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欽,鄭盼增,谷世紅
(1.單縣農業(yè)農村局,山東 菏澤 274300;2.東明縣農業(yè)農村局,山東 菏澤 274500;3.烏審旗工信和科技局,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300)
花生對氣候與土地的適應性較強,是我國廣泛種植的農作物,尤其是在大部分農作物難以成活或產量品質難以把控的沙質土地上,花生的種植效益良好,不僅能夠促進沙質土地區(qū)農業(yè)發(fā)展,還能夠起到一定的防風固土、預防水土流失等生態(tài)作用。此外,花生的經濟價值、食用價值與藥用價值較高?;ㄉ鳛橛土献魑铮鲇吐矢哌_45%~50%,不僅能夠滿足國內花生油需求,還可出口到國外?;ㄉ腥梭w必需的8 種氨基酸,蛋白質含量是小麥的2 倍、玉米的2.5 倍、大米的3 倍?;ㄉ軌蜓泳徣梭w衰老與促進骨骼健康,花生衣能夠凝血止血,花生油能夠保護心臟與血管,應用前景廣闊??梢?,花生種植能夠為農民創(chuàng)收以及促進當?shù)亟洕l(fā)展,因此探尋更加高效的花生種植技術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增加產量。雙季地膜花生綜合種植技術的特點在于種植期長以及地膜覆蓋,雙季種植期下花生的產量大幅增長,遠遠高于單季花生種植產量。采取地膜覆蓋技術能夠通過保溫、保濕以及防治病蟲害等措施實現(xiàn)高產、穩(wěn)產、保質的目標[1]。
2)改善品質。花育17 號品種是我國各地區(qū)廣泛種植的花生品種,采取雙季地膜花生綜合種植技術進行培育后,花生體內谷氨酸、賴氨酸分別提高了24.46%、27.87%,亞油酸與油酸比值從1.49 提高至1.69[2]。
3)提高經濟效益。采取覆膜技術后可節(jié)省后續(xù)整地、除草、清棵等方面的人力,單季花生平均莢果產量達5 757 kg/hm2,與傳統(tǒng)種植技術相比,增產25.8%,而雙季種植則產量更是大幅上升。采用雙季地膜花生綜合種植技術,水肥施加量與頻率能夠得到良好控制,幫助農民節(jié)省花生種植成本[3]。
需要選擇植株生長勢強、抗病蟲害、產量高、品質高以及生育期短的花生品種[4],如新紅美花生品種,半蔓生,莢果串珠形,具有粒多、粒重、長勢好、早熟、產量高等優(yōu)勢,能夠切實保證雙季地膜花生種植效果,實現(xiàn)優(yōu)質高產種植目標。其生育期表現(xiàn)以及產量表現(xiàn)見表1、表2。
表1 新紅美花生品種生育期
表2 新紅美花生品種產量表現(xiàn)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地區(qū)在氣候、土壤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花生品種選擇上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還可選擇當?shù)剞r業(yè)站所推廣的花生品種,也可以在確定幾個不同花生品種后在試驗田進行試種??偠灾?,優(yōu)質的品種是保證花生種植綜合效益的基礎,必須做好良種篩選工作[5]。
花生種植前需要合理選擇種植基地,種植者應全方位考察種植基地的周邊環(huán)境是否符合花生種植需要。花生種植基地必須遠離垃圾站、工廠等,避免種植基地遭到污染,最終影響花生的產量與品質[6]。種植者應對花生種植基地的土壤進行檢測,確定是否存在重金屬等污染,并根據(jù)檢測結果開展土壤改善工作。此外,在確定種植地后需要精細化整地。雖然花生對氣候與土壤的適應性較強,但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能夠提高花生產量與品質,因此精細化整地尤為重要,能夠為花生創(chuàng)造通氣、疏松的土壤環(huán)境,使其擁有良好的生產條件。通氣與疏松的土壤環(huán)境便于果針入土,有利于根瘤菌固氮和根系發(fā)育[7]。因此,在花生種植前需要收獲田間的冬菜,冬菜收獲后深耕,以25 cm 為標準翻整土壤,確保土壤在深耕后變得疏松與通氣。在深耕期間需要做好土壤消毒工作,避免冬菜種植時病蟲害殘留在土壤中。在土壤消毒2 d 后開展除草工作,可選擇人工除草,也可選擇對土壤環(huán)境污染較少的除草劑。
