛天仙子,展現(xiàn)了西域風舞蹈的豐富多彩。體現(xiàn)漢朝中原風的“錦繡”等經典片段,為觀眾呈現(xiàn)出了一場多民族融合的視聽盛宴。演員們通過身體語言,將中華民族的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的精神傳遞給觀眾,使觀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
(二)敘事結構的創(chuàng)新
在敘事結構上,《五星出東方》采用了非線性敘事的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線性敘事模式。通過將現(xiàn)代考古場景與古代西域生活并置,以考古發(fā)現(xiàn)作為敘事起點,舞劇從考古人員在尼雅遺址發(fā)現(xiàn)漢代織錦護臂的場景開始,帶領觀眾穿越到古代,展現(xiàn)漢朝時期西域的生活和文化。構建了現(xiàn)代與古代之間的對話,讓觀眾在古今之間穿梭,感受歷史的深度和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造一個多時空交錯的敘事結構,為觀眾提供對歷史的新視角,也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表現(xiàn)手法的多樣化
舞劇在表現(xiàn)手法上進行了大膽創(chuàng)新。漢朝戍邊將領奉與北人首領之子建特之間的相遇,這部分內容在舞劇中被藝術化地呈現(xiàn),通過精心編排的舞蹈來展現(xiàn)兩個角色之間從劍拔弩張到并肩攜手、從素不相識到深深認同并結下深厚情誼的過程。這樣的表現(xiàn)手法不僅推動了劇情的發(fā)展,也體現(xiàn)了劇中人物之間情感的變化和民族團結的主題。春君、奉和建特之間的三人舞,通過莊重嚴肅與詼諧灑脫之間的融合,形成跨民族的中原西域融合風舞姿組合,奉、建特、眾僧人之間的群舞,展示了民族團結和文化交融的主題。男青年“洗澡舞”,是一段詼諧幽默的舞蹈,融合了民族舞蹈的特色與現(xiàn)代舞蹈的創(chuàng)新。仕女舞、面具舞、豐收舞等通過藝術化創(chuàng)作處理,讓珍貴文物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內涵在舞臺上生動鮮活地展示出來。這些舞段通過不同的舞蹈風格和元素融合,展現(xiàn)了《五星出東方》舞劇的藝術創(chuàng)新性和豐富性,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共同體意識。
作品重新詮釋了漢代的典雅美學和西域地區(qū)豐富的人文景觀,使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文物在舞臺上煥發(fā)新生。這不僅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深度與廣度,也傳遞了千年來中華民族團結互助、和諧共生的精神內涵。
(四)象征與隱喻的巧妙運用
舞劇運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隱喻來傳遞其深刻的主題。例如,五星不僅象征著國家的繁榮昌盛和民族的團結一致,還代表了中華各民族的多樣性與和諧共存。東方則隱喻著中華民族的起源和文化的根本,象征著古老文明的傳承和不斷向前的探索精神。水、山等自然景觀則隱喻著中華民族的堅韌與包容,展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這些象征與隱喻的巧妙運用,使《五星出東方》不僅在視覺上給人以震撼,更在情感和思想上引發(fā)觀眾的深思。觀眾在欣賞舞蹈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中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通過這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舞劇成功地將深刻的文化內涵傳遞給了觀眾,增強了大家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這種無聲的表達方式,使得《五星出東方》成為一部既有藝術感染力又富有思想深度的杰作。
三、藝術表現(xiàn)與文化傳承
在當代文化語境中,《五星出東方》深刻體現(xiàn)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與價值。通過精心設計的舞蹈動作和高度協(xié)調的音樂、服裝、舞臺設計,舞劇成功地將觀眾帶入一個充滿歷史氣息和文化深度的藝術空間。
(一)舞蹈藝術的表現(xiàn)與文化傳承
舞蹈藝術作為一種跨越語言和時空的表達方式,不僅能夠傳遞情感,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歷史記憶。在舞劇的創(chuàng)作與演繹中,舞蹈動作的設計尤為關鍵,它需要巧妙地融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本土與外來,以此展現(xiàn)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以《燈舞》為例,舞者們手持象征光明與希望的蓮花燈,通過輕盈而富有節(jié)奏感的舞步,將西域舞蹈的奔放與熱烈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種舞蹈不僅讓人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鮮明特色,更是對古代絲綢之路上商貿與文化交流的一次深情回顧和崇高致敬。舞者們每一次轉身、每一個手勢,都仿佛在訴說著那條古老商路上的傳奇故事,將觀眾的思緒帶回到那個輝煌的時代。
