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題是語文高考試題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早在2019年,北京卷和江蘇卷的文言文閱讀題中就出現(xiàn)了主觀題。這類題目要求大家概括文言文中某個人物形象的某些特征,提煉、概括文中的重要信息,探究表達的效果……目前,全國卷中文言文主觀題的分值均為3分,地方試卷中文言文主觀題的分值則比較高,如北京卷中曾出現(xiàn)過高達12分的文言文主觀題。考慮到文言文主觀題考查的要點比較多,筆者就以高考真題為例,簡要分析一下文言文主觀題的考查要點與解題策略。
一、對“傳主”或其他人物形象進行分析
文言文主觀題的第一個考查要點是對傳主或其他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如:
(2022年新高考II卷)14.《后漢書·吳漢傳》用孔子的“剛毅木訥近仁”一語來贊譽吳漢,請簡要概述吳漢的剛毅與木訥之處。(3分)
(2022年上海卷)20.文末評價韓公“堅正”這一品格在第③段、第⑤段中也有體現(xiàn),但內(nèi)涵同中有異,請加以分析。(4分)
(2021年上海卷)19.第④段中吳僅用不同的說話方式、語氣拒絕了權(quán)貴的訴求,請分析其不同之處。(4分)
20.吳僅的仕途經(jīng)歷與他“廉悍”的特點緊密相關(guān),請聯(lián)系第②段和第⑤段對此進行分析。(4分)
(2020年江蘇卷)8.趙太夫人平居言語中的“識大義”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4分)
(2020年新高考I卷)14.孫奇逢等為什么倡議湊集金錢救左光斗?救助成功沒有?請簡要說明。(3分)
這些題目要求同學們深入閱讀文本中描寫人物言行、心理等的句子,分析這些古代先賢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了“修己”“達人”、彰顯正義、“齊家”“治國”而不顧一切地奉獻自我的壯舉,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我們該如何解答此類主觀題呢?
【例題】
(2022年新高考II卷)14.《后漢書·吳漢傳》用孔子的“剛毅木訥近仁”一語來贊譽吳漢,請簡要概述吳漢的剛毅與木訥之處。(3分)
【解析】閱讀材料出自《東觀漢記》第十卷,講述的是吳漢受命攻打幽州和蜀地的兩次戰(zhàn)事。吳漢是因鄧禹的舉薦而受到皇上重用,被委以重任的。因此,材料中既有對吳漢的間接描寫,又有對他的直接描寫。題干中提到,“剛毅木訥”被用于贊譽吳漢?!皠傄恪奔磩倧姽麛?、堅定有毅力;“木訥”指人質(zhì)樸而不善于說話。那么,吳漢的這些特征在文本中是如何被體現(xiàn)出來的呢?在閱讀時,我們需找出哪些句子體現(xiàn)了吳漢的“剛毅”,哪些句子體現(xiàn)出他的“木訥”。
【解題策略】明白了題干的要求,我們首先要在材料中找到描寫吳漢的句子。閱讀第一自然段,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些信息:鄧禹在向皇上舉薦吳漢時說吳漢“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在戰(zhàn)斗時,“吳漢與蘇茂、周建戰(zhàn),漢躬被甲持戟”,“遂鼓而進,賊兵大破。北擊清可長垣及平原五里賊,皆平之”。閱讀第二自然段,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些信息:“公孫述將延岑遣奇兵出吳漢兵后,襲擊破漢,漢墮水,緣馬尾出”……在這些句子中,體現(xiàn)出吳漢的“剛毅”的句子有“吳漢與蘇茂、周建戰(zhàn),漢躬被甲持戟”“遂鼓而進,賊兵大破。北擊清可長垣及平原五里賊,皆平之”和“公孫述將延岑遣奇兵出吳漢兵后,襲擊破漢,漢墮水,緣馬尾出”;體現(xiàn)了其“木訥”的句子有“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及吳漢病重時,皇帝親自前來問他想說什么,他卻回答“唯愿慎無赦而已”。最后,我們需用自己的語言將這些句子的內(nèi)容概括出來。
針對這一考查要點,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應該進行規(guī)范的訓練,無論是讀傳記類文章還是非傳記類文章,一定要留心其中的人物形象,養(yǎng)成帶著任務(wù)去閱讀的良好習慣,將文本中記載的人物、事件等按照時間順序梳理清楚。如:人物+時間+官職+地點+事件+意義+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對文本的內(nèi)容有一定的了解后,我們在解答文言文閱讀題的時候就能迅速鎖定“答題區(qū)間”,提高做題的效率。
二、對重要信息進行提煉與概括
文言文主觀題的第二個考查要點是對重要信息進行提煉與概括,既有對材料中某一中心事件的概括與分析,又有對其中某一細節(jié)的提煉與分析。
【例題】
(2022年新高考I卷)14.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3分)
【解析】該題考查的是對某一細節(jié)的提煉與分析,即分析孟嘗君在不同的情況下,面對不同的人所采用的說理方式有何不同。我們需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孟嘗君" " "(游說策略1)" " 趙王
孟嘗君" " "(游說策略2)" " 燕王
我們要根據(jù)材料的內(nèi)容分別概括出孟嘗君這兩條游說策略的具體內(nèi)容,并指出策略1和策略2有何不同。
【解題策略】這則閱讀材料取材于《戰(zhàn)國策·魏策三》,講述的是強大的秦國將要攻打魏國,魏王派遣孟嘗君向趙國和燕國請求援助的故事。因為秦國攻打的是魏國,本與趙國和燕國無關(guān);而且秦國的強大是各國有目共睹的,一般的諸侯國是不敢與其為敵的。因此,如何讓趙國和燕國心甘情愿地與魏國協(xié)同作戰(zhàn),就是游說者需要思考的問題了。我們首先來看孟嘗君是如何說服趙王的:他首先表明“文愿借兵以救魏”“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的態(tài)度,引起趙王的好奇,再闡述“理由”,比較趙國與魏國的實力,闡明兩國的地緣關(guān)系,表明魏國是趙國的天然屏障,這道屏障一旦喪失,趙國必然是秦國的下一個攻打目標。孟嘗君以此成功說服了趙王。面對燕國的君主,孟嘗君主要采用的是曉之以“利”的方式。他告訴燕王:燕國如果不救魏國,將會給自己帶來無法估量的惡果,即“魏國會割地給秦國,然后聯(lián)合韓國、趙國、秦國合力攻打燕國”。在孟嘗君的“脅迫”下,燕王終于答應了孟嘗君的請求。由此來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答案:
