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問題經常出現(xiàn)在高中幾何試題中.此類問題常與解三角形、三角函數、函數、向量、圓錐曲線、立體幾何等知識相結合.因而,解答三角形中線段的比值問題,可以從不同的知識點入手,來尋找解題的思路.下面結合一道題,談一談解答三角形中線段的比值問題的方法.
例題:已知點[D]是[ΔABC]的一條邊[BC]上的一點,若[sinB=55],[cos∠ADC=55,] [AB=2AD=2AC],求[BDDC]的值.
方法一:利用正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以及余弦定理:[cosA=b2+c2-a22bc]是解答三角形問題的常用工具.在解答三角形中線段的比值問題時,要根據三角形的邊角關系,靈活運用正余弦定理進行邊角互化,從而順利求得三角形中線段的比例.
解:因為[AD=AC],[所以∠ADC=∠ACD],所以[cos∠ADC=cos∠ACD=55].因為[sinB=cos∠ACD=55],
所以[∠B+∠ACB=90°],則[∠BAC=90°].
所以[BC=AB2+AC2=5AC=5AD].
因為[sin∠BAD=sin(π-∠B-∠BDA)=sin(∠B+∠BDA)=35],[cos∠BAD=45].
所以[BD2=AB2+AD2-2AB?AD?cos∠BAD=5AD2-165AD2=95AD2],即[BD=355AD],所以[CD=BC-BD=5AD-355AD=255AD],所以[BDDC=32].
在利用正余弦定理解題時,要明確有關三角形的隱含條件:(1)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和為180O;(2)大角對大邊,小角對小邊.
方法二:向量法
向量法是解答平面幾何問題的重要方法.在解答三角形中線段的比值問題時,要先給三角形的三條邊賦予方向,構造出向量;然后利用三角形法則,向量的加法、減法、數乘運算法則等來求得問題的答案.
解:因為[AD=AC],[所以∠ADC=∠ACD],所以[cos∠ADC=cos∠ACD=55].因為[|AC|=|DC-DA|],所以[|AC|2=|DC|2-2|DA|?|DC|?cos∠ADC+|DA|2],得[DCAC=255].
又因為[|AC|=|AD|],所以[DCAD=255].易知[|AD|=|BD-BA|],兩邊平方可得[BDAD=355],所以[BDDC=32].
在運用向量法解答三角形中線段的比值問題時,要選擇合理基底,通常以三角形的三條邊所在的向量為基底,用基底的模來表示要求的線段及其比值.
方法三:建系法
在解答三角形中線段的比值問題時,我們也可以考慮運用建系法,以三角形的一個頂點、一條邊上的中點為坐標原點,以三角形的一條邊所在的直線、中垂線、高線等為坐標軸來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即可通過向量的坐標運算求得線段的比值.
解:因為[AD=AC],[所以∠ADC=∠ACD],所以[cos∠ADC=cos∠ACD=55].因為[sinB=cos∠ACD=55],所以[∠B+∠ACB=90°],則[∠BAC=90°].
以點[A]為原點、[AB]所在的直線為[x]軸,AC所在的直線為y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
設[AC=1],則[A(0,0)、B(2,0)、C(0,1)],可得直線[BC]的方程為[y=-12x+1].
因為點[D]在直線[BC]上,所以可設點[D(x0,y0)],則[y0=-12x0+1]①.
由題意可得[AD=AC=1],則[AD=x02+y02=1]②.
由①②得[x0=45],則[y0=-12×45+1=35],則[D(45,35)],
則[BD=355],[CD=255],所以[BDDC=32].
由題意得[∠BAC=90°],于是以點[A]為原點、[AB]所在的直線為[x]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
上述三種方法都是解答三角形中線段的比值問題的常用方法.無論運用哪種方法解答此類問題,都需要注意:(1)靈活運用三角形的性質、定理;(2)選用合適的方法求得有關線段以及比值的表達式;(3)結合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對表達式進行化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