而“錦繡”漢唐舞則以其端莊大氣、華美典雅的舞步,再現(xiàn)了漢朝文化的繁榮景象。舞者們身著華麗的服飾,動作中蘊含著端莊與優(yōu)雅,每一個舞姿都透露出漢朝的盛世氣象?!板\繡”漢唐舞是對漢文化的一次現(xiàn)代詮釋,它讓古代的輝煌在當代舞臺上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讓觀眾在欣賞舞蹈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歷史傳承。
(二)音樂、服裝與舞臺設計的和諧統(tǒng)一
舞劇以古代絲綢之路為背景,通過音樂、服裝和舞臺設計的巧妙融合,展現(xiàn)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故事。
音樂方面,舞劇巧妙地將西域的民族樂器與現(xiàn)代交響樂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古老又現(xiàn)代的音樂風格。劇中的音樂時而激昂,時而悠揚,與舞者的動作緊密相連,讓觀眾仿佛聽到了絲綢之路上的駝鈴聲聲,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
服裝設計師在舞劇中深入挖掘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各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將它們的色彩、圖案和制作工藝巧妙地融入角色的服飾設計中。各個人物的服裝都是對古代絲綢之路文化的一次現(xiàn)代詮釋,使得角色形象更加鮮明,更具藝術感染力。例如,劇中舞者們身著的絲綢長袍,不僅展現(xiàn)了絲綢的華美,更象征著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
舞臺設計方面,舞劇通過藝術化的處理手法,還原了古代絲綢之路的壯麗景象。設計師運用燈光、道具和布景等元素,創(chuàng)造出一個立體的舞臺空間,讓觀眾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市集、沙漠和宮殿之中。舞臺背景的每一次變換,都與劇情的發(fā)展和角色的情感變化緊密相連,增強了舞劇的敘事性和沉浸感。
在舞劇中,音樂、服裝與舞臺設計的和諧統(tǒng)一,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讓人們在欣賞中感受到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與融合。這種藝術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正是《五星出東方》的藝術魅力所在,也是推動其不斷發(fā)展和傳承的重要動力。
(三)關鍵舞蹈片段的藝術效果
在舞劇的敘事中,關鍵舞蹈片段是推動劇情發(fā)展和升華角色形象的重要手段。它們不僅要求舞者具備精湛的技藝,更要求能夠通過舞蹈語言傳遞出角色的情感和內心世界。
春君的獨舞是一個充滿情感張力的片段。舞者通過一系列流暢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動作,展現(xiàn)了春君角色的內心掙扎和情感變化。這段獨舞充滿了力量和美感,讓觀眾能夠感受到角色的孤獨、渴望和對未知的探索。
奉和建特的“雙人爭斗舞”則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片段。兩位舞者通過緊張而激烈的舞蹈動作,展現(xiàn)了角色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他們的舞蹈動作既有對抗又有合作,既有競爭又有理解,這種復雜的情感交織,讓觀眾對角色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僧人的“三人拉架舞”則是一個充滿智慧和幽默感的片段。三位舞者通過協(xié)調一致的動作和富有節(jié)奏感的步伐,展現(xiàn)了僧人們在解決紛爭時的智慧和從容。他們的舞蹈動作既有力量又有柔和,既有嚴肅又有輕松,這種平衡和調和,讓觀眾感受到了角色的高尚品質和深邃智慧。
這些關鍵舞蹈片段通過細膩的表現(xiàn)力和高超的舞蹈技巧,不僅在藝術上給觀眾帶來了美的享受,更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鳴,加深了對角色內心世界的理解。它們是舞劇藝術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劇情發(fā)展和深化角色形象的關鍵。通過這些舞蹈片段,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舞劇所要傳達的主題和情感,體驗到舞蹈藝術的獨特魅力。
(四)增強民族認同感與文化自信
舞劇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形式,其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意義和價值超越了藝術表現(xiàn)的精湛和審美的享受。它通過展現(xiàn)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不僅強化了民族認同感,更傳遞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而增強了觀眾的文化自信。
