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媒體時代,“四力”是專業(yè)新聞工作者的“生命力”,也是必修課。從“‘腳力是淬煉新聞精品的前提”“‘眼力是發(fā)掘新聞的基本功”“‘腦力貫穿新聞工作始終”“‘筆力是‘四力落地的最終反映”四個方面進行闡述,論證增強“四力”將進一步鞏固專業(yè)新聞工作者的不可替代性。
【關鍵詞】專業(yè)新聞工作者;“四力”;“生命力”;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一、“腳力”是淬煉新聞精品的前提
穆青曾說,蜻蜓點水式的采訪,抓到一點表面現象就進行報道,不可能有深刻的內容;光坐在辦公室考慮主題,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深入地進行調查研究,掌握大量情況,經過分析比較,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把問題講深講透。
新聞工作者的戰(zhàn)場,絕非是辦公室,而是一個個新聞現場?;鶎邮且蛔≈槐M、用之不竭的新聞富礦,要抵達這個新聞富礦,就得靠記者的“腳力”。能不能和群眾打成一片、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評價新聞記者工作作風的重要方面。
新華社高級記者張嚴平回憶,她在撰寫《穆青傳》期間曾前往蘭考采訪調研,老百姓提起穆青就像家人一樣,關心他的身體和作息。這種根與泥土般交融的感情,正是源自于穆青扎根一線采訪調研的經歷。為了深入了解農村各個時期的發(fā)展情況,穆青六訪蘭考、八下扶溝、八進輝縣、四赴寧陵、兩上紅旗渠,和各個地區(qū)的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也正是對老百姓深刻的了解、懂得和摯愛,他才寫出《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一篇沒有寫完的報道》等膾炙人口的佳作。
時代在飛速前進,但穆青的新聞理念永不過時。在這個信息大爆炸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自媒體,“新聞無學”“全民記者”的叫聲愈加強烈,甚至出現了“ChatGPT將取代采編人員”的觀點。這種觀點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在新聞傳播中,采訪是核心。在這個宣稱“全民記者”的時代,大多數人都是“看個熱鬧”“蹭個熱度”,誰會為了還原一個事實而不辭辛苦奔赴現場?誰又會為了尋找一個真相而排除萬難多方調研?還要靠專業(yè)新聞工作者。他們憑借敏銳的新聞嗅覺、過硬的職業(yè)操守和專業(yè)的采訪技能去發(fā)掘新聞,還原事實??梢哉f,“腳力”是淬煉新聞精品的前提,也印證了專業(yè)新聞工作者的不可或缺。
張嚴平在題為《典型報道的采訪與寫作》的授課中,再三強調采訪對于典型報道的至關重要性。她以《索瑪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記優(yōu)秀共產黨員、木里縣馬班郵路鄉(xiāng)郵員王順友》的采寫為例,講述了自己陪郵遞員王順友穿越“生死線”、深度挖掘人物故事的經歷。據張嚴平講述,馬兒馱著她在懸崖邊上一個坑一個坑地行走,她感覺全身的汗毛都豎了起來,能清楚感到自己的汗在往下滴。到達終點那一刻,她嚇得哭了出來。然而,就是那一走,觸發(fā)了她的靈感,使她全方位感受到了王順友所處的環(huán)境。也是那一走,讓她與王順友產生了共鳴,聽到了最樸實生動的話語、捕捉到了最鮮活感人的故事。
這,就是一名專業(yè)新聞工作者以生命捍衛(wèi)新聞價值的印證。經過系統(tǒng)教育和專業(yè)訓練的新聞工作者,最難得的就是這種堅持到一線眼見為實的執(zhí)著和求實創(chuàng)新的精神,也只有真正到達現場才能獲取最生動、最鮮活的新聞素材。
以《中國航天報》為例,近年來報社持續(xù)加大對調查研究型報道的策劃力度,緊跟國家輿論導向策劃了“記者走進航天扶貧縣”“紅色地標·航天印記”“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巡禮”等系列調查研究型報道,組織廣大新聞工作者走向全國各地發(fā)掘新聞,傳播航天正能量。此外,報社堅持讓新聞工作者走進每一次航天發(fā)射現場、走進天南海北的型號試驗隊,通過不斷增強“腳力”壯大輿論陣地。
與此同時,報社在每季度的總編輯提名獎評選中,也特別注重增加深入一線開展調查研究型報道的權重,進一步激發(fā)了廣大新聞工作者增強“腳力”、淬煉精品的積極性。這也是《中國航天報》作品連續(xù)三年獲評中國新聞獎的秘訣。
二、“眼力”是發(fā)掘新聞的基本功
記者是受眾派到新聞現場的眼睛,“眼力”就是新聞工作者觀察發(fā)現事實的基本功。雖然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流媒體的權威發(fā)布功能,但決不能替代專業(yè)新聞工作者從社會中發(fā)掘好新聞的功能。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新聞工作者一定要有一雙洞察一切的眼睛,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捕捉細節(jié)、發(fā)現問題、辨識真?zhèn)巍⒚鞅媸欠恰?/p>