雙季花生種植對時間的把控較為嚴格,一旦種植過晚將直接影響總產量,應根據(jù)當?shù)貧夂驐l件等因素適期早播。開展早播能夠為花生預留充足的生長時間,通過延長生育期來保障花生單株果針數(shù)、單株結果數(shù)以及粒重等,進而提高花生總產量[8]。通常選擇在2 月下旬至3 月上旬進行早播,此時間段的氣候條件符合花生早播要求。在種植時覆蓋地膜,即使播種后出現(xiàn)氣溫波動,也不會對花生生長產生較大影響。在播種時需要確保前期的整地工作均已完成,在確定田間土壤符合播種要求后按照每廂7 行、窩距20 cm左右的規(guī)格打窩,即用農具挖出1 個容納花生種子的小坑,若田間規(guī)模較大則可采取機械化播種,以此來保證花生種植效率。在打窩結束后應及時施加底肥,隨之在底肥上覆蓋1 層薄土,然后撒播花生種子,最后在種子上覆蓋腐熟土雜肥。為了保證花生出苗率,需要保證每窩有2 ?;ㄉN子,播種量285 kg/hm2。播種與欠土平窩后覆膜,用地膜覆蓋田間,并將地膜的四周用土壤固定住,同時在廂上方撒一些土壤,目的是避免在大風天氣地膜被吹起。在花生幼苗均破土而出且即將被地膜壓倒時需要將幼苗上方的地膜撕開1 個可供幼苗出來的破口,隨之引出幼苗,并在幼苗四周覆蓋土壤壓實、壓緊破口,達到保溫、涵水、防止雜草叢生的目的。
在破膜放苗后需要開展清棵蹲苗工作,即花生齊苗時要及時清棵,能夠將花生幼苗周圍的雜草清除,避免其與花生幼苗爭奪養(yǎng)分;將未長出膜的苗株葉子用手扒出,避免其在膜內因溫度過高而發(fā)生病害,進而影響整個植株;清點播種時過深或過淺不易出苗的窩,便于后續(xù)補栽。在完成清棵后封好膜口,避免地膜被風吹起。通常第1 季花生會在6 月收獲,在收獲后需要及時開展第2 季花生種植,即在6 月末收獲完花生后,7 月初就需要開展第2 季花生播種,在10 月可收獲第2 批花生[9]。
在花生生長期間開展灌溉工作時,遵循每生產1 kg干物質約耗水450 kg 的原則,在施肥時則應做好底肥與追肥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肥料施加過少將無法滿足花生生長需求,一旦施加過量將給土壤環(huán)境造成污染,因此合理控制化肥施加量尤為重要。底肥是改善土壤環(huán)境,恢復土壤肥力,為花生營造良好的生長條件,保證花生發(fā)芽率,施加底肥應以有機物為主,氮肥、磷肥、鉀肥相互配合施加,通常有機肥會選擇灰火土、土雜灰以及豬糞,施肥量15 000 kg/hm2,而氮、磷、鉀復合肥應以不含Cl 的45%復合肥150~225 kg/hm2或過鈣450~600 kg/hm2為主。在施加底肥后再淋豬糞水22 500 kg/hm2。此時花生前期生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基本補給完成,但是隨著花生長勢越來越好,土壤中的營養(yǎng)物質逐漸被吸收完,因此需要及時追肥,一般第1 次追肥需要在花生出苗后,此時可用尿素75~150 kg/hm2兌清豬糞7 500 kg/hm2淋苗,隨后在初花期與開花期后追肥即可,前期以補Ca 為主,后期以補K 為主,因此前期施加草木灰,后期施加磷酸二氫鉀,施加量分別控制在750~1 500 kg/hm2和7.5 kg/hm2。需要注意的是,在花生種植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突發(fā)狀況,因此在施肥時不可過于依賴以往經驗或既定標準,需要根據(jù)花生的實際生長情況和具體需求施肥,例如某地在花生種植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徒長情況,即前期生長發(fā)育快,中期生長旺盛,結莢初期易發(fā)生徒長情況,需要及時控制,通常在6 月花生的第1 對側枝第8—12 節(jié)平均節(jié)距達到10 cm、株高和側枝常大于40 cm 就可判斷為徒長,此時需要噴灑多硝唑進行控制,每隔7 d 噴施1 次,噴灑藥劑時要躲避果針。種植者可采取測土施肥技術確定花生在不同生長階段所需要的肥料種類以及劑量,根據(jù)檢驗結果有針對性地施肥,以實現(xiàn)優(yōu)質高產種植目標[10]。