在舞劇中,各民族的團結與和諧是貫穿始終的主題。通過對各民族文化的尊重與贊美,舞劇展現(xiàn)了一個多元而包容的社會圖景。它所傳遞的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再現(xiàn),更是對當代文化多樣性的肯定,以及對未來文化發(fā)展的期待和憧憬。各個舞段的設計都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它讓歷史與文化在當代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成為連接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文化使者。通過舞蹈藝術的表現(xiàn),觀眾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從而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自信。
四、反響與展望
自首演以來,《五星出東方》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贏得了觀眾的熱烈反響和高度評價。2021年6月,舞劇《五星出東方》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9月又進行了第二輪演出,呼聲之高,一票難求。2022年1月,該劇從上海出發(fā),開啟全國10余個城市的巡演旅程[6]。2023年2月28日,在新疆的首場演出,約兩個小時的演出,觀眾被這部劇的藝術魅力所震撼,久久不愿離場,對演員們的精彩表現(xiàn)報以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7]。觀眾普遍認為,舞劇不僅在藝術表現(xiàn)上達到了高水準,更在文化傳承與歷史再現(xiàn)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劇中的舞蹈動作、音樂、服裝和舞臺設計等元素的完美結合,為觀眾帶來了震撼的視聽體驗,同時也激發(fā)了公眾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和探索。它不僅作為一部藝術作品受到贊譽,更被視為促進民族團結、弘揚民族精神的文化載體。舞劇的演出,增強了公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對于提升公眾藝術欣賞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具有潛在而深遠的貢獻。
《五星出東方》用藝術想象的魅力賦予了本劇動人的形象和事件,用當代的目光投向過去發(fā)生在新疆和田地區(qū)尼雅遺址的故事,用生動、質樸的口吻講述故事[8]。把今人的想象力灌注到久遠的漢代出土文物之中,讓飄逝而去的漢代多民族交往故事歷歷在目,激發(fā)起一種“驚奇感”[9]。舞劇以其卓越的藝術成就和深遠的文化價值,成為當代舞蹈藝術的典范。它不僅成功地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藝術元素融合,還通過舞蹈這一跨越語言和文化的媒介,向世界傳遞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聲音。展望未來,期待《五星出東方》能夠在國內外吸引更多觀眾的目光,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激發(fā)更深層次的社會影響和文化討論。同時,也期待舞劇能夠啟發(fā)和激勵更多藝術創(chuàng)作者,為豐富和發(fā)展我國的文化藝術事業(yè)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于藝銘.文物活化下歷史題材舞劇的形象塑造與主題探索——舞劇《五星出東方》內涵分析[J].藝術評鑒,2024(4):165-170.
[2]于平,張莉.中國民族風格舞劇的高峰品相[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3(1):156-170.
[3]人民日報評論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N].人民日報,2019-11-14(9).
[4]王欣.舞劇《五星出東方》的藝術創(chuàng)意與主題構建[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6):10-15.
[5]張昀竹,張偉.從文物到舞劇 穿越時空的家國情懷 專訪舞劇《五星出東方》總編導王舸[J].中國民族,2022(10):120-124.
[6]范舟.抗拒遺忘:《五星出東方》的語境重置與空間敘事[J].舞蹈,2022(4):66-71.
[7]張銘.文物激活歷史的藝術想象與表達創(chuàng)新——評舞劇《五星出東方》[J].新疆藝術(漢文),2023(3):78-81.
[8]王舸.神秘古跡引領我們穿越千年——舞劇《五星出東方》導演創(chuàng)作談[J].新劇本,2021(4):55.
[9]王一川.舞蹈考古學想象力中的多民族和合文化——觀舞劇《五星出東方》[J].新劇本,2021(4):56-58.
作者簡介:
劉凱華,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副教授。
李霞,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