“眼力”進一步印證了專業(yè)新聞工作者的不可替代性,這種不可替代性首先體現在正確的輿論導向上。
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搞亂一個社會、顛覆一個政權,往往先從意識形態(tài)領域打開缺口。如果人人都在傳遞負面新聞,那人們的情緒很容易被煽動,很可能變得失去理智,產生極端行為,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幸福生活。專業(yè)新聞工作者都是系統(tǒng)接受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能夠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正確輿論導向、正確新聞志向和正確工作取向,用一雙雙帶有黨性原則的眼睛理性客觀看待事實,善于從紛繁復雜的新聞事件中抽絲剝繭、發(fā)掘出真善美,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專業(yè)新聞工作者的不可替代性還體現在對新聞事實的還原上。
事實上,大部分人看待一件新聞事件,就如同盲人摸象,受意識形態(tài)、生存背景和知識水平等的影響,每個人看到的部分和方向也各不相同,即便每個人說的都是事實,也可能是片面的。
場景還原最大的敵人是只知其一、只報其一、合理想象。專業(yè)新聞工作者要堅持全面而不是片面、系統(tǒng)而不是零散、運動而不是靜止、普遍聯系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防止“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專業(yè)新聞工作者所接受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要求他們必須堅持整體真實原則,不僅要確保個體真實,更要確保所反映事物的整體面貌也是真實的。
在蘭考舉行的增強“四力”培訓班培訓期間,學員按照小組進行了采訪實踐。筆者所在的小組赴蘭考對民族樂器產業(yè)進行了采訪。雖然集體采訪的地點一致,接觸到的群體一致,但大家觀察到、聽進去的內容卻不盡相同,寫出來的作品也是各有各的特色。有人寫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改變蘭考面貌,有人寫斫琴師一家三代的故事,有人寫“焦桐”與民族樂器產業(yè)的故事……但其共同點是,每個人的文章里都有多個被訪者,每個人都在盡可能通過細節(jié)的描寫來客觀反映蘭考如今蓬勃向上的發(fā)展面貌。
新華社音視頻部編委朱玉在講課中強調,“眼睛是最重要的采訪工具,要能看到人物與環(huán)境、看到情感、看到細節(jié)、看到所有說不出卻覺得到的微妙動作”。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要不斷增強“眼力”,通過細節(jié)的捕捉和全局的視角,作正面的報道、作客觀的報道、作真實的報道,正確主導輿論方向。
三、“腦力”貫穿新聞工作始終
新華社記者趙超中指出,好的新聞報道要立意高人一籌、調研棋高一招、寫作渾然一體。其中,立意即“腦力”,決定文章站位格局。
腦力是思考力,是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判斷價值、確定主題、提煉思想、謀篇布局的能力。從策劃到采寫再到編輯,“腦力”貫穿新聞工作始終。
腦力首先體現在新聞策劃上,包括選題確定、價值判斷和方案設計等方面。腦力是內核,思想決定高度。專業(yè)新聞工作者必須通過提高理論水平鍛造思想力,認識深了,理論學習透了,稿子自然有高度、給人以思想的啟迪。
2019年12月27日,中國大火箭長征五號距遙二發(fā)射失利兩年多、歷經三次艱難歸零歷程后再一次亮相,引發(fā)世界的廣泛關注。在世人都將目光投向是否能成功的結局時,中國航天報社編委策劃了“五問”系列深度報道——《長五,這兩年你經歷了什么?》《長五YF-77,如何走出至暗時刻?》《長五團隊,是什么支撐你鳳凰涅槃?》《長五,為什么一定要等到你?》《東五平臺,為什么說你比肩國際一流?》。尤其是聚焦長征五號火箭的前四篇,經過大量深度調研采訪,深度挖掘“至暗時刻”下航天人涅槃重生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不是對航天事業(yè)有深刻了解、深厚感情的專業(yè)新聞人做不出這樣的策劃,非在航天新聞一線摸爬滾打多年的記者寫不出這樣有靈魂的作品。該系列策劃充分展現了航天新聞工作者的“腦力”,也使其中一篇捧得中國新聞獎的桂冠。
腦力其次還體現在新聞寫作上。如果說“長五”報道重點體現在新聞策劃上,那么第三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作品《“祝融”軋下中國印》則更多體現在記者對于素材的整理、思想的提煉和語言的組織上。