病蟲害是影響花生產量與品質的主要因素,在采取雙季地膜花生綜合種植技術時需要將病蟲害作為防治要點,為花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長條件。花生常見害蟲有蚜蟲、紅蜘蛛等,常見病害有立枯病、病毒病、葉斑病、銹病等。針對蚜蟲、紅蜘蛛等害蟲,可通過噴灑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噠螨酮乳油等藥劑進行防治;針對立枯病、病毒病、葉斑病、銹病等病害,可通過噴灑井岡霉素水劑、病毒A 可濕性粉劑、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等藥劑進行防治。
隨著農業(yè)現(xiàn)代化建設不斷深入,綠色農業(yè)發(fā)展深入人心,強調建設生態(tài)農業(yè),要求控制化學藥劑的施用量。此外,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飲食方面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因此市場上無公害農產品需求量較大?;诖?,立足綠色農業(yè)以及無公害農產品需求,在花生種植中應減少化學藥劑的施用量,在花生病蟲害防治時優(yōu)先采取物理防治與生物防治措施,保證花生的品質,同時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11]。
1)在蟲害防治中,可利用害蟲的趨光性、趨色性,在田間安裝燈盞與黃板,并在燈盞中與黃板上放置能夠消殺害蟲的藥劑,白天可以利用害蟲的趨色性誘殺,夜間可以利用害蟲的趨光性誘殺。
2)針對病害可以采用綠色農藥進行防治,相較于化學農藥,綠色農藥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危害微乎其微,甚至不會給花生帶來農藥殘留。
在合適的時間清除殘膜、收獲是保障花生種植產量的關鍵。過早去除殘膜進行收獲會使花生果實不飽滿,進而影響花生粒重,最終因花生籽粒尚未飽滿、籽粒干癟、白果產量低而降低花生種植收益;過晚去除殘膜進行收獲則會增加籽粒在土壤內萌芽的風險,也無法實現(xiàn)優(yōu)質高產的目的。基于此,在花生種植期間需要以花生生育周期為依據(jù)確定收獲時機,在此基礎上還可通過觀察花生植株的生長狀態(tài),即觀察花生植株是否出現(xiàn)成熟特征來確定去除殘膜及收獲的時機。
需要注意的是,雙季地膜花生綜合種植技術需要在春季花生收獲后立即開展秋季花生播種工作,因此為保證秋季花生能夠在10 月進入收獲環(huán)節(jié),需要在6 月中旬偏后完成春季花生去殘膜處理工作,在6 月末完成花生收獲工作??稍诨ㄉ斋@結束后統(tǒng)一開展去殘膜,但一定要將田間的薄膜去除干凈,主要是因為地膜屬于不可降解物,留存在田間將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甚至影響土壤肥沃程度,最終影響花生的產量和質量[12]。
應用雙季地膜花生綜合種植技術具有提高經濟效益等優(yōu)勢,通過采用科學選擇花生品種、精細化整地、適期早播與合理密植、科學施肥與灌溉、病蟲害防治、清除殘膜、適時收獲等措施,能夠提高花生種植的產量與質量,提高農民經濟收入,促進當?shù)剞r業(yè)經濟發(fā)展。