(1)孟嘗君向趙國表明了對魏國的忠誠,并強調(diào)了趙國與魏國之間存在共同的利益,從而成功地打動了趙王。
(2)孟嘗君向燕國闡明了利害關(guān)系,強調(diào)了魏國滅亡可能會給燕國帶來災難,成功地引起了燕王的關(guān)注和重視。
針對這一考查要點,我們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注意文章的脈絡(luò),有意識地去比較和分析其中的細節(jié)。類似的題目在新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的第一單元中出現(xiàn)過:
在閱讀史傳作品時,了解史實只是第一步,還需要進行深入思考,甚至對史書的記載提出質(zhì)疑。本單元選錄的兩篇史傳中,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例如,燭之武游說成功背后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項羽不殺劉邦,難道僅僅是因為他的“為人不忍”嗎?
以下幾道高考題也與之類似:
(2022年天津卷)13.請概括陸游、葉夢得二人對家風的要求有何異同。(3分)
(2022年浙江卷)20.堯、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說法,應當“不憂”;按孟子說法,卻又會“憂”。依據(jù)材料,簡述孔子、孟子這么說的緣由。(4分)
這些題目都十分相似。在解答此類主觀題時,我們要根據(jù)材料所給的信息,分析其中的共性與差異。
三、對語段的理解與分析
文言文主觀題的第三個考查要點是對語段的理解與分析,如2020年新高考II卷的第14題:
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訣妻子”?請簡要說明。(3分)
海瑞將要向皇帝上疏,卻要事先“市一棺,訣妻子”。海瑞自知此次上疏“兇多吉少”,但他依然要這么做,可見其決心之大。把握了這一點,大家就不難得到此題的分數(shù)了。
文言文主觀題的第三個考查要點出現(xiàn)得比較少,目前在全國卷的6套試卷中尚未出現(xiàn)過,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它。我們可以結(jié)合往年地方卷中的題目,對其進行解析。
【例題】
(2019年北京卷)12.(2)“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睏畈墩撜Z譯注》認為,“得之”應改為“去之”;也有學者認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應刪去。請根據(jù)以上兩種不同解讀,分別解釋句意。(5分)
【解析】該題考查對兩種不同說法的理解,既有一定的深度,又能檢驗大家的知識儲備和閱讀能力?!墩撜Z》中的說法歷來為大多數(shù)讀者所熟知和接受,但楊伯峻先生和其他學者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哪一種理解更貼合實際?對該題的解答可謂見仁見智。但是,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我們在思考時必然是要“帶著鐐銬跳舞”的,必須基于對《論語》、對孔子等人思想的正確理解來解讀這些句子,而不能胡亂猜測。
【解題策略】該材料出自《論語》: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痹谶@里,“貧與殘,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表達的意思是“貧和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但如果)不用正當?shù)姆椒ǎ筒荒軘[脫貧和賤”。楊伯峻先生認為,應該將“得之”改為“去之”,可以降低理解的難度,便于讀者理解(雖然在表意上稍有差池)。將“得之”改為“去之”,句子就變成了“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意思是“不是通過行仁道而脫離貧賤,那么就不離開貧賤”。如果結(jié)合語境刪去“不”字,該句就變成了“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因為行仁道而貧賤,那就離不開貧賤(表示要堅持行仁道)。”要解答此題,我們必須讀懂《論語》中句子的本意。如果不明白《論語》中這幾句話的意思,我們將無法感知這些句子在表意上的微妙差別。
雖然第三個考查要點出現(xiàn)的頻率并不高,但大家依然要加以重視。針對這一考查要點,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多閱讀文言文,積累豐富的基礎(chǔ)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水平。
通過梳理近幾年的高考真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命題者緊扣“立德樹人”這一核心任務(wù)來選擇閱讀材料、精心設(shè)計試題,既考查同學們對文言知識的理解程度,又綜合考查大家分析問題、提煉信息的能力。筆者例析了文言文主觀題考查的三個要點與解題的策略,希望能為大家解答文言文主觀題帶來一定的幫助。
本文系銀川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新教材背景下的高中語文作業(yè)設(shè)計實踐研究》編號:YJKG23-07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