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祝融”在距離地面約3.2億公里外的火星著陸,新聞記者無法到達新聞現場,卻可以通過“祝融”的孕育者——航天設計師來“復刻”。記者在經過詳細的采訪和大量素材的搜集后,確定思想、提煉干貨,以“祝融號盡顯中國人的浪漫”“‘祝融巡火闖三關”“‘祝融一小步,‘天問一大步”三個部分展開,行文層層遞進、邏輯清晰,將一個印著“火”字車標、勇闖“遠冷塵”三關巡火、似蝴蝶撲棱著翅膀的“祝融”形象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高大上的航天科技變得不再那么“高冷”,人們甚至對祝融有了親切感。
除了新聞策劃和新聞寫作,采訪過程也非??简炐侣劰ぷ髡叩摹澳X力”。
張嚴平在授課中說,采訪最累的是腦子,是不斷受到啟發(fā)不斷整理的過程,也是內心不斷被掏空再豐富的過程。面對一個陌生人,如何走進他的內心、挖掘出其中的新聞富礦?這需要快速的思考力。
新聞發(fā)布前的編輯環(huán)節(jié),同樣考驗“腦力”?!吨袊教靾蟆方曛袊侣劒劔@獎作品,編委在后期均對導語、主標題及內文標題、稿件結構以及文字語言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讓立意更高、表述更清晰、語言更準確生動,為淬煉新聞精品再添一把火??傊?,“腦力”之于新聞如同指南針,全程掌舵引航。
四、“筆力”是“四力”落地的最終反映
筆力是表達力,是腳力、眼力、腦力的綜合反映和具體體現,既是下筆成文、妙筆生花的能力,也是將專業(yè)語言轉化為社會化表達的能力,更是全媒體時代使用各類創(chuàng)新技術生成新聞產品的能力。好的新聞報道之所以能夠感染人心,既有賴于好策劃、好選題,有賴于深入的現場采訪,也有賴于寫作、編輯等新聞表達功底。新聞工作者要淬煉筆力,在精到表達中渾然一體,為時代書寫大文章。
首先,筆力體現了新聞工作者快速將采集到的碎片式信息,以生動語言表達出來的能力。
例如,《長五YF-77,如何走出至暗時刻?》一文中寫道:“巨大的長征五號在塔架上靜靜矗立,媒體架起了攝像機,老百姓等候在電視機前。發(fā)動機點火,正常。點火170秒后,4個裝有液氧煤油發(fā)動機的助推器完成使命,成功分離;346秒時,發(fā)動機提前熄火,問題出在一臺芯一級上的YF-77發(fā)動機。王維彬感覺渾身麻木,‘心像被撞了一下。”整段文字皆是短句子,沒有一句空話、套話,卻憑借一個個細節(jié)將現場串起來,行云流水的文字訴說著無盡的故事——萬千期待下失敗帶給航天人何等的重擊。設下懸念、引人入勝、勾人心魂。
其次,筆力體現了新聞工作者的語言轉化能力。
好的新聞工作者大都是優(yōu)秀的“翻譯家”。例如,《“祝融”軋下中國印》一文中如此描述“祝融”除塵——“我國祝融號火星車太陽能板采用表面工程技術除塵法,這個技術的關鍵是超疏基結構,身邊的汽車防塵玻璃、防塵貼膜等都是這個原理——類似下雨時荷葉上的水珠,遇風可以很容易滾落”。什么是表面工程技術除塵法?大眾不知道。什么是超疏基結構?大眾可能也不知道。但是,什么是風吹荷葉、水珠滾落,我們都知道。
再次,筆力還體現了新聞工作者應用各類創(chuàng)新技術生產新聞產品的能力。
全媒體時代,媒體形態(tài)已發(fā)生深刻變化,新聞報道的表現力經常需要借助新媒體技術,例如H5、思維導圖、視頻等制作技術,抖音、知乎等平臺編輯技術等。這就需要我們在生產新聞產品時堅持“內容+技術+靈感+美學”,做到鎮(zhèn)版與刷屏相結合。新聞工作者必須要把握互聯網時代傳播規(guī)律,敢于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大膽突破傳統(tǒng)新聞生產表現方式,注重交互式傳播,甚至可以引入網紅主播等。
2020年9月2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微博推出了一個真人版“航天小劇場”短視頻作品,新媒體編輯部的編輯扮演火箭的各子級、衛(wèi)星、指揮員,來科普火箭發(fā)射流程。視頻發(fā)出之后,僅原微博播放量就超過2000萬,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等央媒和廣大地方媒體紛紛轉發(fā),各中小學師生紛紛模仿,眾多大V轉評贊,大家紛紛表示,“這波接地氣的科普,生動形象、一看就懂”。
如今,中國航天報社已成立了專門的視頻部,打造了專業(yè)的直播室和發(fā)布平臺。全媒體時代,媒介形式的多樣性給專業(yè)新聞工作者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求知欲,常學常新、與時俱進,將自己變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新聞人。
綜上,腳力是行動力,是淬煉新聞精品的前提;眼力是發(fā)現力,是發(fā)掘新聞的基本功;腦力是思考力,貫穿新聞工作始終;筆力是表達力,是“四力”落地的最終反映。“四力”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互相促進,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在全媒體時代,作為專業(yè)新聞工作者,必須通過踐行“四力”,打造新聞精品,不斷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鞏固主流媒體的輿論陣地、持續(xù)增強專業(yè)新聞工作者的“生命力”。
作者簡介:賀喜梅,中國航天報社融媒體編輯部副主任(北京 100048)。
編校:張如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